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定书画的价值?

作者&投稿:米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样鉴定一幅画的价值?~

书画鉴定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美术史,主要是中国美术史的范畴。但它涉及的面却相当之广:文学、历史、建筑、服饰、风俗、地理,都是研究书画鉴定必不可少的参照。可以说,它是综合了多门学科的一种边缘学科。

 书画鉴定的目的,主要是为美术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服务。美术史不单是关于美术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是美术作品流传的历史。比起文字记载来,美术作品是更直观、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但自从有了美术作品,也就有了美术作品的作伪。因此,对书画进行鉴定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书画鉴定的对象,是指已故书画家手书、手绘在纸、绢、绫等材质上的书画,如立轴、手卷、册页、扇面、镜心等,不包括壁画;书法里的碑帖、拓本,属于另外一门学问,启功、秦公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至于年画、书画复制品以及在世书画家的作品,不属于书画鉴定指向的范围。
  出土的书画,其年代基本一目了然,所以也没多少鉴定的必要。辽墓中出土的《深山会棋图》和《竹雀双兔图》,它们的年代应与墓的年代相近,即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之间。
书画鉴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辨定真伪,二是品定高下。前者是“鉴”,后者是“赏”。一件作品,它是否真实可靠,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再好,也没有意义。书画大师张大千不仅诗文书画俱佳,同时也是个作伪高手,生平所作历代书画的赝品数量相当可观,质量也很高。他作的石涛、徐渭等人的赝品更是得心应手、惟妙惟肖。连黄宾虹这样的大师也曾被他骗过。
  这一方面说明了张大千作伪水平之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书画鉴定之难。这还仅是现代人作伪的例子,古代高手所作的赝品,就更难鉴定了。
因此,书画鉴定的任务,就是对传世书画作品还其本来面目:判定真伪、界定年代、证明伪作。
  书画鉴定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一个人鉴定水平的高下,与他所接触过的书画真迹、他所掌握的书画知识以及相关知识成正比。就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人,你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一声咳嗽,就知道是他来了。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对于某个时代、某个书画家的作品看得比较多了,产生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了一些特征。那末我们就可以触类旁通,对于这个书画家其他的作品,也能够识别它。�t;BR>  书画鉴定之学,其历史也十分久远。鉴定是与收藏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最早对卷轴画的收藏,可远推到魏晋时期,此后,书画著录、笔记之类的书层出不穷。虽然没有正式命名为鉴定学之类,但其中包含了鉴定知识在内,只是还不成系统。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一章“论鉴识、收藏、购求、观赏”,谈到通过服饰、建筑来鉴定书画年代的方法;宋代出现了一大批鉴藏家和书画鉴定著作,米芾的《书史》、《画史》就是其中的代表。
  到了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收藏之风很盛,出现了专门的民间收藏家,书画鉴藏著录、笔记大量出现。张丑在他所著的《清河书画舫》中,对“鉴定之学”作了较为深入的叙述:“鉴赏二意,本质不同”,指出了各种鉴赏的方法,认为应该先看精神、气质,再看有无皇家收藏记载,有无名人题跋;要买纸画,不要买绢画,因为“纸寿千年”。等等。
到近现代,书画鉴定已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20年代,已经有了面向公众的博物馆。许多学者参与到美术史,以及书画的研究中;从这以后,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系统的关于书画鉴定的著作,如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关于鉴别书画的问题》、张珩的《怎样鉴定书画》、王以坤的《书画鉴定简述》、以及谢稚柳的《鉴余杂稿》、徐邦达《书画鉴定概论》等。
  50年代以来,随着流入西方的中国古画逐渐增多,西方学者对中国书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用西方的方法,运用到中国书画、以中国书画鉴定的研究中,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书画鉴定方面,有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如方闻、高居翰等人。&l?BR>解放以后,国家对文博事业十分重视。由于各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不断增加,当时曾组织鉴定小组到各地进行鉴定工作,后因文革中断; 1983年,由文化部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在全国范围内,对现存的古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查、鉴定并编印目录、图录及大型画册。
随着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相对而言,古老的书画艺术,以及书画鉴定已经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一方面,社会的进步给书画鉴定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同时,社会情境、文化环境的改变使从事书画收藏、鉴定的人们需要更多的“定力”,付出更多的努力。

