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作者&投稿:祢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体如下:
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
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
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
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笔画:6,五笔:DMJJ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而今[ér jīn]
现在;如今。
2.而后[ér hòu]
副词。然后:先定好计策,~行动。
3.然而[rán ér]
连词。但是;可是。对上文表示转折:试验失败了,~他并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性情温顺~心地善良。他不仅会开汽车,~还会修理。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获得了丰收。
5.继而[jì ér]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人们先是一惊,~哄堂大笑。先是领唱的一个人唱,~全体跟着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词。幸亏;多亏:~发现得早,否则酿成大祸。
7.而已[ér yǐ]
罢了:如此~,岂有他哉。我只不过是说说~,你不必过于认真。

1、本义,名词:胡须。本义只见于古文 。举例:而,颊毛也。——《说文》
2、代词:你,你的。只见于古文。举例:予岂不知而作。——《诗 • 大雅 • 桑柔》
3、连词:表示并列、因果、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而且、而今、而立之年 / 然而、愤愤而死 、三十而立。举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

扩展资料:
关于“而”的词源解说:
“而”是“耏”的本字。而,甲骨文像下巴(口)下长着茂密长须。有的甲骨文把“口”形简化成。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下巴形状简化成一横,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须束写成。有的金文有所变形,误将独体字拆写成上下两部分。
造字本义:名词,下巴上的胡须。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承续金文字形。当“而”的“胡须”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彡”(毛发)另造“耏”代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而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求采纳

文言文中18个虚词有哪些?
答:《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维唯、已、矣、犹、哉

文言文虚词,助词,副有哪些?
答: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③...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答:文言文虚词:一、而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代文言中有哪些虚词?
答:一、唐代韩愈《师说》中的虚词: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故: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复音虚词“而...

文言文中,一共有多少个虚词?分别是哪些?
答: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 维 唯32已、33矣、34犹、35哉 ...

文言文中,一共有多少个虚词?分别是哪些?
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

文言文18个虚词
答:文言文18个虚词有:之、乎、也、而、以、为、何、若、如、皆、乃、故、以及、为之、何以、复、其、岂。1、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2、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3、也: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4、而:表示递进、转折,...

文言文儿虚词有哪些
答: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用文言文虚词
答: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答:文言文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文的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2、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