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作者&投稿:木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10、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4、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5、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7、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3、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2.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一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



文言文中18个虚词有哪些?
答: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维唯、已、矣、犹、哉

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
答:10、得:得到,得意。四、常见的虚词 1、之:的,这。2、于:在,向。3、以:用,因为。4、矣:了,啊。5、焉:哪里,怎么。6、乎:吗,呢。7、乃:于是,才。8、且:并且,将要。9、若:你,像。10、与:和,赞成。文言文学习方法 1、诵读经典: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进行诵读,如...

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答: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何:(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是哪十八个?
答: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2、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词...

文言文18个虚词
答:文言文18个虚词有:之、乎、也、而、以、为、何、若、如、皆、乃、故、以及、为之、何以、复、其、岂。1、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2、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3、也: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4、而:表示递进、转折,...

高中文言文常用的十八个虚词都有哪些,分别有哪几种意思?
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文言文18虚词
答:1. 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答:1.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答: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答: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