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知两线作战是死结,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作者&投稿:堂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文章摘要:德国地处中欧,东有苏联,西有英法,如何避免两线作战始终是其面临的一项大考。二战爆发前,希特勒运用政治利诱和武力威逼等手段,曾使德国一度摆脱了两线作战的窘境,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战略企图和综合实力严重脱节,德国走向了两线作战的死胡同,德国法西斯政权也因此迅速走向崩溃。



德国地处中欧,东有苏联,西有英法,这三大国是德国称霸世界前必须要打到的“拦路虎”,否则德国的对外扩张就难以进行。为此,德国制定了“闪电战”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避免两线作战,速战速决,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

依托闪电战,德国在战争初期,曾一度成功摆脱了两线作战的窘境,但是由于战略企图与德国的综合实力脱节,希特勒最终还是走向了两线作战的死胡同,这也是其最终输掉战争的重要原因。



希特勒的上台,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德国建立,也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为了夺取世界霸权,希特勒一方面以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为敌,另一方面又仇视社会主义苏联,德国处于东西两面都是强敌的险境之中,如何避免两线作战,在希特勒对外扩张的总战略中处在特殊的地位。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柏林召开秘密军事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德国的对外扩张计划。首先建立一个以中欧地区为中心的“大德意志帝国”;其次是打败法国和苏联,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最后是向海外扩张,征服英美,称霸世界。希特勒的对外扩张计划可以简洁地概况为“先大陆,后海洋”的扩张计划。



在“反共”的口号下,希特勒不断蚕食邻国的领土,面对着法西斯的扩张政策,英法等国“苟且偷生”,奉行“绥靖政策”,希望通过牺牲中小国家和苏联的利益来自保。

希特勒正是在与英法的不断接触中看出了这些欧洲大国对于战争的恐惧,不断得寸进尺,肆意妄为。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3月,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处在了德国的三面包围之中,德国在欧洲处于了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

按照预先制定的扩张计划,希特勒经过反复考虑,决定首先消灭波兰,然后再有步骤地各个击破,这样既可免除西进的后顾之忧,又可为东进苏联建立桥头堡。与此同时,为了牵制英国和威慑法国,希特勒在外交上也展开了积极行动。

1939年5月,德国与意大利签订《德意友好同盟条约》;

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德意同盟使德国在国际上得到了强有力的声援,两国保证在共同的阵线上对付敌对国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得德国由此避免了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彻底免除了后顾之忧。希特勒随即出击,先后攻占北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希腊,德军所向披靡,一路高歌,成功地避免了两线作战。

但我们必须明白,希特勒避免两线作战的扩张计划是建立在运用闪电战逐个击破的基础上的,只有战局的发展符合自己的预先设想才能取得胜利,战争的时间表一旦被打乱,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后来的战事发展也证明,的确如此。



英国势力被逐出欧洲大陆后,德国开始把枪口对准苏联,为了保持西线的平静,希特勒动用各种手段引诱英国投降,遭到了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战时内阁的拒绝。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消除英国本土作为反德战争的基地”。

1940年8月1日,希特勒签发第17号指令,决定“对英进行海空作战”,要求德国空军夺取制空权,大规模空袭英伦三岛,通过破坏英国的军事经济潜力迫使英国退出战争,进而对德妥协。这样,为时近一年的不列颠空战由此展开。



事实证明,德国人完全低估了英国军民的抵抗意志,“真正的和平不能通过与希特勒握手取得,而必须首先消灭希特勒主义。”在不列颠空战中,英国勇士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军进攻英国受挫,空战以英军胜利而告终,希特勒的战略部署被彻底打乱。

打败英国仅仅是德国对外扩张的一步,希特勒的野心是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于整个世界。对战争过分自信的希特勒在发动不列颠空战之际,制定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武装部队要做好准备,即使在对英战争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也要以一场速决战打垮苏俄。”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侵苏战争。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成功避免两线作战的德军最终还是走向了两线作战的死胡同。



德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使其必须要面对英法苏三强,如何避免两线作战是德军不可不考虑的首要课题。那么,为什么希特勒在成功避免两线作战一年多以后甘愿冒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再次走向两线作战的境地呢?这主要与当时希特勒对形势的判断和德国战时经济的脆弱密切相关的。

