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风俗

作者&投稿:歹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土族有哪些风俗(至少三种)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为平顶,上面可储放粮草。房子多为三间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另一侧为佛堂。卧室为炕的暖炕,连着锅灶。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尤其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客人来时;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若是贵宾,桌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 丧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区行土葬。土族人禁忌众多,主要有,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1、春节是土族人最热闹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前十多天就开始准备,打扫房屋,缝制新衣。杀猪宰羊、烙炸年馍、酿造青稞酒等
2、重阳节
青海省土族每值农历九月初九凌晨便携带柴火、酒食等,成群结队,去郊外登山。
3、送灶神是青海省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人们将黄泥抹在厨房的墙壁上,上面点一些 白点即是灶神。
4、跳神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瀛姚马庄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 三月初三举行。
5、佑宁寺法会又称六月法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二到初九日在佑宁寺举行。
6、元 夜节又称上元节、灯节,西宁市附近及乐都县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要进行“跳火牙”、收瘟、观灯等活动。
7、灯会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8、冬至节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每年冬至日早晨各家吃一顿油饼和“旗子”。
9、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土族人家男女老少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白面馍、长面条、凉粉等到草滩或树林中游玩吃喝。
10、祭祖节是i海省乐都、民和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底至四月初举行。届时各家携带馒头、酒、奶茶、猪肉、果品、菜肴等上坟祭祖。

土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20分 ●文化艺术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诵,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叙事诗《拉仁布与且门索》已搬上舞台。土族高级喇嘛、僧侣也著书立说。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镜史》一书,曾被译成英、德文流传国内外。代表着土、藏两族文化交流频繁。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调都有衬句,而且尾音拖长而下滑,深沉,回味无穷。家曲有赞歌、问答歌、婚礼曲、圆舞曲等。土族居民举行婚礼时,常伴以歌舞等娱乐活动。婚礼舞一般以两个穿着白褐子长衫的领亲人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动作,各地不尽相同。
另外,土族人的民间刺绣工艺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纹花”、“寒雀探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等。精美的刺绣是土族妇女的创造,也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
●生活风俗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处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为平顶,上面可储放粮草。房子多为三间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另一侧为佛堂。卧室为炕的暖炕,连着锅灶。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尤其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客人来时;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若是贵宾,桌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
丧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区行土葬。土族人禁忌众多,主要有,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
宗教信仰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土族地区有喇嘛教寺院40余座,著名的有佑宁寺、广惠寺等。佑宁寺出了不......>>

土族的习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 ..

土族的传统节日有那些?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等。
春节。春节是土族最盛大的节日。节前十多天就开始各种准备,村村户户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饭,唱家曲,给将要出嫁的姑娘举行“戴天头”仪式,各家各户行接神礼,同时还要敬奉灶神和门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然后给远方亲友拜年,进行娱乐活动。正月十五年节结束。
观经会。亦称“观经法会”,土族语称“蓝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间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宁寺举行。届时,人们身着洁衣,到寺院磕长头,点酥油灯,滚忙茶(施舍茶),布施,供饭,转斯古拉(转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观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会上还进行物资 交流和赛马、射箭等活动。
晒佛节,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佑宁寺的喇嘛们将香巴大佛像由大经堂檐前直挂到铺有地毯的经堂台阶上。虔诚的信徒们给佛像磕头膜拜,献上供品。喇嘛从早到晚诵经不停。附近的群众纷纷争相赶到庙中观拜。
正月十五。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过节。白天男女青年到威远镇看社火,晚上,在自家门前点燃十五堆火,全家大小都要从每个火堆上跳过三次,认为这样一年中全家人可以不得病,健康长寿。
擂台戏。亦称擂台会。青海互助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在县府所地在威远镇举行。宋代威远镇名为“牧马营”。节日这天,人们盛装打扮,纷纷来到会场。特别是许多著名的花儿歌手,远道跋涉而来,试与当地歌手比高低。人们各自选伴结伙,分成若干赛场,每组七至十人左右,在广场上摆开阵势对唱。当比赛进入 *** 时,各场涌现出许多新的歌手,然后组成新的小组,继续比赛对唱。直到暮霭降临,人们才陆续离去,对歌优胜者被誉为“花儿王”,当众披红挂彩。除唱花儿外,节日的主要活动还有物资交流、唱戏、赛马、摔跤、武术表演等。
鸡蛋会: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青苗会。青海互助县龙王山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由巫师择日举行。源自明洪武年间激1368-1398年),龙王显灵,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节日早晨人们先到广福寺点灯焚香,顶礼膜拜,请出龙神轿杆、护法神箭,然后组成仪仗队前行,队伍排成单行,有的击鼓鸣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随行的众人手持柳条,直到大东岭休息,野餐,漫花儿,随后登山踏青,巡视田禾,并借用神的名义约束乡民不准在田地里放牧牲畜,不许砍树践踏青苗。此节,实为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项活动。
花儿会。土族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主要的花儿会有:五峰山花儿会,流行于青海互助一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于五峰山举行。五峰山座落在互助县西垣,因山峰形状与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五峰山翠峰青峦,雾披云裹,泉水潺潺,风景优美。每逢节日,山上山下,锣鼓喧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或观赏浏览,或赛歌比舞,台上纵情高歌唱花儿,台下集体对歌,此起彼伏。花儿会还是城乡物资交流的盛会。
此外......>>

