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是如何表现现实意义特征的?

作者&投稿:从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话剧《雷雨》是如何表现现实主义特征的?~

没得空给你整排版了,你自己整一下吧~
摘要:《雷雨》一直被奉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佳作,但对其超现实的一面却皆视
而不见或有意规避。本文从《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主义因子和整体象征
世界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超现实性的客观存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
品,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最伟大的悲剧
之一,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历来
批评家对《雷雨》的解读是持续且深入
的。然而多数的评论立足于阶级分析与
揭露封建专制的罪恶等主题,这是忽视
了《雷雨》的真实面貌与曹禺的创作动
机的。
一、《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
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
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
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
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
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
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
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
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
冲两个人建构的。
《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
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
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
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
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
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
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
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
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
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
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
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
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
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
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
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位
置,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
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
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
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
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
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
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
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
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
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
义作品。
二、《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
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
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
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
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
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
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
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
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
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
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
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
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
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
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
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
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
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
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
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
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
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
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
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
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
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
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
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
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
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
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
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
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
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
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
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
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
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
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
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
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
《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
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
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
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
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
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
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
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
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
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
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
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
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
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
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
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
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
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
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
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1]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
戏剧时代出版社1937版。
[2]张庚:《悲剧的发展——评〈雷
雨〉》,参见王兴平、刘思陆文璧编《曹
禺研究专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
年版,第551页。

