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怎样预习——三层递读五步预习法

作者&投稿:晁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有效预习1~

 
一、预习的界定
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这里强调预习要达到初步理解,和做好知识准备,而不只是一种形式。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新材料预习)(大预习);阶段预习(章预习)(中预习)课前预习(节预习)(小预习)。
数学预习不同于语文预习,有些课是不必要预习的,比如探索规律的内容,像 “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剩下的内容都可以进行预习。
另外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较少,建议以三年级为起点,先由教师主导、指导预习,逐步过渡为五六年级的学生独立预习。
二、进行预习指导的缘由
1、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2、从学情出发
现在的学生不知道预习,不会预习,这也是导致他们成绩不理想的一方面,急需指导。另外有一些教师也经常布置预习作业:“今晚的作业是预习下一课第32至33页。”一句话下去,学生随便地打开书看一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
这样的预习对学习新课没有多少用处。所以教师必须学会预习指导,才能让学生学会预习方法,形成预习习惯。
3、教材特点
现行数学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留给教师课堂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要做好预习的指导。
三、如何开展和落实预习指导
1、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是学生自学时的基本“凭借”,特别对于刚接触预习的学生,到高年级学生就可以自己拟定预习提纲。预习提纲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所以提纲设计要具备“三性”。
(1)操作性:问题不易过大,可以分解为若干小问题。
(2)量力性:提纲中的问题学生有能力自主解决,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是教师讲解的部分。
(3)启发性:提纲设计对学生理解新知有启发性,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举个例子:三上《年、月、日》
提纲(一):
一年有多少个月? 哪些月是大月? 哪些月是小月?哪个月是特殊的月份?每个月有多少天?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月的天数?
提纲(二):一年有多少个月? 这些月份可以怎么分类?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的?
两个提纲在操作性和量力性上都可以,但可以明显看出提纲二的启发性更高,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2、用心提炼预习步骤和内容
预习提纲其实是一种任务落实法,其实预习方法还有有很多,比如笔记预习法、温故知新法、尝试练习法、动手操作法、合作预习法等。但如果一味的跟学生讲这些预习方法,他们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忆,更不利于应用。所以我们通过具体、简明、合理的预习步骤和要求,将方法化解在其中。下面简单的呈现一下新授课预习步骤。
第一步:读。是指初读课本,知道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并结合情境图,解决老师提出的预习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课本中哪些地方隐藏着预习提纲中问题的答案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找出答案。比如每课的课题,人物的对话内容等这些都是重点要读的内容。
第二步:思。思是指要想一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做上标记。班级可以统一要求,比如用波浪线等,自己不能解决困难的问题试着解决,可以和同伴讨论,请教家长、查找资料等。解决不了的也可以作为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思和问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还说过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思这一步骤也是学生比较难做到的,因为只有深入预习才会思考,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第三步:做。做则是做课后的练习题来看看自己预习的怎么样。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预习步骤不必太多,预习深度也不需太深。当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预习能力提高后,预习内容和预习深度也要逐渐增加。比如我校提炼出的六年级数学新授课预习五步法:读、思、讲、举、做。步骤、方法增多了,内容和深度也加大了。具体为:
一读。读有三,一读大体了解;二读,仔细圈画,重点、难点、问题;三读,找知识点。教师要交给孩子书中单元标题,课题,即每课小刺猬旁、还有书中的小知识点等。
二思。思是指思考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前后知识有什么联系,还有哪些做法,自己还有什么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还说过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实思和问往往在一起。这一步学生很难做到,只有真正深入预习才能思考和提问。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和提问的习惯。
三讲。讲是讲讲概念、讲讲题、讲讲推导过程。
四举。举则是举例子来帮助理解概念,可以模仿例题举例子,也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
五做。做是自主文成书中“填一填,算一算”,还有需要动手实践的地方,让孩子先经历过程。还有课后练习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情况。
既然有预习就要有所反馈,所以课堂结构大体定位:

预习反馈

新授

随堂练习、检测


下面是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一下,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一课:
上课伊始教师进行预习反馈,学生汇报预习内容,然后提出预习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的重点或是难点,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给予肯定后,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教学。
从上面的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预习反馈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让教学立于一个更高的层次,提高课堂效率。
3、多种形式进行预习指导。
采用的预习指导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形 式

方 法



渗透指导

教师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讲授指导

开设预习指导课,向学生直接讲授预习方法。



交流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点拨指导

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以恰当点拨提示。



示范指导

有些方法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要时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效仿。


