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作者&投稿:闵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与原则~

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下的治理效益评价体系,需要构建一套实用的,能够全面准确地判断和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要求:①能够全面反映影响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各因素的现状。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能反映生态、社会、经济各系统本身主要情况的指标,又要包括能反映其相互间协调程度的指标,还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②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为了能够运用指标体系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各主要方面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所选指标要尽可能量化,同时对一些有重要意义而又难以定量的因素,可用定性指标进行描述。③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本身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相互间的关系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要求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其现状,又能反映其主要变化趋势。④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选指标应该针对研究区域的实际状况,而且比较易于测定或获取。⑤所选指标应该与不同治理模式有密切关系或对其有直接影响。影响治理模式的因素很多,只应考虑与治理模式有密切关系或有直接影响的指标。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工作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系统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从各个方面全面完整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各个主要影响因素。②可比性原则。同一指标对所有的评价对象应具有相同的标准尺度,便于评价对象间相互比较和分析。③通用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尽量满足能够反映各方案的要求,避免选取某些仅对某一方案适用的特殊指标。④简洁性原则。指标的描述要简洁准确,指标的含义要明确具体,避免指标之间内容的相互交叉和重复,同时,在不影响指标系统性的原则下,尽量减少指标数量。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是根据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对不同因素进行筛选的。
(一)评价因素体系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1.评价因素体系选择的原则
农用地分等评价因素是指对农用地生产力有显著影响,并能在区位上形成差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在选择评价因素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因素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农用地的本质和它的复杂性,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农用地的生产力水平。
(2)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确实反映农用地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
(3)综合性原则。农用地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评价因素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反映农用地的主要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4)系统性原则。应确定相应的评价层次,将各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论的观点进行考虑,构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5)易获性原则。在指标确定时要考虑其可获性。有些指标对农用地质量有很好的表征作用,因其数据缺失或不全,而无法计算和加入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不能选作评价指标。
2.评价因素体系选择的方法
分等因素是在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办公室推荐的分等因素和自选分等因素范围内加以选择。
自选分等因素从以下因素中选择:
(1)水文条件:包括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
(2)土壤条件: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体结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的侵蚀性、土壤的保水状况、土壤的砾石含量等。
(3)地形条件: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
(4)地质地貌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等。
(5)农田基本建设情况:包括灌溉配套制度、排水配套制度、田间道路配套制度、田块大小及平整度等。
自选因素按其对海南省农用地质量影响的重要程度,先由项目组初选排序,再经省内专家三轮打分(特尔菲法)综合分析论证后确定。
(二)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体系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具体层次结构如图 3-3 所示。

