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田的研究历史

作者&投稿:禄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整体观点研究矿床~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长春地质学院读研究生时,较系统地研究了河北大庙钒-钛-磁铁矿矿床,对罕见的含矿斜长岩类和不同类型矿石作了深入观测,阐明了成岩成矿序列及岩石、矿体的分带特征,并从深源基性岩浆的化学组成变化说明Fe,V,Ti的逐步浓集过程,建立了岩浆成岩成矿的三阶段演化模式。这项研究成果是他对成矿的物质、时间、空间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初步尝试。
20世纪60年代初期,笔者开始从事矿田构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重点调研了安徽铜官山矽卡岩型铜矿,将控矿构造与物质变化相结合,开展了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认识到控矿侵入岩接触带构造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多个矽卡岩矿床,扩展到研究矽卡岩型矿床的控矿接触带构造系统,通过综合研究,提出了“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体系”的观点和模式,从对矿床的个体认识提高到对一类矿床的共性认识,初步摸索到建立成矿模式的途径。该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模式曾被广泛运用并取得找矿成效。
在20世纪70年代前5年中,作者与同行专家合作研究火山岩盆地中的铁矿床,通过对马鞍山地区凹山矿田及整个宁芜火山岩盆地Fe-S矿床的综合研究,共同建立了玢岩铁矿模式,认识到浅成-超浅成火山作用环境内中基性岩浆-热液成矿特征及所形成的铁(硫)矿床组合,进一步体会到运用综合观点和整体观点研究成矿环境和成矿系列的有效性。
在研究和讲授矿田构造学这一分支学科时,笔者的研究没有局限在构造变形对成矿的控制,而是从地质构造整体上认识其控矿作用。也即,矿田构造既包括变形构造,也包括各种地质体的组构关系及不同成因的容矿空间等(如不整合面、岩溶等);因此,形成了矿田地质构造学研究的广阔思路。通过多年实践,将矿田构造研究由侧重几何分析,发展为研究构造与成矿的动态耦合关系,建立了“构造研究与矿床成因研究相结合、单个构造与构造体系研究相结合、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相结合、构造发展阶段与空间分带研究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框架,开拓了矿田构造研究的新领域,主编了《矿田构造学》教材,主要论文被日本教授译成了日文在日本地质同行中交流。

是真的。山东省发现一个世界级的巨型单体金矿床,目前已备案金金属量382.58吨,预计勘探结束后,可提交金资源量550吨以上,有望成为国内有史以来最大的金矿,潜在价值1500多亿元。
西岭金矿床位于胶西北莱州-招远地区,该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也是国家级整装勘查区,黄金储量和黄金产量均居中国首位,为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金矿富集区。

扩展资料:
金矿的开采方法
原生金矿与沙金矿的采矿方法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原生金矿开采方法也不相同,即便同一类型的金矿床由于产状、地形、环境的差异,开采方法也要相应变化。
采矿还要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不论是井下还是露天的采掘作业,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采掘作业落后,就会使矿山生产处于被动局面,造成资源浪费。
原生金矿床产状变化大,其厚度不均匀,厚的矿体可达数十米,薄的仅有几厘米。原生金矿床中厚大矿体的金矿不多见,多数是薄细矿脉,采矿时通常把小于1米的矿脉称为薄矿脉。金矿的开采原则之一是所用的采矿方法要尽可能减少损失。
原生矿的开采方法可分地下采矿方法和露天采矿方法。对原生金矿而言,由于其矿脉细薄,开采这类金矿很少采用露天开采,而多采用地下采矿法。
原生金矿床地下开采必须经过开拓、采准与切割、回采三个主要步骤。
(1)开拓:原生金矿床的地下开采,首先从地表挖掘一些接近矿体的巷道,这是运输、提升、行人、通风、 排水、供电、供风、供水和充填等采掘工程的支撑体系。这项工程就称为开拓。
(2)采准与切割:在完成开拓工程后,需在矿块内为行人、通风、运料、凿岩、放矿等进行的采矿准备工作,叫采准。切割则是在采准工程完成后的矿块中,为回采矿石开出自由面开凿空间。
(3)回采:从已完成采准、切割的矿块中采矿的工作。回采包括落矿(又称崩矿)、运矿和地压管理三项生产工艺。多采用凿岩爆破的落矿方法。运矿是将矿石从采矿点运到井外装载处。地压管理又称采(区)场支护,是为确保采空区的安全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
沙金矿开采方法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大类。露天开采按使用采矿机械的不同,分工程机械开采法、水力机械化开采法、采金船开采法和地下开采法。此外,还有联合开采法和土法开采。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山东发现世界级巨型单体金矿床 潜在价值1500多亿元

