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历史故事

作者&投稿:龚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古筝的历史故事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同名人物有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古筝培训学校。

【古筝/汉筝】:即汉筝/古筝 是汉族筝乐器的名字 是汉族的民族传统乐器 另外还有蒙古族的【蒙古筝/雅托葛】 朝鲜族的【朝鲜筝/伽倻琴】 而【朝鲜筝/伽倻琴】与汉筝(古筝)渊源颇深。 【蒙古筝】即雅托葛,流行在我国锡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带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均区别于汉族古筝。

【朝鲜筝】即伽倻琴,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汉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汉筝基本一致。

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 据《三国史记》记载:“伽倻国嘉实王制十二弦琴。

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

“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

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

注:《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的正史 ,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 。《三国史记》主要以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和《花郎世记》为依据,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

此书是研究朝鲜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

2.急求关于古筝的历史故事(不是古琴),谢谢

古筝历史 筝在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传,于秦国尤盛,故又名秦筝。

现在各地常用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两种。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可以G或C起始,音域达三个八度。

近代民间筝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流派风格。如山东、河南 、浙江、广东潮州和梅县等。

筝,又叫古筝;韩国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筝的出现,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战国时期秦国已广范流传,直至今日潮州筝仍叫秦筝。

中即提到:击瓮叩钵、弹筝博髀,真秦之声也。更早的 也记载:齐国的临淄城,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东汉刘熙解释说:为什么叫作筝呢?其音高,筝筝然也。日人冈昌引 解释筝字的起缘:秦国婉无义之两女,争弹瑟(二十五弦),蒙恬破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与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为筝,因争而成新器也。

但该书至今未见,且秦筝为十二弦、唐筝方为十三弦,其中不无杜撰可能。 :五弦筑身、形如瑟。

筝字字头从竹,与秦之筑这个乐器,或许有关系。 描述筝说:形制与瑟相同,只是弦比较少。

古时十二弦者,叫筝;二十五弦者,叫瑟。从出土的古代乐器文物中已可获得证实。

相传(见 )古瑟原为五十弦、黄帝破为二十五弦。若后再破分为十二、三弦之说,果能成立,则与后代又增回为十四弦(唐)、十五弦(清)、十六弦(民初)、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四十弦、四十四弦、四十九弦。

两相对照之下,不禁让人兴起时光倒流之想。 古琴与筝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筝、瑟有琴码,一弦一码一音,只能于演奏时透过左手之按、压、放等指法于琴码之左方奏出滑音、变化音;而琴无琴码,可用左手按指成音。

一弦多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条弦,音域却比古筝更宽。

两者相同之点是原则上空弦均定为五声音阶,(一般古琴定为F调之五声音阶,古筝则定为G调之五声音阶) 可以拂弦指法奏出流水效果。且同为高音在内,低音在外。

古筝属八音中『丝』类乐器,原与琴瑟一样, 用蚕丝弦,音色古朴典雃;近代才改用钢线音色铿锵;现代则更改用钢丝尼龙线,可兼得两者之长。筝之音色、与演奏特色,因地域、流派的不同,有极大的差异,不宜通论,须究各筝派,分别论述之。

筝在民间普遍流传,但似只有潮州有二四筝谱手抄本、 一书中有古筝分谱流传。直至民国19年梁在平始出版 一书。

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曹州)、郓城、甄城一带流传一种 的说唱艺术,以洋琴、坠琴、古筝、(软弓)京胡、琵琶、三弦为伴奏乐器。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逐渐演化成之古筝独奏曲有 、 、等六首(老六门)。 演奏技巧方面,以姆指小关节摇指,最为突出。

近代郓城赵玉斋(1923-)更创双手弹筝(左方)法。编作筝曲 、 、 、 等。

出版有 等三书。另一郓城筝家高自成(1918-)编作有 、 、 、 等曲,出版有 、 等。

除此之外,另有一种称为 的古曲演奏形态,由洋琴、古筝、(软弓)京胡或琵琶二胡(如意钩)合奏。曲目均为由六十八小节构成之四合(段)套曲。

由四大(板)类构成,曲目有 、 、 、 等。山东西部的聊城、临清一带,则有 (4/4拍子)、 (2/4拍子)两种古筝独奏曲,亦均为六十八板体。

曲目有 、 等。 最有名的古筝代表曲目,应属娄树华改编之十三弦筝曲 ,原由山东聊城金灼南根据山东聊城、临清一带两个民间的 筝曲(2/4拍) 、 合成,传予娄树华。

娄树华再传予其弟子曹正(1920- ),曹正与朱郁之将之合编为胡琴与古筝之重奏曲,是他的成名曲之一。其中第三段催板,描写风雨归舟的回旋模进旋律,尤其脍炙人口近半世纪之久,且历久不衰。