图 3-3 海南省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指标体系

1.土壤条件指标
(1)有效土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指植物根系可能伸展到的土层,可以是土壤剖面中土壤层(水稻土为 A 层+ P 层+ W 层,旱坡地为 A 层+ B 层)和母质层之和(C 层)。对农作物来说,一般规定为 1 米左右。土体厚薄受地形及侵蚀程度的影响,由于土体内物质的转化、迁移和积淀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是一个对山地及丘陵区土壤肥力和作物的生产能力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土地所处的地形位置与土层厚度关系密切,位于上坡的土地一般坡度大、位置高,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土层浅薄;位于下坡的土地,位置低、坡度缓,接受上、中坡径流携带的泥沙和其他松散物质,土壤有稳定形成的条件,所以土层深厚。坡形与土层厚薄也有一定关系,凹形坡经常接受水流汇集和物质堆积,土层较厚,而凸形坡因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薄而含砾石多,持水保水性差。据对山地区旱坡地土层厚度小于 80 厘米的上坡样品测定,土壤肥力属中低水平(有机质含量≤ 2.5%)的占所测样品数的 67%(n = 45),土壤肥力属高水平(有机质含量> 2.5%)的占所测样品数的 33%;而中、下坡土层厚度大于 80 厘米的土壤肥力属中低水平(有机质含量≤ 2.5%)的占所测样品数的 47%(n = 76),土壤肥力属高水平(有机质含量> 2.5%)的占所测样品数的 53%。因此,有效土层厚度是储存营养物质、水分并向农作物供给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土层,是农作物根系活动层。
(2)表层土壤质地。表层土壤质地是指土壤机械组成中的颗粒粗细、砂粘程度,它是反映土壤物理特性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其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决定土壤的蓄水、导水、保肥、供肥、保温和导温以及耕性等的重要因素。砂质土壤由于土壤含砂粒较多,粒间孔隙大,水分易透入而不易保蓄在耕作层内,抗旱能力弱,同时含养分少,保肥能力差,所以土地质量不高;粘质土壤粘粒含量多,土粒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供肥和通透性差,而且由于粘结力强,耕作阻力大,耕性差,适耕期短;壤质土是介于粘质土和砂质土之间的类别,在性质上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水、肥、气、热比较协调,有较长的适耕期和较广的适种性,是一种较好的土地。海南省由于地处高温多雨地区,耕作层的土壤粘粒大量流失,沙化严重,大于0.01 毫米的颗粒比重达 85% 以上,普遍为砂壤土。例如,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土壤多为燥红土和滨海沙土,水稻土主要是麻赤砂泥田和潮沙泥田,土壤沙瘦、漏水漏肥,成为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因此,表层土壤质地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产量,故应作为评价土地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作物吸收多种养分的重要来源,既能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作物生长。土壤有机质水平是反映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受不同水热条件、土壤通透性及农业利用方式的影响较大,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反之,利于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从大规律看,红壤地区土地的有机质含量高于赤红壤,赤红壤又高于砖红壤。砖红壤分布比较分散,在全岛各地都有,赤红壤一般分布于岛中低山或中山地带。有机质含量较低致使砖红壤类土难于耕垦,并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通常认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较高为好,但也不是越高越好。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南方水稻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在 3.5% 以下时,才与产量呈良好的相关性。从对年亩产 1000 千克以上的高产田块调查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多数在 3.5% 左右。地处低平地带的土地有些由于受沼泽化过程或埋藏黑泥层的影响,形成的泥炭土有机质含量通常都非常高。但这类土壤的有机质活性很低,对土壤肥力影响作用大,有时甚至由于含碳量高,土壤粘结性和柔韧性差,适耕期短,生产潜力低。另外,水稻土是海南省主要耕作土壤,其几种亚类的水稻产量都很低。例如,淹育性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低,小于 1%,致使水稻产量不高,年产量仅为 100 ~ 150 千克 / 亩。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对粮食作物产量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决定土地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4)土壤酸碱度(pH 值)。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在其形成过程中受生物、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重要属性之一,土地在耕作过程中酸性还受施肥、耕作、灌溉、排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活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直接作用于根部,因此,可以认为土壤酸碱度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土壤肥力因素,不同作物对酸碱度都有各自最适宜的要求;土壤酸碱度与土壤中许多养分的有效性均存在密切关系,直接影响对作物生长必需养分的供应能力。研究表明,土壤 pH 值在 5.5 ~ 7.5之间时,适宜大部分作物生长。土壤酸碱度大多数都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之内。但由于受湿热气候的影响,还有不少酸碱度偏高和偏低的土壤,pH 值小于 4.5 的土壤,表示土壤中有游离酸存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是由于红树林残体中的硫化物被氧化成硫酸所致;pH 值在4.5 ~ 5.5 之间的土壤,表示土壤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交换性铝;pH 值大于 7.5 的土壤,说明土壤受含碳酸钙的成土母质或受岩溶钙质的影响。
(5)剖面构型。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质地的土层的排列顺序。剖面质地层次排列的形成,受沉积母质时水流速度的影响较大。此外,水在剖面中自上而下的淋洗和人们犁耙翻耕也有一定的作用。受前者的影响,质地层次似乎没有一定的规律,土地质量差异较大;后者的作用,一般形成上轻下粘的层次。其变化主要是由于成土物质迁移过程中运动力的不一样,流速快则沉积颗粒较粗,流速慢则沉积颗粒较细,因而造成剖面上下质地层次的差异。因此,在低平原区和沿海区的土地剖面构型不均一的现象较多,土体内质地层不同,对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影响较大。
(6)距障碍层深度。土壤障碍层指在耕层以下出现白浆层、石灰浆石层、粘土磐和铁磐等阻碍根系伸展或影响水分渗透的层次。障碍层深度是对水田的生产能力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如果这些障碍层次在距地表≥ 90 厘米处出现,则不算作障碍层次。
2.地形条件指标
(1)坡度。坡度影响土地水分、土体物质、岩石风化物质的分散和聚集。不同坡度对山地区、丘陵区和石灰岩地区的土地质量有显著差异。据水土保持试验区试验,坡度越大,越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越薄,适种性越差。在 10°~ 15°的坡地用当地习惯耕作方法耕种,每年每公顷土地损失的土壤为 90 吨,15°以上损失的土壤为 150 吨。坡度增大,则土层变薄,土体内砾石含量增多。总之,它对土地的养分、水分的运动规律起着制约作用,也与排灌、土壤侵蚀度有直接相关。坡度的大小对土地质量状况影响很大。水田、水浇地、望天田和菜地一般作为平地分级。
(2)地表岩石露头度。地表岩石露头度主要影响着耕作。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在植被稀少或破坏严重的山地丘陵地区,长期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于地表,影响耕种,这在中部山区表现得较为明显。还有一种是火山喷发的火山岩导致的。目前,火山岩遍布海南岛北部和西部的海口、文昌、定安、澄迈、临高、儋州等县(市)以及洋浦开发区的广大地区。这些火山岩经过数万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作用,多数已风化为砖红壤。但是火山岩风化速度极慢,风化的土壤厚度也仅有 10 ~ 20 厘米,土壤下面仍是未风化的、厚厚的玄武岩地层,只要稍微犁地就会遇到石块。
3.农田基本建设条件
(1)灌溉保证率。海南省降雨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夏秋多、春冬少,东部迎风区雨水丰富,西部因五指山、黎母山阻隔,处于背风区,雨水稀少,而且蒸发量极大。农业区周围有无健全的水利设施(水库引水灌溉或从附近河流引水灌溉)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
(2)排水条件。排水条件是指受地形和排水体系共同影响的雨后地表积水情况。渍害和涝害是海南省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当台风雨季,河水暴涨,经常泛滥成灾。另外,沿海低洼地区,由于堤围不健全或缺乏,常受潮水侵害。海南有相当一部分水田是湿地和沼泽地,排灌设施不健全。农田的排水状况对水田和旱地的作物生长都有较大影响:排水不通畅时,水田易发生还原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甘蔗、玉米、甘薯等易发生烂根现象,轻则影响产量,重则死苗。因此,排水条件常常左右着农业生产,是影响作物收成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4.水文条件
灌溉水源。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海南虽然总体上降雨丰富,但是地区和时空分布不均,灌溉水源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充分理解岩溶生态系统的内涵和认识其运行规律、演化机制的基础上,掌握以下原则:

