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手请进!

作者&投稿:洪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物理高手请进!!~

1、压力垂直与水瓶表面 水平方向
2、手握水瓶 有摩擦 方向向上 大小等于重力 ;平放在手上无摩擦
3、摩擦力不一定使物体停下来,甚至可以做动力,如果阻力小于拉力那就做加速运动呗
4、力作用在杠杆哪个位置哪就是作用点,问题是作用点没用啊,杠杆要分析力的作用线,就是动力所在直线
5、多长都无所谓,除非要求用长度表示大小的那种力的图示

因为汽车里热 外面冷 车内的热空气遇冷后 在玻璃上形成一层冰晶 即“凝华” 爸爸可能打开了为玻璃制冷的冷气 使玻璃的温度等于外面的温度 也就不会发生“凝华”现象了 玻璃也就变得透明了。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是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和水压是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地,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我们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看一道练习题:
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正确答案是C,因为抽水机没有消耗水能,它工作是由电动机带动的,消耗的是电能

建立物理模型法 请见:
http://www.blogdriver.com/sholeelts/402114.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73797.html
回答者:zhouyong36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4 19:03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是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和水压是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地,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我们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看一道练习题:
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正确答案是C,因为抽水机没有消耗水能,它工作是由电动机带动的,消耗的是电能

一、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基本结构的科学,从物理学的性质特点看,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物理学研究探知物质世界的方法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之一。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物理学方法很多,如实验法、模型法、推理法、分析法、假设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等,而模型法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物理模型,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既是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物理学在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研究对象的条件、物理过程的特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思维进行推理。
二、模型的种类
(一)物理对象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往往可抽象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即物理对象模型。物理中常见物理对象的理想模型有:质点、刚体、弹性体、理想流体、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试验电荷、无限大平板、点磁荷、纯电阻(纯电容、纯电感)、光线、薄透镜、点光源、绝对黑体、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等。如研究竖直放置在光滑圆弧形轨道上的物体作小幅度运动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为单摆模型处理;研究跳水运动员时就要把跳水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其重心的一个质点模型。
(二)物理过程模型
将实际物理过程进行处理,忽视次要因素,考虑主要因素;忽略个性,考虑共性,使之成为典型过程,即过程模型。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质点运动的自由落体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绝热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模型。比如:发射炮弹时炮弹在炮筒里的运动,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开动后或停止前的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石块从不太高的地方下落的运动等。由于它们的运动都很接近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把它们的运动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三)理想化实验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伽利略就是从斜槽上滚下的小球上另一个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实验,从而推倒了延续两千年的“力是维持运动不可缺少的原因”的结论,为惯性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模拟式模型
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形式上是抽象的,在内容上是具体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模拟式模型来描述。比如:关于电场和磁场中引入的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等就是模拟式模型。其实,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都是为了研究电场和磁场而引入的一系列假想曲线(面),但是这些曲线(面)并非人们单凭主观愿望臆造出来的,用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这些模拟式模型能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事物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五)数学模型
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物理学研究客观世界时,通常采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将客观条件模型化,同时将客体的属性及运动变化规律数学公式化,这就使得物理学成为定量的精密的科学。在运用数学公式求解物理问题时,我们还可以作一些近似处理。例如:忽略一些小量或小量的高次项,将一些变量视为常量等。只要这种简化与忽略是合理的,我们的解就会与实际情况符合得很好。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建立正确合理的模型,能透过现象识别、发现模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一)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引导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在建立物理模型时离不开实验。其一般方法是先做有关实验,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直观的、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作抽象引导,形成一种思维轮廓,变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然后再利用学生思维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学生印象深刻。
另外,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将一些难以用传统手段完成的物理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刺激感观,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提供感性材料。
(二)通过定义,进一步理解物理模型的内涵
有些物理模型的建立,没有实验可做,学生的感性知识又少,模型本身很抽象,这就需要从模型本身的特点先给予定义,然后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模型的内涵。例如建立“理想气体”模型,首先给出一个框架,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然后分析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并说明实际气体在压强不太大(与大气压强相比),温度不太低(与室温相比)的情况下,可以近似视为理想气体。最后运用理想气体的定义处理具体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更加清晰理解“理想气体”的内涵,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例题、习题中引导,强化对物理模型的理解
建立物理模型在解答物理例题和习题中经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题目中出现“接触面光滑”意即不考虑摩擦,“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它的线度”意为物体可以视为质点,“轻质弹簧”或“轻绳”即指不考虑弹簧或绳的质量……学生若不知道这些模型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则不能正确解答有关习题。所以教师在例题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着重引导分析,首先让学生理解题中的物理图景,明确题中涉及的物理模型,然后再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题。
四、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反映物理难学,尤其是解题难。当然,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题目的物理过程不理解,不能把题目中的过程和物体简化成理想的物理模型。事实告诉我们,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都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结合某些物理关系,给出一定的条件,提出需要求的物理量的,而我们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还原、求结果的过程。
(一)相似模型的类化
对于与原模型有相近的运动状态或相似物理性质的现象,可以根据已熟悉的事实经验,找到彼此间相应的联系,探明其形式的本质过程的统一,把待解问题纳入到已有的解题模式中去。下面通过一道例题来说明:
例1: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r的小球A和B,质量分别为m和2m。当两球心间的距离大于L(L>>2r)时,两球之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心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设A球从远离B处以速度v0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如图1所示,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图1 球体运动简图 图2 子弹运动简图
考生最感困惑的是:物理图景不清晰,物理模型建立不起来。这正是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和能力考查的奥妙所在。
其实,此题的原型学生并不陌生:“质量为M,长为l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速度为v0的子弹水平射入木块中,如图2所示,设子弹受木块对它的阻力恒为f,欲使子弹不穿出木块,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对于“子弹穿木块”的典型模型有谁望而生畏呢?那么为什么两种反应却截然不同呢?究其原因,还是对旧模型认识肤浅,理解不透的缘故。
例2: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有一质量为m,带正电量q的小球,用长为L的绝缘细线悬在O点,当小球静止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如图3所示。现给小球一个垂直与悬线的初速度,使小球恰能在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在哪一位置的速度最小?速度最小值是多少?