4、通过“三强化”落实预习指导
那么这些预习指导又是如何落实下去的呢?我们通过“三强化”来进行落实。“三强化”是指在备课中强化预习指导(课前);在课堂中强化预习指导(课上);在活动强化预习指导(课后)。
(1)在备课中强化预习指导
在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中,都应该考虑学生的预习,并作为备课的内容之一。
(2)在课堂教学中强化预习指导
每学期开学要针对本学科向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指导要做到细、实;每一单元新授前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每节新课前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3、在活动中强化预习指导
班级可以搭建各种活动平台,比如评选预习小榜样等来强化预习指导,巩固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的方法和内容要灵活,预习步骤根据需要调整顺序,根据需要进行取舍,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预习后的课堂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预习步骤看似繁琐,学生掌握熟练之后,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就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至于学困生要降低预习难度,允许不同水平学生达到不同预习水平。

学习方法主要指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运用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策略在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要的学习就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学习。多年来,我们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了许多努力,但有时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因为不知如何学而导致的不愿学、不会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因经常获得成功,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他感到学习的轻松,愉快,有乐趣。久而久之,他很可能成为一名爱学,会学,学得好的学生。反之,如果没有好的习惯和方法,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难获得成功,难于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他感到学习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是一件没有意思的苦差使。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成为差生甚至辍学。我国古代就有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的精辟论述,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现实生活中那些会学又乐学的学生不也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吗?由此可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更应成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攻方向。但是,单纯的为教学法而教学法是行不通的,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法指导必定走渗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随意组合的复合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此结构,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



一、明确学情,备好学法



通常,教师在上课时大多都把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而很少去思考学生的“学”。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做法,要改变观念,以“学”定“教”。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学生学力,明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每一堂课都能产生良好效益,使学生学有所得,从中不断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学习情况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课文篇目的学习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因而,我们在分析学习情况时要客观、具体地加以分析,决不可千篇一律。在确定了学生学习实力之后就可以针对实情设计课堂学法指导方案。设计时要力求使学法与学生的学力相当,不可偏废。同时,也要注意指导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不能空摆架子、走过场。



二、设计预习,指点方法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前预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通常,很多教师都易忽视这个环节的学习指导;大多学生预习时也都只限于“读一读,看一看”的方式,却不懂得采用一些较好的预习方法。这样,预习达不到预先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显然不会理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当在课前具体地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为课堂学习作好学习预备。

一般地,教师可教给学生如下预习方法:1、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利用工具书(字、词典)查阅生字生词,依据上下文揣摩词意,并批注于文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标出生字、生词;用“——”画出重点词语;用“~~~”画出优美语句;用“……”标示重难点和注意点;用“
√”标示自己的补充和理解;用“?”标示疑点;用“‖”表示文章结构的划分;用“|”表示对段内层次的划分;用“△”标示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地方。2、重点阅读,结合课文背景介绍、课前提示和文中注释,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阅读,了解作者思想。如: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使用的写作方法、运用的表现手法,中心是什么?语言特点怎样?

例如,我在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教学时,给学生的预习指导是:(一)借助资料和参考书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
1、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给文中出现的生字注音。 3、勾画、圈点文中关键词句,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作解释、翻译全文。 4、勾画出疑难之处。(三)思考:
1、本文中梁惠王和孟子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2、孟子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3、孟子在文中阐述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系统地、逐步地把一些好的预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全册预习法、单元预习法、课文篇目预习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指导方法的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断地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达到会预习、会学习。

对于预习的具体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按单元、按文体,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学习内容,作明确的预习要求、预习设计及方法指导。

这样,只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学生就会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能力,为课堂教学作好最佳预备。