冷水坑矿田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银矿田,在国内及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几十年来先后接待了大批领导和专家学者来矿田参观考察: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的温家宝曾于1985年4月8日来冷水坑矿田视察工作(图1.2)。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图1.3)、宋瑞祥(图1.4),江西省原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图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翟裕生院士(图1.6)、吴淦国教授(图1.7),南京大学顾连兴教授(图1.8)、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研究员(图1.9)等领导和专家学者都先后来矿区参观考察。

图1.2 1985年4月8日,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温家宝来队视察

图1.3 2009年9月2日,全国政协原常委、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前左二)来队考察

图1.4 1998年1月11日,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右四)来队视察

图1.5 2008年8月26日,江西省原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中)到贵溪冷水坑银海矿业公司考察

图1.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瞿裕生院士(前右)在刘建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前左)陪同下进行野外典型矿床研究

图1.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淦国教授(右)与912队徐贻赣队长(左)在井下研究矿床构造

图1.8 南京大学顾连兴教授(左一)带领研究团队在井下进行矿体构造研究

图1.9 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研究员(右)在矿区考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级地勘队伍对冷水坑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产勘查活动,冷水坑矿田历经近50年的地质找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勘查成果(图1.10 至图1.13)。自1966年秋,原地质部江西省地质局九一二大队,现为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二大队(以下简称912队),据群众报矿线索及县志,发现脉状铅锌矿以来,一直在矿田进行勘查工作,同时福建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春地质学院、江西省地质局调研大队及实验测试中心、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力学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912队所属地质科综合组、912队典型矿床研究室及区划组、物化探分队、区调分队等单位,在矿田内、外开展了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手段的大量地质工作及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此外,冷水坑矿山作为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先后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1.14,图1.15)、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共同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图1.10 20世纪80年代的912队“三八”女子钻机组

图1.11 1990年,《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承包矿段银(铅锌)矿勘察报告》通过储委评审

图1.12 物化探分队职工正在进行野外电法测量

图1.13 912队历年矿产勘查获奖成果

图1.1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淦国(左)、张达(右)教授与912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细荣(中)在矿区调研

图1.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明跃教授带领研究生与912队董光裕副队长及技术人员交流

1966年起至今,912队一直在矿田及外围进行勘查工作。

1966年秋,912队据群众报矿线索及县志,对银路岭一带铅锌矿开展普查找矿工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银路岭—银珠山一带发现了多处采矿古老窿、废石堆、加工场地及古炼渣等采矿冶矿遗迹。随后发现了含铅锌矿的破碎带及铅锌矿脉。

1969年1月—1970年年底,912队对银路岭铅锌矿进行了普查。

1971年,912队提交了《贵溪县冷水坑银路岭铅锌矿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912队,1971)获得铅锌金属储量9万t,伴生银220t,并提出银路岭铅锌矿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1973年,福建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了1:20万“光泽幅”区域地质调查、土壤、水系重砂、航磁测量,提供了矿区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资料。

1974年,912队对银路岭铅锌矿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在冷水坑地区内具有寻找斑岩型铅锌矿的成矿地质条件。

