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成语的典故

作者&投稿:历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望梅解渴
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解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恣意妄为—— 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执鞭随镫——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张灯结彩——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有机可乘—— 有空子可钻。
隐介藏形——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衣架饭囊——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摇摇欲坠—— 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佯输诈败——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扬幡招魂——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血流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揎拳裸袖 ——犹言揎拳捋袖。
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虚废词说 ——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 心术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心怀叵测—— 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心胆俱裂—— 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笑容可掬—— 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闲杂人等——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物伤其类——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无名小卒—— 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卧床不起——病卧床上,不能起来。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望风而逃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万死不辞——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童颜鹤发—— 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天崩地塌——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手无寸铁—— 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誓不两立—— 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尸横遍野——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声威大震—— 声势和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神鬼难测——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色厉胆薄——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肉颤心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柔能克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仁义之兵——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情同骨肉——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切齿痛恨—— 形容愤恨到极点。
强词夺理——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器宇轩昂—— 轩昂:精神饱满。形容人精神饱满,风度不凡。
器宇不凡——器宇:指仪表,气度。不凡: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风度很不平常。
弃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凄然泪下——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剖肝沥胆—— 比喻开诚相待。
泼油救火—— 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爬山越岭—— 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怒气填胸——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目不邪视——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谋事在人—— 谋:谋划,安排。根据个人的能力策划事情
命若悬丝 ——比喻生命垂危
鸣金收军——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灭虢取虞——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闷闷不乐—— 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漫山遍野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落荒而走—— 〖解释〗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落荒而逃 ——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略无忌惮—— 〖解释〗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泪流满面——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老弱残兵—— 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老成练达—— 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旷世逸才——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开基创业 ——指开创帝业
军令如山——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必须贯彻执行
举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锦囊妙计—— 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将功赎罪 ——拿功劳补偿过失。
假途灭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急于求成—— 不顾一切地想马上取得成效。
极天际地—— 形容十分高大。
惶惶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黄口孺子—— 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缓兵之计——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虎入羊群——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虎踞鲸吞——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鬼神不测—— 测:猜想,估计。鬼神也预料不到。形容极其神奇奥妙。
诡计多端——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光辉灿烂 ——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骨肉未寒——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
割恩断义—— 舍弃恩德,断绝道义。
割肚牵肠—— 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放龙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犯颜苦谏——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反客为主——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反覆无常 ——指变化不定。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峨冠博带—— 峨:高;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蠹政病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东荡西除—— 指四处征伐。
抵足而眠—— 脚对着脚,同榻而睡。形容关系亲密,情意深厚。
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等闲视之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单刀赴会——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大雨滂沱—— 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初出茅庐—— 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踌躇不决——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赤身裸体—— 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
赤膊上阵—— 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成群结队—— 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长驱直进—— 犹言长驱直入。
苍生涂炭—— 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才薄智浅—— 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步罡踏斗—— 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
步步为营—— 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不置褒贬——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不可造次—— 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拨云雾见青天——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兵精粮足——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别来无恙—— 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
倍道而进——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背若芒刺 ——犹言芒刺在背。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宝刀不老—— 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
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
傲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傲睨得志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傲慢少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态度傲慢
昂然而入——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安营下寨—— 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舌战群儒,六出祁山,如嚼鸡肋,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乐不思蜀,负重致远,出言不逊,兵贵神速,
断头将军,车载斗量,势如破竹,老牛舐犊,坚壁清野,
七步之才,才占八斗,七步成诗,骨肉相残,巢毁卵破,
一身是胆,顾曲周郎,超群绝伦,如鱼得水,如饮醇醪,
髀肉复生,步步为营,偃旗息鼓,空城计,苦肉计,连环计,
欲擒故纵,吴下阿蒙,刮骨疗毒,计收姜维,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击鼓骂曹,蒋干盗书,走马荐诸葛,愿打愿挨,
张飞赔罪,义放曹操,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初出茅庐,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单骑救主,横槊赋诗,马跃檀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在曹营心在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妄自菲薄的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的故事
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草船借箭,三顾茅庐、望梅止渴、单骑救主、桃园结义

望梅止渴,以发代首,桃园结义,割袍断义,

有关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及故事大全
答:割须弃袍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成语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心怀叵测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成语解释:心怀:...

三国演义中成语典故
答: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

三国的成语典故
答:髀肉复生 如饮醇醪 步步为营 偃旗息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营心在汉 欲擒故纵 乐不思蜀 刮骨疗毒 击鼓骂曹 蒋干盗书 桃园结义 水淹七军 辕门射戢 初出茅庐 过五关斩六将 大意失荆州 三国归晋 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成语故事?越多越好
答:三国演义里有哪些的成语故事有得陇望蜀、七步之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一)得陇望蜀。《二十四史》中记载,宣帝司马懿跟随曹操去讨伐张鲁,对魏武帝曹操进言道:“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不能错过。现在我们...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答:三 顾 茅 庐 官 渡 大 战 后, 曹 操 打 败 了 刘 备。 刘 备 只 得 投 靠 刘 表。曹 操 为 得 到 刘 备 的 谋 士 徐 庶, 就 慌 称 徐 庶 的 母 亲 病 了, 让 徐 庶 立 刻 去 许 都。 徐 庶 临 走 时 告 诉 刘 备, 隆 中 有 个 奇 才 叫 诸 葛 ...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以及关于成语的故事
答: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2:髀肉复生 一天,刘表与刘备饮酒聊天,两个人正谈得高兴,突然刘备脸色发暗,潸然流下泪来。刘表好生诧异,忙问何故。刘备长叹一声,说道:“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刘备所说的“髀”,即大腿。他...

有关三国的成语典故
答: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有贬义。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

三国演义中成语及故事
答: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
答: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12、才高八斗。 这个成语,与三国人物有关,与三国事件无关,一个有些才能的南朝宋国山水诗作家,再一次喝醉之后,说出的狂妄之言。 出自:《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13、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大全
答: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篇一: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