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大事记

作者&投稿:学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的五十载发展综述~

半个世纪不经意地过去,新的时代不动声色地露出她美丽的侧影 。过去的岁月,携着辉煌载着丰收留下一行行坚实的足印;崭新的时代,带着憧憬迎着曙光满怀一个个美好的希望。真正的时间,不是宫漏、不是日晷、不是挂钟,是报纸余味悠远的墨香,是纸张历尽沧桑逐渐发黄后的深沉。1958年8月1日,《宁夏日报》创刊,对开四版。从这一天起,她关心大众生活、反映社会热点、传播百业信息,以一个与宁夏政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权威媒体见证着、反映着这片土地上的巨大变化,用文字和图片真实地再现着每一天宁夏大地的呼吸,影响力经久而盛,生命力历久弥新。《宁夏日报》创刊初期,办报条件十分艰苦,人才缺乏,房屋矮小,设备简陋,交通不便,采访困难。记者靠自行车和两条腿采访,工人在简陋的平房靠手工捡字、排版,用平板机印报。尽管如此,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凭着对党、对人民、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使党报新闻宣传积极配合了自治区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50年来,《宁夏日报》经历了创刊初期的青涩,经历了十年“文革”的浩劫,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新风,迎来了报业发展的崭新时期。风雨征程50年,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员工由最初的不足200人,发展到现在的800多人;从“一纸风行塞上山川”到数报竞妍宁夏大地,宁夏日报事业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现已组成包括 《新消息报》、《华兴时报》、《现代生活报》、《法治新报》、《新知讯报》、《小龙人报》、《理财世界》、《看天下》等七报两刊一网站一手机报在内的报业集团,成为宁夏最大的传媒平台;办报技术装备早已告别了铅与火,走向了现代化的光与电;编采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编采人员告别了纸与笔,用上了键盘和鼠标;宽敞明亮的生产、办公场所,现代化的大型彩色印刷设备,先进的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系统等已经在新闻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资料检索、人事档案、财务管理、数字报业等等逐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引进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党务、行政工作实现了无纸化办公。50年风雨沧桑,我们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历史也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宁夏虽地处西北内陆,报业发展的路途中总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温暖的目光:2000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来到宁夏日报社考察指导工作;2006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来我社视察。是温暖,让我们铭记于心;是力量,让我们不断前行。50年来,《宁夏日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肥沃土壤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和意图,报道自治区现代化建设成就,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和要求,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以《宁夏日报》为龙头的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组建以来,各媒体在新闻宣传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新闻改革,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广泛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弘扬社会正气,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50年来,宁夏日报站在宁夏人民中间,点滴中汇集情感、日复一日地积累、一点一滴地书写着宁夏大地的动人篇章。一代代新闻人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用动情的笔绘就了新时代的恢宏画卷。在这画卷上,克己奉公的老劳模戴玉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好矿工郝珍、老山前线三英雄、六盘风骨海正生、永远的“公家人”金占林、山区女童的好妈妈马志英、治沙女杰白春兰、大漠赤子王有德、支宁教师冯志远……闪烁着恒久的光芒。作家郭文斌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字是大米,大米养生,文字养心。”报纸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如今,站在岁月的滩头深情回望,《宁夏日报》的新闻人可以自豪地说,这片火热土地的每一种前行,我们不曾错过!

自2000年宁夏日报主管创办了宁夏第一份都市报——《新消息报》后,宁夏日报紧跟时代步伐,队伍悄然壮大。尤其是被报业界称为“报业大变局”的2003年,宁夏日报社先后接收三报一刊,联办华兴时报,报社增加了四报一刊,比过去40多年形成的出版物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截止目前,宁夏日报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七报两刊一网站一手机报的报业传媒集团。并在新闻宣传、报业经营、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资产总额达到3亿元,年收入1.5亿元,报刊的总发行量达到40万份。报业集团的成立将进一步优化报业结构,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规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宁夏日报》历史上曾有两次创刊。第一次是1949年11月11日,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了《宁夏日报》报头。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宁夏日报》终刊。1958年8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日报》再次创刊。2006年7月,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为自治区党委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现有党委会委员12人,编委会委员13人。内设管理职能部门9个,其中,管理部门7个(集团办公室、纪检委、人事处、机关党委、计财处、老干部服务处、工会);业务部门2个(报业发展研究部、信息技术中心);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7个:新消息报社、法治新报社、现代生活报社(现已转为《优享生活》杂志)、新知讯报社、小龙人学习报社、博客天下杂志社及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挂靠部门1个(宁夏记协办公室)。宁夏日报所属业务部门7个(总编室、时政新闻部、经济新闻部、记者部、社会新闻部、理论评论部、摄影部)。集团通过整合、划转媒体资源,形成了目前拥有6报3刊1网站的媒体格局。2009年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了宁夏报业传媒有限公司,这是宁报集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行经营与采编分离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传媒公司下设3个分公司(宁夏报业传媒广告公司、宁夏报业传媒发行公司、宁夏报业传媒物业公司)和6个子公司(宁夏报业传媒印刷公司、宁夏报业会展公司、宁夏传媒旅行社、宁夏报业小额贷款公司、宁夏天下艺和文化艺术公司、宁夏报业传媒新闻图片社),1个控股公司(宁夏新思维房地产开发公司)。传媒公司自成立以来,各项经营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总收入和利润逐年增长。2009年实现总收入2.35亿元,实现利润1282.3万元;2010年实现总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27%,完成利润指标2417万元,增长122%,实现净利润1200万元,增长240%;2011年实现总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润指标3298万元,同比增长36.4%;实现净利润1800万元,同比增长43%。

