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作者&投稿:俟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兵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代表作以及主要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膑,代表作《孙子兵法》,主要思想就是自己的强度去攻击对方的弱处。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扩展资料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孙膑的战略上。在战争观上,孙膑主张谨慎对待战争的重要性。他强调,战争是解决国家政治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手段,只有强大的力量作为保证,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但他反对军国主义,指出胜利可以拯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失败也会导致失去土地和国家的伤害,好战必然导致灭亡和自取灭亡。因此,必须谨慎对待战争,不加以利用或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备战,以战制胜,以战制胜。

他指出,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决定战争结果的基础。“强军”必须先“富国”,只有有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后盾,才能“有备而来,后发制人”。他还指出,人民群众的士气是赢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士气,才能“赢得群众”,“赢得群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兵家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十一、兵家

  兵家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孙武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
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决不能当作儿戏。可知,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这就是说,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敲"警"钟,主张一定要加强战备,三思而行;但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利"的时候,他就"掠"字当头,拔城扩地,大肆兼并,争当天下的"霸王"。孙武对待兼并战争的两个态度、两种主张,前后判若两人,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的态度和主张,正反映了孙武所代表的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他们既害怕在战争中被别人兼并,又汲汲于想兼并别人的矛盾心理。
二、修道

  壮大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兼并别国的土地,成为诸侯国中的霸王,这是孙武给当时各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指出的一条发达之路。要实现上述目标,孙武认为必须"修道"。他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力胜败之政。"显然,孙武把"修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条件。孙武还一再强调:判断战争双方的胜负,要"经之以五事",其中第一件就是"道"。
孙武所谓"修道",从广义来讲,就是国君实行开明的政治,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政治的好坏对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从狭义来讲,孙武的"修道",就是长官关心、爱护士兵,用"仁义"去笼络人,以达到军队内部的和谐一致。
孙武用仁义"修道"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春秋后期,由于各国领主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人民困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纷纷出逃至野外山林川泽,有的已经组织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这就必然会削弱领主统治集团的力量,使其在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很明显,孙武在当时提出"修道"的主张,就是要领主统治集团改善政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与上同意",取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稳固封建领主政权,使全国"上下同欲",从而成为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孙子这个"修道"主张,虽然其真实目的,是要人民为领主统治集团的兼并战争拼死出力,所谓"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有其欺骗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免遭别国的蹂躏,从客观上讲,是有其相当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三、保法
  孙武另一个与"修道"并列的政治主张是"保法"。《孙子.形篇》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所谓"修道"是要修明政治,宽以待众,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所谓"保法"则是要健全和加强法制,以保证官吏的情廉和军队的建设。二者对于国治兵强,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完善的制度。官吏制度的健全和严密,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和军队内部秩序井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把"曲制、官道、主用"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孙武"保法"的主张,显然是要在政府和军队的各个部门,全面建立健全的制度。
  用严明的赏罚去保证法令的施行。"他认为,对土卒"赏"以财货,能使其听从命令,奋勇作战,保证"取敌之利"。在《行军篇》中,他又强调"罚"的重要,为严肃军纪,对士卒施用惩罚的手段,"齐之以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保证在战争中"必取"敌人。
  孙子还主张,赏罚的施行不可拘泥于已公布的法令。将帅如果能随时随地施用赏罚,传达号令,而不拘泥于已成文的法律,那末三军之众就会服从指挥,动作整齐,像一个人一样。显然,赏司严明,立功者受奖,违纪者受惩,是孙武"保法"主张的重要内容。
废止贵族特权,在施行赏罚过程中一视同仁。他不但强调法令严明,令行禁止,而且主张贵者加"君将"也可以有"罪",赏罚应该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为了矫枉过正,改变过去"赏贵罚贱"的积习,孙武一反常规,提出了"赏善始贱,罚恶始贵"的倡议。孙武这种废止等级特权,在军事、政治上进行改革的主张,不能不说是非常大胆的。
  总之,孙武的"保法"主张,内容相当丰富,含义十分深刻。在春秋战国的大变动时期,孙武力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赏罚制度,罚不避贵,赏不遗贱。他坚决站在改革的一边,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完善。他的"保法"思想,在春秋战国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反映了当时以法治军治国的普遍要求。

