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作者&投稿:富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孔子与老子思想最大的区别在于孔子赞成“有为”希望“入世”而老子主张“无为”希望“出世”。
孔子在整理《周易》时就整理出其中“刚健有为”的思想,指出君子应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从公元前497年(55岁)到公元前484年(68岁)周游列国,虽然没有任何统治者愿意接受并践行他的政治理想,但是他还是坚持不懈地为此奔波,抱着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努力说服世人接受自己的“仁”学。
老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不要勉强自己,不要试图用人力去改变世界。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多次提出“无为”的概念,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无不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小国寡民”并且“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实际上是经过美化的原始社会时代,“国”实际上是氏族部落)才是最理想的社会。老子始终要求世人要懂得顺应“道”,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有为”(即用人力去破坏道)。

孟、荀的人性论思想都师承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观,他们都认为人性为天生,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只有通过社会道德教化才能使人性保持趋善。因此两人在学说里都注重提倡教化的重要性。
孟、荀二人在人性论上最大的_立在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对立,更确切地说是人性向善和人性向恶的对立。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此主张人性是向善的;而荀子人性论的提出则是建立在对孟子学说批判的基础上,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即主张人性向恶。
这种对立的本质在于二者对人性内涵界定的不同。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的内圣之学,在《孟子·滕文公上》有言,“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而荀子更多的沿袭了孔子的外王之道,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孟子的人性论讲求天人关系,将人性分为人生而具有的“性”(即人的道德属性,如仁义礼智)和上天赋予的“命”(即人的自然属性,如声色之好,富贵利达);而荀子的人性论讲求性伪关系,将人性分为不事而自然的“性”(即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和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的“伪”(即后天习得的道德规范)。荀子和孟子一样,都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但是,在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荀子认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无论君子小人皆是如此。孟子则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但是孟子错把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都归结为生而具有和上天赋予。
来源:北方文学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重视
  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孔子回来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
  老子《道德经》的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精深。“道经”主要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德经”主要论证治国安邦、为人处世进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之术。
  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数代皇帝的高度重视。汉朝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之前的5个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真经》作注,特意追封老子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均曾精心为《道德经》作注,他们都以治世的观点进行阐述。
  中国共产党人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来源于老子“不为天下先”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思想之一。不为天下先:从军事上讲是不先发制人,以防御为主,待机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从社会政治、人事层面讲,则为“处后”——不当头,不去争第一、当龙头老大。老子认为,这是实现“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所以,它给弱小者战胜强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你打边区,我先退,一舍三十里。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后发制人确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可以说,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思想,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反侵略作战的整个历史过程。
  为什么毛泽东对老子“不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军事思想如此推崇?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老子的“不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弱军战胜强军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中国战争史上许多有名战例加以论证,如楚汉成皋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等等有名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这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内容!正因为在相当长时间里,弱小的人民军队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生死存亡问题。所以,毛泽东在指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时,用马列主义观点科学地汲取了老子“不为天下先”、“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老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老子认作是东方思想的代表”。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泼勒认为:“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念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这句话,使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西方的广泛的重视,并掀起了一股《老子》热,成为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二本书。
  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老子这套学说,只利庶民,不利君王”
  第一,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他在《道德经》中不但提出并阐发了人类社会、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的辩证思维,而且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道”,创立了以“道”为中心的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天地自然及养生长寿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阐发了宇宙万物,天地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毛泽东曾说,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福相依、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一系列辩证法命题和概念。
  老子在西方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黑格尔认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黑格尔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支配这个时代的是我们在东方世界中所发现的所谓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老子的思想本质上是为弱小者(广大老百姓)说话。秦厉公曾说:“老子这套学说,只利庶民,不利君王”。这就不难理解老子的思想在汉武帝后逐渐被排除、淡化。司马迁认为,道家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唯一吸收了其它学派长处的优秀成果。道家从关注天地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弱者的立场出发,宣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主张是容易施行的。他说:道家思想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了儒、墨两家的长处,又提取了名家、法家之精要,随同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树立良好的风俗和应用于人事,都没有不适宜的,意旨简明扼要而容易掌握,费事少而收到的功效多(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
  比如:老子提倡大气做人,要“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抱朴守拙,即做人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童的纯真,不作秀!
  ——要“上善若水”:守柔、处下、不争。学江海为“百谷之王”,培养江海心胸和肚量。
  ——从政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要廉政(“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当领导的不要穷折腾,不要搞形象工程,(“治大国,若烹小鲜”);要关注民生,爱惜民力;关注弱者,解决好分配不公的问题(“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圣人常救人,故无弃人”),等等。
  老子还提出弱小者战胜强大者的哲学方法和策略: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欲去姑举、欲弱固强、欲取先予;知其白,守其黑,等等。
  孔子之道乃王者之道,他虽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但是一位有地位的思想家
  第一,孔子的思想缺乏哲学思维。黑格尔对孔子评价不高,他认为,孔子不是哲学家,与和他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相比,孔子没有一点哲学思维。他在《哲学讲演录》中说:《论语》中只有“常识道德”,思辨的哲学一点也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一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西罗塞(注: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哲学家,他是以折中主义而著名的,宣传“灵魂不死”等观点)留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第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贵“仁”。何为仁?“克己复礼为仁”。而礼,则是周礼,西周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制。孔子一生所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就是恢复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时期,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一生所向往的是西周,梦见的是“周公”,并为此还两次从鲁国到陈国向老子求教周朝的“礼”,受到老子的批评。孔子提倡每一个人的言行都要以周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他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倡劝学、劝善,主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要以此达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封建帝王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当然喜欢孔子的这些思想。
  司马迁评价说:儒家主张一切以帝王为楷模来规范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仁、义、礼等个人品德修养,缺乏具体的治国理民的确实主张。我认为,儒家之道,乃王者之道,其主体意识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压制制度内的任何改革,导致专制独裁。儒家主张君臣父子之礼,区分夫妇长幼之别,是对的,但过了度,变成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没有人身自由,使社会停滞不前,难于接受新的思想制度。
  孔子主张搞愚民政策,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老子是反对愚民的,他提倡对老百姓的教育要使其朴质而不诈伪(“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当然,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看孔子应该一分为二,应以批判的眼光,具体地分析。孔子虽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但他还是一位有地位的思想家,孔孟思想里面有一部分真理性、人民性的东西。特别是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比如,孔子提倡从政者要以身作则,“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主张为政要把“信”放在首位,其次是“足食、足兵”。特别是孔子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主张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在学习态度、方法上,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等,均有积极意义,它们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精华。
  刘庭华(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



