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文的岣嵝碑

作者&投稿:台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 奇碑身世:从何而来匿于何处
相传大禹治水,曾“功成刻石衡山”,留下《岣嵝碑》的传说。该碑一说在湖南衡山祝融峰(也称岣嵝峰),一说是在衡山县的云密峰。唐代散文家韩愈曾为此碑赋诗,并为不知此碑踪迹深表惋惜。然韩愈此诗不见录于其著作。宋朝著名金石家欧阳修和赵明诚,曾遍搜天下著名碑刻汇编成文,文中同样也不见《岣嵝碑》的记载。
宋朝嘉定年间(约公元13世纪),此碑突被发现,其字有的笔画头大尾小,于是有人认为是古蝌蚪文;有的字笔画弯曲较多,有人据此断定为虫鸟文;还有断其字为大篆者。但无人破译出来。
明嘉靖年间,文人张素将《岣嵝碑》文拓片带回云南,送给谪戍云南的学者杨慎。经他研究译出了全部碑文。当时的学者沈镒、杨时乔、郎英等都破译了碑文。大意是大禹接受了部落联盟首领舜交给的治水任务,历经艰辛困苦,成功地将大水疏导入海,制服洪水,从此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
此后,《岣嵝碑》名声大振,被摹刻于各地的名川大山中。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湖南长沙、西安碑林、河南汲县、湖北汉阳等地都有摹刻石碑。
《岣嵝碑》是不是夏禹时的刻石,历代争论不休。明代杨慎、杨时乔,清代李蕃、毛会建等,一面破译,一面摹刻,那是信其有。持不同意见的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中提出:“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后来考证家如杨慎…… 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确证”。证明此碑为夏禹时的文字,没有证据。人们对杨慎抱有怀疑态度。史家认为杨慎治学之道是:好博务欲胜人,甚至依托杜撰。
从汉字发展过程看,夏代出现此文字是不可能的,伪造的可能性极大。 2007年7月上旬,湖南文物专家多次鉴定后初步认定,南岳衡山上发现的重约十余吨的巨石确属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母本。查找相关资料证实:这块巨石从所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的环境与史料吻合,确属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母本。这块曾为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在尘封多年后终得以重见天日。
据史料记载,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湖南长沙云麓峰上的禹王碑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只识得3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还在衡山,韩愈、刘禹锡赋诗歌咏,曾被称为南岳的“镇山之宝”。但从宋朝以后,就谜一般地消失了。究竟禹王碑立于何时?又位居衡山何处?碑文上究竟记载着什么内容?“寻找消失的禹王碑”成了文史界、考古学界孜孜以求破解的百年难题,更成了千百万来衡山的游客津津乐道的课题。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七组发现一块巨石疑似禹王碑,该石重约10余吨,有一不规整两虬相交平面,向中微凹,面上有不规整的纹饰,明显可见人工凿痕。因缺乏发现,该巨石被一农户砌房时砌进了墙体。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来南岳衡山寻访“禹王碑”,加上南岳区文物管理处旷光辉老人多年的跟踪考察,才有了这次重大发现。此地位于祝融峰右侧,右有紫盖峰,左有云密峰,两峰之间有一陇,上有隐真寺、隐真坪,下有云峰寺(文革期间被毁)、禹王桥、禹溪。据有关史书记载,禹王碑在此地的说法属实。
禹王碑遗址现已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时,临拓全文复刻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明代长沙太守潘镒于岳麓山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岣嵝碑名闻于世;之后云南大理、四川北川、江苏南京栖霞山、河南禹州、陕西西安碑林、浙江绍兴、湖北武汉均有翻刻;明代学者杨慎、沈镒等都有释文。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张素(张碧泉)将《岣嵝碑》文拓片带回云南,之后刻于安宁县城东洛阳山上法华寺石壁,为摩崖石刻;
●浙江绍兴,存于绍兴禹庙岣嵝碑亭内,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于此,为碑刻;
●四川明泉县(今北川县禹里羌族乡)九龙山禹庙碑亭内(1561年立),为碑刻;
●江苏南京,位于栖霞山天开岩侧,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二月(1609年)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刻于此,为摩崖石刻;
●明万历年间,刻于河南汲县;
●清康熙年间毛会建于西安府学及归德府署先后翻刻禹王碑。 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有人猜测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伪造。
由于其文字奇特,历代对其内容看法不一,古代多认为是记录大禹治水的内容,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岣嵝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杨慎释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马贺山认为: [岣嵝碑]上的文字,看上去比甲骨文要成熟进步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大的反差呢,夏朝文字应该比商朝文字还原始还落后才对,其实这只是事物发展的一般情况,有时还存在着特殊情况,商民族是一个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东夷游牧民族,人数很少,没有文字没有文化,是一个很落后的民族,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与以龙为图腾的人口众多的有夏民族不可同而语,夏民族已进入农耕和百工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文字文化文明,达到了高度发展,从黄帝仓颉造字始,到夏朝灭亡前,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文字十分发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商人则不然,他们不喜欢文字,只擅长在马背上东奔西杀,从建国到迁都殷墟,商人的文字也没有造出来,不得不使用夏民族的民间俗体字,而商朝的那些巫师,往甲骨上写字的人,刻字的人,我推测都是由夏人担任的.时代在发展,文字文化文明却停滞不前,这与后来的元朝的统治情况很相似.这正是着成夏朝官方文字比商朝民间俗体文字成熟进步的真正原因.
禹王碑释文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洚矢发,沮恒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姒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禹王碑文到底所言为何?就算最为权威的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也难给出一篇精准的译文,但猜想和破译不难继续。从历史的层面上讨论,我们或许可以如此推断:较有公信力的历史考证是,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之后数千年,作为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偶像,民间到处都保留着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这也就不难理解长沙岳麓山巅的禹王碑文可以排座“大禹治水说”之列。但是株洲学者刘志一从1990年起开始叫板这一“权威”:禹王碑碑文是为楚庄王歌功颂德。 ■释义的观点交锋:
据专家介绍,禹王碑虽历经千年,但至今尚无定论,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明代杨慎,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较有代表性。
明代学者杨慎:大禹治水
杨慎为明代正德年间状元,博览群书,被推为当时天下第一。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杨慎的释文也多采用为现在禹王碑的释文。
株洲学者刘志一:歌颂楚庄王功勋
刘志一,原为株洲工学院文史专家,对古文字研究颇深。他破译的碑文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认为禹王碑应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
杭州学者曹锦炎:帝王颂词
曹锦炎,当代学者,认为禹王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
[百姓声音]
长沙教师童文杰:大禹治水
童文杰,长沙退休教师,破译内容与明代杨慎的大同小异,均表明禹王碑碑文为“大禹治水”之说。
长沙老人周坤生:与道家所用文字有关(八旬老翁周坤生,喜爱读报。1946年前后意外发现报纸上魏寅写的《岳麓山禹碑考略》,并保存下来。文中列举了明代杨慎、沈镒的两种说法。但周翁个人认为道士曾用过与碑文笔画、字形类似的文字。建议破译碑文,可找道家帮助。)
南岳商人周祥云:赞美南岳美景(周祥云,来自南岳衡山,在长沙马王堆经商。从小在南岳衡山长大。小时候参与当地祭拜活动时,听当地老人说禹王碑碑文大意是写大禹治水经过南岳衡山,赞美南岳七十二峰绵延400公里美景。“我现在还能背诵出碑文流传下来的颂词。”)
望城村民张仲海:为儒教古文字(张仲海,望城县星城镇村民。在农村从事儒教活动已有40多年,如今家里保存了许多版本有关儒教的古书,这些古书文字多种,也有过类似岳麓山禹王碑上的蝌蚪文。儒教古文字曾用过类似符号。)



