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阿吾勒”究竟是怎样的氏族形式

作者&投稿:赖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哈萨克族在婚嫁方面有什么习俗?~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主要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有些是古突厥民族遗留下的婚姻现象。后来在哈萨克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后,也融入了一些宗教习俗。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族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者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之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之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同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如在各种聚会活动中,在生产劳动中,相互结识,或通过“姑娘追”等饶有风趣的文娱活动,逐步建立感情。于是 ,成双成对信手放缰纵马驰骋于草原上,寻找俩人约会的小天地,当一对哈萨克青年男女选中了一块幽静之处,就翻身下马,将男女双方的马鞭交叉插在附近人们容易看见的地方。于是,有了这种独特标记的地方就成了哈萨克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炽热感情、追求幸福和爱情的“伊甸乐园”。路过此地的哈萨克人看见它,都心领神会地绕道而去,默默祝福草原上又一朵盛开的爱情之花。
哈萨克人对自己后代的婚姻大事非常重视,家长都要对男女青年双方进行严格周密的调查了解,经过考验,双方家长允许后才能定亲事。
哈萨克的婚事总的讲要经过订婚、聘礼、婚礼等三大程序。但各地也不尽相同,有些还要增加许多道程序,如实访、观察、看门、订亲、送吃、看彩礼、过彩礼、喜礼、出嫁等,这些仪式通常都是女方作出决定,办或不办。

礼仪
哈萨克的礼仪即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特色。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哈萨克族的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 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给孩子命名。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现在,这一仪式多在婴儿出生40天后举行。在男孩5~7岁时一般还举行割礼,即把男孩的生殖器包皮切除,哈萨克非常重视割礼,仪式规模十分隆重。婚礼最为热烈。
丧礼严格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实行土葬。人死后,向亲友报丧,所有的亲戚都来悼念。人死后要用洁净布罩脸,面目安放,用帐围起,申近亲为死者常灯守灵.前来吊唁都要向遗体告别,并安慰其亲属。吊唁者如是妇女或近亲妇女,要与死者家属要一起唱挽歌。哈萨克族人实行土葬,死后七天,四十天和一同年均要祭祀。特别是对一周年祭祀更为隆重,要通知亲朋好友,亲属前来祭祀,请毛拉念经祈祷。这一天要修坟墓。

