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掖山的寺散文

作者&投稿:市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的寺院众多,从南到北,从东往西,大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庙,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述,可见寺庙在过去时,如同食肆、酒肆一样重要。

  寺院虽多,但大多是一山一寺,这大概与佛法讲究佛根清净、与世无争的理念有关。但凡事都有例外,在黄海西岸的日照,卧立了一座层岚叠嶂,城郭环绕的阿掖山,山上与山下各有一寺,因地制名为上寺和下寺。

  在去阿掖山之前,一些奇怪的念头在脑中萦绕,自动给我脑补了一些这样的画面,这上寺和下寺应该分别在山的两侧,呈对称分布,这寺的规模应该大小一致,寺院的住持年纪也应该大致相仿,就连晨钟是不是也约定好了一同敲起。

  带着这样的念头我出发了,等真的到了之后,才被自己浅薄的见识弄的哑然失笑,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上寺是道观,早已是一片残砖断垣,现在留存的只有下寺,又名卧佛寺。

  去卧佛寺的路既不陡峭,又不崎岖,从简朴的闹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地方,便觉周遭得一种灵絮在环绕,具体是什么,却又不大说的清楚,钟磬声贴着大地沉沉的传了过来,随着越走越近,这声音越发的厚重,竟带动这广袤的大地一起震颤起来。

  突然,一座气势雄浑的建筑群映入眼帘,那便是卧佛寺了,入寺是一道长长的石阶,沿着石阶而上,有三座佛殿沿中轴依次排列,首殿是天王殿,佛祖侧卧在贡台之上,神态安详,据传是檀香木雕的身子,沉香木雕的头,外表贴金,保驾的彩塑的十八罗汉分列两边,神态各异,形象分明,殿内设有供台,幔帐高悬,灯烛萦绕,在佛前置放蒲团,来此祈福的善男信女,跪在蒲团上,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了却的心愿,都可以对佛祖道明。中殿是寺内静坐参禅的地方,想必也是僧侣们必修的功课,参禅悟道,或众弟子坐于殿中,双手合十,诵读经文。后殿为藏经殿,供有释迦牟尼坐像,藏经不计其数。

  寺内的其他殿房分列主殿两侧,清一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建筑风格,殿房想必是众僧侣每日佛事完毕后,休息生活之所,本想一窥究竟的,但时辰尚早,略觉不便,就径直通往寺后。

  卧佛寺藏有两株古银杏树,相传为唐朝尉迟敬德差人所植,细算下来,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不过这两株银杏树,恰置盛年,主干挺拔,粗到需多人才能合围,虬枝苍劲,直溜溜的指向天际,繁茂的枝叶如盖一样的附着在树身。两株银杏树与周遭的树相比十分显眼。

  游完卧佛寺,心里还挂念着上寺,导游劝我不必去了,路不好走,又没什么好看的,心中笃定的事情,便一定去看看,不然会成为心结。手机定好了,位便出发了,导游没有诓我,这一段上坡路的`确不太好走,中间问了一位种菜的老伯,老伯正附身在那里,头也不抬的往山头一指,想必平日里寻路的人定是不少,不由的感叹这世上还有像我这样执拗的人,心里又多了一点安慰。

  手机的定位告诉我到了,只是眼前哪里有寺庙的影子,只有一坦坡,长满了植被,倒是坡前的一大片金银花,颇为亮眼,我小心翼翼的寻找着上寺的气息,逐渐勾勒出一模糊的魂魄,不过这魂魄气若游丝,一不小心就消失不见了。

  我是带着失望下山的,我在山道上又听见卧佛寺庄严肃穆的梵音,我不禁在想,为什么齐名而列的下寺如今香火鼎盛,而上寺则化为黄土了。

  仅仅是佛盛道衰的一个缩影吗?

  我想起了之前听过一场佛与道的论学,佛讲普渡,佛的本意是普渡众生,弘扬佛法,济福苍生,它面向的是劳苦大众,四海之内的生灵皆是佛徒,主张广施。道讲清修,道的本质是修行得道,自我升华,成仙升天,它面向的是小众个体,讲究修为,需要一定的道家根基,主张单修。

  我忽然明白,一千五百多年来,在这块滨海的土地上,人们将生活与大海牢牢绑定一起,他们驾驶一叶小舟,行驶在无边的大海上,生与死,全看船下这一汪蓝水的脸色,它高兴,你就能收获到一船的渔获,换作一家老少的家用,它愤怒,就能将你葬身鱼腹,或者掀起风浪,将辛苦攒下的家舍撕烂。每一次出海,都可能是一次告别,每一阵台风,都可能将财富打回原形。

  我能想象,那种绝望和惶恐,因为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依旧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震慑着我们。

  人又是何等的聪明,在无力的事物面前,就会祈求神明的力量,我想定是有人跪在三清天尊前,祈求修成上天入地的法术,天尊冷冷的说,全看你个人的造化修为了,清修的路过于漫长,普通人修不修的成还难说,何况还有养家的重任的要做,不如直接祈求神明的庇佑吧,佛祖笑容盈盈,写满了慈悲,过程并不复杂,只需在佛龛前拜一拜,就跟佛祖交了生死契约,定是会保佑自己的,便可安心坦荡的走出去。

