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

作者&投稿:貊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近来,我正在看张清平的《林徽因传》。书是学校某一个部门做义捐活动时候的盗版便宜书,所以,里面有许多的字是错误的或者错序的。所以,书还是正版的比较好哇。

书中从林徽因出生开始记起。

由于家庭关系的复杂,徽因从小就比较敏感,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却又怨恨父亲对自己母亲的冷淡。但是同时,她也很感谢父亲给她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以及接触中外文学的机会,能够让她成长为后来那个自己喜欢的自己。

十六岁的徽因,最开心的莫过于父亲带她去了西欧,接触了更博大的知识,见识了更大的世界,结识了更多优秀的人。徐志摩就是在这一时期认识的,也是此后,徽因很要好的朋友。在欧洲的生活,因为父亲总是很忙,她只能一个人坐在家里,看书写字,但是也正是这样,才让她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何况还有徐志摩这一位优秀的文学爱好者时常指导提点她,成了她青春年少里的一盏指明灯。徽因对于建筑学的热爱,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回国后,徽因认识了梁思成,由于两家关系较好,两人便理所当然地在一起了。后来两人赴美留学,在美国的时光,他们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在那段日子里,简单快乐却又很充实。他们一边认真研读各种建筑学的文献知识,一边行走在美国的各大街头却研究不同建筑的不同魅力特色。在美国的几年留学生涯中,徽因和思成掌握了建筑学知识和美学观念,这为他们后来回国的建筑研究做了坚实的基础。

我很喜欢徽因的博学,健谈。回国后,她与思成结婚,组成了一个有爱的家。在北京,他们时常和一班朋友聚在家里,讨论各自最近的经历或者学术思想。徽因总是这么健谈,不论是哲学还是文学,或者其他,徽因都能有自己的见解,且又是那么的合理,常常使得大家为她叫好。徽因会很激动的与思成讨论建筑,也会和志摩讨论诗歌,或者与金岳霖讨论哲学思辨,还有其他的朋友。徽因总是这样,美丽,灵秀,博学,善谈,温柔。

可是,徽因的身体不好,肺部总是很容易受到伤害,这也成了她中年逝世的主要原因。

我很喜欢她和思成之间的爱情。

两个人,相遇在年少,相识在年少,相知在年少,随后一路相随,走过生命里的喜怒哀乐,以及那段动荡流离的岁月。在美国时,两人一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默默待在对方身边,各自做着各自喜欢的事情。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爱,默默陪伴,互不打扰,也是一种爱。

可是我不开心的是,从书中似乎透露了,徽因逝世后,思成另娶了。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开心,只是当我看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我的心里膈应,别扭,难受。膈应思成的另娶,别扭他们中出现了第三个人,也为徽因难受。

我以为,思成和徽因之间的爱情,是不会受到第三个人的打扰的,可是,在徽因逝世之后,思成却娶了另一个女人。思成,他和徽因走过了前半生,却把自己的后半生陪伴了另一个女人。我不知道徽因是否会泉下介意,我想,也许会介意,因为她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只希望自己的丈夫爱自己一个人,陪伴自己一个人的女人。可是,或许,她不会介意,因为她是一个优秀的,出众的女神级人物。

他们之间的爱情,算被破坏了吗?

他们之间的爱情,怪谁呢?

怪徽因的早逝?还是怪思成的不甘寂寞?亦或者,这是另一种,我所不能理解接受的爱情?

徽因,她很小,很瘦弱,却也很伟大。

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她跟随思成走进深山,走进那个快要被世人遗忘,惹满尘埃的世界。即使山路崎岖,即使路途遥远,她还是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行走在信念的边缘线上。

她也是一个母亲,为母则刚。平日里她会把自己的一双儿女照料地很好,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面成长,在充满爱与温馨的环境里长大。徽因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到的。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特别是在那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卢沟桥事变,使得整个中国都处在惶恐与不安之中。很多铁路被毁掉,交通不同,车票难求,百姓流离失所,物价飞涨,到处可见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就好像在嘲笑这个国家。天空中不时的飞机轰鸣声,更是不断地提醒着这种嘲笑。那天,空中划过几架飞机,轰隆声随之而至,那一刻,来不及思考什么,完全是处于本能,徽因和思成一人抱起一个孩子,和徽因娘一同朝楼下跑去,然后朝附近的临时大学跑去。然而,他们旁边的一颗小炸弹爆炸了,徽因被炸得飞起来了,可是,当她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和孩子并没有受伤。又是一颗炸弹,徽因和思成停下来了,他们知道这次是逃不掉了的,如果一定要死,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把,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着炸弹落下,炸毁了她们刚刚准备投身的临时大学。回望他们刚刚的住所,以及身前刚刚准备跑过去的临时大学,都已成了一片废墟。生与死之间,只有一线的距离。