礼俗

在哈萨克族的游牧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哈萨克族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每季迁移牧场被牧民当作生活中的大事,因而在转场时先来户必须对后来户进行周到的款待,被称为“艾露勒克”。搬迁时,牧民们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牲畜所驮的毡房及家俱什物上,遮盖漂亮的毡子和毛毯,用以装饰。搬迁中沿途经过其他阿乌勒时,全阿乌勒的妇女们都要出来送酸奶子,马奶子给大人和小孩解渴,有的甚至请搬迁的人到自己毡房内喝茶。当搬迁户到达居住地后,已迁来的人都要出来欢迎刚搬来的人家,并热情地问“一路平安!”回答是“安居乐业!”已住定的牧民即帮他们卸东西、搭毡房。然后,先来户即向新来户送各种各样的饭食,以表示对新迁来户一路辛苦的关怀和慰问。接受了这些东西的人家,也将以同样的礼节去接待后来户。
哈萨克族中还盛行相互济助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能是从古代氏族社会留传下来。按照这种习俗,如有人遭受水灾、火灾、风雪灾等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时,可向自己氏族要求济助。这时,同氏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予济助,或送衣服,或送粮食,或送牛羊、或送毡房的木柴、绳子等。如有人拒绝济助,当他一旦处于困难境地时,全氏族人都不会济助他,而且会被认为是破坏民族习俗而受到歧视。
不过相互济助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出财物的,也有出人力互助的。如某人借了别人的钱财,而自己又确实无力偿还时,全氏族的人都会帮助他偿还债款、财物。出人力相助主要是,在进行剪羊毛、擀毡、作毡房、打草、筑干圈等单家独户难以完成的劳动时,当事人就请本氏族的人帮忙。这种帮忙从不索取报酬,仅当事人宰羊备茶饭招待一番即可。所以每一户人家都有帮助人家的义务,同时也有请人家帮助的权利。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一般说,来客有三种:一种是特意请来的亲家、亲戚和朋友等;二是近客,一般指牧村里的熟人;三是“胡达”的客人,即相互不认识的人。对上述三种客人,分别用不同的礼节来招待。贵客来时,全家老小要走出毡房迎接客人,扶客人下马,热情地打招呼,为他开毡房门,陪他进毡房,把客人的帽子和马鞭放好,客人依左手方向,按年龄大小盘腿入座正上方。然后主人问候客人本人好、家庭好,以及全牧村有威望人的近况,哈语称“玉兴阿满巴”(全家平安)。同时问候牲畜的情况,哈语称“麻勒加阿满巴”(牲畜平安)。拿出家里最好的各种奶、面制品摆满餐布,用奶茶待客。
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上一匹两岁的马款待,表示祝福。
宰羊待客时,不能宰黑羊,认为黑羊代表不吉利,万一家中只有黑羊而必须宰时,可以在黑羊上绑一白布,也就表示不是全黑的羊了。在宰羊前,主人先将羊拉进门或牵到火塘前,面对客人半跪在地上,右胳膊搂着羊脖子,两手举在胸前,掌心向里,恭敬地对客人说:“请允许吧!”(请求祝福意)。有的仅把给客人宰的羊施向门口,将羊头扯进屋内,向着客人,主人伸出双手,恭敬地对客人说。这时,客人都把双手举到眼前,掌心向里,由一位年长者或有威望的人作祝福词。其祝词内容一般是“人畜两旺,男是英雄,女是阿肯,全家光荣”。作完上述的“巴塔”(祝词)后,大家双手从脸颊上轻轻捋下,齐声说:“安拉奥克巴尔!”意即真主保佑。这个仪式完毕后,主人才把羊拉出去宰。
在内熟之前,先把餐布铺好,放上包尔沙克、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酥油、奶茶等食品来待客,在冬天,还用“吉尼特”来招待客人。大家围着餐布而坐,客人坐在上席,边谈边吃边喝。在夏天,喝罢奶茶,换饮马奶子,在冬天则拿来奶疙瘩和奶浆。在吃喝时,主人及陪客弹起冬不拉,唱“阿马尔的六支歌”。然后请客人唱歌或讲故事,猜谜语或吟唱史诗,也可请客人游戏娱乐。肉熟之后,吃手抓羊肉前,由小孩提来盛凉水的小茶壶和脸盆,请客人洗手。洗好后不能乱洒手上的水,用主人拿来的毛巾擦干,否则就是不礼貌。
吃手抓羊肉,要重新铺上干净的餐布,主人把肉盛在大盘内端来。把盛有羊头、臀部肉、肋条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中年长者必须先将羊头上的腮帮肉割一块回敬给年老的主人,再削下羊头上的右耳朵给在座的最小的孩子,割一片鼻前肉放进盘内或自己吃。如席间来一位长者,就让长者先吃。然后把羊头敬还主人,以此向主人表示满意和谢意。之后,大家开始吃肉,直到大家吃饱为止,否则主人是不满意的。在吃肉时,主人还向客人献“捧肉”,即把肥肉和油给客人喂,以及客人送还膀子骨等礼仪形式。在吃肉中羊的12根骨头和其他部位的肉,应该分配给什么客人是有一定规矩的。对长者和尊贵的客人给盆骨肉,对女婿和媳妇给羊的群肉(羊腿上的关节)和胸肌肉,给小孩吃羊的舌头、耳朵、腰子和心脏。吃完肉后,让客人喝肉汤。客人再次做“巴塔”(祝福后,才能收起餐布)。
请客人吃肉如盘中放有羊头,端上来时,必须把羊头的嘴对准上座的客人,如果羊头的嘴朝着毡房门,表示不是诚心待客,而是驱逐客人出去,这是很不礼貌的事。在前腿上有块一端象拳头状的圆形骨头,称为铜巴拉克式骨,哈萨克语称托巴斯其力克。如果宰羊请客人吃饭时,放有前腿上的这块肉骨头,是不尊敬客人的表示。另外前腿骨(哈语称“卡尔及勒克”,为老骨头意)不能给未结婚的女子吃,认为吃了,女子嫁不出去或者晚婚。而肋骨上的“吐丝特索伦曲克”(即前胸的尖处),不能给未结婚的青年吃,如果吃了,男子去岳父母家时,要马失前蹄会遭到危险。客人吃完羊肉要擦手上的油时,应递给毛巾,如果客人提出要用马叉子或皮带擦手油,可以给,如果客人不说而给了马叉子擦手上的油,则是对客人不尊重。
当宰羊吃肉完后,即浇水洗手。在洗手时应该向主人说“若黑买脱”(感谢意),如果更尊重主人的话,应该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关于这方面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个汗王,他虽然不断生孩子,却没有活,总是长到一二岁就死去了,因此汗王很焦急,即讯问一个年老的人,用什么方法可使我的孩子活下来。那个老人建议说,你不妨把各种各样的人都请来吃肉。当吃完肉后,由你的孩子或你们给他们倒水洗手,他们会说“若黑实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如果大家都一致这样说,上帝听到后有可能受感动而使你的孩子活下来。这个汗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就把各方面的人都请来,宰羊请他们吃,吃完后汗王8岁的孩子给客人倒水洗手时,却没有一人说“感谢千岁”的话,于是主人家感到很伤心,也很害怕,认为没有人说“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恐怕这个孩子仍难存活。果然过了二三年,这个孩子又死了,为此汗王根伤心。这件事发生后,哈萨克族中就留下了在洗手时都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语。
吃完羊肉后的浇水洗手,擦手有两块布,分别称油布、水布,不能混用。
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至于附近客人和“胡达”的客人,用一般礼节相待,走时不送东西。
自从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后,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还忌食一切动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杀。吃饭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时吃饭时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毡上,不许把两腿伸直,更不能脱掉鞋子。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儿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在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择鼻子、吐痰、打呵欠、放屁等。不能当面数主人的畜群和点牲畜的数目。不要用脚和棍棒跟打牲畜的头部。不能跨过拴牲畜用的绳子。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许乘马进出羊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追打猎犬和守门的狗。借群众的马骑,还时不要卸下马鞍。不许当着父母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美、俊之类的词。绝对不允许跨过吃饭用的餐布。严禁从作礼拜(乃玛孜)的人前通过,也不能踏作礼拜的布单子,更不要模仿他们的动作大声说笑。哈萨克人认为每礼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忌讳客人在毡房门前下马,要在拴马桩那里下马。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说话。最忌讳损坏或拔掉青草,因为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等等。
在哈萨克族中,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薙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薙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由于高寒山区,气候常常会突变,所以即便是夏天,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头上也要戴皮帽,身穿皮衣或棉大衣。牧民对火十分小心,即使是小雨,烟头抛在地上也要用脚踩灭,以免引起火灾。
哈萨克人在数目字方面很重视单数,尤其重视7和9,特别是“7”被他们崇尚敬重。在哈萨克的民间文学作品中,“7”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字,泛指数目之多。如“7天”、“7昼夜”、“7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长,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炼。在生活习俗上也常和“7”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后第7天要举行摇篮礼和命名礼。7代内不准通婚,而联姻的人家必须隔7条河。娶妻的彩礼也是多的为77匹马,中等户为47匹马,下等户为 17匹马。人死后,把死者放人墓穴后,每人也必须铲7掀土。第7天要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毡房中点7盏油灯等。甚至有7个客人一同来到门前时,主人也特别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如果其中一人给他们送些东西时,认为是无上光荣和幸福的事,常把所送礼物珍藏起来以为永久的纪念。