是古筝经典性的奏法与作品。各派均加以吸收,演奏谱仅有略微不同而已。

其后曹正又在南京从梁在平学习古筝,经常演奏 、 (河南八板)。出版有 等多种。

以上三种筝曲曲目,形成 派。 与山东相邻的河南省,流传一种称为 的说唱艺术,清朝中叶以后盛行于南阳一带,又叫 、 、 。

大调曲子中器乐(开场曲、间奏曲>部分,叫 的,多以古筝、琵琶、三弦主奏,(配以箫、四胡、八角鼓等)。约有 、 、 、 、 、 、 等四五十首六十八板体的曲目,统称 。

中州古调全曲有三段,慢板与中板共六十八小节,快板三十四小节。演奏特色是多用中指外弹、大颤音、回旋滑音、抖吟与微分游摇。

形成 派。 河南筝派经三大名家—王省吾、曹东扶、任清芝的努力,脱离山东筝派,成为独立的流派。

曹东扶(1983-1970)弹筝,师承马书章。擅演奏 、 、 、

3.古筝的来历和故事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

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扩展资料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筝。

4.古筝的历史文化

古筝,原名叫筝,也叫秦筝。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故后人冠以“古”字,称为古筝。我国历来对古筝很推崇,称古筝为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汉《古诗十九首》中有句:“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之神。”汉侯瑾《筝赋》有句:“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鲁迅有《赠人》(其二)诗:“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古筝也非常推崇,称古筝为神秘的乐器,称它弹奏出的乐曲为神奇的音乐。

古筝属于弦鸣乐器,按其演奏技巧来分,属于弹拔类乐器。它的外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音色优美圆润清丽明亮,音量大而不噪。它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充分表现民族风格浓厚的乐曲内容。用古筝弹奏出的乐曲,柔和优美,清丽和谐,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深受人们的喜爱。

筝和筝名之由来,众说纷纭。历史上曾有黄帝摔瑟而有筝之说。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黄帝命令宫女鼓瑟,宫女用瑟弹奏了一非常伤悲的曲调,使黄帝动了伤感,流泪不止。黄帝不能自制,把宫女的瑟举起掷地,摔成两截,使原来的五十根统的瑟一分为二变成两台二十五根弦的瑟。于是后人称二十五弦瑟为筝。历史上还有姊妹分瑟为筝之说。《乐道集》卷二中记载:“秦女姊妹争瑟,引破终为两片,其一片十三弦,为姊分,其一片十二弦,为妹分。秦皇奇之,立号为筝。”后来,还有父子争瑟一分为二而得筝名,兄弟争瑟一分为二而得筝名之说。这些筝名由来之说有无道理,暂且不说只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 秦筝之说源于何处?秦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意思是说,敲打瓦罐和瓦盆,边弹筝边拍着大腿打拍子,唱起呜呜呀呀的歌,使耳目欢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的音乐。李斯把筝看作是秦地特有的乐器,把筝声看作是秦国音乐的重要标志。《史记??荆轲列传》中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这段记载意思是说,太子和宾客们知道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儿,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子送荆轲。到了易水之上,祭了路神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跟着唱歌,声调苍凉悲哀。送行的土大夫都流下眼泪哭泣。这里说的筑,根据《风俗通义》中的记载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可能是筝。早期筝和筑极相似,文人常把筝筑混为一谈。由此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古筝在秦国相当流行,而且在乐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后人称筝为秦筝的原因。

古筝最初是靠弹筝人自身指甲弹奏的。为了提高弹奏质量,增大弹奏力度和弹奏音量,弹筝人采取了以假甲取代指甲的办法。古筝演奏技巧上的发展变化,较之其他乐器都大,尤以近三十年为最大。最早的古筝演奏技巧是很简单的,两手分工极为明确,右手弹奏,左手按弦。曲调也极为简单,基本上是慢节奏单旋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曲目难度越来越大,弹奏技巧越来越复杂,表现力越来越强,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经历了从单手简单弹奏到双手复杂弹奏,从简单弹拔按弦技巧到复杂弹拔颤按推揉技巧的发展过程。

5.古筝由来的典故是什么故事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

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

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

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

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

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

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

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

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

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

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

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

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

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

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

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6.古筝的故事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弹弦方法

筝的基本弹弦方法有两种:夹弹法和提弹法。

夹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发青厚实,音质饱满。弹奏时往往是无名指自然依放在筝弦上,使手有所依托,保持手型自然松弛。夹弹法是初学弹筝的基础弹法,也是传统技法的基本弹法。

提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呈45度,发音清脆,音质干净。弹奏时往往是无依托,悬手弹。基础训练时切忌手型紧张,仍需保持手刑的自然松弛状态。提弹法是快速练习的重要弹法。

除这两种基本弹弦方法外,触弦的深浅,触弦角度的调整,触弦速度与力度的不同都给筝的发音带来极大的变化。在基础训练中要学会掌握不同的弹弦方法,学会调整触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运用到乐曲表现中去。