其一,英德矛盾不可调和,虽然英国势力被赶出了欧洲大陆,但是英国始终不愿低头,英吉利海峡是德军跨不过的一道坎。在强大的英国海空军和强硬的丘吉尔面前,德国是“和不成,攻不破。”可是,狂妄的希特勒认为虽然英国攻下不,但是已经元气大伤,不会对德军东进造成多大的威胁。

其二,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德国的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的供应日益紧张,可是希特勒天真地认为,只要打败苏军,占领苏联就可以彻底解决德军战略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彻底占领苏联的大片领土,控制对德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乌克兰粮仓和高加索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地。”

其三,希特勒认为经过“大清洗”后的苏军不堪一击,只要德军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利用闪电战长驱直入,彻底击败苏联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打败苏联,英国在欧洲就彻底成为孤家寡人。因此,希特勒认为在1941年入侵苏联是“最佳时机”。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希特勒简单地认为只要2个月就可以“打怕”苏军,不出半年就可以彻底“解决”苏联。让希特勒想不到的是,苏联军民誓死保卫祖国,越战越勇。1941年12月,苏军开始转入反攻,德军闪电战宣告失败,被迫走向两线作战的死胡同。



苏德战争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形势。美英一改先前对德的绥靖、纵容的态度,同时调整了对苏政策。

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演讲:

“希特勒侵犯俄国只不过是侵犯不列颠诸岛的前奏,英国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表示:“愿意帮助苏联”。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由此卷入战争。



德国不仅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而且还要对阵强大的美国,德军处在了一个恶劣的战争环境中。自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一直要求美英尽早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强大压力,但美英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直到1943年年底德黑兰会议才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欧洲第二战场的成功开辟从军事上加快了德国灭亡的步伐。




希特勒从成功避免两线作战到最终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表明:霸而无道终被罢。希特勒错误地认为他所推行的侵略政策是正确的,狂妄地幻想着征服世界。这种战略企图与实力严重脱节的扩张计划包含着很大的冒险性。

希特勒为一时的胜利而头脑发昏,骄傲自大,把自己征服欧洲的军事计划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霸而无道终被罢。

纵观德国在战争中由弱到强,盛极而衰而亡的过程,给予我们的教训与启示是极其深刻的。德国千方百计地幻想逃脱两线作战的窘境,但是到最后依然是逃不掉两线作战的“死结”,这充分说明了逆势而为终无为,霸而无道终被罢的道理。

战争虽已远,教训依然在。愿世界和平永驻。



这是因为在第2次工业革命以后,德国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由于他们很快的攻破了其他国家,所以自信心爆棚,因此做出了这样的决策。

因为他们胃口是非常大的,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他们铤而走险,想尽力的拼搏,然后就两线作战了。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即便不战也是会死,所以战了还有一线生机,所以才会这样子做。

这是因为他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所以一定要去作战,如果这一次作战赢了,也说明自己的运气比较好吧。

德国明知两线作战是死结,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答:依托闪电战,德国在战争初期,曾一度成功摆脱了两线作战的窘境,但是由于战略企图与德国的综合实力脱节,希特勒最终还是走向了两线作战的死胡同,这也是其最终输掉战争的重要原因。 希特勒的上台,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德国建立,也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为了夺取世界霸权,希特勒一方面以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为敌,另一方面又...

二战是哪一年发生的?
答:1939年9月1日。二战中德国地处中欧,东有强邻苏联,西有劲敌英法,两线作战问题便成为德国对外扩张战略所面临的死结。二战爆发前后,希特勒运用政治利诱和军事威胁双管齐下的手段,曾使德国一度摆脱了两线作战的窘境,但终因战略企图和实力的严重脱节,德国最后仍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法西斯政权也迅速...

为什么德国老兵认为二战的爆发始于苏联和德国?
答: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爆发,各个列强拼命瓜分殖民地,输出商品,德国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既不能发展军备,有没有殖民地,德国人只能选择了走军国主义的希特勒,希特勒疯狂扩军发展军备,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转移国内矛盾,为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利益的分配方式才导致的二战爆...

纳卡地区是怎么回事?
答:军事战争会给双方带来难以接受的成本,两国已经不可能诉诸战争,但纳卡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两国至今依然在各领域处于敌对状态,纳卡的前途问题成了两国的死结。 直到今天,两国一直没有建立起外交关系,两国边境线依然处于关闭状态,外国游客无法从一国进入另一国。敌对程度不仅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在文化体育领域更是如此,例如...

独立战争后美国是怎样对权力进行制约的
答: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继洛克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谓三权分立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