1975年夏,912队再到该区开展找矿工作,查明银路岭、银珠山、鲍家为大型斑岩型铅锌矿床。

1975~1984年,找矿工作重点从以寻找脉状铅锌矿转为以寻找斑岩型铅锌银矿为主,逐步对近2km2范围的冷水坑矿田开展勘查工作。

1978~1988年,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中心对矿田矿床物质组分及矿石技术加工选冶性能等,分阶段进行了初步及详细研究。并结合矿田的勘查工作,在矿田及其外围开展了一些物化探工作。

1978~1983年,912队物探分队在冷水坑矿田及外围完成了1:5万“湖石幅”(912队,1978~1983)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水系重砂测量等工作。配合该图幅的区调进行的综合物化探工作圈出了重砂扩散晕64处,地磁异常7处,土壤化探异常8处。在此期间,在区内还开展了1:1万综合物化探工作,圈定了地磁(ΔZ)异常3处,土壤化探异常4处。这些基础地质工作不仅为研究矿田区域地质背景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同时据此进行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初步总结和研究;对矿田及外围的地质普查找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79~1982年,由912队与长春地质学院合作完成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矿区地球化学特征》(912队,1982),总结了矿区地球化学规律,为矿床成因类型划分及矿体连接对比提供了依据。

1982~1984年,912队专题组完成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地区银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区划(1:5万)研究》(912队,1984)。

1984年,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矿区铅锌(银)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912队,1984),获铅锌矿金属储量465万t,伴生银近6000t,其中获得D级+地质储量铅186万t,其中D级150万t;锌279万t,其中 D 级224万t;伴生银6397t,镉15793t、金49.52t。初步证实了冷水坑矿田为一特大型中低品位、矿化均匀、变化稳定、埋深较浅、易采易选的斑岩型铅锌矿床。

1983~1992年,查证了下鲍、营林、银坑层控热液型大型富银矿床;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了层控热液型银矿床(伴生金、银、硫,具中型远景)。1985年转入详查、勘探。相继发现了下鲍、营林菱铁矿型银铅锌矿床,进而根据有用矿物不同组合及不同矿床类型将矿田划分为鲍家斑岩型银铅锌矿区、银路岭斑岩型及脉型银铅锌矿区、银珠山斑岩型及脉型硅化破碎带型金银多金属矿区、营林碳酸盐型银铅锌矿区,组成了多位一体的特大型冷水坑贵金属有色金属矿田。

1985年5月,地质矿产部在冷水坑矿田组织召开了全国火山岩型金、银矿经验交流会议,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科学院院长陈毓川先生主持会议。

1985~1986年,地质矿产部地质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技术经济研究室联合组成专题组,对冷水坑矿田铅锌(银)矿及银(铅锌)矿进行了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研究工作,提交了《冷水坑矿田铅锌(银)矿及银(铅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报告》(912队,1979~1982),肯定了银(铅锌)矿的经济价值。

1988年,912队提交了《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912队,1987),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C+D级银金属量664t、铅+锌金属量13.42万t;并提交了银路岭矿区103~112线0m标高以上勘探报告,获得C+D级储量银664t,铅53 412t,锌80 847t;伴生银53t,镉550.4t。同时完成了《贵溪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扩大远景及金、铜成矿条件》(912队,1986~1988)研究报告。

1990年,912队提交了《鲍家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912队,1990),经赣地发[1990]095号文批准C+D级银金属量3336t,其中C级2033t,共生铅锌143万t。

1990年5月,912队对鲍家矿区100~108线+180m标高以上,120~130线+50m标高以上范围银矿承包矿段进行了勘探。

1990年6月~1994年7月,912队矿研室对冷水坑矿田进行典型矿床研究。1992年提交了《冷水坑银矿地质研究报告》(912队,1992);1994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