非洲土族部落的风俗习惯 土著人
国际上没有公认的有关土著人的定义。国际法以及联合国机构通常用一些共同的特征来辨别土著人,其中包括:在地理独特的传统居住地和祖传地域及其自然资源;保持文化和社会特征;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与主流或主流社会和文化脱离;人口群体的后裔居住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常在建立现代国家或领地以及在划定当前的边界之前业已存在;自身独特性成为土著文化群体的一部分并有保护其独特文化
土著人
土著人既不种地也不放牧是一个少有的从不驯化土地的民族,五万年来他们只满足于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一切。
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1993年定为“世界土著人国际年”(又称“国际土著人年”,International Decad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其宗旨是:为解决土著人面临的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并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公众对土著人权利和文化的了解。
何谓“土著人”,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土著人系指在外来的种族到来之前,那些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他们由于外来者的入侵及文化“同化”,沦为很不利的境地,如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洋洲的毛利人和靠近北极圈的因纽特人等。据联合国有关机构估计,在全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中,生活着5000多个土著人团体,共有3亿名土著居民。由于长期受到歧视,许多土著居民的生活非常贫困,有些土著人团体的文化已经濒临灭绝。
1993年6月18日,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权大会举行“世界土著人国际年”大会,呼吁国际社会重视世界各国土著居民的存在,尊重其历史、文化和传统,并保障他们平等生存的权利。同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5年到2004年10年间为“世界土著人国际十年”,12月21日,第48届联大将每年的8月9日定为“国际土著人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以便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地帮助各国土著人解决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土著人一直在为争取留在祖先的土地上、拥有自然资源和传统生活方式而进行斗争。1923年,加拿大易洛魁6个部落的原住民代表到日内瓦,要求出席国际联盟的会议

土族的婚礼和习俗 土族的婚礼和习俗
结婚前一天,男方在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土族婚礼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并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什金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什金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什金邀至家中。
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气氛热烈欢快,紧接着阿姑们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舞。整个婚礼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其间所涉及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一场土族人的婚礼就是一次优美的歌舞盛典。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经过梳妆打扮,头上罩上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纱巾,上马起程。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土族婚礼,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 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一个捧着酒盅、酒壶,为送亲的宾客致酒。新郎土族婚礼新娘进门时,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
如果是小出小进,则新娘到伙房灶神爷前,由事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矗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举行拜天地。新郎新娘要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
接着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土族婚礼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八盘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十分丰盛。

