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多少人口?

作者&投稿:子车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时全国人口是多少?~

一、亿万生灵:明末人口总量估算

改朝换代,哪有不死人的道理?但清朝定鼎,杀的人确实也太多了。

明清换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毁灭事件之一,只有蒙古帝国崛起的过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根据杜车别(孙海宁)在《明末清初中国人口减少之谜》中所作的估计,直接或间接死于清军屠刀之下的中国人,超过了两亿。这就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数的总和。

一直以来,很多历史学家、人口学家认为,明朝末年中国的人口当在六七千万左右,最多也就一点几亿。但明朝初年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七千万——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了制定收税标准,对全国户口和土地进行过普查登记,根据这个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明朝人口大约在7000万左右。这个数字是很靠谱的,因为当时国家已经统一了二十来年,各级行政机构运行成熟。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政府机构的清廉高效保持的相当不错。

此后两百多年,明朝内部始终保持总体的和平稳定,人口应该会持续增长。具体的增长率,明朝之前,北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到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的129年间,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是千分之九点二,人口达到了一亿一千万。明朝之后,中华民国时期,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是千分之八点二。明朝的社会稳定程度超过了北宋和民国,增长率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即使按照千分之八的增长率计算,明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人口总量也可以从七千万增长到五亿,即便增长到两三亿以后增速放缓,打个折,超过四亿总是没有问题的。

这么多人,当时的生产力能否养得起呢?答案是不仅养得起,还能丰衣足食甚至奢侈享乐。就土地的供养力来说,明朝后期张居正主持变法,对天下田亩进行测量统计,明朝全国耕地面积是12亿2542万亩。耕地测量的数字是拿来给国家交税用的,只会少量不会多量。明末农耕技术高度发达,江南地区亩产可以达到四五百斤,北方地区也可以达到两三百斤,偏低的估计是全国平均亩产260斤(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偏高的估计是平均可以达到400斤(杜车别《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即使按照260斤算,一亩半土地的产量养活一个人绝无问题。

明朝中后期,大量的耕地并没有被用来种植粮食,而是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桑树等等,以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耕地之所以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那也是在粮食够吃的基础上才能有土地剩余。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和手工业的高度繁荣,也说明当时不存在土地供养人口能力不足的情况。

12亿亩的耕地,只需要一半的土地也就是六亿亩用来种粮食(实际比例更高),就可以养活4亿人没有问题。剩下的用来种植蔬菜油料、动物饲料或者棉花桑树等为手工业服务的经济作物,供四五亿人吃穿用度,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还可以创造极大的农业剩余,供上层阶级奢侈享乐。

为什么明末的实际人口数量会大大高于官方的统计数据呢?

明朝征税实行土地税和人头税(含劳役)并行的制度。土地数量曾经多次重新丈量,以作为征税的新依据。但征税的户口,两百多年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的重新调查登记,都是各个地方根据人口的死亡出生等每年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到了中后期已经完全沦为形式:一年一年原样照抄,或者随意做一点增减的调整,以免看起来没有任何变化。登记在册的纳税和服劳役的户口数,洪武二十年是一千零六十五万户;到了两百年之后的万历六年,竟然还是一千零六十二万户,还少了三万户。

纳税人口和实际人口之间的比例,万历年间出使中国的西班牙人拉达在《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中举了两个实际的例子:“有个叫夏苏的人对我们说,他户内有七十人,但他只纳七个人的税;另一个人对我们说,他户内约六十人,他只交四个人的税。”在这个记录中,第一个例子的纳税人口与实际人口的比例是1比10;第二个例子是1比15。若是1比15,则7000万的纳税人口,就要对应超过十亿的真实人口;若是1比10,则对应七亿的真实人口。就取一比十,再打个八折,也已经超过五亿了;若打个六折,也就是一个纳税人口后面还隐藏着五个未纳税人口,人口总数也可以超过四亿。这样的估算很粗略,样本也太少。但确实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支持了我们根据人口增长率算出来的结论,也就是明末人口在四亿到五亿之间是合理的。

除了总量的计算以外,对4亿人口的空间分布,杜车别在《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中也有详细的测算和史料分析。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南京和苏州,人口大约三四百万;杭州、北京、广州则在两百万左右。这种估算有第一手史料作为依据,比如,史书记载,杭州最主要的粮食供应仓库,每两个月就要消耗60万石粮食,这个数量足够养活200万人;1650年清军在广州屠城,事后和尚收集尸体就收了七十万具。

一般地区级别的商业中心城市或政治中心城市,如扬州、济南、福州、开封、武昌、临清、南昌、西安等,人口则在百万左右。此外,府城、州城的人口数当在十万至五十万之间,县城人口在两万到十万之间——崇祯元年,湖北荆州公安县一场大火就烧掉了五千多间房子,受灾人口在2.5万以上。而公安县只是一个偏僻的普通县城,不是区域商业或交通中心。

