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学习目的

作者&投稿:陶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学读“古代汉语”学习什么?~

基本是古文,古代所有古文,包括甲骨文金文之类的。字句的意思的用法,以及来由。
比如汉朝的赋和唐代的诗的区别,为什么会这么演变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古代汉语课属于语言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主要任务:古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常识和语法精要,具有阅读古代作品文献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包括三大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 古汉语概要
  主要讲述古汉语文言文与古白话两个支流极其特点,文言文与古白话的历史地位及研究的全局性,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本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 古汉语知识
  (一)文字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 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三种方法(检字法):
  2、 三种汉字排列法的利弊:
  3、 几部常见字典、辞书的作用:
  (1)《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常用来检查字音和字义
  (2)《辞源》《辞海》常用来查检词语典故
  (3)《诗词曲语辞汇释》常用来查检特殊词语
  要求:1、掌握汉字的三种检字法;了解上述几部字典、辞书的作用
  2、通过查检练习,熟悉这些字典、辞书的体例和查检方法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六书与汉字的形体结构
  2、四种字法简释
  3、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4、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异体字、繁体字
  要求:1、了解“六书”的名称、定义和例字
  2、明白分析汉字结构的目的
  3、了解形声字的结构形式,能分析字的部首
  4、能分清异体字,认识繁体字
  (二)词汇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异同三种的情况:
  2、古今词义的差异
  3、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求:1、弄清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2、能辨析古今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以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和轻重
  3、不要把有些相连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双音词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要求:了解什么是本义和引申义,懂得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以及引申的基本方法
  三)实词的用法
  1、词类的活用
  (1) 名、形、数词用作一般动词
  (2) 动、形词的名词化
  (3) 使动用法
  (4) 意动用法
  (5) 名词用如动词
  (6) 名词用作状语
  2、 鉴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3、 代词的分类及用法
  4、 数量词的用法
  要求:懂得什么是词类活用,掌握上述各种类型的实词,及词性活用的方法,并能准确翻译。
  四)虚词的用法
  a) 副词 副词的语法特点和分类及值得注意的一些副词
  b) 介词 几个用法特殊的介词:“于”、“以”、“为”、“与”
  c) 连词 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与”、“而”、“则”、“虽”、“然”、“之”
  d) 语气助词 常见的句尾语气词:“也”、“矣”、“已”、“乎”等
  要求:掌握上述各种词的分类、特点和用法。
  五)古代汉语的词序
  1、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及其条件
  (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
  (3) 为了强调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宾语
  2、 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
  (1) 一般表示行为数量时
  (2) 强调行为数量时
  要求:1、掌握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及其条件
  2、掌握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
  (三)句式
  一) 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二) 被动句的基本形式
  三) 倒装句的几种情况
  四) 省略句的常见形式
  五) 复句
  要求:掌握上述各种句型,能正确翻译。
  (四)用韵、平仄
  1、 先秦作品的用韵
  2、 近体诗、词的用韵
  3、平仄
  要求:1、弄清什么是“古诗”、“近体诗”“古体诗”以及后两者的区别
  2、了解诗、词的压韵特点,
  3、掌握平仄的四种基本句式、粘对拗救的方法
  4、了解律诗对仗的要求
  (五)相关知识
  1、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2、 古代的职官
  3、 古代的地理
  4、 古代的历法
  5、 古代的文体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绪论
  中国的文化是悠久的,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必须批判地予以继承。要继承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读古书就要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时代越远,语言与现代的距离也就越大;正是由於中国文化是悠久的,所以古代汉语的学习更显得重要。我们必须扫除语言的障碍,才能充分地接触我们的文化遗产;然后才谈得上从中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如果连书都读不懂,哪能辨别精华和糟粕呢?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根据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范作品。这里所谓文学语言,是语言巨匠们在全体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基础上高度加工的结果。重点是先秦的典范作品。这不仅因为先秦时代距离现在较远,作品比较难懂;而且因为先秦的典范作品的语言是历代文学语言的源头,影响极为深远。学习先秦典范作品的语言,可以收到溯源及流、举一反三的效果。至於古白话,由於它同现代汉语非常接近,比较容易读懂,所以我们不拿它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这门课程的对象确定了,还要考虑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前人学习古代汉语,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多读熟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日积月累,也就逐渐地掌握到一定数量的文言语汇,领会到文言用词造句的一些规律。但是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往往认识模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要提高一步,还要学习所谓“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五四”以后,高等学校在古代语文教学方面,分设了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课。这些都是基础知识课,并不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目的。显而易见,这两种做法都有很大的片面性,不适合於今天的需要。
  有人曾经希望学习古代汉语时有一把钥匙,学生掌握了这把钥匙,就能开一切古籍之门,不是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没有这样一把钥匙呢?如果把这把钥匙看成为灵丹妙药,希望不劳而获,这样的钥匙自然是没有的。如果说,认真考虑教学内容,讲究教授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执一驭万,那是完全可能的。