三、灵活引导,展示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动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重在“导”。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从中掌握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明确认知目标,也要使学生明确学法目标。其中,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实质上,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正如达尔文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2]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地展示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怎样学习,怎样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可作这样的“学习引导”:(一)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细读全文,完成:1、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勾画、圈点文中关键词句,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作解释或翻译。3、勾画出疑难之处。(二)细读完全文后,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2、指出下列画线的词的用法并解释(三)快速阅读全文,完成:1、本文可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2-4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 ):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2、理清写作思路,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布置学生同桌同学相互进行对话复述。教师鼓励两名学生进行对话复述)。(四)精读课文第2、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1、“填然鼓之”中的“鼓”字,与“一鼓作气”中的“鼓”字的用法相同吗?属哪种用法?“之”字是代词吗?(答:相同。属名词用作动词。之,没有意义的衬字)。2、这三段文字中,含有两个成语,是:(弃甲曳兵。五十步笑百步。)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五十步笑百步”图。解答: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孟子用它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揭开了梁惠王搞小恩小惠笼络民心于邻国统治者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使民加多”,必须施行“仁政”、“行王道”)。(五)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课文5、6、7自然段,读完后讨论:
1、
在本文中,孟子针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哪些具体措施?(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五幅“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话题对话”图进行解答。)
2、联系现实,谈谈你如何看待孟子的思想主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板书。解答:本文中,孟子托言古制,提倡“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孟子积极主张“不违农时”,“不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可惜这些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最终只能维护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学法,巧妙引导学生按学法去领会课文,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掌握方法、用好方法、善用方法。

这样,通过展示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在教师的灵活引导之下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四、示范学法,点拔学法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既是老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有机地、和谐地相统一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的“学”要以教师的示范为榜样。因此,教师的教的活动就是一个学习示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重在学教师的方法示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时处处点拔学法,示范学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按明确的学法,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中潜移默化,领会、获取求知的钥匙。比如,在学习古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抓住时机向学生点拔一些古文的背诵方法:“反复读背法”、“耳听背育法”、“图形记背法”、“理解背诵法”等。同时,当教师向学生点拔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就要适时地用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示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方法的运作,从而真正掌握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

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必不可少的“两者”——学生、老师。从教育哲学规律说,学生是具有强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没有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便不可能发生。从认识论层面讲,实践出真知,学习的本质是参与时间,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实现超越和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始至终地给予关爱、帮助和鼓励。语文教师还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示范者,就象体育教练能够做基本的示范动作,体育教练做示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要领,提高运动质量。

语文教师的示范,与体育教练的示范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无非是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这种工具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包含有人文因素的熏陶渐染,并且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示范,调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探究。



五、引导自悟,总结学法



“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3]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挖掘潜能,创新创造。因此,在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创造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于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4]也深得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面对新课程,我们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韩愈《师说》中有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教师无休无止、支离破碎地讲解固然不好,而且也不一定会有什么效果,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该教师讲清楚的,也不敢讲或不愿再讲了,生怕有被认为“灌输”“接受性学习”。在新课程实验区或在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看到,近几年,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有的教师反映,教了20多年书,现在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我们认为,至少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讲解、恰当的点拨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他教学形式(包括讨论、辩论、学生的自主活动等)所无法取代的。该讲的地方,老师们不妨大胆地讲,理直气壮地讲。当然,教师的“讲”,重在研读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拔,代替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包括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生受益。

引导学生自悟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和“导”;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去创造性地学习、总结学习方法。具体地,这个过程可以针对某个学习的知识点,也可以针对一篇文章、一种文体、某类知识。其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使学生大胆地创新,积极地创造。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归纳展示
“文言文五步自学法”:(一)初读了解大意(联系背景,整体感知);(二)细读疏通文句(借助资料,圈点勾画);(三)速读表述文章(理清思路,复述课文);(四)精读探究问题(强化知识,拓展迁移);(五)诵读品味欣赏(深化主题,借鉴创新)。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成功的学法指导应能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着重总结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已知到未知,由认识到实践,由理解到记忆等方面的转化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为其它渠道实施学法指导打下基础,提供学习方法,明确在不同的情境的学习中,怎样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示,它的结构是由互相联系的几个阶段组成的,包括意向、感知、思维、系统化、巩固运用、评价与反馈等阶段,在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时,要考虑这些阶段,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些阶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六、运用学法,迁移学法



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运用。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学习练习题让学生去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学法、领悟学法、创造学法。同时,学习方法的运用决不能生搬硬套,单纯模仿;而要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创造。

例如,在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时,教师可作如下学习方法指导:“(一)跳读全文(每分钟约1500字),完成:1、葫芦僧指的是谁?什么叫葫芦案?2、有关薛蟠、英莲的人命案情是怎样的?(二)速读全文(每分钟约1000字),完成:3、文中的人命案是由谁断理的?为什么作者却要以‘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为题?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从断案的过程看,本文可划分为几部分?(三)细读全文(每分钟约200字),完成:5、用横线标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指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6、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能揭示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有关语言和表情神态描写的句子,试分析主人公形象。(四)精读‘护官符’俗谚口碑,完成:7、一起案由十分清楚的人命案怎么会断成一起‘葫芦案’?8、讨论;有人认为,贾雨村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行动是迫不得已的。请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方法,自己归纳、总结学习小说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发言自结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四遍八步”读书法:“一遍跳读捕信息,记住梗概人事物;二遍速读抓要点,复述内容理结构;三遍细读细品味,理解词句圈要点;四遍精读破难点,归纳主题与特色。”以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并且把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迁移的其他课文的学习中去。

