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作者&投稿:住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

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有,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

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

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

太仆:掌皇室东马。

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

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

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

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

主爵中尉:掌列侯。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

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

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46郡。郡置守、尉、监,守治民,尉典兵,监御史则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监御史明确分职,是与中央政权的“三公”明确分职的原则相一致的。

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

县以下以乡、亭为单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乡三老、啬夫、游徼的职责大致与郡的守、尉、监相仿,“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乡以下为亭,亭为秦时重要的地方基层组织。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是平时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 *** 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以“五德终始说”为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秦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为自己的一统天下寻找正当的理论根据,采用“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据“五德”说,“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衣服旄旋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将六神秘化并与“五德”说联系起来,使它渗透到政治措施、典章制度和文字记述中去,成为统治人民的重要思想工具。

第五,颁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第六,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

全国统一后,秦 *** 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



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答:三公”的名称、职责;“九卿”及分掌的事务)。②地方实行郡县制(理解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意义在于打破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要了解郡、县、乡、里这些机构的职责)。③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

为了克服诸侯的弊端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加强控制地方的制度。郡县制的实施,消除了中央抗衡的地方诸侯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答: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2、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秦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

高二 历史 秦始皇是怎样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详细解答,谢谢...
答:背景 ——秦朝的统一 举措:1,皇帝制度(至高无上)——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2,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 巩固的举措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驰道;开凿灵渠;修筑长城...如果不够详细,再问吧 QQ909114154 ...

秦始皇有哪些功绩?
答:秦始皇,既有丰功伟绩,也有滔天罪恶。一、秦始皇的丰功伟绩:1、消除了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统一了全国。2、废除了封建宗法制管理模式,实行封建专制管理模式。他吸取周朝的历史教训,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宗室子弟1也不再分封诸侯王,只给予称为君的虚衔。以防止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局面...

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
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朝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的政治制度也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统治,在职官制度上确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继续实行地方的郡县制体制。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规模,由于秦王朝的短命,这一...

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对巩固统一有什么意义(内容简单,30字以内)谢 ...
答: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发展,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对保卫、巩固统一,抵抗外敌入侵,遏制割据势力,对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都起过一定...

秦朝至清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什么...
答: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

秦始王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创立了一套什么?最高统治者又称什么?_百度...
答:最高统治者称 皇帝 他推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 后来加至41个。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管军事,不常置 是虚职。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