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说客家话人的发源地

作者&投稿:辉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客家人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的最初发源地在哪里?

出四川省城成都往东不到10公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老客家文化古镇——洛带,不但其建筑的原始风貌依旧,当地居民更以其固守传统客家语言和风俗而被人称道。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们说,在大城市近郊保存这样完好的古老文化非常难得。

被誉为“西部客家第一镇”的洛带镇坐落于成都市东郊,镇上2.3万居民中有2万为客家人。四川省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说,在一个大都会近郊存在一处保存这样完好的客家区的确很奇特,在中国也只此一处。福建、广西、广东、江西、台湾的客家聚居区都离大城市较远。

洛带镇的民居、院落和街道都透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具标志性建筑是广东会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由广东籍客家人于清乾隆11年捐资修建,是国内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悬挂在会馆中堂的对联古色古香:“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带记者参观的副镇长黄与红说,这幅对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精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古镇上还有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川北会馆等保存。在古镇一千多米长的老街两边,保留着大量客家古民居。走进这些单四合院式的民居,通过天井,上方正中为堂屋,屋脊有“中花”和“鳌尖”作为装饰,屋顶多以小青瓦和茅草覆盖。

陈世松说,古镇上的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说法。他们大都会讲客家话、四川话和普通话三种语言。在内部交流时全都说客家话。嫁到别处的女子回到娘家不说母语则被斥责为“出卖了祖宗”,会受到家族的鄙视。外地女子嫁到这里为客家人媳妇的,在一两年内都要学会客家话。

客家话保留着较多的汉语古音韵,洛带人称其所讲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至今仍与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话一致,如称穿衣为“着衫”、下雨为“落水”等。以洛带为中心的周围近十个乡镇居民大多说客家话,在说四川方言的成都东郊形成一个奇特的客家“方言岛”。以洛带为中心,周围还有十几个乡镇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他们以是否会说客家话、祖先神位写法和家族来源作为文化认同的标志。当地客家人有过“火龙节”的习俗,据说其舞龙烧龙的传统是由江西刘姓客家人入川时带来的。至今,刘姓家族集中居住在洛带镇宝胜村,世代以扎龙舞龙为业,由此形成了相关民间传说和独特的舞龙程式:接龙、祭祖、迎龙归巢、杀鸡出龙、舞龙点睛等。

陈世松说,四川有250万客家人,是中国第五大客家聚居区。四川客家文化的种子,撒播于清初“湖广填四川”那场史无前例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作为以迁徙拓垦精神著称的群体,部分先民在300年前由闽、粤、赣三省边区北上西进,最终在巴蜀大地立足生根。同时,另一部分客家先民则远涉重洋,搬迁于港澳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人的来历大概可以追溯到四世纪初黄河流域部分汉人的南徙,九世纪末(唐末)及十三世纪又有大批汉人迁徙到江南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四川省社科院谢桃坊研究员说:“客家文化混杂于其他汉族文化之间而不被同化或消失,并仍保存其鲜明的文化色彩,这在中国文化中是颇为奇特的现象。”

产生于清初移民西进运动的四川客家文化,浸透着浓郁的西部精神,也为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支持。但陈世松也不无担忧:“随着现代化、都市化的发展,传统的客家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近年来,洛带也成为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我们应尽力避免客家文化特色的消失

1、林秀峰(林氏111世)原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元朝至治3年(1323年),31岁的林秀峰到梅县先住在城城廊水南,后避乱迁至五华陈沙甫,娶张义山之女为妻,生三子。秀峰后裔有迁兴宁,梅县东郊、下市、中高峰、梅塘、扶大、畲江等地。
2、元末,原居宁化石壁的林远绍(字千三)改姓杨,迁徙广东梅县。杨远绍为广东梅县杨氏一世祖。林远绍为什么要改姓,据梅县《杨氏族谱》载:“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所善戴姓,结伴携家人入粤,……时值明初定鼎,徭赋繁急,增赋例当加役,公以瞻乌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于应役,乃计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也。” 迁徙梅州的林姓,自易姓杨后,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后来,杨远绍后裔播迁广东各县以及广西、江西、四川、湖南、浙江、台湾和海外暹罗、安南等到地。

3、林真福,世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里,元末明初,因战乱,兄弟亲疏8人,挈眷避于饶平县坪上乡。嫡孙林根德迁至同县元高都水口社石头乡安石楼,其第10世林观吾时,有万历(1573—1620)进士林峥嵘注重昭穆,自这第10世起伦序昭乎。时之林氏六屋(后裔移居台湾鹿港、竹北等),各迁失联而各立诗序,尤其下六屋,东山、老屋、腾蚊岭同以“子”起,大埔则以“德”起。斗屋则以“世”起,但系第2世祖大二公为一世(相差一辈)。胡阳楼则以“天”起,但系第3世祖念一公为一世。(见1984年台湾林恩显主编《林氏大宗谱》第130页等)
4、宋代,九龙门林氏第三十八世祖林文德中进士,为宁化知县,宋末不回籍,而居宁化为始祖。(漳州南靖林雅《西河九龙族谱》)
5、南宋末至元至正年间,晋安闽林一支迁居福建长汀,后又迁居宁化石壁。(广东《兴宁县志》)
6、宋代时,宁化石壁“九龙门”林氏林文德的其后裔广播闽粤,其中入闽一支,后迁居浙江温州。林文德有9子,其中五郎、八郎后裔迁居福建永定,部分后裔迁徙福建闽侯和广东各地。(漳州南靖林雅《西河九龙族谱》)
7、南宋末年,宁化石壁的林显荣长子林评事,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任广东东皖教谕,先后任过江西石城县令、广东梅州州同等职,为避乱迁居广东大埔,并在此肇基。其后裔分衍蕉岭、归善、平远以及福建武平、湖广等地。(蕉岭《林氏族谱》)

