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要多一点

作者&投稿:爨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信息传递方式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有哪些?50字以下~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信息传递方式给我们带来有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有利方面:
1.学习上获取知识的途径扩大了;能学习到的知识以及知识的丰富度增多和增加了。
2.知识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速了;生活的选择会随着信息传递的改变而变化。
3.生活的舒适度在不断增加。
不利方面:
1. 信息传递方式被误用,使得缺乏正能量的知识以及信息的传播渠道增加了。
2.出现了更多的不良的游戏以及事物,使得更多的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3.引发了新的犯罪的方式,利用信息传递攻击其他计算机,以及窃取国家机密以及侵犯个人隐私等。

扩展资料
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信息有价值,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就会在人们之间相互传递。
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中的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生态系统调控的基础。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之一。

一、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有那些方式?和以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现代社会

信息传递方式很多,人们可以通过传统的报纸,电视,还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

互联网,等等获得最新的信息,最有代表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应该就是互联网了,

方便,快捷,和以往的比如报纸和电视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容更广泛,即

时,便捷

二、我们经常从电视或网络上获取信息,但这些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有那

一些不好效果?应该如何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 正确使用媒体,获得信

息,更好的生活在一个信息规范,正确,即时的信息时代,是我们的责任和义

务,不要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所利用,学会正确的获取信息和知识。 首先,我们

要学会分析消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不要盲目的追捧媒体效应,众口铄金,对于

一些有害的信息,我们应该杜绝,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比

如,如果有媒体故意散布谣言 编造虚假信息,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

自己,那么,在此之前,要怎么避免受害,正确的利用媒体为自己服务呢,现在

的媒体太多了,我们也不能够看清事实的真相,那么,我们就要有选择的挑选为

我们服务的媒体,从而获取信息,比如实力雄厚,规模较大的,网络信息可以登

陆国内的大型网站,如新浪,搜狐,电视方面,那当然就是中央电视台了,报刊

可以选择国家级的和省级的报刊,就像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就是党和国家的喉

舌,上面的信息当然真实和全面了。

三、究竟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那些影响? 信息传

递方式在今天看来,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最大的一个好处,可以缩短人们获取

信息的时间,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嘛,打个比

方,20年前,你只能通过看报纸来获取信息,那时的电视还没普及,最快你也要

第2天才能看到,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比如

你是一位商人,今天上午国家出台了什么政策,国际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你下

午,甚至中午吃饭的时间,就已经了解了,信息传递速度越快,人们的工作效率

和学习效率相应的就大大提高了,以前炒股要去股市,现在炒股在家里用电脑就

可以了,以前生意谈判,要做火车飞机跑老远,现在,只要你打开电脑,或者用

移动电话,就可能会做成一单生意,相比之下,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为人们节约了

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

随着信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可是信息传递的方式也会

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麻烦。

例如:

1、因为有的电脑,可以上网查资料、看报纸、看书等。可是有的同

学却借着这些名义而上网玩游戏,甚至有些同学明明按的是有关哺乳动物的资

料,但是打开的网页却是一些色情网页,或者专门散播木马病毒的网页。

2、以前所用的bb机,现在都用了彩屏手机黑白手机代替了,手机也可以上

网,也可以发短信,而且比电脑小的多了,携带方便。但是,有些不良的顾商,

特意发一些说,什么你中奖了,到XXX地方领取或回复136XXXXXX电话,最离谱的

是,这些人甚至回打电话来告诉你,而且让你把银行号码给他,当然,这些我们

是不能相信的。

三、有关师生的交流

师:从古到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现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引用文中的诗

来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那就是——

生:“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天涯若比邻”。

师:从“驿使”的长途跋涉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们的生活方

式发生了多大的改变啊。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春望》中的一句:“烽火连三

月,家书抵万金。”在古代,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家书尤其珍贵的原因是它的传

递多么不易,可要是现代社会,只要一封电子邮件,再远的距离它也可以在瞬间

抵达。这就是时间,这就是速度。

五、说说现代信息传递影响生活的实例。

①积极影响

②消极影响

六、网络的利与弊

使我们忘了前人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也随着发展,网络也在发展。现在网络已经成为许多

青少年的最爱。它充满了神奇,使有些青少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让他们误入

歧途。

每一件事情都它的利与弊,更何况是网络,它也有它自己的利与弊。

当我们需要寻找资料时,去翻阅那几本厚厚的字典,实在是太麻烦了,更何况那

些资料字典上根本找不着,便要去找书或杂志。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电脑,便可上

网寻找资料,电脑上记载的东西很多,比那些书`杂志`字典……记载的更多。虽

然买电脑比买书`杂志`字典所花的钱多,但这也是物有所值。

网络的好处不止这些,还有许许多多,数也数不清,但网络的坏处也存在许

多。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电脑时,我们就被它所吸引。现在更多的男生迷恋于网

络,从而放弃读书,成绩逐渐下降;偷偷地拿着钱去上网,去上网。当没钱上网

时,便会去拿父母的钱,同学的钱,朋友的钱,甚至老师的钱;当被老师发现他

去了,教训他,当他怒火的时候,就会行为越轨……

上网对青少年是有利又有弊,我们一定要学习有利的,对弊的一面要避而不

见。我们应该把握住自己,别让自己有非法行为,等到发现已经太晚了。

七、对教学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老师的授课方式。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黑板粉笔加

