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是寓言故事吗

作者&投稿:鲁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守株待兔》是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原文如下: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全文的意思:宋国时期,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有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可以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五蠹》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努力,不要对任何事情都存在侥幸心理和幻想,也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还告诉我们不能抱着狭隘的经验死守成规,不知变通,而是要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办事。

其他寓言故事

1、掩耳盗铃。有一人,看别人门口上挂的一铃铛很漂亮,害怕偷的时候被别人听见,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

2、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3、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4、塞翁失马。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反之,得到一时的利益,或许会遭遇祸。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5、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懂变通,死板恪守的人。



守株待兔是一篇什么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答:守株待兔一般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讽刺的是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还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

守株待兔是不是言故事?
答:守株待兔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故事: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答:寓言故事守株待兔7 说教材: 寓言往往都是通过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在树桩上而死了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答:“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本书《庄子》。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每天都守在同一个地方等待兔子而得到意外的收获,但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并非真实发生的事件。该故事旨在告诫人们不要只依靠运气,而应该勤奋努力,积极进取。

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
答: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如下: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仓皇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哇!从此,他丢下锄头...

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答: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篇1 【词义】株:树桩。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守着树桩等待兔子跑来。 【用法】用来比喻死守片面的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获得成功。 【出处】这则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守株待兔是真实的故事吗
答:这是一则虚构的故事,或者说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用于以故事的形式传达道理。再反观现实,如果兔子连跑个路都会撞树而死,那这个种族早就绝种了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特点是什么?
答:特点,本课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第一, 语言简洁,用词准确。第二,故事给人以启发,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简短有趣,告诉我们:这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自己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是不对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

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画蛇添足都是童话。这个题对吗?
答:不是童话,是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