1)确定岩溶生态系统的特殊性。碳酸盐岩及碳酸盐岩循环过程及产物是构成岩溶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由此而滋生的岩溶生态系统的富钙性、偏碱性,岩溶植被的石生性、旱生性及喜钙性,水文地质地表、地下的双层性,地下生物群对潮湿、恒温地下空间的适应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2)强调时空概念。即既要强调岩溶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异性,以及不同岩溶生态系统在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及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又要强调岩溶生态系统在自然、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动态变化、变化速率及演化趋势的时间概念。

3)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和可解释性。岩溶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要建立在野外调查、动态监测和现有科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并具有科学合理的层次性。



湿地与岩溶湿地概述
答:一、湿地与岩溶湿地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地球表面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与森林、草地、农田、海洋等生态系统共同维系着地球表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功能不可替代的自然综合体,素有“地球之肾”之美称[1],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修复受污染水体)、调蓄洪水...

会仙岩溶湿地的水质评价与水化学循环
答: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研究 式中:P为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Ci为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Si为某污染物的地表水环境标准浓度(mg/L);n为水质评价因子的数量。 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见表3-5。 表3-5 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因子选有pH值、COD、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砷...

岩溶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5)根据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质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岩溶生态学从边缘学科看可归属于地质生态学;从全球岩溶分布面积来看,可归属于陆地生态系统;但从岩溶生态系统结构特征、运行规律的特殊性,也可以直接归属于按生境类别划分的系列,与陆地生态学并列。本专著...

岩溶地区植被生态系统有哪些特征?
答:生态系统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会加剧土壤流失,也会降低降水的有效补给,使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例如,湖南湘西岩溶地区,20世纪70年代末,森林覆盖率为60%~90%,水土流失面积30%~40%,降水入渗补给量为865748×108m3/a。到2001年末,森林覆盖率降低到...

石漠化环境地质指标体系
答:石漠化监测指标是从地质学的角度表达在自然的和人为的压力下石漠化这一过程和现象,描述岩溶系统的质量现状,研究岩溶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包括物质转化、养分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特征,并推测系统发展趋势,以及模拟、判断石漠化治理对策和措施的效果。监测指标是表示石漠化的变量,而不一定是控制石漠化本身的变量。

岩溶生态系统概念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答:因此,掌握岩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对岩溶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1.2.3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及退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在国际上具有范例性 我国的岩溶发育有四大优势:①可溶岩古老而坚硬(三叠纪以前为主),孔隙度小;②水、热配套的季风气候;③新生代强烈的地壳抬升;④未受末...

石漠化问题分析
答:而目前,究竟选择哪些地质指标来说明岩溶石漠化的情况和其环境的发展变化尚无系统研究。本项目拟结合国内外岩溶石漠化的研究进展,筛选出岩溶石漠化的主要地质指标,为科学评价岩溶石漠化环境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服务。 一、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袁道先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受制于CO2-H2O-CaCO3 ...

生物因素
答:从上文可知土壤呼吸是一个地区土壤微生物新陈代谢排放、植被根系呼吸排放、土壤动物呼吸与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生成CO2的综合反应指标,因此,土壤呼吸可用来指示区域性的生物活动强度。岩溶在土壤环境中最为活跃,且与土壤环境中的CO2分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建立起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与生物活动之间的桥梁。 图3-32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答: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承担岩溶地质的基础研究、区域调查评价、开发应用和科学实验工作,形成了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岩溶景观旅游资源评价、岩溶探测与测试等优势研究领域,设置有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岩溶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院、...

峰丛石山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生态重建意义
答:峰丛石山岩溶生态系统的地上部分一般由石峰和洼地组成。石峰从峰顶到坡脚可分为几个部分,即峰顶、垭口、陡坡、缓坡。垭口以上至峰顶及垭口以下至缓坡为陡坡,岩石裸露,土壤缺乏,仅零星分布在石缝中,而垭口和缓坡土壤层相对较厚。洼地平坦,覆盖有较厚的土壤,主要耕地和多数村庄分布在此,构成了峰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