书本了,而是换上了如电脑、投影仪等高科技的设备。并且,许多教师还利用网

络使学生不仅拘泥于这一个教室,还可以有更宽阔的视野,见识更多的知识。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现在的生不仅在课本上学习知识,而且,他们会在

一些其他的地方学习,其中现在最流行的是网络学习。通过网络学习,学生可以

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一对一的辅导,一对一的辅导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中是很难

实现的。

最后是师生关系。现在的的师生关系更加多元化。在课堂上,他们是老师和学

生的关系,但下课之后,他们可能就是朋友关系。有的学生和老师或许没有真正

意义上的见过面,但他们却仍然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

去适应这些变化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希望这些能对你有帮助!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邵培仁
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内容提要: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 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它 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 巨大的。
* * *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3500年发明了文字,实 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 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
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起因、过程 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那么,语言是何时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 菲利浦•列 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3.5 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罗伯特•芬(1985 )的推断与此稍有不同。至于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猜 测可谓异彩纷呈:“汪汪”派认为,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的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在从 事某项群体的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动作发出的声音形成的;“感叹”派认为,语言是由偶然地表现感情(疼痛 、高兴、恐惧、悲哀)所产生;“唱歌”派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在众多的 猜测中,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1〕,百多年来受到非议最少。
关于语言的产生,我们倾向于这样的假设和猜测:它起源于劳动,但并不局限于群体的共同劳动;它出现 在简单劳动之后和制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之中或之后。显然,劳动不仅锻炼双手,也锻炼大 脑,同时它也是人类积累经验、发展知识的源泉。而制造工具,光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脑是不够的,还必须有 足够的经验和知识。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任何单个人猿或人都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无数个体间 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来实现,而在当时,用来传播信息的最佳手段只有语言。
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也就成了人类的标征,成了人类进行交际与传播的工具,也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据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先出现的尼安德特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奇 怪地绝种了,而后起的克罗马农人却成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一个十分有力的推论是:前者没有语言,而后者 创造了语言。语言拯救和帮助了克罗马农人,人类也从此脱离了动物的信号传播藩篱,踏上了人类的语言传播 大道。第一次传播革命中的语言传播,使个人经验和见闻为大家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积累为后人所继承。正 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祖先懂得了钻木取火、草药治病、保藏食物、饲养动物、耕种粮食、敬奉神祗,还掌 握了“知识含量”很高的制陶、纺织、炼铁等技术。若没有语言传播,这些转变就不会发生,“社会就会停止 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2〕
书写传播:第二次传播革命
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人类发明了文字,开始进入书写传播时代。以往的语言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 相传、心记脑存,既不能“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亦不能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和丢 失。因此,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可谓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一方面引导人类由“野蛮时 代”迈步进入“文明时代”,另一方面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
论及文字的产生,埃及人归功于智慧之神,巴比伦人归功于命运之神,希腊人归功于奥林匹斯的传令官和 使者赫耳墨斯,只有中国人将文字发明的功劳归之于人自己——仓颉。现在,我们无需再作种种猜测,地下文 物和文献记录,已一再向我们表明了文字的最早存在,就象语言一样,文字也不是先在一两个地方形成的,形 成的也不是只有几种文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是从古老的图画或洞穴图画经验中演变而来。易言之, 文字源于图画。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古埃及、克里特和中国大地上就最先出现了“图画文字”和“形象文 字”,它们一画一“字”,一“字”一意,几个画组合在一起则构成一个故事或事件。到了商代,中国人创造 了“象形文字”,而那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则叫“甲骨文”。这些文字基本上仍是图画的和表现性的,有的 就是简单的图画(如日、月、山、川等字),进一步发展才形成后来的指事、形声、会意等文字形态。
自从有了标准化的文字,人类既可以用它来记载口语、描绘事件、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它反复阅读、慢 慢译解那些超越时空的来自远方的信息或早已死去的人留下的信息,并用它来保存和继承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 和文化遗产,而不必费尽脑汁去铭记,从而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处理现有信息和为未来制订计划。
由于书写传播时代初期的图画文字或形象文字在发展中先后分化为符号——音节体系(如英语、法语等) 和单字——表意体系(如汉语、日语等),结果其功能与优势亦有差异。研究表明:英语、法语就比较容易学 、容易使用,也容易变化,这可能导致了西方人较为关注变革和发展的精神倾向;汉语、日语要花较长的时间 才能掌握几千个单字,用来阅读较为浅显通俗的文章,这同东方人关注稳定、团结和怀念过去的深厚感情颇为 一致。不过,虽然汉语和日语不易学习和掌握,然而一旦具有阅读能力,人的大脑对单字——表意体系的文字 的反映明显快于其它体系的文字。东京电机大学教授小谷城(1996)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同在单字——表意体 系,人的大脑对汉字反应的速度要比假名(日文)快三倍。他说,人们认识汉字单词,不需多声转化过程,从 字形就可以直接理解意思,具有其它文字所没有的快速阅读优势。此外,汉字还不会随着口头语言的变化而改 变,因此,人们有时虽听不懂(如方言),但能看得懂。于是在某种意义上,汉字成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特 殊凝聚剂,成了社会和谐、安详、稳定的潜在力量。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文字时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巨大 贡献。
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书写媒介则经历了从沉重的石头、泥土逐步向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和软 绵、便携的羊皮、绢帛、纸张的转变,而书写工具则经历了从划字的树枝、棍尖到刻字的石刀、铁刀到写字的 的毛笔的转变。这些转变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传播的文明程度上是怎样地让西方人所望尘莫及。对于这些,用 施拉姆(1982)的话说:“它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在充分肯定了中国人在文字发明上的成就之后,德弗勒(1981)接着写道:“与此同时,中国人又在另一 项发明——印刷方面,领先于西方。”