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就像炒得很高的庄家股、绿鸡蛋、野生甲鱼······价格越高,假的越多),价格越高赝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藏。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藏。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而且他们当时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没有;后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所以说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假若只是收购贵的,即使身家亿万又能收购多少呢? 即使收购得起,能确保升值吗?更甚者,像股票一样,到了低谷时期,还可能贬值!!!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也曾经有人说我废话!除非你懒,光想吃现成的,不学无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恒定不变的,给你鱼就好,你知道是好鱼坏鱼,还是有毒的鱼呢?给你渔,学会了,自己会捕鱼多好!管他好鱼坏鱼毒鱼!你都能分辨!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介绍一下艺术品评估的相关知识。你可以去博宝艺术网多了解一下。艺术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体现为它的艺术价值,这是专业评估师评估的重点,交换价值就是指市场价格,评估师评出艺术价值之后,按照一定程序测算出交换价值,以此定出市场参考价格。一个优秀评估师测算出来的市场参考价格,应该接近或等于正常成交价格。

根据自己评估经历,我认为同一位书画家作品之间出现价格差异,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书画作品的价格与作品的大小尺寸有关,同一位书画家的作品有大有小,在拍卖行、画廊、书画店当然售价也就不同。

其二,一个书画家的作品创作大致要经过几个时期,即学习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峰期和衰退期,学习期的作品一般不被人认可,价值较低;成长期风格尚未形成,技法一般,价值也不高;成熟期风格形成、技法娴熟,价值较高,成熟期往往也是高峰期,精品和代表作皆出于此。根据专家研究分析,一个艺术家一生中的作品代表作占,精品占,一般作品,应酬之作。近年来的拍卖记录显示,应酬之作仓促潦草,即使是名家所作拍买价格也不高,而同一位艺术家的精品的价格往往是其一般作品的十倍乃至数十倍。值得强调的是成熟期不等同晚年时期,一般来说是年纪愈大,技巧愈成熟,但这并不表示晚年的作品更好。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艺术家也难免受到社会动荡、家庭波折和个人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谢稚柳、陆严少大家都公认他们的早期作品比晚期的更好。

其三,同一位书画家的同等作品在不同的地区价格也会不同。例如,同等作品在经济发达的广州、上海一般高于郑州、合肥,而文化非常发达的北京,同等作品的价格则又会高于上海、广州。还有各地区喜好有所不同,例如,江浙和上海人喜欢海派、浙派、新金陵画派的东西,他们喜欢收藏吴昌硕、任伯年、陆俨少、黄宾虹、傅抱石、林散之等人的作品,首都和天津人喜欢收藏齐白石、李可染、黄胄等人的东西,广东、港澳人则喜欢“岭南画派”名家的作品。这种地区性的喜好也必然导致同等作品在不同地区价位的差异。 其四,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年代,因为人们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变化,市场认可的价格往往也大不相同。 其五,题材的不同也会对对作品价格产生影响,如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被传媒多次报道、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其价格往往不断看涨。例如,傅抱石的代表作《毛主席诗意册》以万人民币成交(曾创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其六,书画作品价格还受到爱好圈子、商业包装等因素的制约。例如,陈逸飞的画作充满着东方情韵,迎合了西方巨富们的“东方情结”,受到西方收藏界的追捧,有了高层次的目标买家,画价自然也就居高不下。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位艺术家,由于他的家乡和工作地的作品流传量较多,其相应的价格也低于其他地区,即所谓物以稀为贵。例如,某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在他的家乡江苏价格相对较低。此外,还有个别拍卖行炒作等非正常因素,这里就不细述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有些因素导致的价格差异是正常的,而有些因素导致的价格差异正是为投资者提供了机会。书画爱好者购买书画作品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书画艺术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的真正价值即艺术价值。此外,还必须懂得由于书画家不同的艺术根基,资历和功力决定了其作品的价值区别。书画作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价值的体现,名家的作品,因其知名度和艺术造诣高,其作品市价也远远高于一般书画家。当然,书画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不能完全由价格来衡量的。也就是说好的作品不一定就能卖得高价,卖得高价的也有平庸之作。如果要把收藏某某书画家作品作为投资,还应当参考专业评估师对这位书画家的相关评价。