蝌蚪文的岣嵝碑
答:宋朝著名金石家欧阳修和赵明诚,曾遍搜天下著名碑刻汇编成文,文中同样也不见《岣嵝碑》的记载。宋朝嘉定年间(约公元13世纪),此碑突被发现,其字有的笔画头大尾小,于是有人认为是古蝌蚪文;有的字笔画弯曲较多,有人据此断定为虫鸟文;还有断其字为大篆者。但无人破译出来。明嘉靖年间,文人张素将《岣嵝碑》文拓片带...

刻了77个字的禹王碑,石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答:衡阳市有一个岣嵝峰,在山顶的石壁上,耸立着一块岣嵝碑,也叫禹碑。在这块石碑上,一共有77个蝌蚪文。地球人都知道,蝌蚪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解的文字之一,幸好,这块石碑上的文字,被明朝的大学问家杨慎搞明白了,但这块石碑背后,隐藏着的三个秘密。大禹是一代贤王,因为不惜身家性命,为百...

禹王碑上是什么文字?
答:禹王碑,又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禹王碑镌刻于石崖壁上,碑上有奇特的古篆文,宽1.4米,高1.84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字体苍古难...

禹王碑真的是记载大禹治水事迹的古碑吗?
答:此碑以奇古的篆文著称,犹如蜷缩的蝌蚪,连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多年,也仅识得其中3字。相传,碑文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伟业,被视为功德碑,但实际上是宋代拓自衡山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在唐代的衡山,曾被韩愈和刘禹锡等文人墨客吟咏,被誉为南岳的“镇山之宝”。禹王碑,又称岣嵝碑...

禹王碑究竟记载的是什么?
答:“岣嵝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拿蛟螭。”韩愈的这首诗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禹王碑碑文的优美形制。大名鼎鼎的禹王碑发现于衡山的岣嵝峰,因此又被称为岣嵝碑,碑文虽仅有77字,字体却苍古难辨,常被称为蝌蚪文或鸟篆。据说郭沫若先生花了3年时间也不过辨识出其中的3...

会稽山(大禹陵)景区-岣嵝碑地址在哪里?
答:会稽山(大禹陵)景区-岣嵝碑,是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岣嵝碑,又称“禹碑”或“夏禹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碑刻之一。据史书记载,岣嵝碑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刻,碑文内容描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历程和卓越贡献。岣嵝碑的碑文独特,采用了古老的蝌蚪文书写,字体古朴,意蕴深远,充满了...

禹王碑是怎么来的
答:由于原刻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禹王碑镌石崖壁,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字体为蝌蚪文,即鸟虫书篆。1935年建石亭护之,亭侧有清欧阳正焕书“大观”石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神秘的禹王碑
答:​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9行,共77个字,每字直径约0.16米。碑文形如蝌蚪,似篆非纂。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洪水淹没,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人”,最终制服洪水。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古名)立下了石碑。史载禹王碑最初...

禹王碑真的是大禹刻的吗?
答:禹王碑,被誉为人间第一碑,其书法碑贴极具历史价值。相传大禹治水期间,于衡山岣嵝峰发现一部治水宝书,其字体苍古,难以辨识,郭沫若曾花费三年仅识得其中三字,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则推测为鸟篆。该碑刻于宋嘉定年间,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亭保护其完好。《一统志》记载岣嵝山为衡山...

《禹王碑》释义?
答:禹王碑又称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最早记载则见于东汉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禹登衡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刻石山之高处。相传四千年前,神洲洪水滔天,大禹父亲鲧被尧选中治水,采用造堤绳坝的办法治水,长达九年,不但没有把水患治住,水患反而变大。舜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