  高语四三9.张云霞 .从“人”的角度看《雷雨》的主题. 中学语文教学,2005(2)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雷雨》的接受史中,人们对作品的内容、主旨的理解纷争迭起,对主要人物的分析也莫衷一是。这一方面源于《雷雨》本身的内蕴丰厚,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不同的时代语境的变迁。就拿几部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来说,1953年8月出版的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应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筚路蓝缕的奠基之作。在书中,他评价《雷雨》是“写一个绅商家庭的悲剧”,这一悲剧是由“一种社会制度的残酷”所造成的。但王瑶先生马上又敏锐地注意到这个结论和《雷雨》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协调性,于是他这样解释道:“《雷雨》的题材本来是极富于现实意义的”,“但作者处理这题材的时候,却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境,认为‘宇宙里斗争的残酷与冷酷’只是‘自然的法则’,而他所要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结果主题就被他的‘憧憬’所歪曲了”,“冲淡了这个悲剧的社会性质”。①王瑶先生的上述观点影响了上个世纪整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稍后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一观点,或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得更加“左”倾。有的干脆就认为《雷雨》是“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一个社会剧”②,有的认为剧本“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灭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③,“暴露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④
  。
  以上这些从社会学层面对《雷雨》所进行的解读,自然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剧作中主要人物周朴园。在以前的大学文科教学中,人们习惯地把周朴园界定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着重强调他身上的封建性特征,以此论证在中国反封建的重要性。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们又把他界定为资产阶级的代表,认为他集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虚伪于一身,他的下场就代表着中国资产阶级的灭亡。这两种观点虽然各有所侧重,但是反映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却是一致的,都是立足于政治的角度,并以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为其特征,对相当复杂的文学对象进行了简约化处理。这是不符合作家的创作意图的。曹禺在1935年2月回答日本留学生时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绝非社会问题剧。”⑤这篇题为《(雷雨)的写作》是曹禺先生最早的一篇公开谈论《雷雨》创作的文字记录,当时尚无过多的社会政治的干预,当是真实可信的。这对于后来的治史者来说,应当是一份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但为什么文学史家无视于作家的坦言直白,仍然偏执地在作品中寻求泛政治化的“微言大义”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当时的时代语境造成了大家只愿意接受剧作中与时代主流思潮相一致的地方,例如剧作中社会的、现实的、政治的内容;而对与上述方面交融为一体的另一重要方面,例如对人性的关注,对人的命运的探索,特别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个人的天才创造,则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第二,编者、导演对《雷雨》的删改。在50至70年代出版的《雷雨》剧本都不经作者的同意,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导演在排演《雷雨》的时候也删去了序幕和尾声,以致在二三十年间,中国一般的观众和读者都没有看到过完整的《雷雨》。作家曾经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他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主旨的是序幕和尾声。序幕和尾声被删掉以后,就导致了后来人们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的层面来理解文学作品。于是,《雷雨》的人文特征被遮蔽了,它成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形象读本。这就造成了文学史家和作家各说各话,在《雷雨》的接受史上也形成了对《雷雨》的解说和《雷雨》的原作内容互相矛盾的状况。
  在完整的剧本里一开始是序幕,写十年后周公馆已经变成了教堂医院。一天,周朴园满头白发,老态龙钟,手拄拐杖来到教堂医院里看望两个疯女人——繁漪和侍萍,彼此都没有话。然后剧本借两个修女的口,交代出这里发生在十年前的故事。
  正文以回忆的形式出现。从第一幕到第四幕,重点表现:一、周朴园与妻子的关系,通过周朴园和繁漪的戏剧冲突,写出了他的基本性格特征——
  文明涂饰着专制;二、周朴园与情人的关系,通过他和侍萍的矛盾冲突,写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情感难以逾越理智;三、周朴园与弃儿的关系,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在经济社会里,血缘让位于利益的严酷现实。剧作以此反映了人在现实中的复杂性格和生存窘况。
  第一幕里有一个很经典的生活细节,就是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个细节很有迷惑性。一般说来,生活中丈夫劝妻子吃药,表现的是对妻子的关心,这里为什么会招致繁漪那么激烈的反抗呢?答案并不难索解。如果说丈夫的“劝药”是关心的话,这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妻子确实需要服这个药,药对她的病有益。而繁漪却没有病,周朴园的“劝药”就带有另一种意味了。特别是他认为自己是家长,家长的尊严不容挑战,说出来的话就是法律。所以尽管繁漪再三申明以至于含着眼泪请求,他仍然不为所动。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周朴园的“逼”是用“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说“我请你吃药”,让儿子“跪劝”,这里不完全是作秀,而是在较深的层次上写出了一个人的复杂性格。周朴园不是一个农村里出来的土财主,他是中国当时新兴的资本家,早年曾经留学德国,受过西方文明的熏染。他认为自己是很有教养的人,而有教养的人怎么可以在太太面前张牙舞爪呢?更主要的,他在红尘当中拼搏过来的巨大成功已经养成了他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他从心底里认为自己“劝药”是关心太太,他认为,我让你吃药,是对你好,对你负责,你却当着儿子和下人的面耍小孩子脾气,让我下不来台。于是他感到深深的苦恼,更加固执地逼迫繁漪吃药,用文明的言辞来推行着他作为家长的一己专制。所以这个细节蕴涵的文化意义有两点:①确立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家庭秩序,这符合儒家的家庭伦理原则。②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外在的、薄弱的,而传统文化的影响才是内在的、顽固的。
  戏剧中一个非常吸引观众视线的情节就是周朴园和情人的关系。周朴园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那就是3O年前和侍萍的相爱。剧作围绕着周朴园的感情生活,浓墨重彩地写他对侍萍的怀念,曾引发过很长时间的争论。8O年代以后,评论界对此基本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肯定了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如果说繁漪是一个暴烈如火的女人,那么侍萍就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女人。她对周朴园情深似海,心细如发,为周朴园真心地付出过一切(包括生命)。周朴园从心底里喜欢她、怀念她是有生活基础的。3O年来,爱和愧疚汇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使周朴园深深地陷在旧情里不能自拔,以致忽略或者说是排斥了年轻妻子的情感需求,酿出十分严重的后果。这里,作家的刻画是很深入的:他不但写出了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生活中的真实。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也需要人的感情。但同时他又是现实中的人。他深知他和侍萍地位悬殊,这段感情是不被社会尤其不被他所置身于的上流社会所接纳的。他如果认下侍萍,将会失去很多东西,诸如名誉、家庭、地位等等,而这些则是他用了很多的手腕、手段才得到的,(比如包修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镇压工人罢工等等)他并不愿意舍去这些现实的利益。他虽然和繁漪没有感情,但理智上却又不愿意舍弃她,因为繁漪小他二十岁,“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有她的文弱
  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可见,繁漪出身不错,且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太太和周公馆的门第是很般配的,和周朴园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宜的。而侍萍身世卑微。这样,他和妻子无情却地位般配,他和情人有情却地位悬殊。所以从理智上,他不愿意让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于是,如同3O年前残忍地抛弃侍萍的理由一样,这次他仍然决定用很忍心的方式来“结束旧情”。这就是周朴园在认出侍萍以后“你来干什么?”一语中的复杂的潜台词。这个情节的文化意义在于:当人的情感和社会礼教规范相冲突时,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剧作以此来凸显人在利益社会中的情感围城和生存窘况。
  剧作中还有一个和周朴园直接相对立的人物——鲁大海。鲁大海来找周朴园谈判。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真实关系是一方不识一方识,周朴园已经从侍萍口里得知这就是他30年前被带走的亲生儿子。但鲁大海代表的是矿工,和他的经济利益直接冲突,所以他仍然以开除鲁大海作为3O年父子关系的终结。这个情节的文化意义在于: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才是主要的。在这个根本关系面前,一切血缘关系都必须让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家本着现实主义的精神写出了人物的外在行为,但绝不仅仅停留于此。他用简约蕴藉的笔墨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深入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底层,挖掘和揭示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和波澜。周朴园开除了工人代表鲁大海,顺利地平息了罢工的风潮,但是他并没有得到成功的喜悦,毕竟鲁大海是他的亲生骨肉。所以,在被打伤的鲁大海走了以后,他心情黯淡、烦躁,一方面斥责周萍太鲁莽,一方面觉得沉重、疲惫,感到世问的事真是说不清楚,一向自负、强硬的他这时从心底里觉得无能为力,觉得自己老了。在第四幕,他对儿子周萍说:“我老了,我愿意家里都平平安安的..”但他的家里就是不能平安。他说:“有些事简直是想不到的。世界上的事真是奇怪。今天我忽然悟到做人不容易,太不容易。”如此强硬的人终于也流露出了畏惧、无奈的内心衷曲,人的脆弱和渺小就不言而喻了。在这里,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他的复杂性格。他的内心世界。从他对待侍萍、对待鲁大海的一次次抉择取舍中,我们看到了现存的社会伦理格局、传统的文化遗传是如何形成了他的思维习惯,决定着他为人处世的价值判断准则。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他维护他的现实利益和社会礼教规范时,作为一个人他并没有得到人的解放,并没有得到心灵的救赎,相反却陷进了另一种灵魂的炼狱,一步一步地付出了泯灭个人情感的沉重代价,最终只换来妻疯子亡、老迈一身的凄凉结局。
  从周朴园和自己身边人物的复杂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在现实中以否定性因素为主导的人物性格。但作家又饶有深意地把他的故事放在一个忏悔的框架内.解构了他在利益社会中的拼搏、争斗、算计、付出的价值意义。
  剧作的尾声,情节又回复到序幕的内容,写十年后教堂内钟声悠悠,大弥撒的音乐阵阵。周朴园在圣经声中作着无言的忏悔。《雷雨》的整个故事放在序幕和尾声这样一个忏悔的格局内,是有深意的:
  (一)它加浓了周朴园晚年的忏悔意识,那最后一抹的繁华旧梦都被人物浓浓的忏悔消解了,从而突出了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可见作者无意要塑造一个阶级的类型,更没有先人为主式的政治观念图解,而是着意于刻画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作者如果仅把周朴园当成一个阶级的代表(曹禺当时根本就没有这种理念),那么理所应当让他死掉,用他的死亡象征他所代表的阶级的灭亡,像《家》中的高老太爷的死代表封建阶级的灭亡一样。但是,剧本写周冲、四凤、周萍都死了,侍萍、繁漪都疯了,而惟独周朴园既没死,也没疯,一个人孤独地活着,活在深深的忏悔里。在作家看来,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这就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因此,作品中周朴园的形象是很复杂的,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这种人物塑造方法在当时的中国戏剧史上无疑具有巨大的超越性。首先,他超越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脸谱化的单一模式,扭转了人们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线形思维,表现出了生活的深度。其次,也超越了现时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对立。表现出一种人性的深度。在剧中,作者批判的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宇宙、人类自身,表现的是对人的缺陷、人的困境和人的命运的执著探索。
  (二)它对周朴园的故事构成了一种远距离的审视和否定。如同有一位智者站在高处,以一种悲悯的眼光俯视着利欲社会的人们,对着人类的纷纷扰扰在摇头叹息。我们可以想见,像周朴园这样强悍的人物尚且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又何况天底下的更弱小者呢?作家用了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生存挣扎,从而印证了他在创作《雷雨》时的一个很明显的主观意图,即典型的“曹禺命题”——“残酷”。“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我是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⑥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作品的主题应该是:《雷雨》通过20世纪20年代周鲁两家的悲剧故事,深刻地状写出人们在当时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命运,体现出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情怀。
  ①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第272页,新文艺出版社,1953 ② 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第282页,作家出版社,1957
  ③④唐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册第183、18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⑤ 曹禺《(雷雨)的写作》,《杂文》月刊,1935.2
  ⑥ 曹禺《(雷雨)· 序》 (河南郑州师专中文系450044)