图3 小球在A点的受力简图
对上述问题,不少学生习惯认为小球应在圆周运动的高点速度最小。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机械照搬了在重力场中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模型。殊不知物理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小球处在重力场和电场的叠加场中。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共同属性,即都处在场中,我们不妨用重力场去类比叠加场把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看成等效重力,则等效重力加速,其方向斜向右下方且与竖直方向成角,小球静止时的位置A即为等效重力场的最低点,对应于A同一直径圆上的B点即为小球在等效重力场中的最高点。由于只有等效重力作功,所以应有等效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并保持守恒,即B点等效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速度也最小。设小球在B点的速度为vB,此时细线的拉力为零,等效重力提供向心力,即,得小球的最小速度:

显然类化的解题思维是敏捷的和变通的,即能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用等效的方法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二)物理模型的整合
有许多物理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模型整合加工,也有些问题并不只用一个物理模型就可以解决。对于同一自然现象,研究的角度和着眼点不同,可以成为不同的物理模型甚至包含多个物理模型,为顺利解决问题要透过现象还原出这些物理模型,同时要注意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什么样的模型,不是以外貌的相似为依据,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对各种的模型成立的条件十分清晰,一旦题目满足这种条件,如若需要,则可抽象出该模型。
综上所述,模型的整合与组合是提高问题难度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模型整合与分解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识别模型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模型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而又基本的方法。正确运用模型法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各种因素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分清主次。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模型法的要点是近似处理,但是近似处理不能随心所欲,既要有理论根据,又要和实际过程或科学实验相符合,只有这样,根据实际问题所选用的模型或者对模型的修正才是正确的。
回答者:q149521920 - 初入江湖 三级 3-4 19:08

类比又称类推或类比推理。
它以对象之间某些属性的相同点为依据.从而断定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
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或解决另一种物理现象中的问题的思维方法,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理发展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巧妙的运用了物理类比,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例如:汤姆逊的贡献始于1841年,当时他还是一名剑桥大学的学生.他的第一篇论文在静电学方程与热流方程之间建立起形式上的类比,通过适当的代换,可将一个电学问题转换成热学理论问题;法拉第了解奥斯特发现电流具有磁效应后,于是进行了类比和联想,拿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使科学飞速发展,使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类比法用我们老师的话就是:用一类你熟悉的现象或理论与新知识进行对比,得出其中相同点,从而得出这种新知识的规律。如:在介绍电势这个概念时,将电场和重力场进行类比,找出共同点,电场力做功和重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为此首先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把一个质量为1m的物体放在离参考面为h的地方,它具有的重力势能为1mg,把质量为2m、3m、4m------的物体放在高为h的地方,它们的重力势能分别为1mgh、2mgh、3mgh、4mgh-------其势能值各不相同,但是:1mgh/1m=gh、2mgh/2m=gh、3mgh/3m=gh、4mgh/4m=gh-------说明gh是一个与放入重力场物体的质量无关的物理量,只取决于重力场中的位置和零势能面的选择,那么给它一个名字—重力势(gh)。那么再引入电势的概念,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大大的降低了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难度。
其实我认为,我们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类比法就是用来接受一种新的理论,这样就更加形象(用一种你熟悉的知识),更加容易记忆与理解。类比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但它需要你在学习中多总结,多比较,具体就是与学过的比较,与你熟悉的比较,这样在比较中得出的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在你以后的学习中,这能够让你不至于太多的知识而导致指示点相混,对知识点更加熟悉。在物理学习中,知识点之间不相混是非常重要的。
回答者:0极乐天子 - 试用期 一级 3-4 19:21