土族和土家族的区别 土家族和土族除了名字比较相近之外,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土家族是秦灭巴后,巴人迁徙与当地土著融合发展而成的。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土生土长的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才被确定为单一民族。
而土族的族名则源于其祖先“吐谷浑”,因“吐谷浑”在唐代中期后称“吐浑”,而“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后来被称为“土人”,建国以后,根据土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两个民族在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有着根本的不同。
没有华夏化的湖北百姓则成为土家族的祖先,12世纪后,吐谷浑也多融合于汉族或土族之中。

土族传统饮食有啥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传统服饰中最典型的标志之一,互助县也由此赢得了“彩虹之乡”的美誉。在互助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来摆三摆,蜜蜂彩蝶赶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来。”这无疑是对彩虹袖最诗意的咏叹和赞美。   彩虹袖俗称花袖,土族语中称为“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7种颜色的布料缝制的套袖。   彩虹袖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土族古歌《杨格喽》里就有“阿依姐的衣衫放宝光,天地妙用都收藏。红白蓝黑紫绿黄,万物全靠它生长。”的唱词。而在民间,有关彩虹袖的由来,更是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彩虹袖是土族先祖可汗布勒为了给妻子缝制衣服,采下了天上的彩虹缝制而成。也有人说,是土族阿姑为了装扮生活,根据彩虹的颜色设计而成,但是保广元先生却给了我另一个答案。   他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受伤的七彩鸟降临人间,好心的土族阿姑帮它治好了伤。为了报答土族阿姑的救命之恩,临行前,七彩鸟拽下身上的羽毛,并根据羽毛上的颜色,教会了土族阿姑制作彩虹袖。   土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民族,彩虹袖上的每一种颜色都是寄托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有专家认为,彩虹袖上的黑色表达了土族人民对土...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传统服饰中最典型的标志之一,互助县也由此赢得了“彩虹之乡”的美誉。在互助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来摆三摆,蜜蜂彩蝶赶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来。”这无疑是对彩虹袖最诗意的咏叹和赞美。
彩虹袖俗称花袖,土族语中称为“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7种颜色的布料缝制的套袖。
彩虹袖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土族古歌《杨格喽》里就有“阿依姐的衣衫放宝光,天地妙用都收藏。红白蓝黑紫绿黄,万物全靠它生长。”的唱词。而在民间,有关彩虹袖的由来,更是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彩虹袖是土族先祖可汗布勒为了给妻子缝制衣服,采下了天上的彩虹缝制而成。也有人说,是土族阿姑为了装扮生活,根据彩虹的颜色设计而成,但是保广元先生却给了我另一个答案。
他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受伤的七彩鸟降临人间,好心的土族阿姑帮它治好了伤。为了报答土族阿姑的救命之恩,临行前,七彩鸟拽下身上的羽毛,并根据羽毛上的颜色,教会了土族阿姑制作彩虹袖。
土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民族,彩虹袖上的每一种颜色都是寄托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有专家认为,彩虹袖上的黑色表达了土族人民对土地的崇拜,绿色是土族人民对绿色世界的憧憬,黄色寄托了土族人民对丰收的向往,白色象征着土族人民纯洁的心灵,红色传达着人们对太阳的敬仰,而蓝色和紫色也有着土族人民对不同的自然景物的寓示和尊崇。

介绍土族风土人情的美文 土族,现有人口191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区森林密茂,有广袤的草山牧场。南部浅山,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田园林,盛产蔬菜瓜果。
土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因地区不同,还有“蒙古尔”、“察罕蒙古”、“土昆”、“土户家”等多种他称。土族的远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唐宋时期的“吐浑”、“退浑”,元代的“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土族成了他们统称。
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内部又分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部分土族兼通汉语和藏语。土族无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和藏文。
土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早期从事畜牧业,尤以养羊业最为发达。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改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但至今土族家家户户仍有养羊的爱好和习惯,并精于饲养。
土族著名的民间说唱史诗有《羊颂》、《拉仁布与且门索》等。土族人民喜爱唱花儿,传统的“纳顿”堪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

