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汉语以文言文为学习对象?

作者&投稿:扶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感性与理性、范文与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即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的文言文,自觉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知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配合,就能较快学好文言文。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实践证明,这是学习古汉语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学习古代汉语为什么要读文选呢?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那么,阅读文选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着眼于语言,不要着眼于文学。如《论语、侍坐章》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史记。 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本文转载链接:|更多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首先是为了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以便批判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其次是因为古代汉语对现代语文修养也有一定的帮助。现在把这两个理由分别提出来谈一谈。

  第一,中国有几千年文化需要我们批判继承下来。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总要接触古代文化。有时候,是别人先读了古书,然后用现代语言讲给我们听,例如我们学过的中国史就是这样。有时候,是别人从古书中选出一篇文章或书中的某一章节的原文,加上注解,让我们阅读,例如我们所学的语文课,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将来如果我们研究历史,就非直接阅读古书不可;如果研究古典文学,也非直接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不可。研究哲学的人必须了解中国的哲学史,研究政治的人必须了解中国历史的政治思想,研究经济的人必须了解中国历代特别是近代的经济情况,他们也必须直接阅读某些古书。学音乐的人要知道点中国音乐史,学美术的人有必要知道点中国美术史,他们也不免要接触古书。就拿自然科学来说,也不是跟古书完全不发生关系的。学天文、数学的,不嫩不知道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辉煌成就;学医学、弄孤儿的,不能不知道中国古代医学上、农学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学工科的,也不能不知道中国古代不少功成是走在世界建筑学的前面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靠别人读了讲过我们听,活用现代白话文写给我们看,但是到底不如自己阅读原文那样亲切有味,而且不至于以讹传讹。

  在中学时代,还不能要求随便拿一本古书都能看懂,但是,如果多读些文言文,就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但是,如果我们连书都没有读懂,也就谈不上辨别精华和糟粕了。因此,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批评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

  第二,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和典故。因此,我们的古代汉语修养较高,对现代汉语的阅读能力也就较高。像“力争上游”的“上游”(河流接近发源地的部分),“务虚”的“务”(从事于),本来都是文言词,现在吸收到现代汉语来了。毛主席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词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不但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阅读现代书报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



——摘自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常识》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古汉语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由于古代人的口语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更不谈学习了。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来源于古代口语,虽然它并不等同于古代口语,但在字词义、基本表述方式上遵循着口语的原则。学习古汉语,只能以文言文为对象。
  在文言文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也能发现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新词汇,也能发现一些字词义的变化,正是不同时期社会口语变化的反映。

  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世界上来路变是归途,归途也成来路”……无数个片段在脑中闪过――李后主的伤,清照的情,四维的义,冰心的悟都如屡屡清风般掠过,留下的痕迹都俨然美丽于世界万物。也许愈是美丽愈是脆弱,痕迹渐渐的散开……
  感谢您的赐予,感谢赐予得最珍贵的财富,使人间五彩纷呈。
  您,用柔漫的音律赐给万物以感情。人类,庞大的家族,却是有丰富感情的家族。父爱的沉重,母爱的体贴,友爱的关心,兄弟之间的正义,姐妹之间的柔情,陌生人之间的帮助。互相之间的情感,如此真实的淋漓尽致的表现……
  感谢您的恩赐,感谢给予我们最动人的情感,永存不灭。
  自然的赐予,是如此美丽,如此光彩夺目,给万物以五光十色的礼物,感谢自然的赐予!

为什么古代汉语以文言文为学习对象?
答:古汉语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由于古代人的口语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更不谈学习了。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来源于古代口语,虽然它并不等同于古代口语,但在字词义、基本表述方式上遵循着口语的原则。学习古汉语,只能以文言文为对象。在文言文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也能发现不同历史...

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要以先秦两汉的文言文为主
答:因为先秦两汉的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原貌,是汉字的最初形态和语法结构,其中包含着汉语的演变规律,对于汉语的研究和学习都有重要的价值。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文言文也是汉语古典文学的原形,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从中可以获取许多关于古代汉语的重要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有什么用?学习古文有什么意义为什
答:4、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美学素养 学习文言文,使学生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 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文言文语言优美,韵律工整,音调和谐,经常诵读,不仅培养了语感,还提高了记忆能力。扩展资料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

古代为什么用文言文
答:3. 古代人写文章为什么用文言文 因为当时的文字只流行文言文,白话文是在五四运动后才推广的,而且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1919年“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答: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恰当地使用。汉语在语言史上应该是个奇迹,经历了几千年,它的语汇系统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稳定性依然是他的显著特征。今天,我们虽然很少用“钟鸣鼎食”这个词,但是我们却常常使用“人声鼎沸”和“鼎力相助”。“鼎”这种器物虽然消失已久,但它...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答: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 学习文言文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鉴赏能力。我国许多现当代大作家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灵活地运用古典文学里固定下来的词、短语或语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文学大家的。

古人为什么说文言文
答:1. 古人为什么要写文言文 原因如下: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有什么用啊
答: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文言文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学习文言文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我国许多现当代...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文言文有哪些分类?
答: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孕育除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要继承者宝贵的文化财富。而这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的写作方式是用文言文写的。只有学习了文言文,我们才能够了解古代中国,才能够发扬传统文化。所以,学习文化是每一个...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答:首先,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次,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