没得空给你整排版了,你自己整一下吧~
摘要:《雷雨》一直被奉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佳作,但对其超现实的一面却皆视
而不见或有意规避。本文从《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主义因子和整体象征
世界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超现实性的客观存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
品,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最伟大的悲剧
之一,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历来
批评家对《雷雨》的解读是持续且深入
的。然而多数的评论立足于阶级分析与
揭露封建专制的罪恶等主题,这是忽视
了《雷雨》的真实面貌与曹禺的创作动
机的。
一、《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
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
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
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
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
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
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
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
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
冲两个人建构的。
《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
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
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
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
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
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
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
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
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
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
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
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
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
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
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
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位
置,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
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
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
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
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
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
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
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
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
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
义作品。
二、《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
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
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
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
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
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
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
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
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
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
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
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
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
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
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
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
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
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
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
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
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
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
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
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
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
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
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
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
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
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
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
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
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
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
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
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
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
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
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
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
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
《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
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
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
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
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
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
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
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
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
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
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
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
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
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
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
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
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
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
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
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1]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
戏剧时代出版社1937版。
[2]张庚:《悲剧的发展——评〈雷
雨〉》,参见王兴平、刘思陆文璧编《曹
禺研究专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
年版,第551页。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雷雨》的主题
《雷雨》是四幕悲剧(初版本有“序幕”和“尾声”)。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
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
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当时作者虽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认识他的
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周朴园
与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更可看出社会阶级斗争对作
者的直接影响。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
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周朴园的专横伪善,繁漪的乖戾不驯,都给人以鲜明
的印象。《雷雨》接受了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作者善于把
众多的人物纳入统一的情节结构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加
上语言的活泼和生动,使《雷雨》获得空前的成功。1935年4月《雷雨》首次在日本东京演出,
同年秋在国内上演;从此,《雷雨》成了最受群众欢迎的话剧之一,一直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
力。

《雷雨》的人物和戏剧冲突

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
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
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
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
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
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
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
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
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
之间的阶级矛盾。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
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
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曹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
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
辨剧情开始的时机”呢?