公元1558年,陕西华阴县地震,死亡人数统计出来,有名有姓的竟然超过了83万!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人口死亡最多的一次地震记录。陕西在明朝属于偏远地区,人口和华北、四川、华中、江南等地比起来是比较稀少的。一场大地震,震中只在县城而不在省城西安,就死亡约百万人,当时中国人口密度之高可以想见。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烈度最高的地震,也就死了24万人。

此外,当时还有很多乡村集镇,这些集镇在沿海地区因为手工业发达的缘故,也可以聚集大量的非农业人口——江西景德镇就聚集了数万制作瓷器的工人。[1]明朝有一千四百多个县,若县城平均人口五万,就有七千万城镇人口。再算上大中城市和商业手工业集镇,则明末中国城镇人口超过一点五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再看农业人口,根据明朝典籍《沈氏农书》和《补农书》中数据,嘉兴、湖州地区一位常年雇工可耕种稻田八亩,同时再负责管理桑田四亩,一个人可耕作的土地是12亩。何良俊在《四有斋从说》中提到,松江地区,西边平坦的土地上,一对夫妇利用水车等工具,可以种植25亩地,若勤劳肯吃苦可以耕作30亩地;但东边是丘陵地形,耕作施肥引水都非常麻烦,一对夫妇就只能种植5亩地了。全国各地平原耕地和山地上的耕地的比例不太好说,若简单算术平均一下,(30+5)/2=17.5亩。但一般来说平整的耕地往往用于种粮食,坡耕地则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即使考虑平地种粮、山地种桑的特点,人均可以多种点地,全国平均下来一对夫妻耕作二十亩地应该是上限。再参考“一个常年雇工可以耕种稻田八亩,桑田四亩”,雇工应该是男性,耕种能力更强,女性耕种数量较少,主要起辅助作用。则男女平均大致每人平均可耕种约10亩地——男性12亩,女性8亩,不会更高了。明朝12亿多亩的耕地,就需要一亿两千万的劳动力(含女性)。

古代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大致是50%,另外一半就是十五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五十岁以上的老人。1.2亿劳动力,大约就对应两亿四千万的总人口。但明朝的城镇人口中“流民”居多,也就是没有城镇户口,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流民”必然以青壮年为主,老弱更多的会留在农村,则农村人口中老弱的比例会更高一些,这跟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工进城,老人妇女儿童往往留在农村是一样的。这样,农村人口两亿五千万肯定是有的。把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相加,也有四亿人。

总体而言,我们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明末人口数量都应该在4亿人到5亿之间。基本逻辑是:明朝初年有七千万人,经过两百年的和平,就算按照北宋和民国的增长速度打个折,也可以轻松超过四个亿;再看土地产量,养活四亿人口很轻松;再看城市人口数量,各种一手资料的抽样调查表明,它可以支持四亿人口的推论,四亿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可以说清楚。至于官方统计的人口为什么会大大低于四个亿,也有合理的解释。以4亿为基数来计算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只会少算不会多算。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清朝初年人口数量

由于清初的人口数据不准确(1734年以前一直以“丁”为统计单位,等于只统计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漏报了60%以上的人口),应从数据可靠的乾隆时期的人口年增长率1.485%倒推清初的人口数量较为合理。倒推的结果是,1652年人口为3861万人,1662年(康熙元年)4475万人,1685年6281万人,1792年超过3亿,是康熙元年的6.9倍。人口高增长的原因在于:战乱之后,人口往往有一个快速恢复期;清初风调雨顺,鼠疫退去,地多人稀,社会稳定,政府重视粮食生产和农业技术,出台了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税收政策;玉米、番薯明末传入中国后,在清初逐渐推广,种植技术成熟,促进了清初人口的恢复和高速增长。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清朝初年人口数量

由于清初的人口数据不准确(1734年以前一直以“丁”为统计单位,等于只统计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漏报了60%以上的人口),应从数据可靠的乾隆时期的人口年增长率1.485%倒推清初的人口数量较为合理。倒推的结果是,1652年人口为3861万人,1662年(康熙元年)4475万人,1685年6281万人,1792年超过3亿,是康熙元年的6.9倍。人口高增长的原因在于:战乱之后,人口往往有一个快速恢复期;清初风调雨顺,鼠疫退去,地多人稀,社会稳定,政府重视粮食生产和农业技术,出台了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税收政策;玉米、番薯明末传入中国后,在清初逐渐推广,种植技术成熟,促进了清初人口的恢复和高速增长。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清初人口与明末人口基数直接相关。明末人口经过西方学者的深入研究,已基本令人信服地推翻了明代官方统计数字5000—6000余万的可靠性,学者们根据各自研究,推测出早在明代中晚期(万历年间,1600年左右),中国人口就已愈亿,数字在1.2亿—2亿之间(注:参见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 期)和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1期)。)。