8、元末,晋安闽林后裔林文懋由宁化石壁出任广东潮县主簿,立籍海阳(潮州),为林氏入粤始祖之一。其子林均祥迁居江西安远,其裔孙林彦溪自安远迁居(广东省)兴宁龙北霞洞。据说现江西城北老塔下、宁中古塘、宁塘文峦岭、新宁沙林屋及城填西郊等地林氏均来自福建宁化石壁林氏,其始祖为林华兄弟数人。(广东《兴宁县志》)同期,宁化石壁的林向日(字双溪)进士出身,署理程乡县(现广东梅县)儒学。他举家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省)诏安溪东一营村。他有四个儿子:长子林元吉居程乡,次子林元兴居广东饶平,三子林元庆迁居广东揭阳;只有四子林元隆仍居诏安,其后裔迁居台湾省。

9、2l世林腾云(唐九牧林迈后裔,林长松之子),于唐末光化三年(900),从汀州宁化(一说莆田),移居海阳,创基于潮阳火烧园,至闽林36世学士,因失火移居潮阳仙港桔仔园创基。衍惠来、海陆丰。(据林维宽《长林丰采》)
10、 林文康支系(系唐“九牧”端州派)
林向日,字双溪,谥文康。祖居宁化石壁,元中岁进士,署程乡县教谕,元末肇基南诏溪东上营村。妣张氏,生四子:原吉、原兴、原庆、原隆。子孙传衍溪东上营、南陂、广东三饶、潮州、揭阳等地。建祠“应源堂”。派下分布如下:
原吉支脉,分衍溪东上营、福鼎舍。
原兴支脉,分衍广东饶平枫头、上寮、南陂、德林、东山埔。
原庆支脉,分衍广东潮卅、揭阻。
原隆支脉,分衍诏安南陂、庵下、上田、桃林、新陂、大陂、古笃、哥口,播迁广西、台湾等地

林姓说客家话人的发源地
答:1、林秀峰(林氏111世)原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元朝至治3年(1323年),31岁的林秀峰到梅县先住在城城廊水南,后避乱迁至五华陈沙甫,娶张义山之女为妻,生三子。秀峰后裔有迁兴宁,梅县东郊、下市、中高峰、梅塘、扶大、畲江等地。2、元末,原居宁化石壁的林远绍(字千三)改姓杨,迁徙广东...

...是从韶关乳源迁移过去的,我们那到现在讲的客家话都和韶关乳源_百度...
答:另一支林姓在仪陇新政,据传从湖北麻城孝感迁移过来,目前已繁衍15代,遍布周边的南部度门、仪陇新政、营山、蓬安等处。我就是你说的另一支林姓远字辈,字辈36字。中间是朝、天、开、选,永、远、兴、顺……

东汶村信息通道
答:大圳下位于村委会东北1公里,因引入大坑头溪水灌溉农田的大圳经过而得名,林姓19户82人居住于此,主要以农业为主,铁矿开采为副业提供了致富机会。新田上是村委会东北0.5公里处的旧神社,原名新田社,林、刘两姓居民明、清时期迁入,24户103人,以种田为主,铁矿开采为他们带来新的致富途径。梧桐桥,...

我的祖籍是哪里
答:回答:林姓始祖国神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

我的祖籍是哪里
答: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

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哪种才是历史最悠久、最正宗的“广东话”呢?
答:宋音)。总的来讲粤语(广东人称白话)是最先在广东形成然后就是潮汕话(潮州话)再后来就是客家话 。许多人对广东对历史真的很无知,总是认为广东人就必须会讲语粤语,现在知道了吧,广东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互相包容合作共赢也传承了汉民族最优秀的文化艺术并发扬到海外。

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哪种才是历史最悠久、最正宗的“广东话”呢
答:潮汕地区林姓贵为第二大姓,占总人口近8%,与之对比,广州市林姓不过是第十大姓,只占人口2%,正印证了“潮汕人福建祖”的说法。于是,福建移民带来的闽南话发展为广东的另外一支大方言——潮汕话。客家人带来客家话 虽然粤语和潮汕话在岭南地区共存,但是由于分布的区域不一样,双方可说大体相安无事...

海南岛最早进入的汉人是什么地方的?
答:海南岛最早进入的汉人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随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时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时的驻军。当时主要的据点在 琼山和儋州。路博德、杨仆等人的军队主要来源是全国征发来的罪人以及淮南的水军。

玉林第一大姓
答:5、刘姓:玉林刘姓人口超过30万人。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玉林的刘姓也是北方迁移过来的较多。6、庞姓:玉林的庞姓人口众多,目前已经超过了20万人。玉林市陆川县泗里庞氏宗祠是各地庞姓人口祭拜的重要地点。7、林姓:玉林林姓,基本上来自福建省,以莆田、惠安、仙游、泉州等地较多。部分林姓是官派而来...

为什么在唐朝李维第一大姓?
答: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是“李”为国姓。首先是因为这个,其次是因为当初李世民为了让他的帝位名正言顺说李耳(也就是老子)是他的祖先。所以为了尊敬他李姓才为国姓,而且唐代的时候道教盛行也是因为第二个原因、唐朝的开国元勋度被赐姓为李,之后姓李的王孙贵族就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