从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说,近代话剧在时间和空间上比我国传统戏曲受到更大的限制。传统
戏曲的演出,不需要近代话剧舞台上所应用的布景和幕,即使应用,总是带有虚拟性质,因此
剧作家可以较自由地来处理他的内容,大致按照矛盾冲突的发展的自然程序,从头到尾表现出
来。例如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在《赵氏孤儿》的楔子和五折戏中,从头至尾表现了历时20年的
屠岸贾迫害赵盾祖孙三代以及赵氏孤儿为家族报仇的故事。曹禺当然不能再用这种结构,必须
根据话剧舞台的条件采用新的方法,更紧凑更集中地来组织戏剧动作。他在《雷雨》中,将前
后30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
的一天之内以及基本上在周朴园家的客厅来展开,他的这种苦心经营的结构艺术,主要是从欧
洲的一些剧作家那里得到借鉴的。希腊悲剧作家,由于当时特殊的演出条件以及取材于观众早
已熟知的神话传说,一般都从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的中间或者将近结尾之处着笔,并不从头演
起,而将过去情节由歌队歌唱出来。其后,易卜生继承并发展了希腊悲剧的结构特征,形成他
那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和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来推动“现
在的戏剧”,甚至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只是过去的戏剧的结果。在《玩偶之家》中是如此,而
在《群鬼》中尤为突出:集中在从上午到次日黎明的时间内所表现在舞台画面中的戏剧动作,
不过是将近20年前所发生的事件的结果,“父亲造的孽要在儿女身上遭报应”,等到剧中人阿
尔文太太说明她丈夫生前的许多荒唐行为并且指出正要结婚的欧士华和吕嘉纳原来是同父异母
的兄妹之后,悲剧就立刻发生了。

曹禺的《雷雨》在某些方面曾受到易卜生的《群鬼》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雷
雨》和《群鬼》的结构上的某些相似之处,并不是曹禺任意仿效易卜生,而主要取决于他自己
的创作意图。曹禺所以要从30年前的矛盾着眼,而从一天之内的冲突落笔,我们应该从《雷雨》
的主题思想来找到解释。在他看来,一切剥削阶级的罪恶,都有历史根源,而且愈来愈严重,
因此只有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彻底揭露旧中国家庭和社会制度的弊害,才能充分表现受
害者的悲惨命运。这样描写,对于小说家来说并不算太困难,但是舞台的容量却有限度,因此
对于曹禺来说,什么是《雷雨》剧情开始的最好时机,从30年前周朴园勾引和遗弃梅侍萍开始,
还是从3年前周萍和繁漪发生不正常的恋爱开始,或者从现在开始,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在,他以“现在的戏剧”为主,而将“过去的戏剧”穿插其间以便产生推动作用,这个“剧
情开始的时机”显然是十分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的。可是这种结构方法却给剧作家带来一些
困难,他一方面既要揭开现在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前情必须逐步交代,因此他就必须苦
心经营,巧作安排。曹禺先交代3年前的事,到第二幕才揭开30年前的帷幕,这样不但有条不
紊,而且使矛盾冲突得到合理的发展。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所以如此尖锐复杂,原因在于剧中人物之间有阶级的对立和思想的
分歧。曹禺非常熟悉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并选择最好的时机从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性格。
在开幕的那“一个初夏的上午”以前,所有人物像在生活中一样,都有各自的贯串动作。周朴
园在3天前刚从矿上回来,正在设法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像父亲一样自私虚伪的周萍,为了摆
脱繁漪,正想离家到矿上去。繁漪不甘忍受封建压迫,可是找不到出路因而采取个人主义的报
复手段,为了破坏周萍和四凤的关系,早已通知四凤的母亲到周家来。那个天真幼稚而曾受到
“五四”民主思想影响的周冲,正在爱着四凤。四凤两年没有看见母亲,听说她要来很高兴,
可是想起自己和周萍的事又很着急。她父亲鲁贵是个卑鄙恶俗的奴才,想从女儿身上捞一笔钱。
而在周家的门房里,工人代表鲁大海等着要见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至于那个30年来含垢忍
辱而善良正直的侍萍,本在济南一个学校里做女工,现在正坐火车赶来,她唯一的人生理想便
是希望女儿不再蹈她的覆辙。我们从曹禺所设想的各个人物的贯串动作中可以看到,只有当剧
作家对于开幕以前的人物的活动和经历等胸有成竹时,那么开幕以后的戏剧动作才能迅速展开。
而所谓“剧情的开始”,并不如亚里斯多德所理解的那样,“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
引起他事发生者”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七章,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
断发展的过程,剧作家所描写的不过是有着普遍联系而又自成首尾的某一片段而已。

