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卵击石?诸葛亮明早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为何还主动选择北伐?

作者&投稿:党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名人志士,他们有的勇冠天下,有的算无遗策,因为所效忠的势力不同他们相互碰撞,擦出无数武力与智慧的火花,而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唯一一个入选武庙十哲的三国人物,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不过他给后世之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他的忠诚。哪怕后期蜀国渐趋衰弱,诸葛亮也不离不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乃千古忠臣之楷模。

纵观诸葛亮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伐,最后甚至抱憾病死五丈原,可是当时魏国的实力明明远强于蜀国,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诸葛亮志向远大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天纵之才,他当初选择加入刘备集团而非曹魏集团,不仅仅是因为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更重要的是曹操麾下英才多如牛毛并且实力强大,即便辅助他夺得天下也毫无成就感,“宁做鸡头,无为牛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志》这样记载诸葛亮的志向: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可见诸葛亮心怀雄心壮志,往好的方向讲就是睥睨天下、横扫寰宇,往差的方向至少也是割据一方让人不敢心生染指之心。

所以说,诸葛亮一直坚持“以卵击石”,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

二、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的夙愿

古时候,君臣之间存在着极其强烈纽带关系,一旦君主成功将臣子折服,那后者甚至愿意用生命来回报知遇之恩,“君待我以国士,我必国士报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用最诚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先帝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所以才会如此心甘情愿地为蜀汉呕心沥血。

而与刘备共事这么多年,诸葛亮自然知道刘备最大的志向,后者白手起家创立蜀汉政权,一心想着匡扶汉室,可惜不幸中道崩殂。作为他的托孤重臣,诸葛亮自然要继承他的遗志扛起匡扶汉室的大旗,所以诸葛亮才会屡次选择北伐,这是为了完成刘备的夙愿。

三、搏一搏才有获胜的可能

其实现代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应该以卵击石选择北伐,而应该采取李严休养生息的策略,与曹魏和平发育再伺机而动。

然而我们要明白,蜀汉与曹魏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

后主刘禅弃城投降之间蜀汉只有94万的人口,兵力也不过十万多一些;反观魏国,人口高达443万,是蜀汉人口五倍左右,兵力也至少有40万,完全不是蜀国能够媲美的。

人人都说天府之国富饶肥沃,可再肥沃能和被公认为正统的中原地区相媲美吗?人口、兵力、资源这方方面面都被魏国碾压,而且后期的蜀国人才已经青黄不接,一旦诸葛亮死了就没人能抗大旗,所以要是蜀国坚持休养生息的策略无异于慢性自杀,时机一到魏国想要攻克蜀国就会容易很多。

与其如此,还不如搏一搏趁大家都没有发育起来与魏国硬碰硬,这样还有一线生机,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重要原因。

四、为了转移内部矛盾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诸葛亮北伐本身就是一个逼不得已的行为。

我们知道刘备最初只是一个编制贩卖草鞋的底层老百姓,机缘巧合之下才结实了张飞、关羽,并且凭借超高的人格魅力笼络无数能人志士,最后一步步成为一方诸侯。

由于“创业”的时间太短,刘备集团内部的武将谋士并非铁板一块。蜀汉集团内部有三股势力,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因为刘备的存在,荆州派长期执掌大权,其他两派的人虽然有怨言也只能默默地忍受。

可后来刘备突然病逝,继位的刘禅能力平庸又不足以服众,东州派与益州派的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准备乘机从荆州派人士手中夺取朝政大权,党派之争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蜀汉率先倒在内乱之下,诸葛亮选择了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让国内各大势力暂时团结起来应付实力强大的魏国,而不是将时间精力用于内斗,如此一来才能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

综上所述,北方不仅仅是诸葛亮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途径,更是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方式,而且如果不北伐,蜀汉很可能会深陷内乱的泥潭,同时被魏国远远甩在身后,到时候蜀汉灭亡就真的成了定局。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诸葛亮清楚知道蜀国的综合实力远不如魏国,长期消耗下去,一定会被魏国拖垮。与其这样,不如放手一搏。

不是以卵击石,诸葛亮知道只有自己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才更可能赢下战争,所以会主动选择北伐。

并不是以卵击石,因为诸葛亮想借着北伐来,让蜀国后起之秀得到一些磨练,所以才多次北伐。

以卵击石?诸葛亮明早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为何还主动选择北伐?
答:其实现代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应该以卵击石选择北伐,而应该采取李严休养生息的策略,与曹魏和平发育再伺机而动。然而我们要明白,蜀汉与曹魏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后主刘禅弃城投降之间蜀汉只有94万的人口,兵力也不过十万多一些;反观魏国,人口高达443万,是蜀...