理论方面0极乐天子说的就够了.
我给你就举个类比法的例子吧!^_^
学过电路吧?
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开关用电器之间的关系可以类比
水在水管中流,在U型管的一端放一个抽水机^_^
在U型管的底部放一个闸^_^
在U型管中放些水(U型管两边的水要有高度差)^_^
(1)打开闸,不开动抽水机的话,水就会从高的一边流向底的一边(因为有水压的纯在).但是
等到高度相等的时候水就不动了.(在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的电路最后和这个结果大经相同)
(2)打开闸,开动抽水机,水就会从高的一边流向底的一边,而抽水机会把多出来的水抽到另一边,会不断产生水压,水不断流动,产生水流,整个水路就会不断运转(象通路的电路.)
~~~~~~~~~~~~~~~~~~~~~~~~~~~~~~~~~~~~~~
呼呼!终于打完了TOT
回答者:水的彼岸是空气 - 魔法学徒 一级 3-4 19:26

等量代换法
回答者:贞兰 - 试用期 一级 3-4 19:54

还有形象法
转化法
回答者:lyston_in - 试用期 一级 3-4 22:57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是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和水压是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地,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我们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看一道练习题:
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正确答案是C,因为抽水机没有消耗水能,它工作是由电动机带动的,消耗的是电能

建立物理模型法 请见:
http://www.blogdriver.com/sholeelts/402114.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73797.html
回答者:zhouyong36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4 19:03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是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和水压是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地,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我们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看一道练习题:
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正确答案是C,因为抽水机没有消耗水能,它工作是由电动机带动的,消耗的是电能

一、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基本结构的科学,从物理学的性质特点看,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物理学研究探知物质世界的方法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之一。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物理学方法很多,如实验法、模型法、推理法、分析法、假设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等,而模型法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物理模型,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既是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物理学在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研究对象的条件、物理过程的特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思维进行推理。
二、模型的种类
(一)物理对象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往往可抽象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即物理对象模型。物理中常见物理对象的理想模型有:质点、刚体、弹性体、理想流体、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试验电荷、无限大平板、点磁荷、纯电阻(纯电容、纯电感)、光线、薄透镜、点光源、绝对黑体、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等。如研究竖直放置在光滑圆弧形轨道上的物体作小幅度运动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为单摆模型处理;研究跳水运动员时就要把跳水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其重心的一个质点模型。
(二)物理过程模型
将实际物理过程进行处理,忽视次要因素,考虑主要因素;忽略个性,考虑共性,使之成为典型过程,即过程模型。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质点运动的自由落体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绝热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模型。比如:发射炮弹时炮弹在炮筒里的运动,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开动后或停止前的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石块从不太高的地方下落的运动等。由于它们的运动都很接近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把它们的运动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三)理想化实验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伽利略就是从斜槽上滚下的小球上另一个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实验,从而推倒了延续两千年的“力是维持运动不可缺少的原因”的结论,为惯性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模拟式模型
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形式上是抽象的,在内容上是具体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模拟式模型来描述。比如:关于电场和磁场中引入的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等就是模拟式模型。其实,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都是为了研究电场和磁场而引入的一系列假想曲线(面),但是这些曲线(面)并非人们单凭主观愿望臆造出来的,用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这些模拟式模型能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事物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五)数学模型
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物理学研究客观世界时,通常采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将客观条件模型化,同时将客体的属性及运动变化规律数学公式化,这就使得物理学成为定量的精密的科学。在运用数学公式求解物理问题时,我们还可以作一些近似处理。例如:忽略一些小量或小量的高次项,将一些变量视为常量等。只要这种简化与忽略是合理的,我们的解就会与实际情况符合得很好。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建立正确合理的模型,能透过现象识别、发现模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一)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引导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在建立物理模型时离不开实验。其一般方法是先做有关实验,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直观的、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作抽象引导,形成一种思维轮廓,变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然后再利用学生思维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学生印象深刻。
