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矛和盾长什么样子

作者&投稿:溥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的时候矛和盾分别是用什么做的~

这要看在哪些地区,哪个阶层使用的。在古代,士兵所使用的矛基本都是木杆,矛头也要看在那个社会阶段,如果是原始部落时代,基本矛头是木头削尖,到青铜时代,基本都换成铜,到铁器时代就换成铁,军官以上长矛少量是使用金属杆的。而盾牌也是多种多样,最普遍都是木盾,还有铁盾和铜盾,还有藤盾。
武器使用啥材料,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必须考虑是否易得,制造加工成本,使用是否方便。因为在古代,木头相对金属,比较容易获得,制造加工比较简单,成本低廉,树木又是可再生资源,过十几年或二十年又全长回来,上好的硬木韧性也是很好的,比金属盾牌轻便很多,防腐处理好,也是想当年耐用的,自然成为首选。还有在些少数民族地区,藤盾采用韧性极好的树藤,经过特殊加工,不但轻便,防御也是非常惊人,还足以抵挡刀剑箭矢和铁珠,而且相当耐用。金属盾牌,考虑到获取比较麻烦,制造加工成本比较高,虽然防御很强,而且最大问题是太重,一个金属盾牌太小没用,要足够大,又会太重,非大力士不可使用,长时间作战就会把体力消耗光了,所以金属盾很少有。古罗马盾牌也大多是木制,外蒙金属皮而已。
盾牌又分小盾和大盾,小盾一般是进攻使用,大盾多是防御使用。

矛,兵器名,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战争中常用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矛和盾的作用:矛是用来进攻的利器,盾是用来防御的工具;为了进攻更有利,把矛做的越来越锐利,而为了防护更有效,把盾设计制作的更坚固牢靠。这就是一对攻防对抗现象,转换为语言和现实中的“矛盾”。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成语名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成语发音:yǐzǐzhīmáo,gōngzǐzhīdùn  成语释义: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成语示例: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矛
百度百科-盾 (防御武器)

矛与盾都是古代兵器名,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盾是防御性武器。

一、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战争中常用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

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二、盾是古代作战时一种手持格挡,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械,呈长方形或圆形,其尺寸不等。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面有数根系带,称为"挽手",以便使用时抓握。

公元前两千年出现了铜盾,后来又出现了铁盾。盾牌的表面一般都包有一层或者是数层皮革,可以防止箭、矛和刀剑的攻击。通常还绘有各种彩色的图案、标志、徽章等等。随着枪炮火药等兵器的发展,盾牌逐渐被废弃。

盾虽然只能用以防御,但常配以刀枪,也能发挥很大的进攻能力。用法主要有:腾、跌、扑、滚、伏、窜、踔、蹲等。盾牌作为武术套路较为流行的有:矛、盾对打、盾牌刀进棍、盾牌刀进枪、三节棍进盾刀等。

扩展资料:

韩非子有一篇文章《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话释义: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矛与盾



矛是进攻 主要用刺 长长的像红缨枪
盾是防御 主要用挡 小的是骑马用的大的是步兵挡箭

矛很长

上百度找,上面有图片

古代的矛和盾长什么样子
答:二、盾是古代作战时一种手持格挡,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械,呈长方形或圆形,其尺寸不等。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面有数根系带,称为"挽手",以便使用时抓握。公元前两千年出现了铜盾,后来又出现了铁盾。盾牌的表面一般都包有一层或者是数层皮革,可以防止...

矛与盾的矛与盾实物介绍
答:矛杆长度一般为270-290厘米.l971年长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两支带柄之矛,一支柄长297厘米,木质;另一支柄长280厘米,“积竹”柄。春秋后期,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张飞用的矛)年、鲁哀公十一年),齐军侵鲁,鲁季孙氏家臣冉求帅三百徒卒参加战斗,“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可见矛已是步兵同车兵战斗的有...

描述一下矛和盾的样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矛)同本义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说文》。按,矛者,刺兵也,其饰县毛羽,兵车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又有夷矛者,长二丈四尺,兵车所不建,不常用。盾(拼音:dùn),盾形的东西,指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古代兵器矛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
答:分矛头和长柄两部分。矛身一锋两刃,两刃之间的中线隆起部分称“脊”,有的在脊两旁开有凹槽。脊往下延长称为“銎筒”,用来装柄,銎侧有环和孔,用来装缨。整个矛长2~5米。矛和枪相似,一般矛头比枪头更长,矛头锋利,柄又长,刺杀效果比戈好,适合于步兵、车兵和骑兵使用。

古代的矛和盾长什么样子?
答:矛 西周墓出土的青铜矛,正常应有木杆。出土的盾

古代兵器~盾
答:长牌 为步兵所用。式样多为长方形,可以掩护身体,防止敌人的兵刃矢石所伤。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手牌 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种。手牌长五寸七尺,当中窄面两头宽。中窄处为一尺,两头宽处为一尺三寸。它以白杨木或松木制成,轻便而坚实。其正面绘有虎形彩绘,后面有把手。可供携带。旁牌 即盾...

古代盾牌的制作过程具体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盾牌又称“干、秉甲"。占人作战,左手秉盾以自卫,右手持刃以杀敌。盾一般不超过三尺长,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圆形的。较大的盾叫吴魁,或称吴科。战车用的盾较小,称为矛盾。盾的后面有把手,便于手持作战。大型的防盾称做。彭排",高约八尺,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供城...

历史上著名的盾
答:后来,圆形金属盾为同样形状的圆形柳条盾所代替,盾缘是用硬木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有时盾的中央饰以凸出物)。中国的有 长 牌 为步兵所用。式样多为长方形,可以掩护身体,防止敌人的兵刃矢石所伤。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手 牌 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种。手牌长五寸七尺,当中窄面两头宽。中窄处...

古代的盾牌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这种材质能不能抵抗那些兵器的...
答:古代的盾牌大都不是全金属的。因为全金属的太贵、太重。我们先看一下人行道上全铸铁的井盖,规格是比较轻的B125型号,直径一般是70厘米,重量高达33kg。你在战场上扛一个井盖,虽然像一个乌龟一样能防所有的冷兵器,但恐怕已经是寸步难行。在中国,盾牌有青铜、钢铁、木制和藤条以及混合材料五种。...

唐朝的盾是什么形状
答:唐代时的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六种。中国古代的盾大多是木质蒙皮,或者蒙铁。因为这样既轻便,又结实。盾牌主要是为了防止远程的弓箭打击,肉搏战一般不使用盾,这会使灵活性大大降低。而且中国古代步兵大多时候是使用双手武器,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