以卵击石?明知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答:一、三国鼎立后的局势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志向是辅佐刘备统一全国,兴复汉室。而在魏蜀吴三国之中,魏最强大,吴次之,蜀最弱,想要统一全国,蜀汉的主要对手是曹魏,盟友是孙吴。因此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没有继续与吴国交战,而是恢复了吴蜀同盟,共同抗魏。对曹魏的战争中,蜀汉最大的瓶颈是粮草的...

以卵击石?明知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答:蜀汉和曹魏的实力过于悬殊,这点精于治国的诸葛亮必然也心知肚明。但是假如不出兵北伐的话,曹魏和蜀汉同时休养生息,不过几年之后,魏国就有了“横扫蜀国”的资本。因为蜀汉不过一州之地,而曹魏却坐拥整个中原。所以,诸葛亮只能“以攻为守”:用进攻的方式延缓着蜀汉的国运,当...

以卵击石?明知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答:最后一条,诸葛亮说:“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他也知道,蜀国一州之地,难敌魏国,但他觉得,养军队不打仗也要花钱,还不如去打仗开疆拓土。或者成功了呢?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诸葛亮的这篇表,只能说,要打总...

在明知道蜀国实力不及魏国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答: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其北伐曹魏的行为,显然是以卵击石,妄图以弱胜强。进一步来说,诸葛亮每一次北伐中原,只能率领数万大军,而就曹魏来说,总兵力在45万人左右。所以,对于诸葛亮乃至于后面的姜维北伐,都没有对曹魏造成严重的损伤。那么,问题来了,蜀汉如此弱小,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也即诸葛亮...

有人说空城计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给魏国皇帝设的计!求解释?
答:蜀国得到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从国王到士兵都非常紧张。以一万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蜀国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

明知以卵击石,诸葛为何还要多次讨伐曹魏,是不是穷兵黩武,实属无奈?
答:要不然刘禅也不可能会轻易的把城门打开投降魏国,就是因为他知道再打下去也会失败。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是穷兵黩武,以卵击石,北伐也是诸葛亮必须要做的事情。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自打刘备死后诸葛亮活的这个世上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匡扶汉室,还于旧都,可以说这是诸葛亮乃至众多蜀臣一生的梦想,可是...

蜀汉明明打不过曹魏,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坚持北伐?
答:复盘三国局势,毫无疑问,曹魏实力最强,东吴实力次之,蜀汉实力最弱。在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中,一般都是实力强者攻击实力弱者,像诸葛亮这样,孜孜不倦地以弱攻强,犹如以卵击石,实属罕见。在蜀汉实力远远不及曹魏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何要不断地坚持北伐?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23年春天,刘备病逝...

在国力羸弱时北伐,诸葛亮究竟是以卵击石还是别有所图?
答:按照题目是“在国力羸弱时北伐,诸葛亮究竟是以卵击石还是别有所图?”,据我看来,蜀国建国之后,尽管以“粮仓”之一的蜀国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但因为交通闭塞、物流不通的原因,在三国之中,单论经济、生产力,蜀国都是其中最弱的一个。不管刘备和诸葛亮有多么努力,蜀国真实的状态,根本不存在国力在...

...最为弱小的蜀汉一定要北伐强大的曹魏,以卵击石的道理国君不懂吗...
答:如果什么都不做,那么就是等着被灭国。与其这样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所以诸葛亮坚持要北伐,在曹魏的边界线上一直扰乱。这个举动不仅能够阻止曹魏壮大,还能够通过战争让蜀汉上下更加团结。所以,诸葛亮并不是不知道以卵击石的道理,只是当时他所在的景况,北伐也只是一个很无奈的举动,实在没有其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