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跟我解释一下古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及定语后置的情况!!!

作者&投稿:伊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语文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怎么区分~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修饰主语的是定语,表现主语在干什么的是宾语,修饰谓语的是状语。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扩展资料: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宾语前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状语后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定语后置

  详细内容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内容很多,我只能用最通俗的话为你简单解释。
  1、宾语前置
  一般的语法法则,宾语是谓语中心词的支配对象,放在中心词后面。如“读它”,“它”是“读”的支配对象,宾语,在支配动词“读”的后面。文言文有时放在前面,如“不之(它)读”。
  宾语前置的基本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2、状语后置
  状语是句子中表示状态、时间、地点、方位等的成分,一般在谓语中心词的前面。如“在北京买的”中的“在北京”,这个由介词“在”加上名词“北京”组成的介宾结构状语,用在“买”的前面。文言文的状语有的放在后面,如果是介宾结构的状语,都是放在后面的。如“购于北京”。“用手覆盖它”说成“覆之以掌”,是“以掌覆之”的倒装。
  3、定语后置
  定语一般也是放在被它修饰的中心词的前面,如“绿色的叶子”,“绿色”是中心词“叶子”的定语。文言文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主要目的是强调中心词。如将“绿色的叶子”说成“叶之绿色者”,强调的是“叶子”本身。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出现,如:现金50元、小菜一碟。

请举个例子 文言文中的定语 补语 状语 宾语 都什么意思?
答:“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

请跟我解释一下古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及定语后置的情况!!!
答:一般的语法法则,宾语是谓语中心词的支配对象,放在中心词后面。如“读它”,“它”是“读”的支配对象,宾语,在支配动词“读”的后面。文言文有时放在前面,如“不之(它)读”。宾语前置的基本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

语文古文中什么叫宾语 定语 介词啊 请用简洁易懂的给我讲解一下 谢谢了...
答:古文中一个介词的意思和作用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比如说“于”这个介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第一个“于”表示处所,“从”,青色是从蓝色里面提炼出来的。第二个“于”表比较,而比蓝色更蓝。既然提到了介词,补充关于宾语的一点就是介词后面的也是宾语,构成介宾结构。比如说“郑伯克段于鄢...

文言文宾语是什么词性
答: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4. 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5.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6. 宾语前置总结 :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7. 例句: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

语文文言文句型如何判断,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
答: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一般放于动词之后,而放在动词之前的谓之宾语前置,这是古文中常有的。例如括号中为正常语序忌不自信(忌不自信):自做宾语,译为 忌不相信自己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之做宾语,指代不王者。译为 但是不称王的人,还没有啊。古之人不余欺...

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
答: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

请各位帮我提供古代文言文的常用的通假字及“之”字之类的用法...
答: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不: 同“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不: 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 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不: 同“...

文言文介词宾语
答:(《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各种宾语前置例子: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 2. 语文古文中什么叫宾语 定语 介词啊 请用简洁易懂的给我讲解一下 谢谢了 首先,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大块。你说的宾语、定语和介词不是一类...

文言文什么是提宾
答: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介宾结构后置 (也叫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

文言文补语例子
答:1. 请举个例子 文言文中的定语 补语 状语 宾语 都什么意思 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 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