在没看完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梁思成后来的另娶耿耿于怀,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徽因和思成之间的,有着一般人无法企及的爱情。

1955年,51岁的林徽因走得正好,因为,她不用经历1957的狂风暴雨,也不用经历1966年的浊浪排空。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充满激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屡次哽咽;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眼泪已模糊了我的视线。泪水晕染在浅黄的书页上,感动萦绕在我的心头。

为了她们对心中信仰的坚定,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对苦难的承受能力……这些都无不使我感动。

《林徽因传》:原生家庭的爱与痛
答:叔叔林觉民同样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写下了著名的《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书香世家,林徽因骨子里浸润了江南女儿的那份婉约和典雅。她年幼时,一直与祖父、祖母为伴。擅长书法也爱好吟诗作画的祖母,非常疼爱小林徽因,亲自教她礼仪、授她功课。在幼小的林徽因心里,留下...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正确出处?
答:出自《林微因传》。原句是这样的: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

关于写林徽因的传记
答:《林徽因传》张清平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书评: 这是一部优美的动人的文学传记。作者对20世纪的伟大女性林徽因情有独钟,颇为动情,创作也颇为投入,写得很有诗意,很有情思,很有艺术的感染力。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

林徽因说:你若拥我入怀护我周全出自哪里?
答:林徽因说你若拥我入怀是出自《林徽因传》。你若拥我入怀这句话出自《林徽因传》,这句话的原文是:你若拥我入怀,疼我入骨,护我周全,我愿意蒙上双眼,不去分辨你是人是鬼,你待我真心或敷衍,我心如明镜,我只为我的喜欢装傻一程,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三生有幸遇见你,纵使...

《林徽因传》:感谢父亲——我都是为你好!‖新书品鉴
答:“我们对父母最大的恨意,是我们最终长成了他们期待的样子!”当我在网络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到相当的震惊,一句“我都是为你好”,何以让孩子对父母恨到这个地步?看罢《林徽因传》(林彬著),我突然想,如果当年林徽因也抱着这样的想法,最终是否还会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林徽因?林长民想带女儿去...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
答:她出生于江南水乡,如那梦中的白莲,清雅温婉而又从容。她有着姣好的容貌,又腹有才华。她的生命如那白莲般,不招摇,不冲突,不惊心。也许这也是因为她的生存智慧,她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她懂得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她不争不抢,守着本分,做着自己。她就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作家、诗人,林徽因。

林徽因传记哪个版本好
答:《细香常伴月静天》、《与林徽因》、《林徽因传》等。1、《细香常伴月静天》:这本书资料详细,文采也很好,专辑里穿插的有徽因的照片和诗歌,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2、《与林徽因》:这是一本由某人所著的传记,主要讲述了和林徽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文笔清新,可读性强。3、《...

读《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所感
答:本周读了一本《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看完有几点感触。一、童年 林徽因的童年是自卑的。虽然他是家中长女,但由于她的母亲不是父亲的正房,且母亲与父亲的精神世界不再同一频道,母亲一生都生活在抱怨之中。这让林徽因的童年非常痛苦,她爱母亲也爱父亲,但是她却无法调和父亲...

《林徽因传》读后感有哪些?
答:《林徽因传》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读完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感受,例如:林徽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她像花一样美好,在任何年代打开,都像是打开一束花,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也许是爱屋及乌,我带着对林徽因的仰慕,走进了她的文章——《一片阳光》。题目很平常,并不...

《林徽因传》
答:近来,我正在看张清平的《林徽因传》。书是学校某一个部门做义捐活动时候的盗版便宜书,所以,里面有许多的字是错误的或者错序的。所以,书还是正版的比较好哇。书中从林徽因出生开始记起。由于家庭关系的复杂,徽因从小就比较敏感,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却又怨恨父亲对自己母亲的冷淡。但是同时,她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