另外,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将一些难以用传统手段完成的物理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刺激感观,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提供感性材料。
(二)通过定义,进一步理解物理模型的内涵
有些物理模型的建立,没有实验可做,学生的感性知识又少,模型本身很抽象,这就需要从模型本身的特点先给予定义,然后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模型的内涵。例如建立“理想气体”模型,首先给出一个框架,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然后分析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并说明实际气体在压强不太大(与大气压强相比),温度不太低(与室温相比)的情况下,可以近似视为理想气体。最后运用理想气体的定义处理具体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更加清晰理解“理想气体”的内涵,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例题、习题中引导,强化对物理模型的理解
建立物理模型在解答物理例题和习题中经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题目中出现“接触面光滑”意即不考虑摩擦,“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它的线度”意为物体可以视为质点,“轻质弹簧”或“轻绳”即指不考虑弹簧或绳的质量……学生若不知道这些模型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则不能正确解答有关习题。所以教师在例题的教学中应该注意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是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和水压是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地,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我们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看一道练习题:
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正确答案是C,因为抽水机没有消耗水能,它工作是由电动机带动的,消耗的是电能

一、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基本结构的科学,从物理学的性质特点看,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物理学研究探知物质世界的方法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之一。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物理学方法很多,如实验法、模型法、推理法、分析法、假设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等,而模型法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物理模型,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既是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物理学在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研究对象的条件、物理过程的特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思维进行推理。
二、模型的种类
(一)物理对象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往往可抽象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即物理对象模型。物理中常见物理对象的理想模型有:质点、刚体、弹性体、理想流体、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试验电荷、无限大平板、点磁荷、纯电阻(纯电容、纯电感)、光线、薄透镜、点光源、绝对黑体、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等。如研究竖直放置在光滑圆弧形轨道上的物体作小幅度运动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为单摆模型处理;研究跳水运动员时就要把跳水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其重心的一个质点模型。
(二)物理过程模型
将实际物理过程进行处理,忽视次要因素,考虑主要因素;忽略个性,考虑共性,使之成为典型过程,即过程模型。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质点运动的自由落体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绝热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模型。比如:发射炮弹时炮弹在炮筒里的运动,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开动后或停止前的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石块从不太高的地方下落的运动等。由于它们的运动都很接近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把它们的运动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三)理想化实验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伽利略就是从斜槽上滚下的小球上另一个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实验,从而推倒了延续两千年的“力是维持运动不可缺少的原因”的结论,为惯性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模拟式模型
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形式上是抽象的,在内容上是具体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模拟式模型来描述。比如:关于电场和磁场中引入的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等就是模拟式模型。其实,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都是为了研究电场和磁场而引入的一系列假想曲线(面),但是这些曲线(面)并非人们单凭主观愿望臆造出来的,用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这些模拟式模型能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事物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五)数学模型
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物理学研究客观世界时,通常采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将客观条件模型化,同时将客体的属性及运动变化规律数学公式化,这就使得物理学成为定量的精密的科学。在运用数学公式求解物理问题时,我们还可以作一些近似处理。例如:忽略一些小量或小量的高次项,将一些变量视为常量等。只要这种简化与忽略是合理的,我们的解就会与实际情况符合得很好。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建立正确合理的模型,能透过现象识别、发现模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一)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引导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在建立物理模型时离不开实验。其一般方法是先做有关实验,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直观的、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作抽象引导,形成一种思维轮廓,变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然后再利用学生思维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学生印象深刻。