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
掌握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对于书画的鉴定工作很有帮助。这些问题往往被某些作伪者忽略,假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出问题。例如:明代沈度《梅花百咏》册,《石渠宝笈》卷三之十六著录,款云"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沈度书于春草堂。"考沈度元代至正十七年丁酉生,明代宣德九年甲寅卒,78岁。成化十四年沈度已死去45年了,所以这件字册不用看实物也能肯定是伪品。又如:明代姚绶癸《三清图》轴,清代方?颐《梦园书画录》卷八之十五著录,款云"三清图,永乐五年岁在丁亥秋日写,云东逸史公绶"。考姚绶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生,弘治八年乙卯卒,73岁。永乐五年姚绶尚未出生,所以,可以肯定这件东西也是伪品。正因为书画家的生卒时间对书画的鉴定有直接关系,所以就必须尽可能多掌握它。 但是,有些书画家的生卒时间等问题,在过去的文献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记载不够真确,这样,作品本身就变成了第一手材料,它能补充文献的不足或纠正文献的错误。 例如:有些书画家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但在文献上根本就查不到这位画家,更谈不上弄清他的字号、籍贯、生卒时间、艺术专长和主要活动了。这样的例子是相当多的。 又如:宋代赵孟坚(子固)的生卒时间,许多文献记载为生于南宋庆元五年己未(1199),卒于元代元贞元年乙未(1295),97岁。有人对此有怀疑,但一直未能解决。1962年《文物》第12期,刊载了蒋天格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考证文章,推算出大约卒于景定五年至咸淳三年以前,依然还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我们根据赵孟坚的朋友顾光题赵氏《水仙》卷诗,中有"甲子须臾事,蓬来尺五天"二句,清楚地说出赵孟坚死在甲子年,即南宋景定五年(1264),时年65岁。这样就解决了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元代柯九思的生年,过去有的书籍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例如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记载为生于元皇庆元年壬子(1312),天历二年己巳(公元1329年)被拜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也就是说,柯九思虚龄18的的时候就担任了这个职务。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人虽有天份,大哪有18岁就任"奎章阁鉴书博士" 钤的呢?显然,这一记载是错误的。那么柯思九的生年应该是哪一年呢?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元代虞集《诛蚊赋》卷,后尾纸上有柯九思的题跋,柯氏名款下钤盖了几方印,其中一方印为"唯庚寅吾以降",这方印章为他的生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考元代有两个庚寅年,其一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再一为至正十年(1350)年,柯九思的生年毫无疑问是前一个庚寅年,即公元1290年。天历二年己巳时任"奎章阁鉴书博士"已经虚龄40了。 再如:关于石涛的生卒时间,过去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和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生卒年表》均记载为:生于明代崇祯三年庚午,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78岁尚在。广东省博物馆藏的石涛《山水》册上石涛自题七绝云:"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如冰。庚午长安写此。"上海博物馆藏的石涛《六十自涛诗》云:"庚辰除夜抱疴,触之忽恸恸,非一日语可尽生平之感者,父母今生此躯,今周花甲……"后接七言诗,其中有"……白头懵懂话难前,花甲之年谢上天……。"我们根据这两件作品,都可以推算出石涛生于明代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这两件作品都是石涛五六十岁时所作,取的是整数,按一般写文章的习惯是可多可少的。最近看到石涛《花卉》册十开一本,其中画兰花的一开自题诗云:"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又画芍药的一页末识云:"丁秋十月拈格斋先生句作画"。按"丁秋"即"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上推56年则为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这才是石涛的确实可靠的出生日期。
文史知识