然而,由于明末农民起义和明清鼎革,清初的人口数字再次成为一个无法科学计算的难题,引起了诸多估计与争论。中国学者的估计略为保守,一度倾向于“以丁折口”的学者,分别将清初丁、口比例大致定为1∶4、1∶5、1∶6等,从而根据官方对“人丁”的统计数字1063万(顺治8年,公元1651年)分别推算出清初人口当为4000余万、5000 余万和6000余万,这种推算法现已基本为学界否定。程贤敏先生根据康熙末年至雍正十二年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逆推出顺治八年的人口当为7000余万(注:程贤敏:《论清代人口增长率及“过剩问题”》,《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但由于其根据的基数仍是“人丁”数, 所以推测数字显然偏低。高王凌认为康熙20年代(1682 年左右), 中国人口约有7000—8000万,到1700年大约有9000万至1 亿左右(注:高王凌:《清代初期中国人口的估算问题》,《人口理论与实践》1984年第2期。)。以何柄棣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因早已认定清朝前期的丁数只是赋税单位,不能代表人口数或成年男子数,所以对清初人口的估计相对乐观,他们普遍认为,清初人口(17世纪中期至17世纪末,1650—1700 )当在1亿—1.5亿之间(注:参见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

清代自努尔哈赤称帝至末帝溥仪,共历十二帝;1616年---1912.2.12也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一年哪一帝。清朝的人口数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

清朝时期中国人口大概维持在4亿人左右

清朝的面积大约多少?
答: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1]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历经康乾盛世、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事件。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结束。中文名称 清朝 外文名称 Qing Dynasty 国土面积 1316万平方公里(1820年)人口数量 4.36亿(1851年 首都 北京 ...

清朝有多少人口?
答:清朝初年人口数量 由于清初的人口数据不准确(1734年以前一直以“丁”为统计单位,等于只统计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漏报了60%以上的人口),应从数据可靠的乾隆时期的人口年增长率1.485%倒推清初的人口数量较为合理。倒推的结果是,1652年人口为3861万人,1662年(康熙元年)4475万人,1685年6281万人...

清末中国有多少人?
答:不到3亿,具体请看:清代康熙年间全国人口已有1.6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已至3.115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3.831亿,这时清代中期人口最高值。南方人口比重为71.4%,北方28.6%。人口超过两千万的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不足两千万的有直隶、湖南、福建...

清朝人口为何从7000万猛增到4亿,原因在于废除了什么制度?
答:除此之外,农耕技术的发展也是人口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朝代,封建王朝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农业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粮食产量足以达到能够养活这么多的人口,种植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清朝的医疗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新生儿童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人们的寿命得到延长,一个坐拥世界三...

清朝人口数量
答: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一年),乾隆皇帝在阅读康熙实录时,忽然有了惊奇的发现:“朕恭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九年民数二千三百三十一万二百余名口。因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共三万七百四十六万七千二百余名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五倍有奇。① 清代的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清实录》和王先谦《东华录》...

中国满族人口有多少,清朝时为多少
答:现在大约900多万,清朝时期由于和大明帝国的长期战争人口更少大约只有200万左右.后来清朝经过康乾盛世的社会安定团结满族人口有所上升,但是据史料记载不可能超过800万.

清朝国土有多大?
答:中国疆土最大的朝代是元朝。国土面积1372万平方公里(1330年),人口数量九千万左右(1341年)。其次是清朝,国土面积1316万平方公里(1759年),人口数量4.36亿(1851年)。第三是唐朝,国土面积1237万平方公里(662年),人口数量八千万左右(公元755年)。

细说明末人口与清初人口数量分别是多少
答:然后再来看清初,清初太难统计了,当时明末农民起义,还有清朝取代明朝带来的战争还有天灾等等因素,清初的人数的的确确不太好统计了。所以中古学者就用了以丁折口的方法来推测,一般就是1:4、1:5、1:6这样的,顺治8年也就是公元1651年的人丁是1063万人,所以当时清初的人口是4000万、5000万、6000万...

清朝时期有多少人
答:清建国初期人口是8千万左右 最强大的乾隆时代突破两亿 清朝1912年灭亡的时候 人口是3亿四千万

求明朝和清朝人口各是多少大神们帮帮忙
答:明: 公元1381年,明太祖洪武14年,全国有户1065.4362万,总人口5987万。明太祖实录-卷140 公元1502年,明孝宗弘治15年,全国有户1041万,总人口5090.8672万。明孝宗实录-卷194 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全国有户983.5426万。总人口5165.5万。明熹宗实录-卷4 清: 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