另外,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将一些难以用传统手段完成的物理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刺激感观,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提供感性材料。
(二)通过定义,进一步理解物理模型的内涵
有些物理模型的建立,没有实验可做,学生的感性知识又少,模型本身很抽象,这就需要从模型本身的特点先给予定义,然后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模型的内涵。例如建立“理想气体”模型,首先给出一个框架,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然后分析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并说明实际气体在压强不太大(与大气压强相比),温度不太低(与室温相比)的情况下,可以近似视为理想气体。最后运用理想气体的定义处理具体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更加清晰理解“理想气体”的内涵,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例题、习题中引导,强化对物理模型的理解
建立物理模型在解答物理例题和习题中经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题目中出现“接触面光滑”意即不考虑摩擦,“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它的线度”意为物体可以视为质点,“轻质弹簧”或“轻绳”即指不考虑弹簧或绳的质量……学生若不知道这些模型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则不能正确解答有关习题。所以教师在例题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着重引导分析,首先让学生理解题中的物理图景,明确题中涉及的物理模型,然后再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题。
四、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反映物理难学,尤其是解题难。当然,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题目的物理过程不理解,不能把题目中的过程和物体简化成理想的物理模型。事实告诉我们,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都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结合某些物理关系,给出一定的条件,提出需要求的物理量的,而我们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还原、求结果的过程。
(一)相似模型的类化
对于与原模型有相近的运动状态或相似物理性质的现象,可以根据已熟悉的事实经验,找到彼此间相应的联系,探明其形式的本质过程的统一,把待解问题纳入到已有的解题模式中去。下面通过一道例题来说明:
例1: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r的小球A和B,质量分别为m和2m。当两球心间的距离大于L(L>>2r)时,两球之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心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设A球从远离B处以速度v0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如图1所示,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图1 球体运动简图 图2 子弹运动简图
考生最感困惑的是:物理图景不清晰,物理模型建立不起来。这正是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和能力考查的奥妙所在。
其实,此题的原型学生并不陌生:“质量为M,长为l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速度为v0的子弹水平射入木块中,如图2所示,设子弹受木块对它的阻力恒为f,欲使子弹不穿出木块,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对于“子弹穿木块”的典型模型有谁望而生畏呢?那么为什么两种反应却截然不同呢?究其原因,还是对旧模型认识肤浅,理解不透的缘故。
例2: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有一质量为m,带正电量q的小球,用长为L的绝缘细线悬在O点,当小球静止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如图3所示。现给小球一个垂直与悬线的初速度,使小球恰能在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在哪一位置的速度最小?速度最小值是多少?

图3 小球在A点的受力简图
对上述问题,不少学生习惯认为小球应在圆周运动的高点速度最小。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机械照搬了在重力场中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模型。殊不知物理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小球处在重力场和电场的叠加场中。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共同属性,即都处在场中,我们不妨用重力场去类比叠加场把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看成等效重力,则等效重力加速,其方向斜向右下方且与竖直方向成角,小球静止时的位置A即为等效重力场的最低点,对应于A同一直径圆上的B点即为小球在等效重力场中的最高点。由于只有等效重力作功,所以应有等效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并保持守恒,即B点等效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速度也最小。设小球在B点的速度为vB,此时细线的拉力为零,等效重力提供向心力,即,得小球的最小速度:

显然类化的解题思维是敏捷的和变通的,即能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用等效的方法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二)物理模型的整合
有许多物理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模型整合加工,也有些问题并不只用一个物理模型就可以解决。对于同一自然现象,研究的角度和着眼点不同,可以成为不同的物理模型甚至包含多个物理模型,为顺利解决问题要透过现象还原出这些物理模型,同时要注意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什么样的模型,不是以外貌的相似为依据,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对各种的模型成立的条件十分清晰,一旦题目满足这种条件,如若需要,则可抽象出该模型。
综上所述,模型的整合与组合是提高问题难度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模型整合与分解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识别模型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模型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而又基本的方法。正确运用模型法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各种因素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分清主次。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模型法的要点是近似处理,但是近似处理不能随心所欲,既要有理论根据,又要和实际过程或科学实验相符合,只有这样,根据实际问题所选用的模型或者对模型的修正才是正确的。

理论方面0极乐天子说的就够了.
我给你就举个类比法的例子吧!^_^
学过电路吧?
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开关用电器之间的关系可以类比
水在水管中流,在U型管的一端放一个抽水机^_^
在U型管的底部放一个闸^_^
在U型管中放些水(U型管两边的水要有高度差)^_^
(1)打开闸,不开动抽水机的话,水就会从高的一边流向底的一边(因为有水压的纯在).但是
等到高度相等的时候水就不动了.(在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的电路最后和这个结果大经相同)
(2)打开闸,开动抽水机,水就会从高的一边流向底的一边,而抽水机会把多出来的水抽到另一边,会不断产生水压,水不断流动,产生水流,整个水路就会不断运转(象通路的电路.)
~~~~~~~~~~~~~~~~~~~~~~~~~~~~~~~~~~~~~~
呼呼!终于打完了TOT