线银铅锌矿勘探报告》(912队,1994),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B+C+D级银金属量806t,其中B级25t,共生铅锌B+C+D级铅金属量35 644t,锌53 223t;表外银矿C+D级银金属量143t,共生铅锌C+D级铅金属量10 349t,锌15 562t,伴生金525 kg,伴生硫21.51万t。铅+锌金属量20.37万t。

1994年,912队提交了《江西省金溪枫山埠-贵溪冷水坑多金属成矿区划报告》(912队,1994)。

在开展冷水坑矿田勘查工作期间,912队对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陆续开展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土壤测量、磁法测量、槽探、钻探等工作,1990~1991年对该区开展了普查工作,主要对矿区东部斑岩型矿体进行探索,获得银(铅锌)D+E级银金属量26.6t、铅637.22t、锌175.73t。

1995年,912队内部编制了《江西省贵溪县下鲍矿区银铅锌普查报告》获 D+E 级银金属量1585t。

2000~2001年,该区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江西贵溪银坑-金溪饶家山银多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调查评价”范围,通过大量调查工作,在冷水坑矿田及外围圈出了麻地(AP1)、碧溪北(AP2)和冷水坑矿田(AP3)、小源(AP4)4个综合化探异常,并圈出了阳泗坂、银珠山、麻地、碧溪、银坑等5个地磁低缓正异常。AP3异常为冷水坑矿田分布范围,阳泗坂地磁低缓正异常与下鲍矿区主矿体重叠较好。勘查区内麻地(AP1)、碧溪北(AP2)综合异常与冷水坑矿田(AP3)综合异常相似,具有各元素重合性好、强度大、峰值高等特点,另外麻地地磁低缓正异常与AP1异常呈重叠之势,上述异常显示了区内具有良好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信息。

2000年,进一步加强了对F2推覆构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 F2推覆构造不是向北西凸出的“弓”形,而是继续向北延伸,并在距离矿田北面20 多千米的“鬼谷子洞”发现F2推覆构造,冷水坑矿田向北东方向寻找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的构想初步形成。中国科学院翟裕生院士来912队指导找矿工作并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认为银珠山矿区北矿段寻找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有较好的前景。2005年在银珠山矿区北矿段冷水河以北的小源村西施工了ZK13906 探索钻孔,2005年5月设计批准实施,该孔于2005年11月26日终孔,在穿过F2推覆构造后,在下侏罗统火山岩中见有两层厚度较大、品位较富的层控热液型铅锌银矿体,矿石类型与下鲍矿区相类似。该孔的施工及见矿,为在银珠山矿区北矿段内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1~2003年,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详查被列为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下鲍矿区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勘查取得了重大成果。探获资源/储量122 b+333银金属量1182t,其中122 b基础储量688t;低品位银(333)81t,伴生银(333)84t。共生铅锌金属量:银矿石中共生铅82 447t、锌107 900t;低品位银矿石中共生铅14 891t,锌26 435t;铅锌矿石中铅62 842t,锌83 426t。伴(共)生金属量2931 kg,共生铁锰矿石量1010.62万t,以及伴生硫466 906t,镉1415t。

2002年,912队对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开展了详查工作,进一步扩大了银铅锌的储量,而且在矿区首次发现了金矿体,为矿区乃至整个矿田的找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003年,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首采区段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912队,2003),经赣地矿办发[2003]35号文、赣国土资认储字[2003]113号文批准资源/储量(122b+333)银金属量640t,铅+锌金属量35.70万t。

2004年,912队完成了《下鲍银铅锌矿详查报告》(912队,2004)和《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130+1~144 线详查报告》(912队,2004),2006年由江西银海矿业公司建成日处理矿石量1000t的采矿厂,开发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这也是目前的主要开采矿区。

2003~2006年,银珠山矿区铅锌银(金)矿详查被列为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由912队组织实施,并于2003年7月申报立项。野外工作于2004年初启动,2006年3月结束。2006年年初,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进行了野外验收,对项目工作完成情况及质量成果给予了好级评价。2006年9月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银铅锌(金)矿详查报告》(912队,2006),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并以赣国土地勘函[2009]11号文印发《“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银铅锌(金)矿详查中间报告”评审意见》予以通过。