印刷传播:第三次传播革命
印刷术的发明,不仅给中国,也给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文明带来了曙光,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巨大 变化,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以往,由于媒介笨重、符号复杂、复制困难和传播垄断,书本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竹简、帛书等书 写媒介也只在上流社会流传。只有印刷术的产生和流传才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冲破 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牢笼,开始了文艺复兴,进而又导致了工业革命。
印刷术起源于公元200年的中国拓印术,大约在唐朝初年(627 —649)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长庆 年间,白居易的作品即常被人“缮写模勒(刊刻),炫卖于市井”(唐•元稹,824)。世界上现存的第一本印 刷品是我国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佛典《金刚经》。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shēng@①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元朝后期,我国的印刷术连同其它发明随着蒙古军队传向西方。许多年后,德国铁匠古登堡在 此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摸索和钻研,发明了铅活字和手压印制设备,于1456年首次印成了42行本的《圣经》。
随着印刷业的飞速发展,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整个欧洲的主要城市几乎都有了印刷所,印刷传播业日 益兴旺。印刷品的大量出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和科学启蒙、社会 进步;反过来,公众文化知识的提高又导致了对宗教、科学、哲学、文学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更大需求,于是形 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也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社会组织》(1909)一书中的观点,报纸、书籍和杂志作为新的大众 媒介,它不仅消除了人们相互隔绝的障碍,影响到社区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推进了社会的组织和功能的重大 变化,甚至永久地改变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结构。一句话,印刷传播革命使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都 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电讯传播:第四次传播革命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自己能有两只“顺风耳”、一对“千里眼”,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而 真切地得到远方的信息;更梦想自己的声音和形象能够记录下来,传之千里,流之百年。这曾被认为是天方夜 谭。但是,自从美国人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了电报,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 ,法国人马瑞根据中国灯影原理于1882年发明了摄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电影、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人类 的梦想已不再是梦想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在人类的第四次传播革命中,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讯传播,不仅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 息传播瞬息万里,而且挣脱了印刷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书、报、刊)运输(通过人及交通工具把印刷品送 到读者手中)的束缚,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特别是广播、电视一旦插上卫星转播的 翅膀,这种传播就已不再是通常的大众传播了,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跨国传播甚至全球传播了。因此, 电讯传播正被人们看作是继武器仗之后的符号仗,军事大战之后的信息大战,而且肯定会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 愈演愈烈,并日益成为强国争霸的工具。
同时,电讯传播也不象印刷传播那样是将人推向信息,而是将信息推向人。电讯传播是“在没有识字需要 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了超越识字障碍,跳入大众传播的一个方法。”(罗杰斯,1988)。电视集声、光、电 和音、字、形于一身,一出现便光彩照人,这又曾让报纸和广播自惭形秽,大声呼救,唯恐陷入灭顶之灾。事 实上,今日的报纸、广播、电视已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它们各有特点,互动互助,共演共进, 一起为人类的传播事业作出贡献。相信这种共同发展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互动传播:第五次传播革命
互动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以交谈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 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于它是指各种数据和文字、图示、动画、音乐、语言、图像 、电影和视频信号组合在电脑上,并以此互动,所以我们以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的诞生年,作为第五次传播革命的纪元。接着,苏联于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于19 69年实现电脑对接,又于1980年结成互联网络;1994年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国亦宣 布跟进。50年来,电脑更新换代愈来愈快,初期每四年换一代,接着一年换一代,而1995年却换了两代,即在 486之后又研制成586(奔腾)和686 (高能奔腾)。个人电脑的体积越来越小,造价越来越低,而功能却越来 越多,操作也越来越方便。如今,电脑以及部分多媒体系统已进入千家万户、寻常人家。预计到2000年,电脑 将在全世界的各行各业和众多普通家庭中使用。在这一次的传播革命中,电脑加上各种软件和多媒体(诸如电 话、录像机、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传真机、打印机、游戏机等),将成为人们综合处理人际传播、组织 传播、大众传播和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并且即将进入一个综合传播的 新时代。
互动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 此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以往,人们只是 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他们所“不讨厌的内容”,传播者积极地将信息推向受众,受众则消极地打开“开关 ”等待信息的来临;而互动传播中的人则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寻找信息、追逐信息,向资料库、电子图书馆、影 视中心索要信息。以往,受众对传播的参与和交流程度极低,互动传播则要求人们有很高的个人参与性,即不 仅要主动地选择、寻找、索要信息,而且要积极地向“信息高速公路”输送信息,或者通过“电子信箱”交流 信息,或者通过互联网络(INTERNET)召开会议、远程会诊、合作攻关,甚至可以远距万里而在网络上对同一 文件进行共同修改。此外,互动传播中的各种媒介将在发展中有机地组合、集成为一体化多功能的多媒体电脑 ,而各大传播机构(如邮局、报社、电台、电视台、电影公司、图书馆等)也将有序地聚合成一种松散的超级 信息传播系统。互动传播和信息革命正在进入一种“临界状态”,一个崭新的社会即将到来,新的社会包容着 整个世界,互动传播连接着整个人类。每一种传播科技的出现与发展都在缩短着时间和空间,消弥着文化差异 ,扩展着思想观念。
结语:主要观点及其推论
通过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描述与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其推论为:
从五次传播革命的历程所呈现的状态看,我们认为有四种状态应引起传播学界的重视:(1)人类传播革命 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从动物传播进化到人类的语言传播用了200万年,从语言传播进入书写传播用了 9.5万年,从书写传播跨入印刷传播花了约4千年,而从印刷传播迈进电讯传播只用了1200年,从电讯传播进入 互动传播的时间更短,只有102年,而互动传播至今只有50年。可见,传播革命的步伐、传播技术和手段的革新 在时间上是以逐步加快、越来越快和间隔越来越短的情势发展的。(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 叠加性状态发展。即新的传播革命爆发后,人类在旧的传播革命中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不会被随之抛弃,而总是 以一种新的面貌又出现在新的传播活动之中。它们的生存与发展似乎不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法则,好像更 符合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原理。因为,书写传播并未淘汰语言传播,电讯传播并不排斥印刷传播,而互动传 播的发展似乎要将各种传播的形式与手段集于一身。(3)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如电话是对语言传 播和电报传播的整合,广播是对电话和唱机的整合,电视是对广播与电影的整合,而电脑的发展将整合一切传 播媒介。(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据统计,图书馆的规模每14年增加一倍,每一世纪 增加140倍。14世纪初,巴黎大学图书馆藏书1380册,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图书馆,现在世界上已有12个图书馆藏 书超过800万册。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50万种图书,平均每分钟就出版一种新书。科学知识的增长愈来愈快, 过去每隔10—15年人类知识就要翻一番,如今3—5年就要翻一番。有人曾对美国化学文摘作过统计分析,发现 文摘的数量达到第一个百万条花了30年,第二个百万条花了18年,第三个百万条花了4年,第四个百万条只用了 2年半……。还有人统计得知,人类全部科技知识总量的80%以上都是本世纪产生的。〔3〕显然,这一状态与 前述三种状态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五次传播革命所形成的结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1)语言传播 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的凝固剂。它拯救了人类,使人类可以交流信息、积累知识,从而由动物世界进 入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2)书写传播使人类可以将事件和自己的经历、见闻、思想固定或记 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梁衡(1996)认为:语言文字还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对内,它 是整合民族感情的粘接剂;对外,它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一道屏障。(3)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 ,导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使人类由人际传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4)电讯传播则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 入国际传播。(5)互动传播是将以往的各自独立的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将单功能的媒体转变为多功能的 媒体,将人类由工业社会带进了信息社会。信息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和社会运作的“核能”。可见,每一次传 播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传播能力,而且从物质到精神都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再从五次传播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来看,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 每一次传播革命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2)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 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上成正比关系。(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 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如语言传播时代的克罗马农人,书写传播 时代的古埃及人和希腊人,印刷传播时代的中国人,电讯传播和互动传播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4)传播上的 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于是 ,小国文化将首先消融在邻近的发达大国的文化洪流之中,进一步的竞争将会逐步形成几块区域文化(如以儒 教为核心的亚洲文化,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中东文化,以及以标榜自由与民主为特征的西方文化,等等)。这 一切都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人类传播 活动的研究。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邵培仁
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内容提要: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 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它 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 巨大的。
* * *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3500年发明了文字,实 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 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
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起因、过程 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那么,语言是何时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 菲利浦•列 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3.5 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罗伯特•芬(1985 )的推断与此稍有不同。至于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猜 测可谓异彩纷呈:“汪汪”派认为,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的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在从 事某项群体的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动作发出的声音形成的;“感叹”派认为,语言是由偶然地表现感情(疼痛 、高兴、恐惧、悲哀)所产生;“唱歌”派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在众多的 猜测中,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1〕,百多年来受到非议最少。
关于语言的产生,我们倾向于这样的假设和猜测:它起源于劳动,但并不局限于群体的共同劳动;它出现 在简单劳动之后和制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之中或之后。显然,劳动不仅锻炼双手,也锻炼大 脑,同时它也是人类积累经验、发展知识的源泉。而制造工具,光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脑是不够的,还必须有 足够的经验和知识。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任何单个人猿或人都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无数个体间 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来实现,而在当时,用来传播信息的最佳手段只有语言。
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也就成了人类的标征,成了人类进行交际与传播的工具,也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据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先出现的尼安德特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奇 怪地绝种了,而后起的克罗马农人却成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一个十分有力的推论是:前者没有语言,而后者 创造了语言。语言拯救和帮助了克罗马农人,人类也从此脱离了动物的信号传播藩篱,踏上了人类的语言传播 大道。第一次传播革命中的语言传播,使个人经验和见闻为大家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积累为后人所继承。正 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祖先懂得了钻木取火、草药治病、保藏食物、饲养动物、耕种粮食、敬奉神祗,还掌 握了“知识含量”很高的制陶、纺织、炼铁等技术。若没有语言传播,这些转变就不会发生,“社会就会停止 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2〕
书写传播:第二次传播革命
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人类发明了文字,开始进入书写传播时代。以往的语言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 相传、心记脑存,既不能“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亦不能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和丢 失。因此,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可谓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一方面引导人类由“野蛮时 代”迈步进入“文明时代”,另一方面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
