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文言文的意思

作者&投稿:窄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古文中的于是怎么翻译

“于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二:①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例如《荀子.议兵》:“然后刑于是起矣.”意思是说,接着,“刑罚”这件事情(同位结构)就发生了.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连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意思是说,于是乎派遣御史详尽了解案卷并问讯各位读书人.在古文中,“于”的含义有: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启:萌芽;蕃:茂盛;畜:蓄;臧:藏.)《列子.汤问》:“达于汉阴.”《史记.孙膑传》:“请救于齐.”《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上述各例句中的“于”可分别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动词词头.《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注意:“於”作叹词时读wū,不简化为“于”.在古文中,“是”的含义有: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潜《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②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荀子.王霸》:“若是则百吏莫畏法而遵绳矣.”又:这样看来,由此看来.《韩非子.孤愤》:“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组词“是以”、“是故”意义和用法同“因此”.《韩非子.五蠹》:“是故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③系词.王充《论衡.死伪》:“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2. 文言文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毛传:“于,往也。” 予。

3. 文言文中于是的翻译

于是 yú shì

1. 如此。

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

2. 亦作「于时」。连词。表示承接。

例:《晏子春秋 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

3. 在此。

例:《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于肴之岩吟之下,我将尸女于是。’」

4. 当时;其时。

例:《新唐书 陈子昂传》:「时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可营山陵。」

5. 如此。

例:宋欧阳修《跋尾》:「君谟之笔,既不可复得,而予亦以老病不能文者久矣。于是,可不惜哉!故书以传两家子孙。」

6. 连词。因此。

例:《史记 郑世家》:「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

7. 语气词。相当于焉。

例:《公羊传 庄公八年》:「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

4.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文言文“于是”的翻译
答:古汉语中的“是”,不是现代汉语的“是”,是“这、此”的意思,“于”一般指对什么。最大的区分就是古汉语的“于是”,一般不能翻译成现在的“于是”

文言文表达于是
答: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连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意思是说,于是乎派遣御史详尽了解案卷并问讯各位读书人。“问题补充”的回答:在古文中,“于”的含义有: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古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是“于是”的
答:意思是“于是”的文言词语有:遂、乃、则、因...魏军遂退,放逐北至涡阳。——《梁书· 韦放传》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时。清.陈观《吴公堤记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状如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明·宋濂《...

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在、以、用、对、对于、至、到、给、向、对、从、由、比,置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等等。“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于是大多数人自行将“於”简化为“于”。文言文于的意思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

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于是】 #yúshì 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例句〗两个同学真诚地交换了意见,消除了隔阂,于是又成了好朋友。===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于〈动〉(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

于是用古文怎么说?
答:问题二:“于是才”、“于是就”,用文言怎样表达? 则,有就,于是的意思 乃,有才,于是,就的意思 问题三:谢谢用古文怎么说? 多谢 不胜感激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 希望采纳,你的支持我们的动力!问题四:用古文怎么说 解释古文的方法: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

在文言文里于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3. “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可以作1、动词。 a、意思是“往”或者“去”。如:“之子于...

文言文于的解释
答: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句】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3. 文言文中 于 的意思 “于”与名词、代词或...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答:汉字 于 释义 yú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

于在文言文
答: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2. 于 在古文中的意思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