  理性认识依赖於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於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可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感性认识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深刻,语言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练。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须大量阅读古代的典范作品。因此,本书文选部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选的文章一般是历代的名篇,都是语言有典范性的优秀作品,而绝大多数又是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相结合的。其中有讲读的,有阅读的。我们要求结合注释,彻底读懂,并希望多读熟读,最好能够背诵若干篇,这不但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感”,这种基本的实践工夫,大大有助於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於心。反之,如果离开感性认识而侈谈古代汉语的规律,那么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对於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不会有多大帮助的。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意思,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有待於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於发展到理性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所以本书中有古汉语通论部分,阐述古代汉语词汇、文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使学生能把读过的作品拿来跟它相印证。这样既有材料,又有观点,对古代汉语才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们讲通论的目的并不在於传授有关古代汉语的系统理论,而是从帮助提高古汉语的阅读能力出发的;因此,各部分知识并不强求其完整性和系统性。
  学习古代汉语,对於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该强调词汇方面。因为音韵只在阅读古代的诗词歌赋时,问题才比较突出;至於语法,古今差别不大,问题容易解决;而词汇是处在差不多不断变化之中,有些词,古代常用,现在变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有些词古今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异,读古书时,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误解了词义。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重点必须放在词汇上。至於词汇,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古代汉语里的词并不都是同样重要的,有些僻字僻义只出现在个别的篇章或著作里,它们不是常用词,我们只在读到这些作品时才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翻检字典辞书,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暂时不必费很大的力量去掌握。至於常用词就不同了,只要我们阅读古书,几乎无时无地不和它们接触;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过去有人专门钻研僻字僻义,那不是学习本课程的迫切任务;正是这些常用词似懂非懂,才使人们对古代作品的了解,不是囫囵吞枣,就是捕风捉影。掌握常用词也可以说是掌握了一把钥匙,它把文言词汇中的主要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了。常用词的掌握一方面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认识。说它是感性认识,因为词汇的系统性远不像语法那样强,要掌握每个词的词义和用法,非一个一个地掌握不可。我们如果有计划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也就能基本上解决阅读古书时在词汇方面的困难。这些常用词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授,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习时切实掌握,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上的细微差别,防止一知半解,一览而过。我们说常用词的掌握也是理性知识,因为把各书的常用词的词义集中在一起,需要一番概括的工夫。古人对古书词义的注释,往往只照顾到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讲得通就算了,而有些字典按字收列许多古代注释家的训诂,就显得五花八门,杂然纷陈。其实,许多表面上看来像是分歧的意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意义,或者再加上一两个或者再多一点的引申义,就可以说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这样删繁就简,芟翦枝节,突出主干,也就是高度概括的过程。学生有了这种训练,就有了一些真工夫,会大大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为用的。如果只掌握常用词而不讲读作品,那就只能获得一些关於字义的零碎知识。如果只讲读作品而不掌握常用词,那就讲一篇,懂一篇,不讲的仍旧不懂。如果只熟读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词,而没有关於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那就不能融会贯通,概括全面。如果只有关於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不掌握实际材料(文选、常用词),那就是空中楼阁,对於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不会起多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好“古代汉语”这一课程,就非全面地掌握这三部分的内容不可。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不能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专从所谓语言的角度去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人的思想,也就无法了解古人的语言;如果我们对某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认为我们已经真正读懂了它。古人的思想是打着阶级烙印的,是带着时代色彩的,因此,我们对待古典作品就不能不估计到作家作品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而作为一门语言课一门工具课,在“古代汉语”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不可能用许多时间来对作家作品进行思想分析,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本着批判地继承的精神去对待这些作品,自觉地培养分析鉴赏的能力。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过来的,在语法方面,有许多古代虚词和结构形式就常常运用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书面语言里,在词汇方面也是这样。因此,学习古代汉语虽然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古代的文学语言掌握好了,对於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说:
  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於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38页。)要想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必须熟悉古人所用的文学语言。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的继承性,但是也应该看到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更加丰富,更加精密完善。学习古代汉语,无论是为了培养阅读古籍的能力还是为了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我们都必须以“古为今用”为原则,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这是坚定不移的。