《道德经》节选 老子所讲的“道”和孔子所讲的“道”有何不同?
答:【答案】: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大体来说,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表现的互补是哲学理论思维方面的互补。儒道互补从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与西方文化不同的长达两千多年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并使中国文化带有重人群之和和重自然之谐的特色,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着内涵深厚的方向发展。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差异
答: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为儒道两家的主张不同.我们可以用三个简单的概念来分辨儒家与道家的不同.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第...

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答: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孔子回来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有什么不一样
答:主要的不同是:孔子是儒家强调有为,老子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孔子的儒家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必然繁为礼、重为教.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礼制、德治、人治”来治理国家。盂子提出“仁者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

老子与孔子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_百度问一问
答:您好,亲,孔子与老子的伦理思想在基本精神方面是相同、互通的。孔子和老子都坚持“治世先治心”的思路;都主张轻私贬欲,注重道德修养;都主张德治主义、人道主义;都崇尚质朴信实;都以道德为本位来审视知识的价值。这些,后来都成为儒道互容互取、相互肯定、相互强化之处,沉淀为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

孔子政治思想与老子,墨子政治思想之间有什么差异
答:孔老政治哲学之异 孔子和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反思“礼崩乐坏”和大道退隐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孔子强调礼治和德治,提倡仁礼并重,以维系社会,安定民生.孔子认为,在“礼崩乐坏”之后,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下面分就...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
答: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

孔子与老子有什么区别?
答:1、孔子是儒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2、孔子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老子思想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3、孔子主张恢复到周,老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 “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又有何本质的区别?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
答: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精髓在于“心性之学”,在于“生命的学问”,在于“开创人类精神生命的庄严国度”。2、本质的区别,在于孔子本着仁爱之心,俯瞰人间,提倡“仁礼并彰”的思想,以培养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入世的人才为教学目标;老子回归纯朴的心,仰望苍天,形成“无为”、“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