学习物理
只要把知识弄懂了,多练题(但不是题海战术,做有代表性的题)
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不会太难的

如果遇到抽象的问题
一定要使你的头脑中呈现出形象的东西
有利于学物理的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是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和水压是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地,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我们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看一道练习题:
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正确答案是C,因为抽水机没有消耗水能,它工作是由电动机带动的,消耗的是电能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是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和水压是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地,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我们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看一道练习题:
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正确答案是C,因为抽水机没有消耗水能,它工作是由电动机带动的,消耗的是电能

一、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基本结构的科学,从物理学的性质特点看,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物理学研究探知物质世界的方法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之一。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物理学方法很多,如实验法、模型法、推理法、分析法、假设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等,而模型法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物理模型,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既是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物理学在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研究对象的条件、物理过程的特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思维进行推理。
二、模型的种类
(一)物理对象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往往可抽象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即物理对象模型。物理中常见物理对象的理想模型有:质点、刚体、弹性体、理想流体、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试验电荷、无限大平板、点磁荷、纯电阻(纯电容、纯电感)、光线、薄透镜、点光源、绝对黑体、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等。如研究竖直放置在光滑圆弧形轨道上的物体作小幅度运动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为单摆模型处理;研究跳水运动员时就要把跳水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其重心的一个质点模型。
(二)物理过程模型
将实际物理过程进行处理,忽视次要因素,考虑主要因素;忽略个性,考虑共性,使之成为典型过程,即过程模型。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质点运动的自由落体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绝热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模型。比如:发射炮弹时炮弹在炮筒里的运动,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开动后或停止前的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石块从不太高的地方下落的运动等。由于它们的运动都很接近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把它们的运动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三)理想化实验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伽利略就是从斜槽上滚下的小球上另一个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实验,从而推倒了延续两千年的“力是维持运动不可缺少的原因”的结论,为惯性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模拟式模型
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形式上是抽象的,在内容上是具体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模拟式模型来描述。比如:关于电场和磁场中引入的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等就是模拟式模型。其实,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都是为了研究电场和磁场而引入的一系列假想曲线(面),但是这些曲线(面)并非人们单凭主观愿望臆造出来的,用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这些模拟式模型能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事物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五)数学模型
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物理学研究客观世界时,通常采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将客观条件模型化,同时将客体的属性及运动变化规律数学公式化,这就使得物理学成为定量的精密的科学。在运用数学公式求解物理问题时,我们还可以作一些近似处理。例如:忽略一些小量或小量的高次项,将一些变量视为常量等。只要这种简化与忽略是合理的,我们的解就会与实际情况符合得很好。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建立正确合理的模型,能透过现象识别、发现模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一)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引导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在建立物理模型时离不开实验。其一般方法是先做有关实验,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直观的、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作抽象引导,形成一种思维轮廓,变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然后再利用学生思维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学生印象深刻。
另外,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将一些难以用传统手段完成的物理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刺激感观,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提供感性材料。
(二)通过定义,进一步理解物理模型的内涵
有些物理模型的建立,没有实验可做,学生的感性知识又少,模型本身很抽象,这就需要从模型本身的特点先给予定义,然后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模型的内涵。例如建立“理想气体”模型,首先给出一个框架,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然后分析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并说明实际气体在压强不太大(与大气压强相比),温度不太低(与室温相比)的情况下,可以近似视为理想气体。最后运用理想气体的定义处理具体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更加清晰理解“理想气体”的内涵,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例题、习题中引导,强化对物理模型的理解
建立物理模型在解答物理例题和习题中经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题目中出现“接触面光滑”意即不考虑摩擦,“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它的线度”意为物体可以视为质点,“轻质弹簧”或“轻绳”即指不考虑弹簧或绳的质量……学生若不知道这些模型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则不能正确解答有关习题。所以教师在例题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着重引导分析,首先让学生理解题中的物理图景,明确题中涉及的物理模型,然后再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题。
四、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反映物理难学,尤其是解题难。当然,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题目的物理过程不理解,不能把题目中的过程和物体简化成理想的物理模型。事实告诉我们,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都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结合某些物理关系,给出一定的条件,提出需要求的物理量的,而我们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还原、求结果的过程。
有许多物理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模型整合加工,也有些问题并不只用一个物理模型就可以解决。对于同一自然现象,研究的角度和着眼点不同,可以成为不同的物理模型甚至包含多个物理模型,为顺利解决问题要透过现象还原出这些物理模型,同时要注意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什么样的模型,不是以外貌的相似为依据,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对各种的模型成立的条件十分清晰,一旦题目满足这种条件,如若需要,则可抽象出该模型。
综上所述,模型的整合与组合是提高问题难度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模型整合与分解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识别模型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模型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而又基本的方法。正确运用模型法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各种因素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分清主次。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模型法的要点是近似处理,但是近似处理不能随心所欲,既要有理论根据,又要和实际过程或科学实验相符合,只有这样,根据实际问题所选用的模型或者对模型的修正才是正确的。
类比又称类推或类比推理。
它以对象之间某些属性的相同点为依据.从而断定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
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或解决另一种物理现象中的问题的思维方法,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理发展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巧妙的运用了物理类比,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例如:汤姆逊的贡献始于1841年,当时他还是一名剑桥大学的学生.他的第一篇论文在静电学方程与热流方程之间建立起形式上的类比,通过适当的代换,可将一个电学问题转换成热学理论问题;法拉第了解奥斯特发现电流具有磁效应后,于是进行了类比和联想,拿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使科学飞速发展,使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类比法用我们老师的话就是:用一类你熟悉的现象或理论与新知识进行对比,得出其中相同点,从而得出这种新知识的规律。如:在介绍电势这个概念时,将电场和重力场进行类比,找出共同点,电场力做功和重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为此首先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把一个质量为1m的物体放在离参考面为h的地方,它具有的重力势能为1mg,把质量为2m、3m、4m------的物体放在高为h的地方,它们的重力势能分别为1mgh、2mgh、3mgh、4mgh-------其势能值各不相同,但是:1mgh/1m=gh、2mgh/2m=gh、3mgh/3m=gh、4mgh/4m=gh-------说明gh是一个与放入重力场物体的质量无关的物理量,只取决于重力场中的位置和零势能面的选择,那么给它一个名字—重力势(gh)。那么再引入电势的概念,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大大的降低了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难度。
其实我认为,我们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类比法就是用来接受一种新的理论,这样就更加形象(用一种你熟悉的知识),更加容易记忆与理解。类比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但它需要你在学习中多总结,多比较,具体就是与学过的比较,与你熟悉的比较,这样在比较中得出的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在你以后的学习中,这能够让你不至于太多的知识而导致指示点相混,对知识点更加熟悉。在物理学习中,知识点之间不相混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是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和水压是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地,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我们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看一道练习题:
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正确答案是C,因为抽水机没有消耗水能,它工作是由电动机带动的,消耗的是电能

建立物理模型法 请见:
http://www.blogdriver.com/sholeelts/402114.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73797.html
回答者:zhouyong36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4 19:03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是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和水压是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地,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我们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看一道练习题:
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正确答案是C,因为抽水机没有消耗水能,它工作是由电动机带动的,消耗的是电能