开幕之后,我们看到“在周宅的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着矮几上的银烟
具”。这一场很长,其中穿插着鲁大海的上场和周冲的过场。作者在这第一场中,并不平铺直
叙,而是通过鲁贵用威吓哄骗的手段向四凤要钱这一动作,表现了鲜明的父女两人的不同性格,
而从性格的矛盾中,生动地交代了许多幕前情节。他在交代这些幕前情节时,没有脱离人物的
性格,而将叙述和动作结合起来,这就使人不会感到沉闷,而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步引导到戏剧
冲突的中心。

这一场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易卜生的《群鬼》的第一幕第一场。易卜生在那一场中,通过阿
尔文家使女吕嘉纳和她那庸俗的后父安格斯川的矛盾进行了某些必要的交代。而鲁贵所讲周萍
和繁漪“闹鬼”的事,也会叫人忆起阿尔文太太的话:“我听见吕嘉纳和欧士华在饭厅里说话
的时候,我眼前好像就有一群鬼”(第二幕)。但是,曹禺在《雷雨》第一场中并非没有独创之
处。四凤所“滤”的“药”一直贯串在第一幕中,到第一幕快要结束时,曹禺通过周朴园强迫
繁漪吃药这一生活细节,揭露了夫妻之间的深刻矛盾,表现了两个互相对立的性格。此外,正
当鲁贵恬不知耻逼着四凤承认她和周萍的关系时,鲁大海突然上场,这一穿插在结构上具有重
要意义。从另一方面说,鲁大海的上场可以使得父女两人那个场面富于变化因而更加紧张,而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于揭露了资本家周朴园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展现了这个“体面”家庭
的阶级实质和周萍的腐朽的精神面貌。至于周冲的过场,给他以后向母亲说明他爱四凤作了准
备。但是鲁贵父女这个场面很长,占第一幕三分之一的篇幅,因此难免露出一些雕琢的痕迹—
—例如鲁贵过于唠叨,一再拦阻四凤送药上楼,曹禺自己后来甚至嫌它“写得嗦,不好”张葆
华《曹禺同志谈剧作》,《文艺报》1957年第2期。。但是由于其中交代前情相当生动,各种
矛盾的线索已开始交织起来,这一场戏颇能引人入胜。

曹禺在这以后的几个场面中,一方面迅速发展矛盾冲突,一方面继续交代前情。《雷雨》
既以描写这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为主,作者就首先要着重表现四凤和繁漪、繁漪
和周萍以及周朴园和繁漪之间的矛盾。周萍明天要离家到矿上去做事,这就使得早已存在的复
杂矛盾更加尖锐化和表面化,而四凤和繁漪的命运,也将因此发生新的变化。周萍的这个决定,
自然会使我们联想到许多问题:他为什么要走?那么四凤怎么办?繁漪的态度怎样?

关于周萍明天要走这一情节,曹禺并不用简单的方法随便加以叙述,而是在四凤和繁漪的
场面中结合人物的内心活动交代出来的,这就增强了戏剧的效果。繁漪是主妇而四凤是使女,
但是两人都爱周萍,繁漪分明怀着敌意可又不便露出声色,因此吞吞吐吐地追问,而四凤却兢
兢业业地故意回避,这是一场充满内心动作的戏,十分耐人寻味。

繁漪和周萍过去的乱伦关系,系由周朴园间接所造成,而在现在的家庭生活中,他们之间
的矛盾表现得很突出。因此,曹禺在第一幕中有必要描写这两个人的场面。一般剧作家,可能
开门见山直接表现两人相见的场面,但是曹禺先写周冲向繁漪说明他爱四凤,然后再让周萍上
场,因为有周冲在一起,两人谈话表面上装模作样,实际上皮里阳秋,而繁漪所说的“我怕你
是胆小吧”和“这屋子里曾经闹过鬼”,已经是锋芒毕露,砭人肌骨。剧作家处理矛盾冲突的
发展,应该根据生活逻辑,既要放得开,又能收得住。繁漪在名义上是周萍的母亲,这种暧昧
关系当然不能随便公开,而她对于周萍的追求和周朴园对她的压迫,在程度上成正比例,只有
当她继续受到压迫时,她才会一步紧一步抓住周萍不放。同时,曹禺在第一幕中所着重表现的
是周朴园这个反面典型,因此,繁漪、周冲和周萍那个场面,从某方面说来,只是一个引子。

周朴园以一个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曹禺从侧面描写他忙着会客,暗
示他正在设法对付工潮,所以等他上场以后,就谈到矿上已经复工,鲁大海已被开除。他会见
家里人,一点没有情感,而且看着表说,“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催着儿子说话,俨然
一副从德国学来的资产阶级讲生意经的神气。他一见繁漪的面就说她有病,强迫她吃药,很冷
峻地说:“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
从的榜样。”在这里就出现了第一幕的高潮。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在每一阶段中都有
一个顶点,每一幕的高潮再逐步上升,最后形成全剧的高潮而至解决。曹禺在这一高潮中,从
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周朴园对家庭的专制统治和对工人的残酷手段,因而使得戏剧动作更进一步
地向前发展。