酒的礼仪
举酒施礼是土族的传统礼仪。只要知悉宾客登门,土族人早早就准备好酒具,在村前恭候。不管是步行、骑马、坐车都要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上三杯酒,按他们的说法是下马酒。在他们的簇拥下,客人被引到家门前,又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并举杯斟酒,要喝进门酒,当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俏丽大方,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来到客人面前,名曰吉祥如意酒。之后立即给以三道饭的款待。通常第一道是加了青盐的浓伏茶和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等点心;第二道是奶茶和油饼;第三道是面条或面片。这时主客盘腿而坐,谈笑风生,主妇端上一个插着酥油花的妙面盆,盛满喷香的羊肉块,上插一把小钢刀,一把系有一撮白羊毛的酒壶,让客人边饮边用,再唱一曲美妙的敬酒歌使客人感到无比的温暖热情。宴席完毕,当客人致谢告辞,即将离去时,主人还要捧酒敬客三杯,名曰上马酒。土族人认为客人酒喝得越多,席间气氛越热烈,主人才越感到光彩,是自己待客周到与成功的标志。对不会喝酒者,主人也十分宽容,客人只需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三下,即表示了对主人的敬意,主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民族文化介绍:土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答:过年是一年之中最为喜庆的日子,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也各不相同,但我们都在表达我们最喜悦的心情。那么,关于土族的过年习俗是什么样的呢?你了解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到土族文化中了解其过年习俗吧。除夕,天一黑,家家便在房门框上贴春联,门扇上贴用黄裱纸印的钱马、年画等。当晚吃的年饭一般...

土族的饮食习俗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土族人通常在日食期间吃三餐。早餐比较简单,主食是煮土豆或者巴赞。午餐很丰富,有菜有菜。主食是面食,一般做成煎饼、包子、干杂粮等。或者面条、面糊等。我经常在晚餐时吃它。日常菜品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当地手抓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有许多民间食品是由当地特产制成的,其中有代表性的风味...

土族风俗
答:土族的婚礼和习俗 土族的婚礼和习俗 结婚前一天,男方在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土族婚礼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并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什金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什金身...

三月初三的习俗 土族在三月三有哪些习俗
答:三月初三的习俗 土族在三月三有哪些习俗在中国,农历三月初三的习俗有:赶歌圩、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河边沐浴、吹芦笙、走访亲友、斗牛、斗马、踩堂、吃乌米饭、跳火把舞、祭山神等民俗活动。下文是关于“三月初三的习俗”的具体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阅读了解。三月初三的...

谁有关于土族民俗的资料
答:2、丧葬,火葬是土族传统习俗,除对夭折的小孩实行天葬,民和县土族多行土葬外,一般都行火葬。3、中秋节,互助地区的部分土族忌讳过中秋节,中秋之夜往往向月亮打一把灰。4、纳顿,是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

土族都有啥禁忌?
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的人因为地区的经济或者是当地的文化和宗教,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使得有一定的风俗禁忌。比如土族当地人是禁忌吃马、吃驴或者是骡这些生物的肉的,这就是民族风俗禁忌。一、饮食忌俗土族人忌讳吃马、驴、骡等圆蹄牲畜的肉,其原因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昔日唐僧西天取经,白龙马驮经...

土族习俗土族如何埋葬死者?
答:丧礼,一般火葬,部分地区土葬。老人去世后,脱去衣服,抬起身体,双手合十蹲坐着,大拇指支着下巴,然后放在炕角原来的地方,用干净的土坯裹紧,用衣服或白布盖好。那天早上,他们派人打听喇嘛或他儿子的埋葬日期,并邀请他的家人讨论葬礼。请木匠做轿子。第三天下午,尸体被收集起来,用一块白布或黄布...

土族的饮食习俗有啥特殊之处?
答:土族人有传统的饮食卫生习惯,吃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分着吃,免得有病相互传染,也显得文明卫生。土族人非常好客,特别欢迎客人来访,哪怕是路过或前来投宿的客人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当地有句俗话说:“客来了,福来了”。宴席上,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和客人喝三杯酒。客人到主人...

关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少数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答:4、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