一、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基本结构的科学,从物理学的性质特点看,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物理学研究探知物质世界的方法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之一。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物理学方法很多,如实验法、模型法、推理法、分析法、假设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等,而模型法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物理模型,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既是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物理学在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研究对象的条件、物理过程的特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思维进行推理。
二、模型的种类
(一)物理对象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往往可抽象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即物理对象模型。物理中常见物理对象的理想模型有:质点、刚体、弹性体、理想流体、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试验电荷、无限大平板、点磁荷、纯电阻(纯电容、纯电感)、光线、薄透镜、点光源、绝对黑体、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等。如研究竖直放置在光滑圆弧形轨道上的物体作小幅度运动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为单摆模型处理;研究跳水运动员时就要把跳水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其重心的一个质点模型。
(二)物理过程模型
将实际物理过程进行处理,忽视次要因素,考虑主要因素;忽略个性,考虑共性,使之成为典型过程,即过程模型。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质点运动的自由落体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绝热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模型。比如:发射炮弹时炮弹在炮筒里的运动,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开动后或停止前的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石块从不太高的地方下落的运动等。由于它们的运动都很接近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把它们的运动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三)理想化实验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伽利略就是从斜槽上滚下的小球上另一个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实验,从而推倒了延续两千年的“力是维持运动不可缺少的原因”的结论,为惯性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模拟式模型
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形式上是抽象的,在内容上是具体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模拟式模型来描述。比如:关于电场和磁场中引入的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等就是模拟式模型。其实,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都是为了研究电场和磁场而引入的一系列假想曲线(面),但是这些曲线(面)并非人们单凭主观愿望臆造出来的,用电场线、等势面和磁感线这些模拟式模型能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事物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五)数学模型
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物理学研究客观世界时,通常采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将客观条件模型化,同时将客体的属性及运动变化规律数学公式化,这就使得物理学成为定量的精密的科学。在运用数学公式求解物理问题时,我们还可以作一些近似处理。例如:忽略一些小量或小量的高次项,将一些变量视为常量等。只要这种简化与忽略是合理的,我们的解就会与实际情况符合得很好。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建立正确合理的模型,能透过现象识别、发现模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一)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引导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在建立物理模型时离不开实验。其一般方法是先做有关实验,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直观的、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作抽象引导,形成一种思维轮廓,变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然后再利用学生思维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学生印象深刻。
另外,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将一些难以用传统手段完成的物理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刺激感观,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提供感性材料。
(二)通过定义,进一步理解物理模型的内涵
有些物理模型的建立,没有实验可做,学生的感性知识又少,模型本身很抽象,这就需要从模型本身的特点先给予定义,然后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模型的内涵。例如建立“理想气体”模型,首先给出一个框架,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然后分析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并说明实际气体在压强不太大(与大气压强相比),温度不太低(与室温相比)的情况下,可以近似视为理想气体。最后运用理想气体的定义处理具体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更加清晰理解“理想气体”的内涵,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例题、习题中引导,强化对物理模型的理解
建立物理模型在解答物理例题和习题中经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题目中出现“接触面光滑”意即不考虑摩擦,“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它的线度”意为物体可以视为质点,“轻质弹簧”或“轻绳”即指不考虑弹簧或绳的质量……学生若不知道这些模型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则不能正确解答有关习题。所以教师在例题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着重引导分析,首先让学生理解题中的物理图景,明确题中涉及的物理模型,然后再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题。
四、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反映物理难学,尤其是解题难。当然,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题目的物理过程不理解,不能把题目中的过程和物体简化成理想的物理模型。事实告诉我们,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都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结合某些物理关系,给出一定的条件,提出需要求的物理量的,而我们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还原、求结果的过程。
(一)相似模型的类化
对于与原模型有相近的运动状态或相似物理性质的现象,可以根据已熟悉的事实经验,找到彼此间相应的联系,探明其形式的本质过程的统一,把待解问题纳入到已有的解题模式中去。下面通过一道例题来说明:
例1: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r的小球A和B,质量分别为m和2m。当两球心间的距离大于L(L>>2r)时,两球之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心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设A球从远离B处以速度v0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如图1所示,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图1 球体运动简图 图2 子弹运动简图
考生最感困惑的是:物理图景不清晰,物理模型建立不起来。这正是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和能力考查的奥妙所在。
其实,此题的原型学生并不陌生:“质量为M,长为l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速度为v0的子弹水平射入木块中,如图2所示,设子弹受木块对它的阻力恒为f,欲使子弹不穿出木块,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对于“子弹穿木块”的典型模型有谁望而生畏呢?那么为什么两种反应却截然不同呢?究其原因,还是对旧模型认识肤浅,理解不透的缘故。
例2: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有一质量为m,带正电量q的小球,用长为L的绝缘细线悬在O点,当小球静止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如图3所示。现给小球一个垂直与悬线的初速度,使小球恰能在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在哪一位置的速度最小?速度最小值是多少?