2005年8月,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鲍家银铅锌矿区100~120线扩大矿区范围储量地质报告》(912队,2005)。

2006年,912队提交了《贵溪市冷水镇铅锌矿储量地质报告》(912队,2006),经赣国土资储备字[2006]005号文、赣金林储审字[2006]005 号文批准资源/储量(333)铅+锌金属量5.07万t,伴生银金属量69t。

2006年6月,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银矿详查报告》(912队,2006),通过综合研究在区内首次发现了厚度较大并与下鲍矿区相似的银铅锌矿体,这一重要发现不仅对提高矿床的经济价值有直接的意义,而且为在冷水坑矿田(老矿区)部署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2008年,912队完成了《冷水坑矿田及外围找矿方向工作汇报》(912队,2008)和《冷水坑银矿田地质介绍》(912队,2008)。

2006~2009年,912队与江西省三明市天潭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对银珠山矿区内的北部(小源矿区)进行了详查。2009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铅锌银矿详查地质报告》(912队,2009),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2009年7月22日以赣金林储审字[2009]033号文对该报告的资源储量给予了备案。同年还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南矿段铅锌银矿普查地质报告》(912队,2009)。

2007年,912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及隐伏矿预测研究”项目。主要研究任务为以冷水坑银多金属矿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田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建立该矿田成矿的三维成矿模式,在综合物、化、遥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该区的找矿模型,用以指导冷水坑矿田隐伏矿床(体)预测和区域上的找矿工作。

2011年,912队完成了《冷水坑矿田储量汇总》(912队,2011)。

目前,912队对冷水坑矿区外围成矿预测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首批圈定麻地-燕山、五里山-东岗山、闽坑-岭西、熊家山4个主要银铅锌矿成矿预测区。经过钻孔验证,在冷水坑矿区东北部的麻地地区初步发现一大型银铅锌矿床,为冷水坑矿区查找后续资源,扩大矿产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冷水坑矿田的发现到现今,历经“脉带型”铅锌矿、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等几个相互交织的找矿阶段。

(1)“脉带型”铅锌矿

1966年秋,912队据群众报矿线索及县志,发现脉状铅锌矿。主要成果为《贵溪县冷水坑银路岭银铅锌矿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1971)。

(2)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

1975年,912队查明银路岭、银珠山、鲍家为大型斑岩型铅锌矿床,并于1982年结束铅锌矿详查。主要成果有《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矿区铅锌(银)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1984),《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矿区地球化学特征》(1982),《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1987), 《鲍家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1990),《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

线银铅锌矿勘探报告》(1994),《江西省贵溪市鲍家银铅锌矿区100~120线扩大矿区范围储量地质报告》(2005)。

同时,层控热液型找矿工作亦有所进展。

(3)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

1983年开展银矿普查,1985年转入详查、勘探。截至2002年,除已知矿区外,区内普查找矿的新进展、新发现不断涌现。查证了下鲍层控热液型大型富银铅锌矿床,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了营林层控热液型银矿床,新发现银坑层控热液型富铅锌矿床,伴生银、金等,具中型规模远景。

主要成果有《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1987),《贵溪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扩大远景及金、铜成矿条件》(1986~1988),《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首采区段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2003),《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详查报告》(2004),《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130+1~144线详查报告》(2004),《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银铅锌(金)矿详查报告》(2006),《贵溪市冷水镇铅锌矿储量地质报告》(2006),《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及隐伏矿预测研究》(2007),《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铅锌银矿详查地质报告》(2009),《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南矿段铅锌银矿普查地质报告》(2009)。



个旧地区地层、构造、矿产及构造分区发展史
答:矿田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中三叠统的个旧组碳酸盐岩石和法郎组砂页岩夹泥质灰岩,白云岩等.各旧组为主要围岩,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白云岩和白云岩互层.局部夹薄层泥质灰岩.构造矿区内NE-NNE褶皱断裂是主要容矿控矿构造.SN向的个旧断裂纵贯个旧全区,将矿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两部分,东区是主要锡铜多金属成...