  道与佛,这本无高低,只不过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下的被动选择,让阿掖山的上寺和下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阿掖山的寺散文
答:寺院虽多,但大多是一山一寺,这大概与佛法讲究佛根清净、与世无争的理念有关。但凡事都有例外,在黄海西岸的日照,卧立了一座层岚叠嶂,城郭环绕的阿掖山,山上与山下各有一寺,因地制名为上寺和下寺。在去阿掖山之前,一些奇怪的念头在脑中萦绕,自动给我脑补了一些这样的画面,这上寺和下寺...

在阿掖山清心如云散文诗
答:在阿掖山,让心回归宁静。放眼远眺,一切景色美好的就像一幅画卷,仿佛被谁铺展在辽阔的大地上——绿树红瓦,互相映衬,勾勒出时光的柔情与慈悲。碧海蓝天,泼墨诗意,描绘着人间的豪迈。秀美的群峰,是阿掖山的脊梁,屹立着铮铮铁骨,驮起光阴与烟火。无边的海水,是深情的女子,捧出澎湃的心事,以及沧...

佛前的银杏散文
答:直到有一天我成为了阿掖山卧佛寺院内的银杏,看着我飘逸的叶片,完美的骨骼,我才开始为自己感动。 ● 一切都是缘分,冥冥之中,前世、今生、来世早又注定和安排。 一千多年前,我本是被遗忘深山的银杏,孤独寂寞,无人问津。我佛慈悲,不忍看到我就此沉寂,了却一生,特派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僧翻山越岭,将我的种子从深...

阿掖山上的兰花花散文诗
答:阿掖山上的兰花花,风情又高雅,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没有玫瑰的倾国倾城,只有暗香浮动,独秀天地之间;没有大红大紫般的富丽堂皇,只有不负春光,一枝独秀的清雅和温馨;没有妖娆、妩媚、动人的炫丽,只有清新、娴静、脱俗的`幽雅,让人流连忘返;没有花枝招展,华丽夺目的灿烂,只有高风亮节,独领风...

吾心一片净土,留给诗歌(组诗)
答:日照首届“净域杯”全国诗书画大奖赛由山东省阿掖山卧佛寺主办,如云诗苑编辑部承办的大奖赛,主题是以描写阿掖山卧佛寺的风景与佛教住世的慈悲精神为主,撰写丛林古刹楹联书法、诗词佳句、佛教相关的国画、体现人间正能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为主,启发本智,匡扶人心,弘扬正法!感谢诗友赐稿,大赛期间...

佛光(组诗)
答:日照首届“净域杯”全国诗书画大奖赛由山东省阿掖山卧佛寺主办,如云诗苑编辑部承办的大奖赛,主题是以描写阿掖山卧佛寺的风景与佛教住世的慈悲精神为主,撰写丛林古刹楹联书法、诗词佳句、佛教相关的国画、体现人间正能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为主,启发本智,匡扶人心,弘扬正法!感谢诗友赐稿,大赛期间...

佛光(组诗)
答:日照首届“净域杯”全国诗书画大奖赛由山东省阿掖山卧佛寺主办,如云诗苑编辑部承办的大奖赛,主题是以描写阿掖山卧佛寺的风景与佛教住世的慈悲精神为主,撰写丛林古刹楹联书法、诗词佳句、佛教相关的国画、体现人间正能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为主,启发本智,匡扶人心,弘扬正法!感谢诗友赐稿,大赛期间...

静默如初(组诗)
答:日照首届“净域杯”全国诗书画大奖赛由山东省阿掖山卧佛寺主办,如云诗苑编辑部承办的大奖赛,主题是以描写阿掖山卧佛寺的风景与佛教住世的慈悲精神为主,撰写丛林古刹楹联书法、诗词佳句、佛教相关的国画、体现人间正能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为主,启发本智,匡扶人心,弘扬正法!感谢诗友赐稿,大赛期间...

皈依(组诗)
答:编辑点评:日照首届“净域杯”全国诗书画大奖赛由山东省阿掖山卧佛寺主办,如云诗苑编辑部承办的大奖赛,主题是以描写阿掖山卧佛寺的风景与佛教住世的慈悲精神为主,撰写丛林古刹楹联书法、诗词佳句、佛教相关的国画、体现人间正能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为主,启发本智,匡扶人心,弘扬正法!感谢诗友赐稿...

佛的心事
答:日照首届“净域杯”全国诗书画大奖赛由山东省阿掖山卧佛寺主办,如云诗苑编辑部承办的大奖赛,主题是以描写阿掖山卧佛寺的风景与佛教住世的慈悲精神为主,撰写丛林古刹楹联书法、诗词佳句、佛教相关的国画、体现人间正能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为主,启发本智,匡扶人心,弘扬正法!感谢诗友赐稿,大赛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