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的迷思——从德军视角浅析日德兰海战中的战巡之战

作者&投稿:星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916年6月1日上午,当公海舰队主力驶入亚德湾时,舍尔在旗舰上打开了香槟。他当然有理由庆祝,德国人证明了他们可以在与皇家海军的对决中占据上风,也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战果。 就在同一天,当大舰队于6月1日上午开始返航时,失望的情绪笼罩在整支舰队上空,他们梦寐以求的对决发生了,却没有让日德兰成为又一次特拉法尔加,杰里科和贝蒂异常沮丧,他们损失了三艘战列巡洋舰。费舍尔在看到新闻报道时愤怒不已:"他们辜负了我,整整30年来我都在为这一天做准备,然而他们辜负了我!" 舍尔海军上将 杰里科海军上将 在海战的第一阶段,5月31日15时48分至16时54分,双方战巡交战,皇家海军被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二比零。海战结束之后,杰里科本人在第一时间内对于这一阶段的评价较为克制,但仍堪称严厉:"战巡对战阶段令人不满的事实是:5艘德制战巡在面对6艘英制战巡时,我方在开火20分钟后又得到了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远距离支援的情况下,德方仍能击沉"玛丽女王"号和"不倦"号……这一结果无论如何都令人难堪。" 玛丽女王号殉爆时的场景,左侧为狮号 英国战巡在日德兰的表现引起了皇家海军内部的震动和反思,使得战巡这一舰种长期以来评价极低。然而,就在日德兰海战刚刚结束不久,德国公海舰队和侦察分队于1916年8月发布的日德兰海战战术教训中,却将英国战巡们看作皇家海军中最具威胁的一股力量,那么在这份报告中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呢? 由于炮塔顶部防护不足和不规范的操作,英军战巡损失惨重 首先是对于此次战斗的分析,在战巡对战的近一个小时里,尽管英军有着兵力和射程上的优势,但其炮术表现极差,英德双方战巡命中率之比仅为11:42,显然这样差的炮术表现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对此侦察分队指挥官希佩尔认为,英军可能是由于能见度问题或者队形不整,未能利用其射程上的优势,并且炮术水平显然在德军之下。 希佩尔海军上将 对比双方战巡的最大射程,英军方面4艘装备了13.5英寸(343mm)主炮的战巡射程可达23500码,处在队尾装备着12英寸(305mm)主炮的"新西兰"号和"不倦"号的射程为18500码;而德军方面,除了"冯.德.坦恩"号的射程为22400码之外,其余4艘战巡的射程均在20000码左右,也就是说英军具有射程上的优势。但当天15时48分,希佩尔麾下的战巡在16000码的距离上率先开火,30秒后,"狮"号才开始射击,而且由于射击角度问题,"虎"号和"狮"号在最初几轮齐射中仅用了前部的A、B炮塔。希佩尔认为这对于己方来说是有利的,这给了他等待英军进入有效射程后再开火的时机。 德军战巡 英军战巡 在整个交战过程中,德方的能见度一直较好。从整体上来看,贝蒂在西,希佩尔在东,从希佩尔的角度看来,贝蒂麾下战巡的背景是战场西部晴朗的天空,因此贝蒂麾下各舰的侧影均非常清晰,德军从而得以更好地进行校射。由于战场东部的天空密布阴暗的灰云,并伴有水平线上的薄雾,因此贝蒂的射击条件先天就不如对手。 "狮"号舰桥上的一名军官回忆称:"当时的能见度极不可靠,这种天气在夏季的北海非常典型,不同程度的薄雾弥漫在海面,湿度之大,甚至连阳光也难以穿透。不幸的是,西方水平线倒是很清晰。"可见糟糕的能见度对于英军来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在数位德军战巡舰长的战后报告中也推测英军糟糕的射击结果和较慢的射速可能受到能见度的影响。 以狮号为首的英军战巡和装甲巡洋舰 此外,英军的射击也受到了己方舰只派出的烟气的影响。当时的风向为西北,而贝蒂麾下的战巡排成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斜线,其排出的烟气被风吹向双方舰队之间的海域,从而影响了己方的观瞄。与此相反,希佩尔麾下各舰排出的烟气则更快地被风吹散,不对己方射击构成妨碍。 虎号战列巡洋舰 英军自身对于射击目标的分配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15时45分贝蒂分配了各舰的目标:除队首的"狮"号和"皇家公主"号集火"吕佐夫"号外,其余各舰均向对方战线中剩余舰只实施依次一一对应射击。但"玛丽女王"号并没有收到这一命令,因此该舰按例射击对手战线中的第三艘战舰(即"塞德利兹"号)。"虎"号同样未收到这一命令,因此该舰的目标是位于对手战线中的第四位的"毛奇"号。"新西兰"号和"不倦"号倒是正确地执行了贝蒂的命令。这样一来,在近10分钟内,没有一艘英军战巡向德军战巡"德芙林格"号射击,而后者也因此得以毫无干扰地进行射击。 英军射击示意图 更要命的是贝蒂的战巡队炮术水平本就不高,杰里科在战后就曾私下评价过:"根据战后的炮术训练记录,显然我方的大部分战巡射击水平都非常低"。一方面,战巡作为开战后最为忙碌的高速作战单位,其进行的射击训练本就不如大舰队中的战列舰们;而另一方面,战巡分队驻扎的福斯湾较为狭窄,因此也无法进行常态的射击训练,战巡分队各部需要轮流前往大舰队驻扎的斯卡帕湾来进行射击训练。 停泊在斯卡帕湾的大舰队 其次便是对于英国战巡分队的战术分析,公海舰队指挥官舍尔认为英军的战术意图显然是要截断德军的退路,迫使德军与其优势主力部队交战并战胜之。英军战巡可以通过航速、兵力和射程上的优势压制德军战巡,并与德军保持接触来达到强行侦察的效果,实际上英军的前卫舰队也发现了舍尔的主力。这样德军便会陷入两难的境地,若前卫舰队单独开战,那么对于德军来说显然是不利的,若是撤退与主力汇合,那么英军前卫舰队凭借高速便可以包抄德军战列线的一端,迫使其改变航向,从而限制住德军的移动。 回港时的冯.德.坦恩号,可见水线位置的中弹 对此舍尔指出,在德军需要派出战巡前出侦察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在靠近己方主力的位置交战并切断敌方退路,同时从主力舰队中抽调出一支最快的战列舰分队前往支援。由于德军前卫舰队与英军接战之后便不能继续执行侦察任务,接下来的侦察任务便交由飞艇执行。但是这便产生了一个难以调节的矛盾,一方面德军希望天气情况上佳,在自身处于劣势的前卫舰队接战之时可以利用飞艇继续侦察;另一方面,德军又希望能见度越低越好,以便己方战巡发扬其在射程上处于劣势的火力。 德军战列舰 从希佩尔和舍尔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军对于英军前卫舰队在兵力、航速和射程上的优势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日德兰的战巡对话中存在着大量的偶然因素,在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会战中德军前卫舰队仍然没有把握战胜英军前卫舰队。 雷根斯堡号轻巡洋舰 日德兰海战证明了航速的重要性,战巡的高航速所带来的巨大的战略优势左右着海战的走向,舍尔自己也承认一支低速舰队难以招架一支编有战巡的高速舰队。对于战列舰而言较高的航速也具有很高的战术价值,即使是作为快速战列舰的"伊丽莎白女王"级与战列线的速度差距只有5-6节,这样的速度优势不足以让她们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快速侧翼部队,也就是说她们的速度放在战列舰中显得浪费,而作为快速分队又无法跟上战巡,在速度上面对敌方快速分队时又不占优势。女王级战列舰尚且如此,大舰队中其它的战列舰相比于德军1-2节的微弱优势几乎毫无用处。无论大舰队上下如何训练有素,无论杰里科如何精心谋划两次抢占T头,海战中舍尔的两次180°转向机动,都使得皇家海军梦想中的特拉法尔加式的战斗化为泡影。 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 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一举击溃法西联合舰队 我们可以认为日德兰海战的经验促进了日后战列舰和战巡两种舰种的融合,从"胡德"到"衣阿华",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各国海军对于航速的重视,高速战列舰最终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了战列舰发展的终极产物。 此时再回首费舍尔海军上将在1905年会议中所指出的:"The armoured cruisers are not parable with anything existing; they are, in reality, fast battleships. 这些新式的装甲巡洋舰(即战巡)事实上就是高速战列舰。"未免别有一番韵味。 费舍尔海军上将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衣阿华级新泽西号战列舰 参考资料 《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 D.K.Brown 《The British Battleships 1906-1946》 Norman Friedman 《The Battle of Jutland from the German Perspective》 Werner Rahn 《巨人的对决 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张宇翔 之前写战巡的两篇文章: 难堪大任的脆皮杀手?关于战列巡洋舰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速度压倒一切——由日德兰海战浅析战列巡洋舰这一独特的舰种