戏剧动作在第二幕迅速发展。在侍萍上场以前,作者先写周萍和四凤之间以及周萍和繁漪
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她在更加紧张的气氛中出现,形成一触即发之势。而侍萍的出现,使
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复杂。在“现在的戏剧”开幕之后,通过侍萍揭开了“过去的戏剧”的帷幕,
两者交织起来,戏剧动作于是逐步推向总的高潮。在这过程中,周朴园的罪恶彻底被揭发,我
们还看到了由于他的罪恶,侍萍和四凤无辜遭受了悲惨的命运。曹禺在穿插侍萍这条线索时,
在结构上显然是采用了希腊悲剧家所惯用的形式——“发现”和“突转”。亚里斯多德根据他
对希腊悲剧的研究,指出“‘突转’与‘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他说:“‘发现’,如
字义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
或仇敌关系。‘发现’如与‘突转’同时出现(例如《俄狄浦斯王》剧中的‘发现’),为最好
的‘发现’。”亚里斯多德《诗学》第十一章。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群鬼》的情节结
构中,也有这两个成分。曹禺的《雷雨》中,有几重“发现”,侍萍发现周朴园,继而发现四
凤的事,周萍和四凤发现兄妹关系,繁漪发现鲁妈就是侍萍,然后急转直下产生悲剧。

侍萍自从30年前受到周家“大少爷”的欺侮之后,唯恐女儿再受到同样的不幸,所以一向
不肯叫女儿到“大公馆”去当使女。假如她一到周家就听到繁漪劝她带走四凤的话,按照她的
性格,她一定会带走女儿,避之唯恐不及。她这一走,也就不会有所“发现”。因此,曹禺在
她上场之前,事先作了这样安排:鲁贵上来告诉繁漪“鲁妈来了好半天啦”,同时又传周朴园
的话要她去找“老爷的旧雨衣”。作者就这样将繁漪支出去,让侍萍上场有所“发现”之后,
她再拿着雨衣进来,而这雨衣又成为侍萍和周朴园相会的一条线索。曹禺这种安排虽则未免过
于纤巧,但是用心之细于此可见一斑。

侍萍来到周家客厅,等候繁漪下楼,这样她就有余暇来注意那关闭的窗户和古老的家具,
使她疑心“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曹禺描写她低头沉思,双手冰凉,以显示她的心
理过程和生理反应。她先断定“我来过”,再注视着“那个柜”,听说这一家姓周,最后看到
“周家第一个太太的相片”,终于“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她最后叫四凤出去给她倒水,一个
人自言自语地说:“哦,天底下地方大得很,怎么经过这几十年,偏偏又把我这可怜的孩子,
放回到他——他的家里?哦,天哪!”到这里,她已开始有所“发现”。她想带着女儿就走,繁
漪却叫四凤帮着去找“老爷的雨衣”去了。

繁漪所以要叫鲁妈来带女儿走,是因为嫉妒四凤,但她却以周冲为借口,说得冠冕堂皇。
这位周太太,虽然身受压迫,有反封建的精神,但是在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却隐藏着虚伪
自私的个人主义因素。曹禺在繁漪和侍萍这一场中,又以鲁贵屡次上场催她去看病作为穿插。
这个穿插,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和第一幕中周朴园强迫繁漪吃药那件事相联系,进一步
展开夫妻间的矛盾;一方面又给周朴园的上场和繁漪的下场作好准备,以便周朴园“发现”侍
萍。

侍萍和周朴园相会这段情节很富于传奇性,但是作者却通过这一情节更突出地表现了周朴园的
丑恶灵魂。周朴园认为侍萍早已死去,多年来保存了那些旧家具和旧习惯,自觉心安理得,足
以“弥补我的罪过”。所以他最初曾以主人对待一般“下人”的态度,和侍萍谈及“雨衣”和
“窗户”,然后看模样听口音,开始觉得有些奇怪,于是提起30年前的那件事来。周朴园先后
两次问侍萍“你……你贵姓?”“你姓什么?”而她的回答是“我姓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
在这紧张和松弛相交替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觉到紧张。最后,曹禺借用了希腊悲剧和我国戏曲
中的所谓“表记”,让周朴园因此“发现”侍萍。周朴园叫侍萍“下去”,顺便要四凤去找
“樟木箱子里的那件旧雨衣”和“几件旧衬衣”,侍萍就谈起“那种绸衬衣……一共有五件”,
有一件绸衬衣上“用丝线织成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这才使得周朴园不得不承
认:“哦,侍萍!(低声)是你?”