论及文字的产生,埃及人归功于智慧之神,巴比伦人归功于命运之神,希腊人归功于奥林匹斯的传令官和 使者赫耳墨斯,只有中国人将文字发明的功劳归之于人自己——仓颉。现在,我们无需再作种种猜测,地下文 物和文献记录,已一再向我们表明了文字的最早存在,就象语言一样,文字也不是先在一两个地方形成的,形 成的也不是只有几种文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是从古老的图画或洞穴图画经验中演变而来。易言之, 文字源于图画。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古埃及、克里特和中国大地上就最先出现了“图画文字”和“形象文 字”,它们一画一“字”,一“字”一意,几个画组合在一起则构成一个故事或事件。到了商代,中国人创造 了“象形文字”,而那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则叫“甲骨文”。这些文字基本上仍是图画的和表现性的,有的 就是简单的图画(如日、月、山、川等字),进一步发展才形成后来的指事、形声、会意等文字形态。
自从有了标准化的文字,人类既可以用它来记载口语、描绘事件、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它反复阅读、慢 慢译解那些超越时空的来自远方的信息或早已死去的人留下的信息,并用它来保存和继承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 和文化遗产,而不必费尽脑汁去铭记,从而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处理现有信息和为未来制订计划。
由于书写传播时代初期的图画文字或形象文字在发展中先后分化为符号——音节体系(如英语、法语等) 和单字——表意体系(如汉语、日语等),结果其功能与优势亦有差异。研究表明:英语、法语就比较容易学 、容易使用,也容易变化,这可能导致了西方人较为关注变革和发展的精神倾向;汉语、日语要花较长的时间 才能掌握几千个单字,用来阅读较为浅显通俗的文章,这同东方人关注稳定、团结和怀念过去的深厚感情颇为 一致。不过,虽然汉语和日语不易学习和掌握,然而一旦具有阅读能力,人的大脑对单字——表意体系的文字 的反映明显快于其它体系的文字。东京电机大学教授小谷城(1996)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同在单字——表意体 系,人的大脑对汉字反应的速度要比假名(日文)快三倍。他说,人们认识汉字单词,不需多声转化过程,从 字形就可以直接理解意思,具有其它文字所没有的快速阅读优势。此外,汉字还不会随着口头语言的变化而改 变,因此,人们有时虽听不懂(如方言),但能看得懂。于是在某种意义上,汉字成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特 殊凝聚剂,成了社会和谐、安详、稳定的潜在力量。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文字时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巨大 贡献。
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书写媒介则经历了从沉重的石头、泥土逐步向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和软 绵、便携的羊皮、绢帛、纸张的转变,而书写工具则经历了从划字的树枝、棍尖到刻字的石刀、铁刀到写字的 的毛笔的转变。这些转变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传播的文明程度上是怎样地让西方人所望尘莫及。对于这些,用 施拉姆(1982)的话说:“它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在充分肯定了中国人在文字发明上的成就之后,德弗勒(1981)接着写道:“与此同时,中国人又在另一 项发明——印刷方面,领先于西方。”
印刷传播:第三次传播革命
印刷术的发明,不仅给中国,也给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文明带来了曙光,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巨大 变化,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以往,由于媒介笨重、符号复杂、复制困难和传播垄断,书本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竹简、帛书等书 写媒介也只在上流社会流传。只有印刷术的产生和流传才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冲破 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牢笼,开始了文艺复兴,进而又导致了工业革命。
印刷术起源于公元200年的中国拓印术,大约在唐朝初年(627 —649)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长庆 年间,白居易的作品即常被人“缮写模勒(刊刻),炫卖于市井”(唐•元稹,824)。世界上现存的第一本印 刷品是我国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佛典《金刚经》。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shēng@①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元朝后期,我国的印刷术连同其它发明随着蒙古军队传向西方。许多年后,德国铁匠古登堡在 此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摸索和钻研,发明了铅活字和手压印制设备,于1456年首次印成了42行本的《圣经》。
随着印刷业的飞速发展,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整个欧洲的主要城市几乎都有了印刷所,印刷传播业日 益兴旺。印刷品的大量出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和科学启蒙、社会 进步;反过来,公众文化知识的提高又导致了对宗教、科学、哲学、文学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更大需求,于是形 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也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社会组织》(1909)一书中的观点,报纸、书籍和杂志作为新的大众 媒介,它不仅消除了人们相互隔绝的障碍,影响到社区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推进了社会的组织和功能的重大 变化,甚至永久地改变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结构。一句话,印刷传播革命使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都 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电讯传播:第四次传播革命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自己能有两只“顺风耳”、一对“千里眼”,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而 真切地得到远方的信息;更梦想自己的声音和形象能够记录下来,传之千里,流之百年。这曾被认为是天方夜 谭。但是,自从美国人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了电报,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 ,法国人马瑞根据中国灯影原理于1882年发明了摄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电影、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人类 的梦想已不再是梦想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在人类的第四次传播革命中,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讯传播,不仅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 息传播瞬息万里,而且挣脱了印刷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书、报、刊)运输(通过人及交通工具把印刷品送 到读者手中)的束缚,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特别是广播、电视一旦插上卫星转播的 翅膀,这种传播就已不再是通常的大众传播了,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跨国传播甚至全球传播了。因此, 电讯传播正被人们看作是继武器仗之后的符号仗,军事大战之后的信息大战,而且肯定会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 愈演愈烈,并日益成为强国争霸的工具。
同时,电讯传播也不象印刷传播那样是将人推向信息,而是将信息推向人。电讯传播是“在没有识字需要 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了超越识字障碍,跳入大众传播的一个方法。”(罗杰斯,1988)。电视集声、光、电 和音、字、形于一身,一出现便光彩照人,这又曾让报纸和广播自惭形秽,大声呼救,唯恐陷入灭顶之灾。事 实上,今日的报纸、广播、电视已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它们各有特点,互动互助,共演共进, 一起为人类的传播事业作出贡献。相信这种共同发展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互动传播:第五次传播革命
