初中文言文为的例句

作者&投稿:达奚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

(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

之:它,代指窗户。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2.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里 为,益,于,以,效,所以,有哪些意思,分别举

我尽量用你们学过的课文,但是有的意思你没学到迟早要掌握,暂时你可以扔到一边。

为 拼音:wéi为的古汉语意思 wéi ①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活板。”

③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④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⑤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⑥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写;题。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⑧以为;认为。

《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称做。

《陈涉世家》:“号~张楚。” ⑩对待。

《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

《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⑿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⒀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⒁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⒂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

益 拼音:yì益的古文解释 yì ①同“溢”。水漫出来。

《察今》:“澭水暴~。” ②增加,与“损”相对。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利益;好处。

《伶官传序》:“《书》曰:‘满招损,谦得~。’” ④更加;愈加。

《滕王阁序》:“穷且~坚,不坠青云之志。” ⑤渐渐地。

《黔之驴》:“~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以 拼音:yǐ以的古文解释 yǐ ①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效 拼音:xiào效的古文意思 xiào ①模仿;效法。

《诫兄子严敦书》:“吾爱之重之,愿汝曹~之。” ②奉献;献出。

《谏太宗十思疏》:“仁者播其惠,信者~其忠。” ③效验;验证。

《订鬼》:“何以~之?” ④证明。《采草药》:“根色黯恶,此其~也。”

⑤效果。《六国论》:“燕虽小国而后亡,期用兵之~也。”

⑥任务。《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⑦见效。《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

【效首】被斩首。【效尤】明知有错误而仿效之。

所以1。

.的原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2.所用;用来,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

3.原因;缘故,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

4. 初中文言文 居 的翻译及例句

居:

动词:

1、坐。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不遑启居”

2、处在;处于。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居住。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4、安居。《左传》“王心不违,民其居乎?”

5、闲居,居处。《论语》“居则曰:‘不吾知也!’”

6、占据,据有。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7、担当,担任。

8、停;停留。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储存。《聊斋志异》“居为奇货”

10、经;过了。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战国策》“居有顷”

名词:

1、住处;住所。《长安古意》“寂寂寥寥扬子居”

2、坟墓。《诗经》“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3、所处的地位。《孟子》“其居使之然也”

副词:

1、竟然;表示意外。《聊斋志异》“居然城郭也。”

参考文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 初中文言文 为 的用法(人教版)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做。例: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⑤为坛而盟。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⑹被。例: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⑺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⑻)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⑼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⑽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如果不满意,可自己去补充。



文言文为的意思及例句
答: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

为在文言中意思是称为,由于,当,这几个意思的例句(至少两句,要初中...
答:1.以从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沈复《童趣》)以,介词,把。为,当做,看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为,做,当做。2.项为之强。(沈复《童趣》)为,wei(第四声)连词,因为。

文言文为的用法
答: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

文言文中“为”解释为“替”“是”时,给出例句
答:不为远者小。不为近者热。——《列子·汤问》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名词的为动用法初中文言文
答:⑻)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⑼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⑽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如果不满意,可自己去补充。 5. 【词类活用的类型和举例.全部的举例都要初中的文言文,老...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里 为,益,于,以,效,所以,有哪些意思,分别举出...
答: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效 拼音:xiào效的古文意思 xiào ①<动>模仿;...

初中语文文言文表被动
答:例句::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牧羊》 翻译: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或者;徒见欺 翻译;白白被欺骗 无标志的意念被动句 例句: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翻译:被举荐为孝廉公没有答应。 3.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

初中文言文为的例句
答:3.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

初中语文文言文间,于,以为三个字词的一词多义,及例句.
答:◎ 间间、闲 jiān 〈名〉(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tween;among]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攘臂于其闲.——《...

初中文言文之作语气助词的例句有哪些
答:常见文言文中大概有这几个字: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例句: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呼就是语气助词,可以理解为是“在”,今天我虽死在这,但比我的邻居要死得其所。大概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