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测绘要求

作者&投稿:其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与野外踏勘
主要工作内容为:①收集与研究工作区已有的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对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初步认识,了解其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测绘工作;②凡是有航、卫片的地区,必须充分利用,认真判读和解译;③根据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野外踏勘;④做好有关地质、器件等方面的准备。
(二)研究或实测控制性(代表性)剖面
野外水文地质测绘,应首先从研究或实测控制性(代表性)剖面开始。其目的是查明区内各类岩层的层序、岩性、结构、构造及岩相特点,裂隙岩溶发育特征、厚度及接触关系,确定标志层或层组,研究各类岩石的含水性和其他水文地质特征。
剖面应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段上,沿地层倾向方向布置,要在现场进行草图的测绘,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补作,按要求采取地层、构造、化石等标本和水、土、岩样等样品,以供分析鉴定之用。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最好能多测1~2条剖面,以便于对比。如控制剖面上的某些关键部位掩盖不清,还应进行一定量的剥离或坑探工作。
(三)布置野外观测线、观测点
1.观测线的布置原则
按照用最短的路线观测到最多内容的原则,沿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观测线,并尽可能多的穿越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暗河出口等)和人工露头(井、孔等)以及关键性的水文地质地段。实际工作中,观测线的布置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穿越法:即垂直或大致垂直于工作区的地质界线、地质构造线、地貌单元、含水层走向的方向布置观测线。该种方法效率高,可以最少的工作量获得最多的成果,在基岩区或中小比例尺测绘时多用该种方法。
(2)追索法:即沿着地质界线、地质构造线、地质单元界线、不良地质现象周界等进行布点追索(顺层追索)。该种方法可以详细查明地质界线和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但工作量较大。该种方法主要用于大比例尺水文地质测绘。
(3)综合法(亦称均匀布点法,全面勘查法):即在工作区内,采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的方法布置观测线。例如,在松散层分布区,则垂直于现代河谷或平行地貌变化的最大方向布置观测线,并要求穿越分水岭,必要时可沿河谷追索,对新构造现象要认真研究;在山前倾斜平原区,则应沿山前至平原,从洪积扇顶至扇缘(或溢出带)布置,平行山体岩性变化显著的方向也应布置观测线;在露头较差的地段,有时可用全面勘查法,以寻找地层及地下水露头;在第四纪地层广泛分布的平原地区,基岩露头较少,可采用等间距均匀布点形成测绘网络,以达到面状控制的目的。
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观测点的布置要求既能控制全区,又能照顾到重点地段。通常,观测点应布置在具有地质、水文地质意义和有代表性的地段。通常,地质点可布置在地层界面,断裂带、褶皱变化剧烈部位、裂隙岩溶发育部位及各种接触带;地貌点布置在地形控制点、地貌成因类型控制点、各种地貌分界线,以及物理地质现象发育点;水文地质点布置在泉、井、钻孔和地表水体处,主要的含水层或含水断裂带的露头处,地表水渗漏地段,水文地质界线上,以及布置在能反映地下水存在与活动的各种自然地理、地质和物理地质现象等标志处,对已有取水和排水工程也要布置观测点。观测线、观测点的技术定额参见有关规范。例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见表2-1。
(四)进行必要的轻型勘探和抽水
轻型勘探就是使用轻便工具如洛阳铲、小螺纹钻、锥具等进行勘探。

表2-1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

注:①同时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时,表中地质观测点数应乘以2.5;复核性水文地质测绘时,观测点数为规定数的40%~50%;②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采用小值,复杂时采用大值,条件中等时采用中间值。
(1)洛阳铲勘探:可以完成直径较小而深度较大的圆形孔,可以取出扰动土样。冲进深度一般土层中为10m,在黄土中可达30m。针对不同土层可采用不同形状的铲头(图2-1)。弧形铲头适用于黄土及粘性土层;圆形铲头可安装铁十字或活叶,既可冲进也可取出砂石样品;掌形铲头可将孔内较大碎石、卵石击碎。
(2)小螺纹钻勘探:小螺纹钻(图2-2)由人力加压回转钻进,能取出扰动土样,适用于粘性土及砂类土层,一般探深在6m以内。