  太多了,超过1W字了,复制不了。这个网址上有,你可以看看,应该很全,有七页,慢慢欣赏!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14903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熊颈”应作“熊经”。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广雅·释言》:“经,径也。”《文选·左思》 李善注:“直行为经。”径:径直行走。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有题为“熊经”的,其图为左右两脚一前一后,左右两臂一起一落,收腹挺胸,身体悠然有摇晃之状,类似后人的行步功法。这正是熊直立行走的姿态。鸱,又名角鸱,是猫头鹰的一种。鸱顾,象角鸱一样回头顾盼。模仿角鸱回头顾盼的动作。“熊”“鸱”都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现象称作普通名词作状语。译为象熊一样径直走,象角鸱一样来回顾盼。
军事上,要学习古人的军事思想,也要接触文言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述了齐国和魏国在魏马陵的一场战役。齐军师孙膑向大将田忌分析两国军情时说:“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百里指每天行军一百里;“趣”义同“趋”。“趣利”,跑去争利.蹶,形声字,从足厥声。本义为仆倒,跌倒,引申为“挫折”。蹶,动词的使动用,使……受挫折;上将,高级武官,义同大将,主将。每天行军一百里跑去争利会使大将受挫折。

2.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一个历史范畴,就其自身的规律来说,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词语,语法规则,修辞手法。还保留着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格言,诗文名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代成语词典》(甘肃师大中文系):“百足,虫名,即马陆,约一寸长,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僵硬……用以比喻人虽死去,他的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曰”章苏代讲“其丈夫宦三年不归,其妻爱人。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其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已而丈夫果来,於是因令其妾酌(斟)药酒进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虑曰:吾以此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则逐吾主母。与杀吾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踬(zhì)而覆之(倒了它)。於是因佯僵而仆之(倒掉它)。”又《战国策·燕策一》人有恶苏秦於燕王者章苏秦讲忠信之事:“臣粼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男主人),言之则逐主母(女主人),乃阳僵弃酒。”(阳:通“佯”)《文选》卷52曹 《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
《光明日报》:“他们在思想上腐蚀拉拢,引诱一些人唯名是争,唯利是图,唯官是抢,唯权是夺,肆无忌惮地侵吞和挥霍人民的劳动果实,追求比资本家还腐朽糜烂的生活。”其中“唯名是争,唯利是图,唯官是抢,唯权是夺”是古代汉语中“唯…是…”的格式。
平常说一锅饭能吃十个人,一条凳子能坐五、六人。实际运用的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使动。“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不知道的东西。
而立: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既然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要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就要从古代汉语中摄取养料。像鲁迅、茅盾、朱自清、冰心等现代文学大作家,无一不在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方面有精深的造诣。钱钟书《管锥编》。台湾作家琼瑶《在水一方》,篇名和主题歌都取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见,熟悉古代文学的语言,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有的没有注释,需要老师自己解决。如《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恳求焦母留下刘兰芝时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复”下无注。“复”作副词的常用义是“又,再”,如本文“终老不复取”。这里讲成“又,再”不妥。“又,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而焦仲卿只娶了刘兰芝一人,也只娶了她一次。“复”有助动词“能”义。《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如果解为“又,再”似乎亦通,但不合事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百川不可能西归,更谈不上再向西归。“幸复得此妇”即幸好能得到这个妇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高中课本“极”下无注。在这段文字中,“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劳苦”“疾痛”“倦极”“惨怛”都当为同义结构,“极”不能理解为“极点”。“倦”“极”同义。《广雅·释诂》:“疲,惫,极也。”西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胸喘肤汗,人极马倦。”对文,“极”亦“倦”。南朝·梁·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一本作“不劳”,可见“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又《世说新语》中常见“小极”一词,有时亦作“小倦”。可见,“极”就是“倦”。
课本中注释有的是错误的,需要老师有辨别能力。高三《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公子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于是选兵八万,进军击秦军。“勒兵”注“检阅军队”“勒”无“检阅”义。“勒”本义为“马笼头”引申为“拉缰止马”,再引申为“整顿”“部署”。《后汉书·光武纪》:“亲勒六军,大陈戎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故臣复取璧。”“以戏弄臣”一说“戏”为动词,一说“戏弄”为动词。两种说法于上下文意均欠稳妥。《艺文类聚》卷17“人”部引《史记》作“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故臣复取璧。”又卷84“宝玉”部引作“今大王见臣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为戏弄,无偿赵王城意,故臣复取璧。”用此校勘今本《史记》,得知“臣”是因下文而衍。原来戏弄的是玉璧而非相如。秦王因骗得稀世珍宝而喜形于色,又将之传给妃嫔赏玩,这才是文意重心所在,而非着意玩弄相如。



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是什么?
答:学习古文是国学的启蒙,是走进诸子百家的开端,是敞开心灵接受各种思潮洗礼的开始。古文有助于学习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前事要放在当然的思想中去思考。想以史为镜就要求我们把自己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这就要求对历史和国学的学习。学习古典作品,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现力的古代语言,是提高语文...

常识与理论阅读
答:第一、了解该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古代汉语 是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 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本课程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 力相结合,要求自学者结合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阅读和背诵, 通过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 和应用,较系统地掌握 古代汉语 基础知识, 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点和重点?
答:认识古代汉语的性质,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1.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 3.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从...

学习古代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答:二、学习古代汉语的必要性 我们要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念古书就要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比如研究古代文学,当然要学习古代汉语。比方我们要研究文学史,有古代的诗歌、古代的散文……没有阅读古代古书的能力,我们便无从研究。这是很容易懂的道理。我们研究自然科学,要...

古代汉语学什么
答: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

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答:一、“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基础课。《古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同时也是一 门语言课。 之所以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基础课,是因为开设这门课的直接目的。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为他们学习古代文学和从事中学文言文教学...

为什么古代汉语以文言文为学习对象?
答:最早来源于古代口语,虽然它并不等同于古代口语,但在字词义、基本表述方式上遵循着口语的原则。学习古汉语,只能以文言文为对象。在文言文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也能发现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新词汇,也能发现一些字词义的变化,正是不同时期社会口语变化的反映。

怎么看待古代汉语这门课的性质?
答: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
答: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习古代汉语会有什么用处
答:懂很多人生哲理,教导做人,平心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