互动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以交谈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 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于它是指各种数据和文字、图示、动画、音乐、语言、图像 、电影和视频信号组合在电脑上,并以此互动,所以我们以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的诞生年,作为第五次传播革命的纪元。接着,苏联于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于19 69年实现电脑对接,又于1980年结成互联网络;1994年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国亦宣 布跟进。50年来,电脑更新换代愈来愈快,初期每四年换一代,接着一年换一代,而1995年却换了两代,即在 486之后又研制成586(奔腾)和686 (高能奔腾)。个人电脑的体积越来越小,造价越来越低,而功能却越来 越多,操作也越来越方便。如今,电脑以及部分多媒体系统已进入千家万户、寻常人家。预计到2000年,电脑 将在全世界的各行各业和众多普通家庭中使用。在这一次的传播革命中,电脑加上各种软件和多媒体(诸如电 话、录像机、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传真机、打印机、游戏机等),将成为人们综合处理人际传播、组织 传播、大众传播和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并且即将进入一个综合传播的 新时代。
互动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 此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以往,人们只是 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他们所“不讨厌的内容”,传播者积极地将信息推向受众,受众则消极地打开“开关 ”等待信息的来临;而互动传播中的人则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寻找信息、追逐信息,向资料库、电子图书馆、影 视中心索要信息。以往,受众对传播的参与和交流程度极低,互动传播则要求人们有很高的个人参与性,即不 仅要主动地选择、寻找、索要信息,而且要积极地向“信息高速公路”输送信息,或者通过“电子信箱”交流 信息,或者通过互联网络(INTERNET)召开会议、远程会诊、合作攻关,甚至可以远距万里而在网络上对同一 文件进行共同修改。此外,互动传播中的各种媒介将在发展中有机地组合、集成为一体化多功能的多媒体电脑 ,而各大传播机构(如邮局、报社、电台、电视台、电影公司、图书馆等)也将有序地聚合成一种松散的超级 信息传播系统。互动传播和信息革命正在进入一种“临界状态”,一个崭新的社会即将到来,新的社会包容着 整个世界,互动传播连接着整个人类。每一种传播科技的出现与发展都在缩短着时间和空间,消弥着文化差异 ,扩展着思想观念。
结语:主要观点及其推论
通过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描述与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其推论为:
从五次传播革命的历程所呈现的状态看,我们认为有四种状态应引起传播学界的重视:(1)人类传播革命 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从动物传播进化到人类的语言传播用了200万年,从语言传播进入书写传播用了 9.5万年,从书写传播跨入印刷传播花了约4千年,而从印刷传播迈进电讯传播只用了1200年,从电讯传播进入 互动传播的时间更短,只有102年,而互动传播至今只有50年。可见,传播革命的步伐、传播技术和手段的革新 在时间上是以逐步加快、越来越快和间隔越来越短的情势发展的。(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 叠加性状态发展。即新的传播革命爆发后,人类在旧的传播革命中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不会被随之抛弃,而总是 以一种新的面貌又出现在新的传播活动之中。它们的生存与发展似乎不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法则,好像更 符合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原理。因为,书写传播并未淘汰语言传播,电讯传播并不排斥印刷传播,而互动传 播的发展似乎要将各种传播的形式与手段集于一身。(3)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如电话是对语言传 播和电报传播的整合,广播是对电话和唱机的整合,电视是对广播与电影的整合,而电脑的发展将整合一切传 播媒介。(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据统计,图书馆的规模每14年增加一倍,每一世纪 增加140倍。14世纪初,巴黎大学图书馆藏书1380册,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图书馆,现在世界上已有12个图书馆藏 书超过800万册。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50万种图书,平均每分钟就出版一种新书。科学知识的增长愈来愈快, 过去每隔10—15年人类知识就要翻一番,如今3—5年就要翻一番。有人曾对美国化学文摘作过统计分析,发现 文摘的数量达到第一个百万条花了30年,第二个百万条花了18年,第三个百万条花了4年,第四个百万条只用了 2年半……。还有人统计得知,人类全部科技知识总量的80%以上都是本世纪产生的。〔3〕显然,这一状态与 前述三种状态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五次传播革命所形成的结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1)语言传播 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的凝固剂。它拯救了人类,使人类可以交流信息、积累知识,从而由动物世界进 入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2)书写传播使人类可以将事件和自己的经历、见闻、思想固定或记 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梁衡(1996)认为:语言文字还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对内,它 是整合民族感情的粘接剂;对外,它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一道屏障。(3)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 ,导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使人类由人际传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4)电讯传播则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 入国际传播。(5)互动传播是将以往的各自独立的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将单功能的媒体转变为多功能的 媒体,将人类由工业社会带进了信息社会。信息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和社会运作的“核能”。可见,每一次传 播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传播能力,而且从物质到精神都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再从五次传播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来看,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 每一次传播革命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2)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 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上成正比关系。(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 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如语言传播时代的克罗马农人,书写传播 时代的古埃及人和希腊人,印刷传播时代的中国人,电讯传播和互动传播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4)传播上的 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于是 ,小国文化将首先消融在邻近的发达大国的文化洪流之中,进一步的竞争将会逐步形成几块区域文化(如以儒 教为核心的亚洲文化,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中东文化,以及以标榜自由与民主为特征的西方文化,等等)。这 一切都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人类传播 活动的研究。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回答者: 贝贝双 | 二级 | 2011-5-12 20:11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也随着发展,网络也在发展。现在网络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最爱。它充满了神奇,使有些青少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让他们误入歧途。网络也可以帮助他们。
每一件事情都它的利与弊,更何况是网络,它也有它自己的利与弊。
当我们需要寻找资料时,去翻阅那几本厚厚的字典,实在是太麻烦了,更何况有些资料字典上根本找不着,便要去找书或杂志。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电脑,便可上网寻找资料,电脑上记载的东西很多,比那些书`杂志`字典……记载的更多。虽然买电脑比买书`杂志`字典所花的钱多,但这也是物有所值。
网络的好处不止这些,还有许许多多,数也数不清,但网络的坏处也存在许多。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电脑时,我们就被它所吸引。现在更多的男生迷恋于网络,从而放弃读书,成绩逐渐下降;偷偷地拿着钱去上网,去上网。当没钱上网时,便会去拿父母的钱,同学的钱,朋友的钱,甚至老师的钱;当被老师发现他去了,教训他,当他怒火的时候,就会行为越轨……
上网对青少年是有利又有弊,我们一定要学习有利的,对弊的一面要避而不见。我们应该把握住自己,别让自己有非法行为,等到发现已经太晚了。