阿吾勒是哈萨克族最细小的社会组织。

“阿吾勒”的本义是牧民游牧村落的意思。一般是血缘非常关系亲密的十几户到二十多户人家集居在一起。

由于“阿吾勒”是亲密血缘关系的组合体,所以大家团结的十分紧密。

“阿吾勒巴斯”,“巴斯”是“头儿”的意思。这个“巴斯”一般由“阿吾勒”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经历丰富的长辈担任。牧民的搬迁时间、地点、搬迁顺序都由“巴斯”来安排。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和氏族,同族相见,都要问及部落和祖源,如果说不上,则被认为是孤儿而受冷落。所以哈萨克人要最少牢记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

“阿吾勒”是氏族最基层的组织形式,再高一级的叫“阿塔”。“阿塔”是由七代以下的几个阿吾勒组成的组织形式的称谓。“阿塔”高于“阿吾勒”的血缘社会组织,一般都是同祖的部落组成。

每七代要分化出新的“阿塔”,再由“阿塔”组合成“乌露”,“乌露”又组合为“阿洛斯”。“阿洛斯”是高一级的组织,再高就成了联盟。



哈萨克族是穆斯林吗?
答:哈萨克人对火也十分崇拜,认为火是光明的象征,是驱除一切妖魔的神,是屋内锅灶的保护神 萨蛮教在哈萨克汗国时期的哈萨克族中也占有一定的势力。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后,萨蛮教的巫师依然 存在于社会之中。他们头戴天鹅皮,脖子上挂着带有各色布条的神杖,骑着马从一个阿吾勒到另一个阿吾 勒到处游串、...