胜者的迷思——从德军视角浅析日德兰海战中的战巡之战
答:英军战巡可以通过航速、兵力和射程上的优势压制德军战巡,并与德军保持接触来达到强行侦察的效果,实际上英军的前卫舰队也发现了舍尔的主力。这样德军便会陷入两难的境地,若前卫舰队单独开战,那么对于德军来说显然是不利的,若是撤退与主力汇合,那么英军前卫舰队凭借高速便可以包抄德军战列线的一端,迫使其改变航向,从而限制...

胜者的迷思内容简介
答:作者以生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交织的方式,揭示了罗马人在取得霸权后所面临的困境和混乱。这个时代的教训,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以及如何在发展与平衡中寻求持续稳定,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每个追求成功的人,都应反思罗马人的经验,理解成为胜者后的代价,以便在现代生活中作出明智的决策。

胜者的迷思基本信息
答:这本书以其深入的历史视角,探讨了胜者在历史长河中的复杂形象与真实面貌。它不仅揭示了胜利背后的代价,还对胜利者的迷思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帮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翔实的资料和深入的解读,作者盐野七生引导读者反思历史进程中的胜败得失,以及这些胜利者背后的深层次含义。《胜者...

与二战有关的电影的影评。
答:二战未期,苏军和美英军队攻入德国,相比美英军队来说,受到极大伤害的苏军更加仇恨德国人,在德国的土地上,杀戮、破坏、抢掠、强奸,每一天都在发生,德国记者玛塔·希勒丝在《柏林女人》一书中详细描写了苏军在德国领土上暴行给德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虽然有人极力想掩饰苏军进入德国后的暴行,但我坚决相信这是真的,如果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