内容提要: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 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它 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 巨大的。
* * *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3500年发明了文字,实 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 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
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起因、过程 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也随着发展,网络也在发展。现在网络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最爱。它充满了神奇,使有些青少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让他们误入歧途。网络也可以帮助他们。
每一件事情都它的利与弊,更何况是网络,它也有它自己的利与弊。
当我们需要寻找资料时,去翻阅那几本厚厚的字典,实在是太麻烦了,更何况有些资料字典上根本找不着,便要去找书或杂志。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电脑,便可上网寻找资料,电脑上记载的东西很多,比那些书`杂志`字典……记载的更多。虽然买电脑比买书`杂志`字典所花的钱多,但这也是物有所值。

网络的好处不止这些,还有许许多多,数也数不清,但网络的坏处也存在许多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电脑时,我们就被它所吸引。现在更多的男生迷恋于网络,从而放弃读书,成绩逐渐下降;偷偷地拿着钱去上网,去上网。当没钱上网时,便会去拿父母的钱,同学的钱,朋友的钱,甚至老师的钱;当被老师发现他去了,教训他,当他怒火的时候,就会行为越轨……
上网对青少年是有利又有弊,我们一定要学习有利的,对弊的一面要避而不见。我们应该把握住自己,别让自己有非法行为,等到发现已经太晚了。
没有好的 只有坏的 使我们忘了前人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的能力 楼上的那位 人性冷漠 如果考试帮你的人才叫是害你的 不帮你的才是对你最好的 你应该对那些人说谢谢 人们在有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 首先想到是到网上去查资料 没有谁想过自己去独立思考吗? 难道人们都忘记了古希腊独立创造 独立思考的能力吗? 学习方面碰到难以解决的 就去问同学 问老师 要不就去网上查资料 难道就那么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吗 生活方面碰到难以解决的就找别人帮忙 难道靠自己就不能解决吗? 随着信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可是信息传递的方式也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麻烦。
例如:1、因为有的电脑,可以上网查资料、看报纸、看书等。可是有的同学却借着这些名义而上网玩游戏,甚至有些同学明明按的是有关哺乳动物的资料,但是打开的网页却是一些游戏网页,或者专门散播木马病毒的网页。
2、以前所用的bb机,现在都用了彩屏手机黑白手机代替了,手机也可以上网,也可以发短信,而且比电脑小的多了,携带方便。但是,有些不良的顾商,特意发一些说,什么你中奖了,到XXX地方领取或回复136XXXXXX电话,最离谱的是,这些人甚至回打电话来告诉你,而且让你把银行号码给他,当然,这些我们是不能相信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也随着发展,网络也在发展。现在网络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最爱。它充满了神奇,使有些青少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让他们误入歧途。网络也可以帮助他们。
每一件事情都它的利与弊,更何况是网络,它也有它自己的利与弊。
当我们需要寻找资料时,去翻阅那几本厚厚的字典,实在是太麻烦了,更何况有些资料字典上根本找不着,便要去找书或杂志。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电脑,便可上网寻找资料,电脑上记载的东西很多,比那些书`杂志`字典……记载的更多。虽然买电脑比买书`杂志`字典所花的钱多,但这也是物有所值。
网络的好处不止这些,还有许许多多,数也数不清,但网络的坏处也存在许多。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电脑时,我们就被它所吸引。现在更多的男生迷恋于网络,从而放弃读书,成绩逐渐下降;偷偷地拿着钱去上网,去上网。当没钱上网时,便会去拿父母的钱,同学的钱,朋友的钱,甚至老师的钱;当被老师发现他去了,教训他,当他怒火的时候,就会行为越轨……
上网对青少年是有利又有弊,我们一定要学习有利的,对弊的一面要避而不见。我们应该把握住自己,别让自己有非法行为,等到发现已经太晚了。