历代帝王年号、天干地支方面的常识,对于书画的正确鉴定,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代帝王的年号在开始或终结时,常常都不是整年整月,而是相互交叉的。某个皇帝死了,又换了个新皇帝,有的就改了元,即换了年号,也有些当年并没有改元,依然沿用旧的年号。例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死的,八月朱常洛(光宗)做了皇帝,改元泰昌,仅一个月就死了,九月朱由校(熹宗)做了皇帝后就没有改元,直到下一年(1621)才改元为天启。我们从某些书籍上看,万历只有47年,泰昌仅有一个月也被算成一年。又如:朱由检(毅宗)是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死的,但有的书籍上把这一年算作清代顺治元年。 我们在书画的落款上,如果看到写为万历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均是符合逻辑的,如果写为万历四十八年腊月,则不符合逻辑,是有问题的。如果落泰昌年号的款,写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日,也可以肯定是有问题的。崇祯年号的书画款,如果写为崇祯十七年春日,同样是符合逻辑的,例如:杨铉《临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的款写为:"摹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时崇祯十七年春月也。"这是无可怀疑的。有些人如果不了解这种历史过程,以为崇祯只有16年,就可能将这件作品否定了。 中国传统书画的作者,大都具有相当深邃的文学造诣,有不少书画家,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他们的所写所绘,往往与文学有相当的关联。有一些书画家喜欢写自己的文章或诗词,而另外的一些书画家几喜欢写古人或别人的诗词文章;有些画家喜欢临摹古画,或是古人诗意,并在其上题写古人的诗句,而另外一些画家则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自己的所作的诗。这种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书画家本人的喜欢和购买者的所求而决定的。只有后代人写出前代人的诗词文章,而前代人是决不可能写出后代人的诗词文章来的。如果发现了前代人写了后代人的诗词文章的话,可以肯定这件东西是伪造的。例如: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尾纸上虞集的题诗就是后人伪造的,抄的是倪瓒明代洪武元年戊申题卫九鼎《洛神赋图》卷上的诗。倪诗原文为"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能赋已输曹子建,善图惟数卫山人。"因为顾恺之是无锡人,所以作伪者倪诗中"卫山人"的"卫"字改成锡山的"锡"了。考虞集宋咸淳八年壬申生元至正八年戊子死,他如何能写出倪瓒在洪武元年戊申的题诗呢?如果我们对古诗文不熟悉的话,像这样的问题是看不出来的。 在书画鉴定中,还常常用避讳分为避朝讳(避当皇帝及先帝的名字)与避家讳(避作者家中长辈或祖先的名字)两种。在鉴定学中,避朝讳比比较容易掌握,避家讳就比较难以掌握了。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缺写一笔(多为最后一笔),另一种是将避讳的字换个意思相尽的替代字,还有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空格不写。例如: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黄庭坚《千字文》卷,字体完全是黄的笔法,有个别字写得水平较差,因为该卷文内写明了是试鸡毫,所以这一点就被忽略过去,该卷本幅确为宋纸,并有梁清标收藏印多方,所以我们就初步定为黄庭坚真迹。后来又发现该《千字文》"纨扇圆"的"纨"字被改写为"团"字,应是避宋钦宗赵桓的讳(因"纨"、"桓"读音相近而避讳)。考黄庭坚宁四年(1105)卒,距钦宗靖康元年(1126)还有21年,决不可能有未卜先知预算避讳的道理,因此,肯定了这卷《千字文》是南宋人摹仿造假的伪品。 又如南宋赵?(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写的已被刻入《三希堂帖》的《行书千字文》卷,将文内"玄"字改成"元"、"殷"字改成"商"、"树"字改成"竹"、"贞"字改成"清"、"敬"字改成"敬"字少写最后一笔、"竟"字改成"馨"、"恒"字改成"齐"、"匡"字改成"辅"、"桓"字改成"泰"、"纨"字改成"团"、"丸"字改成"弹"、"朗"字改成"晃"、"悬"字改成"迁"。共计改写了14个字,都是宋讳。"玄、悬、朗"避赵氏始祖名玄朗,"敬、竟"避太祖匡胤之祖父名敬,"殷"避太祖之父名弘殷,"匡"避太祖名匡胤,"恒"避真宗名恒,"贞"避仁宗名祯,"树"避英宗名曙,"让"避英宗生父名允让,"桓、纨、丸"避钦宗名桓。 又如:约50年前,北京琉璃厂有一幅落款为董其昌的绘画作品,画得很好,落款字数不多,作品本幅十分整洁,所以有人要买。后来有人看出了这件作品的毛病,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写最后一笔,是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董其昌死于明崇祯九年,没有活到清代,因此就肯定了这件作品是清代人伪造的。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文史知识的丰富与否,对于鉴别书画的真伪,也有相当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如果文史常识不多,那么,那种改写的避讳字是不易看出来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将作品的真伪断错。 当然,运用避讳进行书画断代,首先要了解避讳的时代特点,例如宋代"玄"、"朗"等字是由北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五年开始避讳的,在此以前这样的字是不避讳的。如果见到一幅宋代人写的字或者绘画作品的题诗,款暑是大中祥符五年以前,对这些不避讳是符合规律的,而款为大中祥符五年以后的,这些字不避讳就不合规律,就有问题了。 我们这儿所讲的只是一般的情况,此外,也还有极个别特殊的例外,如米芾的《蜀素贴》卷中,前后有两个"殷"字,一个缺一笔,另一个就不缺。这就要根据具体的作品作具体的分析。 同时,对于避讳问题也不能僵死地一成不变地对待,有些临古的书法作品,完全按照原样临而不避讳。例如经过鉴定确为南宋赵高宗所书的《临古二体千字文》卷,就是完全按照唐人原件临写的,文内的字均避唐讳(诸如"渊"、"世"、"民"等字均被避讳),而没有一个字是避宋讳的。 总之,避讳的问题是复杂的,在书画鉴定中运用避讳来断代,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依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掌握。