1949年12月21日 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宁夏日报》书写报头,这个报头沿用至今 。
1961年至1962年 本报连续两次精简机构。全社职工由800名减为600名。
1972年2月 自治区党委批准本报改为事业单位,印刷厂为企业管理单位。当年补贴事业费47.5万元。
1980年5月 本报分批派出采编人员到兄弟省市取经。根据学习经验,编委会重新抓了短新闻和来信(开办《银湖明镜》)、评论(开办《谈心会》),编辑部各部开会讨论了报纸改革。制定了采编人员超定额发稿酬的办法、编排校印一条龙的工作制度,以及编辑部各部抽出三分之一的人员作机动记者加强调查研究的决定。
1982年8月7日 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宁夏新闻学会同时成立。两会一个办事机构,挂靠宁夏日报社。
1983年5月25日至26日 宁夏新闻学会举行首次新闻改革讨论会。
1990年8月19日至26日 全国报纸总编辑摄影研讨会在银川召开,确立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充分发挥形象新闻在报纸宣传中的特殊优势”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1994年12月16日 编委会决定:为充实一线记者和加强驻地记者站领导力量,从各专业部抽调10名编采人员当驻地记者;同时抽调4名专业部正副主任分别担任固原、银南、石嘴山、银川四个记者站站长,1995年1月起实行,一年一换。
1998年1月1日 《宁夏日报》实行自办发行。全区共设26个发行站,9条投递专线,聘用475名分报、投递人员,共设183个直投点,全区县城和川区乡镇均能看到当天 《宁夏日报》,银川地区70%的订户在上午9时即能看到当天《宁夏日报》。《固原日报》、《银南报》同时由宁夏日报社投递发行。
1999年1月18日 宁夏日报社创办的《新消息报》试刊第一期面世。2000年1月1日正式出刊。
2000年10月23日 宁夏日报社新闻编采网络系统正式启动全面运行,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进入激光照排,实现网上编、写、发的过程,是一次重大的报业革命。
2005年 宁夏日报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首次获得一等奖。消息 《中铁三局丢了宁夏市场》获一等奖,评论《不要卖掉穷人的饭碗》获二等奖,9月22日一版版面获三等奖。宁夏日报对作者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重奖。
2006年7月26日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挂牌。宁报集团的成立,在宁夏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7年11月8日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北京召开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马文锋获得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成为宁夏新闻界首次获此殊荣者。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第一时间组织记者和工作人员奔赴灾区采访、慰问,先后有18名记者请命到达灾区。在灾难面前,集团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所属各报网在5月13日至5月27日的仅半个月时间里,共开辟抗震救灾专栏13个,编发有关消息、通讯稿件1793篇,图片1140幅,专版177块。集团员工共为灾区捐款130多万元。
2008年6月29日至7月1日 奥运圣火在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传递,《宁夏日报》连续3天出版《号外》,报道圣火在宁夏传递盛况。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大事记
答:1949年12月21日 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宁夏日报》书写报头,这个报头沿用至今 。1961年至1962年 本报连续两次精简机构。全社职工由800名减为600名。1972年2月 自治区党委批准本报改为事业单位,印刷厂为企业管理单位。当年补贴事业费47.5万元。1980年5月 本报分批派出采编人员到兄弟省市取经。根据学习经验...

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的电台大事记
答:7月29日,广州电台派出记者分赴云南、四川、重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深入采访报道,宣传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报道广东企业在西部投资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介绍西部地区积极创造优良投资软硬环境的举措。 1月1日,电台以第一套节目现场直播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在珠江举办的《万众欢歌新世纪》焰火晚会,...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的组织概况
答: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香港)雷湘萍女士,卫生部人事司官员张兆华女士,应邀新闻单位有、新华社云南分社、中新社云南分社、云南日报社、云南卫生报社、春城晚报社、云南教育电视台、昆明电视台等。香港万裕集团董事局主席袁汉源先生向基金会捐赠了价值18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和救护车,徐州市的企业向基金会捐赠物资。卫生部曹荣...

深圳市波特商业立体网络有限公司的波特商网大事记
答:2010年7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邓宽先生一行5人对波特商网总部搬迁深圳互联网产业园、波特货栈·粤信城项目进行了考察,并邀请前往投资。2010年6月30日,山东文登韩副市长一行9人对波特商网总部搬迁深圳互联网产业园、波特货栈·粤信城项目、波特的合作伙伴香港时富融资集团深圳公司进行了考察,并邀请前往投资...

潘富恩主要经历
答:1993年,潘富恩与北大的陈来教授等学者住在台北圆山饭店,参加“两岸文化思想与社会发展研讨论会”。会议期间,台北的《民生报》对大陆学者的学术报告作了详细报道。一天晚上,饭店经理告诉潘教授,有个外国神甫来找。在这个陌生之地素无熟人,他颇感纳闷。一见面,原来是80年代初他指导的比利时高级进修生钟鸣旦。钟鸣旦在...

宁夏固原地方史志
答:其中《固原地方史要论》开创了固原历史研究成果结集出书的先河,当时《固原日报》和《宁夏史志研究》刊登了书评;《新编元开成志稿》填补了元朝固原历史缺乏的情况;《六盘山森林公园》实为一部志书,泾源县志办公室副主任马玲的书评《一部有魅力的山志》对这本书作了评价。《固原县志》1993年获全国...

斯巴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他那的销售是做什么的?
答:我听过他们的课,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听讲座还带会托的,张口闭口TMD,简直就是看东北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