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

作者&投稿:桑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全文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思想也有深层含义,实是指作者的童真童趣的一去不复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对私塾老师的感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各位,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文化类的话题,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题,很接地气。其次,这个话题比较轻松,所以是个难得的好题目。最后,作为文字工作者,小编认为,我们在阐述这类话题时,应该尽量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而且,应该注意我们的价值导向。

因为,普及生活小常识,做好科普教育工作,也是我们文字工作者的应尽之责。好了,基于以上原则,小编就来聊聊今天的话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其主要分歧点在于:是否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专家认为,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

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作者对私塾老师的感情肯定是不好的,是沮丧的,甚至是厌恶的。但是,也有人说,这部作品的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有些人依照某种主观需要,认为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部分和后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作者对私塾老师的感情肯定是美好的,感恩的。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作者资料: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
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像。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
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
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可以想像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
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其魅人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作者表达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心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七上课文作者体现了哪些童趣?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心童趣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百草园的生活 1. 有趣的景色 (乐景)文章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什么道理?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童真童趣的一去不复返的道理。这篇散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流畅,清新活泼。作者以时空为线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理,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以及作者当时的童真童趣。全文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思想也有深层...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感情吗?
答: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作者对私塾老师的感情肯定是不好的,是沮丧的,甚至是厌恶的。但是,也有人说,这部作品的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有些人依照某种主观需要,认为凡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什么和什么对比,表现了什么..
答: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物性格
答:特别是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从鲁迅在百草园中的探险活动可以看出。2、寿镜吾:寿镜吾是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虽然有时会责备学生,但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寿镜吾没有严厉到让学生害怕,反而有些学生还会偷偷地去玩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戕害,束缚儿童的健康发展,揭示出封建教育实际上是儿童的精神桎梏。作者通过四时景物的描绘,种种游乐的记叙,以及民间故事的插写,刻画了一个天真浪的孩子的欢悦情致。而与生机勃勃的百草园形成对照,作者描写了三味书屋沉闷枯燥、令人窒息的气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集中体现散文什么特点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集中体现了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_百度...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有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那些思想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其主要分歧点在于:是否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

从《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出什么?
答: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