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语文阅读各题型答题格式

作者&投稿:墨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语文阅读的答题格式~

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这是语文答题模式~ 请简析文章的开头的作用?引出下文
2. 埋下伏笔、铺垫
3. 开门见山、点题
4. 与主旨有关
5. 文章开头运用例子,便于…(事件/人物)的对比、衬托
具体实践例如:1.这是本文的文眼,点明了…(事件)缘由
2.因为迷惑、抑郁和失望而徘徊的忧思、寂寞之情,将文章“形”、“神”高度统一 Eg:请简析…(开头)引例子的作用?
1. 丰富本文内容 2.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3. 增强…(主旨)的内涵
4. 增强…(事件)的对比效果
5. 对…(下文)起了铺垫作用,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Eg:请简析…(一句话)用歌词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做题目的作用?
使人感到亲切,引人联想;与中心有关、点题;有代表性;抒发感

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0�1�0�1—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 【题型评点】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题型四 比较鉴赏型 【题型评点】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提问方式有: 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 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
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
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
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b不要单一地理解c不要孤立地理解
析读:
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
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
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
鉴赏:
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
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
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
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
5.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
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
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1.要知晓各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2.要弄清多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3.用在阅读文本中认真领悟表现手法
4.要学会鉴赏文中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符合规范及南非国际分工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或者答题模板
答: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或者答题模板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

求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答:有学语文的麻烦告知下高中语文阅读该从哪方面去答题... 有学语文的麻烦告知下高中语文阅读该从哪方面去答题 展开 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新浪微博...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诗歌鉴赏题 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高中小说阅读题怎么答
答:小说阅读常考题型有以下六种:(一)析人物 【常见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答题规范】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省略号处为怎样的...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大全
答:有很多同学的语文小说阅读板块是非常的不好的,那么高考小说阅读有哪些答题模板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大全一 1.了解出题者的意图 考试中每一种题型的设置都是有出题者的意图的,向他们想要通过这一类型的考题考察应试者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跪求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答:跪求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上了高中,语文却越学越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低到10%了,求各位语文高手帮助一下,有用可以补分的。... 上了高中,语文却越学越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低到10%了,求各位语文高手帮助一下,有用可以补分的。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海关...

急求高中语文的答题套路
答: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求高中语文阅读各题型答题格式
答:2010-12-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符合规范及南非国际分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更多回答(1) 其他类似问题 2013-11-01 高中语文阅读的答题格式 1 2019-12-22 求高中语文阅读各题型答题格式 5 2013...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归纳
答:2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 议论文 ...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答题模板分别是?
答: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一、第一段作用:两方面。①内容:从本身和主题两方面说。②形式:结构和手法。答题方法。1、交代故事发生背景,人物所处环境。2、引出下文故事情节,为下文做铺垫。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引人入胜。二、分析人物形象:①小说中人物身份、地位。②通过外貌、语言、...

求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
答:求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什么样的人容易遇上渣男?百度网友9622a03 2014-03-29 · TA获得超过98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2.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 开编点题 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