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风格特征及形成原因

作者&投稿:闳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劳动人民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歌也受到同样的待遇。元、明、清三代时,甚至有帝令禁止传唱。关于它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陶盆上绘有歌舞图像,展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不可分割的。直到今天,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着这种古老的传统。古代的《淮南子》一书中,曾提到古人搬运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显示早期的民歌与劳动紧密相关。从其他民族的情况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可以看出原始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古代的民歌已经无法再现其真实音响,我们只能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歌词。至于曲谱,则是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即使有了记谱法,劳动人民也不使用它。直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使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
从历史上看,民歌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将《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汉朝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上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本兰从军》等,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封建礼崩孝教下的家庭悲剧。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部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无专业可言,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有了专为他们享乐的乐奴,才开始有了分化。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仪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法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在我国,从汉代逐渐有了专业与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组织编纂团衡稿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调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难确认,但是如今流传在湖北秭归县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起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摇橹号》、《拉纤号》等)的音调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吧!也许就是千古遗音。从汉代到隋、唐之间,有一个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在历史上这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歌明显的分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与北朝民歌(北方民歌)两大部分。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远的影响。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兴盛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传入中原,对于中原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显然内外文化交流对音乐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唐代的专业音乐有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宋民间音乐中的拦慧说唱与戏曲逐渐形成。有关唐代的民歌,我们从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啭》之类。另从当时流传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兴起于长江中上游巴渝一带的一种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都吸收过这种民歌因素,写过一些文人创作的《竹枝歌》。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的田歌中还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结构痕迹。宋代的“曲词”很盛行,当时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闻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种,现今西北地区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元代的小令流传后世的很少,元代统治者对民间带有不满与讽刺时事为内容的民歌,视如洪水猛兽,严禁传唱。明代(公元1368——1684),清代(公元1641——1911)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中、小城镇市民阶层兴起,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思想异常活跃,民歌特别兴盛,其数量之多,人民性之强烈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时已有半职业艺人演唱民歌小曲。到清代晚年(1848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封建,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成了近代民歌的时代特点。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文学家搜集编辑的民歌歌词集,如黄遵宪的《客家山歌》、冯梦龙的《吴歌》、李调元的《粤讴》以及华广生的《白雪遗音》等。由于个人的偏爱,这些民歌集在品种上大都偏重于民间抒情民歌。其中不少民歌今天仍在民间传唱。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著名民间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选用了明末清初民间流行的五十几种民歌曲牌。其中有一些一直为民间艺人传唱至今,使我们能够听到三、四百年之久的民歌曲调,甚为珍贵。20世纪以来,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达到了高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广大农、牧民的觉醒,民歌得到了振兴。这个时期民歌的显著标志是,大量的内地新民歌向东部沿海地区传播,部分边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区传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题材的新民歌,空前繁荣。此外,如争取婚姻自由、勇女平等、反对烟毒的民歌也为数不少。五四前后,李家瑞编《北平俗曲集》问世,已经有了民歌的曲谱记录。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后在延安兴起的向民间音乐学习的运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揭开了现代音乐史新的一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且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民歌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相比之下,汉族由于戏曲、说唱的迅猛发展,民歌演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不如内陆地区传唱的民歌多。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民歌形成原因是什么?求解
答:近半个世纪产生的新民歌中,又出现了进行曲和颂歌两种新的题材因素。从风格色彩来看,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在一些人数多、居住地域广的民族,如汉、藏、蒙、哈萨克、维吾尔、壮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地方特点再行细分。众所周知,戏曲、曲艺...

中国民歌的特点是什么
答:生活化 通俗化 广泛化 虚化

关于民歌的一些问题!!
答:江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 江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 展开  我来答 ...

民歌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答:2. 群众性的即兴创作与口头传唱: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它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创作、演唱和流传在民歌中是同步进行的,人们在传唱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3. 简朴、亲切且生动灵活的音乐形式:民歌的音乐风格简单朴实,易于接近,且充满活力。这种形式使得民歌能够跨越时空,...

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答:中国民族音乐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著称,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享一些基本的风格特征。这些特征在音乐的旋律、和声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均有体现。1. 旋律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采用线状思维,注重旋律的展现。这种音乐体系以单音为基础,强调旋律的起伏变化,从而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旋律的生成...

各民族民歌风格特征及形成原因
答:以来,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达到了高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广大农、牧民的觉醒,民歌得到了振兴。这个时期民歌的显著标志是,大量的内地新民歌向东部沿海地区传播,部分边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区传播,反映人民革命...

民谣风格歌曲有什么特点?
答:有些表演性较强的小调,常将几个不同的曲牌联缀演唱,构成二乐段的或多乐段的套曲,前者如《闹五更》,后者如《姑苏风光》(又名《大九连环》)等,它们已带有曲艺音乐的表现特点。此外,许多田秧山歌和劳动号子,由于劳动条件的需要,以致篇幅较长,结构较庞大。5、衬词和衬腔 这是为中国民歌所常用...

民歌的分类和各自的特征?
答:表现力强。5、云岭‌“双声”“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这些和声的出现和运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它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已成为中国双声部民歌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歌 ...

南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原因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反映了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民歌,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楚辞》则是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基础上,经屈原整理加工,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汉乐府民歌则以故事歌为主,如《孔雀东南飞》和《本兰从军》,反映了...

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答: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1、线条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