当周朴园一旦“发现”面前的“下人”是侍萍之后,他过去为了所谓“弥补我的罪过”而
装扮出来的虚伪面貌,在现实面前立刻现出了原形:为了维持他的名誉和地位,他想用钱来封
住侍萍的嘴,并且决定立刻辞退鲁贵和四凤。周朴园的卑鄙和狠毒,正好和侍萍的高贵和善良
成对照。在这一场里,不仅有性格描写,而且戏剧纠葛愈扣愈紧。

侍萍要求“见见我的萍儿”,周朴园以不准当场认子为条件答应了她。观众自然等着要看
侍萍如何会见周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场面。假如曹禺接着就写母子相会的情形,比方说周
萍见了生母非但当作路人,甚至像他父亲一样将她当“新来的下人”,甚至责难她“你不知道
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或者摆出“大少爷”架子骂她一顿,这就足够显示阶级之
间的对立状态了。但是曹禺不以此为满足,为了更深一层地揭露资产阶级的凶恶面貌和表现侍
萍的痛苦心情,为了更进一步激起观众的强烈的憎恨和同情,他将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斗争穿插
进来,使母子和父子同时相会,这就比单写母子或父子相会,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鲁
大海早在第一幕中就等着要见周朴园,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场面。曹禺写周朴园会见鲁大海
时早已知道他就是自己的儿子,但是毫无父子之情,有的只是阶级仇恨,照样将他开除,这就
比一般的揭露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曹禺将父子之间的阶级斗争放在侍萍面前展开,而且让她
亲眼看到打她儿子鲁大海的不是别人,而是她所要见的儿子周萍,这就使她终于“大哭”,喊
道“这真是一群强盗!”这一场是第二幕的高潮,从这里又引出了新的动作。鲁贵和四凤被辞
退,周萍决定当晚去会四凤,并向繁漪当面承认他爱四凤。繁漪就警告他:“你不要把一个失
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我们在第二幕结尾就预感到,“风暴就要
起来了!”

戏剧冲突在第三幕中逐渐发展,而且愈来愈激烈。周冲到鲁大海家来找四凤,一方面是奉
母命送钱——其实繁漪是要他来监视周萍,一方面是来诉说爱情。这就引起侍萍的疑心,逼着
四凤在雷声中起誓,永远“不见周家的人”。这位相信命运的善良女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逃避
不幸的命运,但是接着由于周萍的闯入和繁漪的阻挠,使她又“发现”了一件比她所想象的更
可怕的事情——子女乱伦关系。在这一场中,每个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动作,展开了激烈的斗
争:自私的周萍追求着四凤的爱情;绝望的繁漪开始作“困兽之斗”;侍萍发现四凤被勾引以
及乱伦关系之后就竭力要挽救这可怕的命运;四凤处在对周萍和对母亲的爱的尖锐矛盾中,由
于不能抗拒周萍而违反了自己的誓言,并且终于被母亲所发现,最后只得出走;而鲁大海看到
周萍,仇恨当然更深,但是碍于母命,只得暂时放过敌人。第三幕的高潮是以前的高潮尤其是
第二幕高潮的发展,每一个人到此已经欲罢不能,悲剧的结局已经是无可避免。

曹禺在表现全剧高潮逐步形成的时候,结合人物性格,既是层次分明,而又极尽曲折之能
事。而所有这一切,又和周朴园直接或间接相联系。曹禺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中
来揭示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因而第四幕中的戏剧动作又在周家展开。戏剧冲突是由不同阶级
或不同思想的人所形成,在冲突过程中,人的性格不仅得到表现,而且发生变化。曹禺在写全
剧高潮出现之前,先写周朴园的性格的某些变化。这位封建家长和资本家,一贯剥削人压迫人,
在表面上似乎颇有声势,但是经过繁漪的反抗、侍萍的控诉以及鲁大海的斗争,逐渐感到他的
统治地位不像以前那样稳如泰山。在半夜两点钟光景,外面下着雨,除了自己,“屋子里一个
人也没有”,他后来只好对着周冲谈起自己的没落情绪,他“有点觉得老了”,而且还想到
“死”。这和第一幕中他和家人见面那一场相比,前后恰成对照。非常明显,他已预感到他所
代表的社会力量似乎开始有些动摇了。

繁漪从鲁家回来,精神有些变态,周朴园将她看做“疯子”,因此两人的矛盾更加尖锐。
这种精神上的迫害,逼着她向周萍作“最后一次”请求:“我现在求你,你先不要走……即使
你要走,你带我也离开这儿。”而周萍却像他父亲一样,对她说:“你现在不像明白人”。当
他听说她曾经到过鲁家去,他就骂她“你真是一个疯子”,甚至“狠恶地”说:“我要你死!”
她一个人在客厅里,“沉静地立起来,踱了两步”,自言自语:“奇怪,我要干什么?”这个遭
受周家父子两代欺侮的女人,在遇到最后一次打击之后,正在酝酿最后一次个人主义的反抗报
复。她这时候的沉静的心境,像夏天郁闷而凝固的空气一样,正预示着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接着鲁家的人先后又都赶到周家。周萍本来打算当夜一个人溜到矿上去,后来经过鲁大海
的质问和四凤的要求,才勉强决定,“我们现在就走”。(这里应该指出,由于曹禺当时对于工
人阶级认识不足,他描写鲁大海对于周萍和四凤的关系所表示的态度,并不能充分揭示这个工人
的性格。我们从鲁大海以前的表现看来,他在第四幕中的言行并不符合他性格的逻辑发展。在解
放后,曹禺曾经将这一点进行几次修改。在1959年的版本中,指出鲁大海决心要回到矿上去继
续斗争,又删去了周萍向鲁大海吐露他和繁漪的隐情,鲁大海拿出手枪要打周萍,最后又承认
周萍和四凤的关系等几段,并增加了他劝母亲“带着四凤先回去”这句话。这次删改虽则较前略
胜一筹,然而仍旧不能完全补救原来的缺陷。)四凤跟这个虚伪自私的“大少爷”一起出走,将
来未必能够得到幸福,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似乎是她唯一的出路。戏剧冲突发展到了这个阶
段,就以四凤跟周萍走作为问题的关键。