什么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单从书画鉴定方面提出一些看法。鉴定并不是一切,它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我国书画鉴定,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首先根据第一手材料,将其赝品和真迹对照,作一番比较研究,可望获致效果。历来的鉴藏家以及古玩店都是凭经验积累行事,像北宋米元章、沈括、黄伯思,元代赵孟点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非三言两语所...

怎样鉴定唐寅画
答:唐寅字画鉴定方法要点有哪些(五)质地 字画的质地是指作书作画所用的纸或绢,也称作“地子”。书画质地的质量、使用效果以及其寿命都是影响书画价值的因素。例如同一位名家的作品,质地是上好宣纸者,其价值应高于其他杂纸者。唐寅字画鉴定方法要点有哪些(六)裱工 裱工是指字画裱件的装裱质量。有的...

我们鉴定书画的方法有哪些呢?
答:要明辨书画的真伪,必须普遍知道些作伪的方式、方法(包括其原因),才能剥掉那些假物的伪装,去伪存真,还它们博物的本来面目;还有无款书画的断代、明是非问题,更须予以判别详明,使无张冠李戴之机,本文先从作伪的方式、方法来作些说明。作伪,基本上有两种方式方法。一种是完全由作伪者书、画而...

5亿全球最贵古代书画诞生,书画文玩到底贵在何处?
答:而玉和黄金不一样,不同的地方开采出来的玉石价格不一样,玉的价值要鉴定起来更加复杂。和一块黄金相同重量的玉石,其价值有可能远远超过黄金的好几倍,同时也有可能根本就不值钱。玉的成色,年代,工艺都是决定其价值的因素。像书画文玩一类的物品,鉴定其价值的标准和玉的鉴定也有些相似。我们经常看到...

书画鉴定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一、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古人的名号,往往很多。最简单的是一名一字,如孔丘字仲尼。王羲之字逸少等。不简单的除名字外,有号,有别号。尚有乳名、小名、谱名。名又往往有别名;字,也往往有别字。号与别号多的书画家,往往一人有几十个。如明代山西书画家博山就有青竹、九峰等四十多个...

请各位老师告知如何鉴定印刷品古书画的方法?比如明代唐寅的印刷品书画...
答:印刷品鉴定在书画鉴定中是相对容易的。1、专业一点的方法:印刷品笔墨效果差,作品没有生气;印章偏平,没有质感。2、若不是古代字画、已经买回家了,太阳下晒两天,印刷品就会退色(理论上是10天,笔者试过,两天就能看出来了);而宣纸墨色不会退,并且对原作损伤不大(当然,古代字画慎选此法)

有什么好方法鉴定字画的真伪
答:当然,题跋是否可作为鉴定书画的真伪的依据,主要看其题 跋本身的真伪,其次还要看题跋写的笔墨技法,词句如何,即题跋者的水平,而千万不要被大名头所吓倒。 三、印章 印章,又名印鉴,即作为凭信之意。历来书画鉴定家都很重视印章真伪的鉴定,某些时期在书画鉴定界还 形成将鉴定书画作品上印章的真伪作为鉴定书画真伪的...

书画鉴定的作伪方法
答:在投资领域中,古玩字画已成为当前有艺术雅兴投资者的一种时尚。大凡初入此道者,都愿先从收画作为投资点,认为书画书画在国内外艺术市场炙手可热,行情旺、风险小、增值快、效益大,其收藏价值经久不衰,是投资回报率最为理想的收藏品,然而,随着投资者不断增多,字画价格愈来愈高,特别是名家作品...

快速鉴定书画是不是印刷品
答:一般而言,假如一幅书画有良好的历史渊源和前人论说价值,并且符合某个特定时期或风格的特点,那么它就比较可能是真迹而非印刷品。总的来说,鉴定书画是否为印刷品需要在多个维度进行考虑,方法因人而异,一般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如果仍有疑虑,建议找到专业的艺术品鉴定机构或藏家寻求帮助。

书法的价值
答:书法的价值: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无价的,当然这要看书法家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