按弦方法

左手按弦方法就是通过按抑筝弦,控制筝弦的张力和音高,变化右手弹弦后的余音,达到“按弦取韵”、“以韵补声”的目的。

按弦动作要领:肩臂放松,自然曲肘,手腕与手背平行,食指、中指自然弯曲置筝弦上,用指尖肉垫按抑筝弦,按弦意念在食、中指指尖上,切忌下压手腕。

传统技法

右手传统技法主要是指大、中、食三指的运用。不论是托、劈、勾、剔、抹、挑,还是撮、轮、摇等诸多技法,其核心原则是:以大指为轴心,五声音列八度内的勾搭技法为特点的技法规律(大指向外弹弦称之“托',中指向里弹弦称之“勾”,勾托配合民间称之“勾搭”)。不论是启蒙初学,还是典范的流派筝曲,都是以大、中指为八度的弹弦位置-以大指为演奏旋律的主要用指,食指活动范围在大、中指八度内的四根筝弦上,这就呈传统右手技法的主要特点。

左手传统技法是以吟揉滑按,以韵朴声为其主要特色,技法的种种变化又是地方流派的主要表现手段。首先是掌握吟揉滑按的基本概念的表现技法,进一步才足掌握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特殊表现技法。

现代技法

筝的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泛地借鉴和吸取其它乐器的技巧来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段。从双手弹奏到特殊音响的表现,从五声和七声音阶的排列到特殊音阶的排列都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根据旋律进行的规律安排用指顺序的“指序弹法”,适用于特殊音列和快速多变的旋律进行。“指序弹法”使弹弦的手指不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二指,而是双手的十个手指,强调指功能和手指的独立性,弹弦方法以“提弹法”为主 。这使筝的技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点成线的“摇指技法”,是现代乐曲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使旋作连贯流畅,增强了力度,开阔了表现幅度,给现代乐曲的表现赋予新的意义。

7.有什么传说

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国就已经有筝了。

那么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可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当时,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

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爱撒娇的妹妹哪里肯让,赶忙跑过去,双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两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

忽然,“咔嚓”一声,瑟被掰成了两半。 父亲闻声急忙赶过来,不由得愣住了。

只见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又气,忙把两个女儿手中的瑟拿过来,唉声叹气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拨,让他吃惊的是,半边瑟竟发出了更好听的声音。

宛无义早忘了责备女儿,他把半边瑟分别做了些修缮,结果这半边瑟比原来好弹,声音也更好听了!他欣喜万分,就把这“二女相争,引破为二”的瑟,叫做“筝”。从此以后,“筝”就在秦国流传开了。



古筝历史故事
答:【古筝/汉筝】:即汉筝/古筝 是汉族筝乐器的名字 是汉族的民族传统乐器 另外还有蒙古族的【蒙古筝/雅托葛】 朝鲜族的【朝鲜筝/伽倻琴】 而【朝鲜筝/伽倻琴】与汉筝(古筝)渊源颇深。 【蒙古筝】即雅托葛,流行在我国锡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带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均区别于汉族古筝。

古筝的来历和故事
答: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有什么关于古筝的故事
答:2014-07-21 古筝的来历和故事 40 2014-07-20 古筝的来历和故事 64 2013-08-06 古筝的历史故事 3 2013-12-26 古筝的故事? 1 2012-08-15 求有关古筝的故事 9 2013-12-25 古筝琵琶语讲的是什么故事 14 2016-01-05 关于古筝的故事150字左右 1 2011-12-18 古筝的故事 6 更多类似问题 > ...

关于古筝,古琴的典故
答:古筝 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古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答:古筝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在当时秦国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关于先秦古筝起源,汉代文学家应邵在他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 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中可知,先秦古筝形制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应...

关于古筝的传说,快快快
答:关于古筝的传说 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国就已经有筝了。那么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儿可有 一段有趣的传说:当时,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 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 姐跑的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爱撒娇...

古筝的历史故事
答:【古筝/汉筝】:即汉筝/古筝 是汉族筝乐器的名字 是汉族的民族传统乐器 另外还有蒙古族的【蒙古筝/雅托葛】 朝鲜族的【朝鲜筝/伽倻琴】 而【朝鲜筝/伽倻琴】与汉筝(古筝)渊源颇深。 【蒙古筝】即雅托葛,流行在我国锡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带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

乐器的历史变迁
答:但民间酒会却往往以弹筝击缶为全部的音乐活动,后世还盛传着邯郸女子秦罗敷弹筝作《陌上桑》之歌的故事,可见西汉时秦筝在民间已经流传很广了。 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最初由徒歌,进而为但歌,逐步发展成为六、七种丝竹乐器更相迭奏,歌手击节唱和...

古筝的历史
答:古筝历史 筝在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传,于秦国尤盛,故又名秦筝。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筝,...

古筝的历史?
答:用古筝弹奏出的乐曲,柔和优美,清丽和谐,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深受人们的喜爱。 筝和筝名之由来,众说纷纭。历史上曾有黄帝摔瑟而有筝之说。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黄帝命令宫女鼓瑟,宫女用瑟弹奏了一非常伤悲的曲调,使黄帝动了伤感,流泪不止。黄帝不能自制,把宫女的瑟举起掷地,摔成两截,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