然而,四凤无论如何无法逃避她的悲剧,正像她的母亲无法逃避她的悲剧一样。因为在周朴园所
代表的统治势力没有崩溃以前,当时劳动妇女的悲剧是必然会发生的。

四凤跟着周萍正要出走,她母亲却找来了。曹禺在这一场中深刻细致地描写了侍萍的无可告人的
痛苦心情。她首先坚决表示:“你们不能够在一块儿!”当她看到四凤晕倒,并且听说四凤已经
怀孕之后,她低声说:“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
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她终于为了儿女而“担待”一切罪过,
允许他们“一块儿走”,并且宣布“今天离开,你们无论生死,就永远不要见我”。曹禺在这里
描绘了一个善良的旧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深处的波涛,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旧社会旧家庭的罪恶
给予她的伤害。她在当时虽然还不明白是谁犯的罪、谁造的孽,甚至认为“罪孽是我造的,苦也
应当我一个人尝”,但是观众看得却很分明,对她深表同情和悲悯,因而更加憎恨造成这种苦难
的社会根源。

当周萍和四凤第二次准备走的时候,繁漪带着周冲又来阻挠他们了。这位绝望的女人以前正
在怀疑“我要干什么”,现在显然已经决定要干什么了。她现在是一不做二不休,先叫周冲来破
坏周萍和四凤的关系,但是当那天真的孩子表示“忽然发现我好像并不真爱四凤”的时候,她毫
无顾忌地当众宣布她和周萍的隐情,并且控诉周萍“是你才欺骗了你的弟弟,是你欺骗了我,是
你欺骗了你的父亲!”她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他们出走,她将“大门锁了”,并且喊出了周朴园。

周朴园一上场,全剧的高潮就出现了。他喊出侍萍的名字,命令周萍跪下去认他的生母。这个伪
君子想再来“弥补”他的罪过,反而促使悲剧立刻发生。四凤跑出去触电而死,使侍萍感到了真
正的幻灭。这种结局当然不是出于繁漪的狠毒,归根到底还是周朴园的“罪孽”所必然产生的恶
果。周冲的惨死,也从侧面表现了这个主题思想。侍萍经过又一次事实的教训,不可能没有些新
的认识。当仆人提到鲁大海还在周家门口时,周朴园要叫他进来。曹禺在1959年戏剧出版社出版
的新版本中,接着这样描写侍萍:

鲁侍萍(阻止)不用了。(立起,向中门走去,至门口,返身,向周朴园)他不会来的,他恨你!
(昂首返身走出。)

经过这番修改,全剧的结局显得比较有力,作者这样暗示我们,悲剧虽然已经发生,冲突暂时告
一段落,但是由于鲁大海和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愈来愈深,斗争还将继续发展。

《雷雨》揭露了什么社会现实?
答:《雷雨》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表达了强烈的反封建主义思想。剧作以20世纪2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为背景,以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为线索,以封建家长和买办资本家周朴园为中心,通过他和家庭内、社会上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封建家庭的残忍与腐败的描写,揭露了剥削阶级的反动本质和...

《雷雨》是如何表现现实意义特征的?
答: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 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 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 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 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 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 义作品。二、《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

话剧《雷雨》是如何表现现实主义特征的?
答: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 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 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 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 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 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 义作品。二、《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

曹禺的<雷雨>取名为"雷雨"有什么深刻意义,揭露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

雷雨的意义可以从哪些方面阐述?
答: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作家在创作中立足现实,将粉饰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沉痛的宣告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两个家庭,七个...

《雷雨》的思想意义
答:《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家庭悲剧,它集中反映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该剧以一个家庭内、外成员前后30年的情感纠葛为切入点,描绘了封建家庭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与悲剧,并深刻剖析了人性中爱与恨的交织。《雷雨》不仅对社会人生进行了逆向思考,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形式——“生存悲剧...

《雷雨》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答: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简要分析剧本《雷雨》?
答:首先,《雷雨》充分发挥了戏剧的表现功能,虽然剧本除序幕和尾声外,只写了四幕,却展示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幻灭的全过程,反映了阶级、伦理、亲情、爱情等之间的深刻矛盾。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揭露了资产阶级伪善本质,在整体上充分体现了戏剧的浓缩性、集中性,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其次,《雷雨》的戏剧冲...

你如何评价《雷雨》?
答:我觉得雷雨这部小说写的非常好,尤其是他通过这种家庭伦理制度的崩溃,而反映了中国旧家庭。的种种罪恶与黑暗,也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性,还有半殖民社会的那种社会困境,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

话剧“雷雨”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
答:《雷雨》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