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的文化起源

作者&投稿:周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琴的起源~

汉代乐器之首七弦琴,被崇尚文人时尚,感受古琴之美,追寻琴之起源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由于古琴一向被视作“华夏正声”、“元音雅乐”的代表,而佛教为外来文化,有别于当初的国学正统,故在琴学的传承及创作等方面亦多少受到某种程度的鄙夷和排斥,尤其是佛教传入不久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僧人甚至被拒授琴。故现存传世琴谱中,内容直接与佛家及佛教有关的琴曲非常少(大概不超过十首),远远不如儒家和道家。因佛家与道家在出世修炼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故附会者认为并非缺少佛家琴曲。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道家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弹奏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如广陵派、诸城派、燕山派、蜀山派、岭南派等皆与地域有关。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燕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燕山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浙派: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金陵派:源自于明代皇家乐官,是建立在金陵长期的古琴文化基础上的一支独特古琴派别,在演奏技法上具端庄肃穆,儒雅超然之风又不失严谨规范的特点,尽显皇家风范。虞山派:明代琴派。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传至严徵,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著《溪山琴况》。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纪念该派而命名的。广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子二子继承家学,晋京献艺,一时争传“江南二徐”。所辑《澄鉴堂琴谱》为本派最早谱集。继起者徐祺吸收名地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此后,名手荟萃扬州,吴虹又在此基础上编纂《自远堂琴谱》,也是很有影响的琴谱。太平天国以后,该派还陆续出版了《蕉庵琴谱》等,其影响一直及于当代。川派:又称蜀山古琴派,简称蜀派。蜀山派(川派)源远流长,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古琴派,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汉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天闻阁琴谱》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我国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顾梅羹,以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古琴艺术之发掘、整理、研究、演奏诸多方面的工作成绩卓著。将减字谱翻译成简谱配在减字谱下,又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琴学备要》一书的修改整理工作。据悉,为保护蜀山派(川派)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将建立蜀山派(川派)古琴基地,专门展示蜀山派(川派)古琴、培养古琴人才。闽派:近代琴派。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编有《琴学初津》。终南派:源于西周,成于两晋,盛于隋唐。从周文王到汉武帝,从马融、文姬到隋文帝,从徐时琪《绿绮新声》王元伯《琴学练要》、徐胪先《绿绮清韵》、到一如行者《琴医坣终南雅韵》。岭南派:广东琴派。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诸诚派:近代琴派。山东诸诚王溥长、王作祯、王露 ,祖孙三代以虞山派为基础,另有王冷泉和他的学生王宾鲁以金陵派为基础。两者汇流,又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山东地方风格的诸诚派。辑有:《桐荫山馆琴谱》、《梅庵琴谱》。代表曲目《长门怨》、《关山月》都是现代流行琴曲。 (一)浙派派名:浙派、浙谱、浙操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创始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著:《琴操谱》、《琴述》、《霞外琴谱》、《琴学名言》、《梅雪窝删润琴谱》、《梧岗琴谱》、《杏庄太音续谱》等。(二)虞山派派名:虞山派、熟派形成时期:明末创始人:严征(天池)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代表人物:李一凡、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等。(三)金陵派形成时期:明末清初创始人:待考主要风格:端庄肃穆,儒雅超然之风又不失严谨规范代表人物:夏一峰、刘正春、桂世民代表琴曲:《良宵引》《关山月》《渔樵问答》等(四)广陵派形成时期:清代创 始人:徐常遇等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梅曰强等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等。(五)浦城派形成时期:清代创 始 人:祝桐君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代表琴曲:《渔樵问答》、《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与古斋琴谱》、《琴学入门》等。(六)泛川派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形成时期:清代创 始 人:张孔山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朱默涵、丁承运等。代表琴曲:《凤求凰》、《雉朝飞》、《梁父吟》、《当归》、《流水》等。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百瓶斋琴谱》等。(七)九嶷派形成时期:清代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李浴星等。代表琴曲:《流水》、《胡笳十八拍》、《幽兰》等。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八)诸城派形成时期:清代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琴谱正律》等。(九)梅庵派形成时期:清代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代表琴曲:《平沙落雁》、《秋江夜泊》、《捣衣》等。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梅庵琴谱》等。(十)岭南派形成时期:清代创 始 人:黄景星主要风格:清和淡雅。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乌夜啼》等。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时代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当时只有五弦:宫、商、角、徵、羽,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它便有了五弦。后来,周文王为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周武王讨伐商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古琴也由此而产生,距今天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七弦琴——中国古琴,音色深邃而宏,造型沉稳而美,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
历代的琴人,都特别强调环境的优雅,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那些动人的琴声,使往往出现在半帘幽梦的窗前,一地银霜的月下,出现在芦花飞雪的水畔,烟岚笼罩的山林……。
众多的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好“境由心造”的真髓。所以,那种澄澈的情感,便往往浸入了对历史的凭吊,对前贤的景仰,对亲情的怀想,对故人的挥别……。



古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横跨三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古琴起源于什么时候古琴起源于哪个时候
答:1、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年历史。2、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古琴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古琴从什么朝代开始有的
答:1、古琴起源时间为西周时期。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

古琴文化的文化起源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时代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当时只有五弦:宫、商、角、徵、羽,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它便有了五弦。后来,周文王为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周武王讨伐商纣时,为了增加...

古琴是谁发明的?
答:1. 古籍中记载,伏羲是琴的发明者之一,他不仅创造了瑟,也创造了琴。这种说法认为伏羲制作古琴是为了修身养性,促使万物生长,这是关于古琴起源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之一。2. 另一种说法将琴的发明归功于神农。神农开始用桐木制作琴,用丝线作为琴弦,目的是为了沟通神明与人类的德行,以及天地人的认知。...

古琴的起源
答: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发展:1、先秦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2、两汉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

古琴文化的文化起源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世间的声音有五音。在原始时代,神农氏用桐木制作了最初的琴,以绳丝为弦,最初只有五弦:宫、商、角、徵、羽,分别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为纪念其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周武王在征讨商纣时,为了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因此,...

古琴起源于什么时候 古琴起源于哪个时候
答:1、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丝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其历史可追溯至至少三千年之前。2、根据古籍记载,伏羲被认为是琴的创造者,同时也有神农、黄帝、唐尧等传说中的帝王涉足琴的制作。相传舜确定了五弦的配置,而文王增加了一弦,至武王伐纣时,琴弦增至七根,这一过程反映了古琴文化的深厚历史。古琴...

古人是怎样创造古筝 古琴的
答:4.黄帝说(《新刊太音大全集》)5.唐尧说(《礼仪篡》)6.虞舜说(《礼记》《史选》)不过这些更像是后人的附会 真正考证古琴的起源 是根据马王堆 郭店楚墓 和曾侯乙墓出土的丝类乐器推断的 古琴七弦形制的成型是在战国中期 形制成熟大概是在汉唐时期 后世赋予了古琴古筝更多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大概...

古琴是谁发明的?
答:其一伏羲造琴。传说是伏羲创造了瑟,也创造了琴。相传,伏羲制作古琴是为了修身理性,使万物生长,这也是普遍认可的古琴来源的一种说法。其二神农造琴。神农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据史料的记载,尧舜时期就已经有古琴了,古曲《南风》据说就是舜作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

古琴的来历
答: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相传某一天伏羲巡视到西山桐林,只见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纷纷飘落在梧桐树上,顿时霞光万道。天空彩屏开处,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伏羲见到如此奇异现象,忙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