通过学法的实际运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方法的习惯,要使他们真正学会、会学、乐学、善学;最终达到自己会学习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6]修订版《大纲》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把语文课堂向课外、向生活实践“迁移”。要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指导学生多读书,多查阅资料,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要采取开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读物所适用的不同读书方法。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促使学生勤动笔、多交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用课内得到的“法”与“能”,到课外去创造“效”与“益”,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投入周转”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增量、增值。只要善于发现类似,只要多下些“多连”、“博贯”的功夫,去进行相似匹配、相似创造,语文能力就会在广泛的迁移、运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学习方法指导,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总之,语文的学习要立足于“导”,有利于“创”。马克思早就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7]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大发展,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

三层递读五步预习法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应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来进行探索、研究。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以下是我在网上查找到的油田三小的预习方法,觉得很不错,与大家分享 三层递读五步预习法 一、二年级语文预习操作纲要项目预 习 要 求预习形式 通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通顺,流利。家长签字生字预习:五字诀(圈、注、组、说、写)在课文中圈出生字,然后在生字格上注音;组两个词写在书上(二字词、四字词),二类字可不必在书上组词。批注课本选喜欢的词说话。记录笔记本 懂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批注课本用类似“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记录笔记本深试着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或课后思考练习批注课本疑不懂的词句做上记号问家长或老师。批注课本悟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记录笔记本 三、四年级语文预习纸操作纲要项目预习要求预习形式 通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通顺,流利。家长签字生字预习:五字诀(圈、注、组、说、写)重点强化:课后生字组两个词;把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易错字都标上注音。 批注课本 画出好词(如四字词、新鲜词等)写在预习本上。记录笔记本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歌颂、赞美、说明)了什么?记录笔记本深在书上画一画,说说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写的。批注课本试着解决教材中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批注课本疑向课文题目、内容、词句质疑,尝试解决。批注课本 悟星罗棋布:在书中把自己感受深刻(或写得好)的地方做上标记,并在旁边写上批注;批注课本感悟倾诉: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用通顺的语言写一写。记录笔记本五、六年级语文预习纸操作纲要项目预习目标预习形式 通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通顺,流利,有感情。尝试背诵相关段落。家长签字重点强化:课后生字组两个词;把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易错字都标上注音,会默写生字词。批注课本画出好词(如四字词、新鲜词等)写在预习本上。记录笔记本 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歌颂、赞美、说明)了什么?文章是从内几方面写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 记录笔记本 深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批注课本试着解决教材中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批注课本 疑猜读质疑:针对题目至少提出三个问题,画勾批注。批注课本读后有疑:读完课文后针对课文内容有什么不能解决的疑问,把问题写下来,至少一个。 记录笔记本 悟星罗棋布:在书中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标记,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批注课本感悟倾诉:把自己最想在课上和大家交流的“感点”用不拘一格的语言表达出来。 记录笔记本

有关语文的
答: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的应用?
答: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的应用?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神经胡玉红 2011-07-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列举如下: 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 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 反问 设问问,设问。(高考要求的...

小学补课班家长会教师演说稿
答:五、展望未来,我们要做到:1、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2、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1、课前的准备习惯。收拾书包,准备好学习用具,(每天必带5样),检查有没有不关学习的玩艺。 2、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语文的预习要求是:读文、生字注音、拼 读生字,在文中圈词语) 3、认真、按时完成...

语文基础知识
答: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

三篇作文
答:我国的小学、初中80%在乡镇、农村,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学校普遍没有图书馆、阅览室,报刊稀少且更换慢;且家长多为农民,家庭语文教育几乎为零;教师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小学还有大量的民办教师的存在。教师教学凭借的就是有限的教材和参考书,这样的教学,我们怎么去苛求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传统师生观的影响。我国的传统...

修辞手法都有那些,范围小学~高中
答: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

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修辞手法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

小学语文修辞的写法有哪些
答: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