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是以电子邮件系统为基础扩展而来的一种专用于贸易业务管理的系统,它将商贸业务中贸易、运输、金融、海关和保险等相关业务信息,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按照协议在贸易合作者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快速传递,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业务处理过程。●由于EDI可以...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答:13. 手持移动电话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4.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基础。15. 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通信方式。16. 信息高速公路,如互联网,将全球范围...

信息传递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要多一点
答:信息传递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要多一点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 贝贝双 2011-05-12 · TA获得超过19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邵培仁 ...

信息传递方式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那些影响
答:上网对青少年是有利又有弊,我们一定要学习有利的,对弊的一面要避而不见。 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来说,信息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缺乏信息,即使有了资金、厂房、物资和能源,办企业也十分困难,因为企业没有生命力。因而,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4.交流 师:从古到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现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引用文中的诗来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那就是——生:“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天涯若比邻”。师:从“驿使”的长途跋涉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多大的改变啊。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春望》中的一句...

举例说明信息传递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答:另外,网络方便了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也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创作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活动。这些都为我们的文学欣赏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日常生活中,我们工作和学习经常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前我们主要的途径就是去图书馆查找,这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也随着发展,网络也在发展。现在网络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最爱。它充满了神奇,使有些青少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让他们误入歧途。网络也可以帮助他们。每一件事情都它的利与弊,更何况是网络,它也有它自己的利与弊。当我们需要寻找资料时,去翻阅那几本厚厚的字典,实在是太麻烦了...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交流方便,同学之间可以沟通交流,互相获取经验。就算身在异国他乡,通过信息传递也能很好地和亲人朋友交流,诉说,信息传递把相隔甚远的大家连着了一起。

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作文300字
答:在网络里你也可以看到许多信息,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爸爸也是通过“网络大哥”知道的。我最喜欢QQ聊天,我和我的QQ好友通过QQ来交流,说学习,说课外话题,闲聊,给我们搭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手机是紧急信息传递手,出门都靠它!有了信息传递手,生活真方便!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答:,古代:邮驿传递制度,鸿燕传书。2,现代:电报,网络通讯。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