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作者&投稿:邢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一年四季,早上天一亮就起床,扛着锄头往田野走;傍晚太阳快落山了,又扛着锄头回家。他实在是很辛苦。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把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作常有的现象、看成是一种必然规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据和十分轻率的。一个人如果那样去看问题,就会做出像这个宋国人一样的蠢事来。

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
答: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如下: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仓皇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哇!从此,他丢下锄头...

守株待兔创编故事
答:守株待兔的故事 “守株待兔”的故事内容为: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但是一直没有意外之财,每天过着一 样 的生活。 人生里总会有一点好...

守株待兔寓言故事五篇
答:守株待兔故事3 前几天,我学了一篇 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它主要写的是:从前有一个农民,忙完了田里的活,准备回家。忽然,有只兔子撞死在树下。农民没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只兔子,很高兴。从此,便放下锄头,守在树桩旁等待前来撞死的野兔。可是过了很多天,农民不但没有等到兔子,田里的禾苗也干枯了,最后农民...

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答: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他放下锄头,每天守在田边的那个树桩旁边,等着兔子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田地里长满了野草,荒芜不堪。宋国人还在树桩旁边等着,然而再也没有兔子撞死过。2、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

守株待兔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讽刺的是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还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

守株待兔的译文和告诉的道理
答: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3.原: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

守株待兔的故事原文
答: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启示]:遇到幸运的事就想一直幸运的人,他是痴心妄想!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

守株待兔的寓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讽刺的是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还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资料补充: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讽刺了那些把偶然的事情看成是必然的事情,心存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的愚蠢的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凡事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能寄希望于意外的收获。相关成语:守株待兔 [成语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典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