图3 小球在A点的受力简图
对上述问题,不少学生习惯认为小球应在圆周运动的高点速度最小。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机械照搬了在重力场中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模型。殊不知物理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小球处在重力场和电场的叠加场中。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共同属性,即都处在场中,我们不妨用重力场去类比叠加场把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看成等效重力,则等效重力加速,其方向斜向右下方且与竖直方向成角,小球静止时的位置A即为等效重力场的最低点,对应于A同一直径圆上的B点即为小球在等效重力场中的最高点。由于只有等效重力作功,所以应有等效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并保持守恒,即B点等效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速度也最小。设小球在B点的速度为vB,此时细线的拉力为零,等效重力提供向心力,即,得小球的最小速度:

显然类化的解题思维是敏捷的和变通的,即能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用等效的方法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二)物理模型的整合
有许多物理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模型整合加工,也有些问题并不只用一个物理模型就可以解决。对于同一自然现象,研究的角度和着眼点不同,可以成为不同的物理模型甚至包含多个物理模型,为顺利解决问题要透过现象还原出这些物理模型,同时要注意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什么样的模型,不是以外貌的相似为依据,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对各种的模型成立的条件十分清晰,一旦题目满足这种条件,如若需要,则可抽象出该模型。
综上所述,模型的整合与组合是提高问题难度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模型整合与分解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识别模型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模型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而又基本的方法。正确运用模型法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各种因素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分清主次。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模型法的要点是近似处理,但是近似处理不能随心所欲,既要有理论根据,又要和实际过程或科学实验相符合,只有这样,根据实际问题所选用的模型或者对模型的修正才是正确的。

物理高手进
答:(2)受力面积的大小,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2、压强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体量。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pressure)公式: P=F/S 单位:帕斯(Pa) 1=1N/m2 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例:桌面上平...

急!急!一道物理题,是高手的请进……
答:1.P水>P酒精>P物 则必然物体在俩中液体中都是漂浮的,故G=F浮 ,所以在俩种液体中所受浮力是相同的,又6N不等于5N,所以第一种情况排除。2.P物>P水>P酒精 则物体在俩种液体中都将沉底,故所受浮力F=P液gV 故在 F水/F酒精=P水/P酒精=5/4 又因为题意所给F水/F酒精=6/5 所以此...

一道物理题,各位高手请进!
答:答案如下:(1)最大距离为0.6米 (2)铁块最终距车的左端为1.44米 需要指出:我们没有写出为什么车子速度可以为0的理由。仅仅是根据题目的问题就这样默认了。如果真要证明铁块可以在车子上达到和车子一样的共同速度,我们可以以车子为参照系,铁块此时便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容易求出,我们仅仅需要验...

物理题 高手的请进
答:①当开关S1置于b端,S2断开时,电路中两个电阻串联,总电阻最大,发热功率最小,应该是低档位。②电烤箱在中档位工作时,电路中应该只有一个电阻工作,即S1接b,S2闭合,此时只有R1工作。所以消耗功率为 P中=220^2 /48.4=1000瓦 ③电烤箱在高档位工作时,应该是电路中总电阻最小,即S1接a,S...

物理滑轮组竞赛题,高手请进!!!急!!!
答: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力G总=200N+20Nx2=240N 所以重物G对地面的压力F压=G总=F物=240N-150N=90N 2、当拉力F=G总=240N时,受力平衡,物体就匀速上升 3、因为有5段绳子吊住动滑轮,所以绳自由端向上运动速度是物体上升的5倍 V拉=5V物=5x0.1m/s=0.5m/s 请点击采纳,不明可追问 ...

一道初中物理题,请高手进。
答:1、根据阿基米德定律,铝球浸没在水中时受的浮力为10N。2、第二问的关键是对“使铝球浸没在水中,此时测力计的示数是铝球在空气中测力计示数的5/6”这句话的理解,如果这个铝不球在空气中的重力为G,则在水中的重力=(5/6)G,这正是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根据受力分析,我们有下列等式...

初二物理机械效率问题,高手请进
答:解:由 η=G/nF 得 n=G/ηF=……=4 故需两个动滑轮,两个定滑轮——动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人站在地面向下拉绳。或一个定滑轮——动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人站在高处向上拉绳。这样的滑轮组合,提升重物的高度才不受限制!仅供参考!

是物理高手的进来
答:由于瓶子是开口的,所以浮力公式中“排开水的体积”实际上在本题中相当于瓶中空气的体积。当将瓶稍向下压后,气体受到的水压增大被压缩,空气体积变小,所以质量(瓶+气)不变的时候浮力减小,所以瓶会加速下沉;反之,向上提起瓶子,则瓶中的气体呈现负压,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瓶会加速上浮...

物理高手请进!
答:建立物理模型法 请见:http://www.blogdriver.com/sholeelts/402114.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73797.html 回答者:zhouyong36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4 19:03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

高二物理压强等容变化问题 高手请进
答:两部分体积之和等于一个常数,假设体积不变,不会违反其和是一个定值的基本要求。温度升高,两部分压强一定会增大。如果假设压强不变,不用推理,假设就被推翻了。假设不是任意的,再如,“假设两部分气体总体积增大”,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合适的假设,即使能判断出结果,也会导致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