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

作者&投稿:自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

A、核聚变是原子核发生了改变,不是化学反应,错误;B、氘原子和氚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属于同种元素,错误;C、氘原子和氚原子都有属于氢元素,正确;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氘原子和氚原子的中子数不同,故相对原子质量不同,错误;故选C.

C 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原子知识的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A、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不是生成新原子,故错误;B、质子数相同元素种类相同,氘原子和氚原子质子数相同元素也相同,故错误;C、氘原子和氚原子都是含有一个质子属于氢元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故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正确;D、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同,原子质量相同,氘原子和氚原中子数不同,质量一定不同,故错误。故选C

  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因为太阳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科学家们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科学家们把这类装置比喻为“人造太阳”。
  为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早在1954年,在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貌似很顺利吧?其实不然,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我们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别小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于是全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欧洲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后来缩水成了T15,线圈小了,但是上了超导),日本的JT-60和美国的TFTR(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器的缩写)。这些托卡马克装置一次次把能量增益因子(Q)值的纪录刷新,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聚变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获得了0.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0.12。1993年,美国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千瓦,Q值达到了0.28。1997年9月,联合欧洲环创1.29万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0.60,持续了2秒。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 Q值达到0.65。三个月以后,日本的JT-60上成功进行了氘-氘反应实验,换算到氘-氚反应,Q值可以达到1。后来,Q值又超过了1.25。这是第一次Q值大于1,尽管氘-氘反应是不能实用的(这个后面再说),但是托卡马克理论上可以真正产生能量了。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也不例外,在70年代就建设了数个实验托卡马克装置——环流一号(HL-1)和CT-6,后来又建设了HT-6,HT-6B,以及改建了HL1M,新建了环流2号。有种说法,说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研究是从俄罗斯赠送设备开始的,这是不对的,HT6/HL1的建设都早于俄罗斯赠送的HT-7系统。HT-7以前,中国的几个设备都是普通的托卡马克装置,而俄罗斯赠送的HT-7则是中国第一个“超脱卡马克”装置。什么是“超脱卡马克装置”呢?回过头来说,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就是磁场,要产生磁场就要用线圈,就要通电,有线圈就有导线,有导线就有电阻。托卡马克装置越接近实用就要越强的磁场,就要给导线通过越大的电流,这个时候,导线里的电阻就出现了,电阻使得线圈的效率降低,同时限制通过大的电流,不能产生足够的磁场。托卡马克貌似走到了尽头。幸好,超导技术的发展使得托卡马克峰回路转,只要把线圈做成超导体,理论上就可以解决大电流和损耗的问题,于是,使用超导线圈的托卡马克装置就诞生了,这就是超脱卡马克。目前为止,世界上有4个国家有各自的大型超脱卡马克装置,法国的Tore-Supra,俄罗斯的T-15,日本的JT-60U,和中国的EAST。除了EAST以外,其他四个大概都只能叫“准超托卡马克”,它们的水平线圈是超导的,垂直线圈则是常规的,因此还是会受到电阻的困扰。此外他们三个的线圈截面都是圆形的,而为了增加反应体的容积,EAST则第一次尝试做成了非原型截面。此外,在建的还有德国的螺旋石-7,规模比EAST大,但是技术水平差不多。

托克马克核聚变 与 惯性约束核聚变(用激光辐照) 还有Z-PINCH是当前三种实现受控核聚变的途径。 托克马克装置是用强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装置,使之产生在有限空间内的高温高压,三种途径都是为了这一目的,从而诱导核聚变的产生,为人类提供能源。
托克马克装置当然其磁场越强越好,用电流产生磁场当然超导的好,没有热能损耗嘛,呵呵。

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
答:氘原子和氚原子质子数相同元素也相同,故错误.C、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氘原子和氚原子都是含有一个质子是氢元素,是氢元素的不同原子,故正确.D、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同,原子质量相同,氘原子和氚原中子数不同,

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
答:c 首先核聚变不是物变 也不是化变 氚和氘都属于重氢一类 且两种物质质子只有一个 而中子数不同 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中科院“立大功”,国产人造太阳迎来突围,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答:“人造太阳”实际上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别称,其灵感来源于太阳的核聚变过程。科学家们希望模仿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以解决能源危机。氘和氚,作为可控核聚变的主要燃料,在海水中储量丰富,足够人类使用数十亿年,并且聚变过程环境友好。然而,实现可控核聚变并非易事,其中...

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
答:科学家们把这类装置比喻为“人造太阳”。为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早在1954年,在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

人造小太阳我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答:我国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合肥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去年9月首次放电成功后,近日又迎来了新的里程碑。14日至15日,EAST连续进行了四次放电,每次放电时间大约50毫秒,标志着第二轮物理实验的开启。这一成就让我国在全超导核聚变实验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

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是什么
答: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是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有“人造太阳”之称。其运行原理就是在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2006年9月28日,世界上首个...

人造太阳在哪个省
答:中国的“人造太阳”分别在安徽省和四川省。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原名HT--7U)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位于安徽省,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位于四川省。1993年,12位国际著名核聚变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评估小组对HT-7进行...

人造太阳东方超环离子体实现运行多久?
答:东方超环 东方超环,俗称人造小太阳,是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2010年12月24日,东方超环2010年度实验结束,已获得1兆安等离子体电流、100秒1500万度偏滤器长脉冲等离子体、大于30倍...

人造太阳是什么?
答:”一种被称为“托卡马克”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承载起科学家们的梦想。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历时3年多建成中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使中国成为继俄、法、日之后第四个拥有同类实验装置的国家,实验中最高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摄氏度,并获得可重复的大于300秒的...

中国人造太阳?
答:中国的人造太阳也叫“东方超环”,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该装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中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这个装置的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高密度条件下,像太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