图2-1 洛阳铲(单位:cm)


图2-2 小螺纹钻(单位:cm)

(3)锥探:即用锥具向下冲入土中,凭感觉来探明疏松覆盖层厚度。探深可达10m以上。用它查明沼泽和软土厚度、黄土陷穴等最有效。
水文地质测绘中,除全面搜集区内现有的井孔及坑道(矿井)的资料外,还要求在测区进行一些轻型勘探和抽水。例如为取得被掩埋的地层、断层的确切位置,裂隙或岩溶的发育地段,揭露地下水露头等资料时,可布置一些坑、槽、浅钻或物探工作。为取得含水层的富水性资料,需布置一些机井抽水试验,为取得松散层厚度及被覆盖的基岩构造等,可布置一些物探工作。
(五)作好野外时期的内业工作和室内工作
野外测绘时期,每天都应把当日的野外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编录和整理,其内容主要包括:原始记录的整理、野外草图的清绘,泉、井、孔等资料的整理,水、土、岩样的编录登记,并逐步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野外工作进行一段时间,应当进行阶段性的系统整理,一旦发现问题或不足,应立即进行校核或补充工作。
此外,为避免测绘时期组与组之间或相邻图幅之间,对一些现象认识不一致或某些界线不衔接,要求各测绘组的调查范围深入邻区(组)内一定距离,并常与邻组进行野外现场接图。
室内工作的主要内容是:①认真、细致、系统的整理测绘资料,如发现有误或不足,还应进行补充工作;②完成实验室水、土、岩样分析、实验和鉴定及有关资料整理工作;③做好勘探、野外试验等资料的整编工作;④编制水文地质图件(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以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或图幅说明书)。通常把水文地质测绘成果纳入水文地质调查总的报告中。
传统的地质、水文地质填图一般在纸图上进行,由于野外用纸图的频繁使用,所填的地质图还必须进行清绘,然后再用水彩上色。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所填地质图缺少地质属性数据,另外还有修改困难、上色不均匀、效率低、不易保存及数据共享性差等缺点。而基于GPS、RS、GIS(简称“3 S”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地质填图具有图形附带地质属性数据的特点,实现了传统地质图表达信息的彻底变革,同时还具有随时修改、高效、实现数据共享、易于保存和传输等优点。因此,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应尽量采用以“3S”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地质填图。

看比例尺,不同精度观测点密度不一样

2.2.4.1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

(1)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项目”重点工作区为1∶10万,其他工作区为1∶25万。

(2)水文地质测绘要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基础上进行。

2.2.4.2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布置要求

2.2.4.2.1 布置原则

用最短的路线观测到最多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

2.2.4.2.2 布置要求

(1)沿垂直岩层(岩体)和构造线走向。

(2)沿地貌形态变化显著方向。

(3)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

(4)沿含水层带走向。

2.2.4.3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布置要求

2.2.4.3.1 布置原则

观测点应布置在地质、水文地质有意义的地点,不应平均布置。

2.2.4.3.2 布置要求

(1)地质点布置在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

(2)地貌点布置在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3)水文地质点布置在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等。

2.2.4.4 水文地质测绘精度

水文地质测绘精度主要根据测绘比例尺的大小、区域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和地区研究程度来确定。各地区每百平方千米的观测路线长度和观测点数可参考表2.2.1确定。

表2.2.1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

注:(1)表中的地质、水文地质观测点数指复合性水文地质测绘的规定数。(2)未进行过水文地质测绘的地区,地质、水文地质观测点应为表中规定数的2倍。

2.2.4.5 遥感影像利用

2.2.4.5.1 进行水文地质测绘,要利用现有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判释与填图,减少野外工作量和提高图件的精度。

2.2.4.5.2 遥感影像资料的选用需符合下列要求:

(1)航片的比例尺与填图的比例尺接近。

(2)陆地卫星影像选用不同时间各个波段的1∶500000或1∶250000的黑白像片以及彩色合成或其他增强处理的图像。

(3)热红外图像的比例尺不小于1∶50000。

2.2.4.5.3 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包括下列内容:

(1)检验判释标志。

(2)检验判释结果。

(3)检验外推结果。

(4)补充室内判释难以获得的资料。

2.2.4.5.4 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量每平方千米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要符合下列规定:

(1)地质观测点数为水文地质测绘地质观测点数的30%~50%。

(2)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为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点数的70%~100%。

(3)观测路线长度为水文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长度的40%~60%。



在一般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1查明隧道通段形、貌、层、岩性、构造岩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产状及组合形式断层、褶皱性质、产状、宽度及破碎程度;土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土类型、结构、物质、密实程度等傍山隧道外侧洞壁较薄应预测偏压带各种危害 2查明隧道否通煤层、膨胀性层及害矿体等含些层段应预测层膨...

不同类型供水对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要求
答:因此,对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要求是: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区域地下水资源作出正确评价,并同水利部门一道制订出区域内各类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方案及合理开采地下水井点布局方案;对开采地下水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必须作出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3.零星供水 基岩山区供水、缺水山区的人畜饮用水,...

水文地质测绘的方法
答:水文地质测绘一般是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基础上进行的。当无相应比例尺的地质图时,应在水文地质测绘的同时进行地质测绘。测绘的比例尺应与勘察阶段相适应。一般初勘采用1/5万~1/2.5万,详勘采用1/1万或更大的比例尺。观测线路的布置应当是:沿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变化...

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工作方法
答:水文地质测绘中,除全面搜集区内现有的井孔及坑道(矿井)的资料外,还要求在测区进行一些轻型勘探和抽水。例如为取得被掩埋的地层、断层的确切位置,裂隙或岩溶的发育地段,揭露地下水露头等资料时,可布置一些坑、槽、浅钻或物探工作。为取得含水层的富水性资料,需布置一些机井抽水试验,为取得松散层...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原则
答:则进行1:25000~1:50000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配合少量的勘探,来阐明区域水文地质特征。2.加强对矿床充水条件及主要来水方向的研究 对矿区进行的水文地质调查,都要研究天然条件下矿床的充水条件,对开采时井巷涌水的主要来水方向(通道)和水源必须调查清楚。方法是通过搜集分析已有的地质和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测绘要点
答:3.水文地质测绘 按有关规范执行,提交第四系水文地质图、基岩水文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和岩溶水径流图。4.人类工程活动测绘 地表: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地下工程:隧道、地铁、煤气管线、给排水管线、人防工程、地下商场、窑洞等。5.测绘路线 除重要断裂采用追索法外,其他采用穿越法。

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答:地下水露头包括天然地下水露头(泉、暗河出口、落水洞、地下水溢出片流、散流等)和人工露头(井、孔、坑道涌水点等),是认识地下水及其含水层的“窗口”。因此,水文地质测绘时要求在观测点中占一定的比例。以下主要介绍常见的泉、孔(井)的调查。(一)泉的调查 泉是地下水沿着天然通道涌出地表的...

岩土工程勘察测量规范GB50021—2001-地下水、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答:8.0.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场地及其附近地段。测绘的比例尺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绘的比例尺,可行性研究勘察可选用1∶5000~1∶50000;初步勘察可选用1∶2000~1∶10000;详细勘察可选用1∶500~1∶2000;条件复杂时,比例尺可适当放大;2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单元体(滑坡、断层...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和内容
答: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是:①调查研究地层的空隙性及含水性,确定调查区内的主要含水层或含水带及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②查明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特征、水力联系等;③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④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⑤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调查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观测内容有: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性质、厚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及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地貌、自然地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地下水的补给、运动和排泄情况;含水层(特别是主要含水层)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已有供水或排水设施的工作情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等。水文地质测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