有没有人知道我国第二大金矿在哪里
答:该矿区有悠久的开采历史,建国以来引进现代采治技术,逐渐发展壮大,产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河北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河南西部小秦岭金矿等。金厂峪金矿在清朝未年就已成为全国的三大金矿之一,其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的迁西群,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是晚燕山期花岗岩,目前该矿已有日...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答:根据我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和特点,选择主要成矿带(区)及代表性矿田或矿床,融汇了前人工作和本次研究的提升内容,系统提出了矿床、矿集区和区域尺度的矿床模型,编制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金属矿床图册》,探讨各类矿床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提出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环境,构筑出主要不同类型矿床组合的矿床模型,以期...

壳-幔结构
答:相山矿田地处赣杭构造带南西端,赣杭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交接部位,西起江西乐安,东至浙江绍兴,全长600余千米,宽为50~80km。区域地质历史演化所经历的不同阶段,记录了赣杭构造带两侧地壳的形成和发展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由活动到相对稳定,再转向剧烈活动的过程。扬子板块区在前震旦纪主要...

金矿成矿条件分析
答:该区金矿床(点)大多为“断控”矿床(点),而且不同级别断裂分别控制不同级别的成矿单元(成矿带、亚带、矿田、矿床、矿体等)。 2.研究区金矿床(点)分布特征 前文已述了阿尔泰地区西段(哈巴河-布尔津河流域)金矿床(点)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如果囊括东段和准噶尔北缘自北东向南西可分为以下8个成矿带:...

有关矿产资源评价新方法模型的探讨
答:“导致矿床的产生,特别是内生矿床的成矿作用是地壳历史发展的统一而复杂作用过程的一个方面,它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地质作用其它方面即沉积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着最密切的关系。矿化作用可以而且应该从其历史发展和与地壳地质发展作用过程的所有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研究”(毕利宾)。前苏联学者...

矿后隆升剥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答:相山矿田碎斑熔岩为火山侵出相岩石,面积较大,单颗粒锆石U-Pb年龄140.3Ma(陈小明等,1999),其中磷灰石常见,大小0.0n~0.nmm。为此,本次研究以碎斑熔岩为对象,进行矿后隆升剥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美国学者C.W.Naeser(1979)最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构造抬升并重建沉积盆地热历史。近年来,国内的应用研究实例不...

下伏岩源
答:黑矿型矿床的吨位品位模式与之相当(表7-2)。 日本北鹿盆地小坂矿田,面积约20~30km2,发育3个黑矿矿床(元山、上向、内之代),每个矿床平均吨位为7~8Mt(Urabe and Sato,1978),品位为Cu0.67%~5.38%,Zn0.15%~23.2%,Pb0.27%~10.42%(表7-2)。整个矿区矿石总吨位为20~25Mt,金属量约4~6Mt。与之相当...

徐州市利国铁矿田(8)
答:1987—1990年,根据省地质矿产局安排,对利国铁矿田开展1∶1万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圈出一批铁矿远景区段,1991年提交了由王兴霖等人编写的《利国矿田1∶1万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报告》,预测该区尚有远景铁矿储量3000余万吨。 利国铁矿是我国开采、冶炼历史悠久的古老矿山之一,自汉代露天开采冶炼以来,各朝代陆续在此开采、...

云南省个旧市老厂锡矿
答:个旧大断裂将整个矿区分为东区和西区,岬界山断裂为矿区的东部边界。东区受北北东向五子山复式背斜控制,次级褶皱及北东向、东西向断裂构造发育,且多为控岩控矿构造。东西向的主断裂由北向南将东区划分为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卡房五大矿田。(3)岩浆岩 个旧矿区岩浆岩活动频繁,基性、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