56个民族
答:哈萨克族牧民一直保持着古代牧区社会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阿吾勒等7层,并规定阿塔由7辈以下的几个阿吾勒组成。部落的酋长一般有7名,分别属于7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派别。直到清代,阿尔泰地区的克烈、乃曼部落仍然是7人管理体制。正因为“7”被视为神圣的数字,哈萨克族人必须牢记自己7代祖先的名字,谚语云:“...

谁能帮我发一下哈萨克族音乐家阿拜的《无风的夜,明亮的月》歌词 ? 非 ...
答:《杰勒斯孜 屯碟 加尔克 阿依》杰勒斯孜 屯碟 加尔克 阿依 草列斯 苏达 德尔俄勒跌普 阿吾勒邓 加尼 铁仍 萨依 塔斯干 沃赞 古热勒带普 卡冷 阿尕世 加普热阿格 斯布尔拉斯普 沃孜德-沃孜 阔仁拜 杰尔邓 托普热阿格 库勒普尔干 加斯勒 杰尔 巨孜 套 张格热普 安 阔斯普 乌尔干 伊特 盘 阿依塔...

阿肯东布拉的乐器简介
答: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东布拉又写作冬不拉或东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布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哈萨克语“阿肯”是“民间歌手”之意。阿肯东布拉则是民间歌手边弹...

东不拉的阿肯东布拉
答: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东布拉又写作冬不拉或东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布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哈萨克语“阿肯”是“民间歌手”之意。阿肯东布拉则是民间歌手边弹...

哈萨克婚姻彩礼枕头多少钱哈萨克婚姻彩礼枕头多少钱?
答:如今,这种不良的习俗和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哈萨克人的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另外,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母亲,他们有句谚语:“母亲是女儿的影子,母亲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按照哈萨克的习俗约定, 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 亲不能通婚。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

西南地区著名的少数民族
答:哈萨克族的风俗哈萨克语称“齐勒迭哈给”(Xildehana)。哈萨克人认为,生小孩不仅是某一户人家的大喜事,而且是整个阿吾勒的喜事。哈萨克人特别重视生男孩。按照传统习惯,谁家生了男孩,就要举行“齐勒迭哈纳”喜庆,宰“哈勒加”羊(为产妇宰的羊),全阿吾勒的妇女们一起前去向新生婴儿祝福,祝他长命百岁...

草原火炕,有爱温暖,少不了一位贤惠的女人
答:客人在这样的毡房受到的待遇无需质疑。客人将被主人让到大炕中央的位置。喝奶茶,饮酒,吃手抓肉,聊天, 游戏 、唱阿吾勒的六支歌,弹冬不拉,大炕用最热烈的方式接纳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以一种巨大的包容为客人摊开被褥,把人带进辽阔的梦的故乡。坐在巴拉提家的大炕上,我们喝奶茶、聊天,巴拉提的...

锡伯族的叼羊是什么意思?
答:然而,吃到这只叼羊肉的人,也是自豪的,幸福的,因为,根据哈萨克族人的传统说法,吃了这只叼羊肉的人,不仅会避过灾难,而且还能交上好运,我想,如果真是这样神灵的话,那当然就够荣幸的了。哈萨克族人的叼羊游戏,每年都定在金秋节日举行。这一方面是为了庆贺当年牧业丰收,预祝来年牧业增产,另一方面...

哈萨克族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答:盐等做成稠粥,另外还要加贮藏过冬的马肠、马肥肠、马碎肉、马脖肉、马盆骨肉和其他肉类。节日期间主要吃这种饭,除了自己吃,还用这种饭招待前来拜节的客人。这一天,人们要相互拜节,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从一个阿吾勒到另一个阿吾勒,走家串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彼此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