孙武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
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决不能当作儿戏。可知,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这就是说,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敲"警"钟,主张一定要加强战备,三思而行;但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利"的时候,他就"掠"字当头,拔城扩地,大肆兼并,争当天下的"霸王"。孙武对待兼并战争的两个态度、两种主张,前后判若两人,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的态度和主张,正反映了孙武所代表的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他们既害怕在战争中被别人兼并,又汲汲于想兼并别人的矛盾心理。
二、修道
壮大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兼并别国的土地,成为诸侯国中的霸王,这是孙武给当时各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指出的一条发达之路。要实现上述目标,孙武认为必须"修道"。他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力胜败之政。"显然,孙武把"修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条件。孙武还一再强调:判断战争双方的胜负,要"经之以五事",其中第一件就是"道"。
孙武所谓"修道",从广义来讲,就是国君实行开明的政治,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政治的好坏对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从狭义来讲,孙武的"修道",就是长官关心、爱护士兵,用"仁义"去笼络人,以达到军队内部的和谐一致。
孙武用仁义"修道"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春秋后期,由于各国领主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人民困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纷纷出逃至野外山林川泽,有的已经组织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这就必然会削弱领主统治集团的力量,使其在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很明显,孙武在当时提出"修道"的主张,就是要领主统治集团改善政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与上同意",取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稳固封建领主政权,使全国"上下同欲",从而成为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孙子这个"修道"主张,虽然其真实目的,是要人民为领主统治集团的兼并战争拼死出力,所谓"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有其欺骗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免遭别国的蹂躏,从客观上讲,是有其相当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三、保法
孙武另一个与"修道"并列的政治主张是"保法"。《孙子.形篇》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所谓"修道"是要修明政治,宽以待众,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所谓"保法"则是要健全和加强法制,以保证官吏的情廉和军队的建设。二者对于国治兵强,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完善的制度。官吏制度的健全和严密,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和军队内部秩序井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把"曲制、官道、主用"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孙武"保法"的主张,显然是要在政府和军队的各个部门,全面建立健全的制度。
用严明的赏罚去保证法令的施行。"他认为,对土卒"赏"以财货,能使其听从命令,奋勇作战,保证"取敌之利"。在《行军篇》中,他又强调"罚"的重要,为严肃军纪,对士卒施用惩罚的手段,"齐之以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保证在战争中"必取"敌人。
孙子还主张,赏罚的施行不可拘泥于已公布的法令。将帅如果能随时随地施用赏罚,传达号令,而不拘泥于已成文的法律,那末三军之众就会服从指挥,动作整齐,像一个人一样。显然,赏司严明,立功者受奖,违纪者受惩,是孙武"保法"主张的重要内容。
废止贵族特权,在施行赏罚过程中一视同仁。他不但强调法令严明,令行禁止,而且主张贵者加"君将"也可以有"罪",赏罚应该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为了矫枉过正,改变过去"赏贵罚贱"的积习,孙武一反常规,提出了"赏善始贱,罚恶始贵"的倡议。孙武这种废止等级特权,在军事、政治上进行改革的主张,不能不说是非常大胆的。
总之,孙武的"保法"主张,内容相当丰富,含义十分深刻。在春秋战国的大变动时期,孙武力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赏罚制度,罚不避贵,赏不遗贱。他坚决站在改革的一边,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完善。他的"保法"思想,在春秋战国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反映了当时以法治军治国的普遍要求。

孙武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
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决不能当作儿戏。可知,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这就是说,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敲"警"钟,主张一定要加强战备,三思而行;但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利"的时候,他就"掠"字当头,拔城扩地,大肆兼并,争当天下的"霸王"。孙武对待兼并战争的两个态度、两种主张,前后判若两人,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的态度和主张,正反映了孙武所代表的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他们既害怕在战争中被别人兼并,又汲汲于想兼并别人的矛盾心理。
二、修道
壮大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兼并别国的土地,成为诸侯国中的霸王,这是孙武给当时各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指出的一条发达之路。要实现上述目标,孙武认为必须"修道"。他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力胜败之政。"显然,孙武把"修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条件。孙武还一再强调:判断战争双方的胜负,要"经之以五事",其中第一件就是"道"。
孙武所谓"修道",从广义来讲,就是国君实行开明的政治,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政治的好坏对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从狭义来讲,孙武的"修道",就是长官关心、爱护士兵,用"仁义"去笼络人,以达到军队内部的和谐一致。
孙武用仁义"修道"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春秋后期,由于各国领主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人民困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纷纷出逃至野外山林川泽,有的已经组织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这就必然会削弱领主统治集团的力量,使其在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很明显,孙武在当时提出"修道"的主张,就是要领主统治集团改善政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与上同意",取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稳固封建领主政权,使全国"上下同欲",从而成为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孙子这个"修道"主张,虽然其真实目的,是要人民为领主统治集团的兼并战争拼死出力,所谓"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有其欺骗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免遭别国的蹂躏,从客观上讲,是有其相当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三、保法
孙武另一个与"修道"并列的政治主张是"保法"。《孙子.形篇》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所谓"修道"是要修明政治,宽以待众,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所谓"保法"则是要健全和加强法制,以保证官吏的情廉和军队的建设。二者对于国治兵强,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完善的制度。官吏制度的健全和严密,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和军队内部秩序井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把"曲制、官道、主用"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孙武"保法"的主张,显然是要在政府和军队的各个部门,全面建立健全的制度。
用严明的赏罚去保证法令的施行。"他认为,对土卒"赏"以财货,能使其听从命令,奋勇作战,保证"取敌之利"。在《行军篇》中,他又强调"罚"的重要,为严肃军纪,对士卒施用惩罚的手段,"齐之以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保证在战争中"必取"敌人。
孙子还主张,赏罚的施行不可拘泥于已公布的法令。将帅如果能随时随地施用赏罚,传达号令,而不拘泥于已成文的法律,那末三军之众就会服从指挥,动作整齐,像一个人一样。显然,赏司严明,立功者受奖,违纪者受惩,是孙武"保法"主张的重要内容。
废止贵族特权,在施行赏罚过程中一视同仁。他不但强调法令严明,令行禁止,而且主张贵者加"君将"也可以有"罪",赏罚应该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为了矫枉过正,改变过去"赏贵罚贱"的积习,孙武一反常规,提出了"赏善始贱,罚恶始贵"的倡议。孙武这种废止等级特权,在军事、政治上进行改革的主张,不能不说是非常大胆的。
总之,孙武的"保法"主张,内容相当丰富,含义十分深刻。在春秋战国的大变动时期,孙武力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赏罚制度,罚不避贵,赏不遗贱。他坚决站在改革的一边,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完善。他的"保法"思想,在春秋战国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反映了当时以法治军治国的普遍要求。

兵家



市正兴封建领土国家

孙武的思想主张
答:孙武的思想主张: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兼并: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以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2、修道:壮大...

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孙武的思想主张如下:在《孙子兵法》中不难看出,孙武最爱重谋略,喜欢以谋胜敌之道。主要的思想主张是“庙算知胜”、“兵者诡道”、“上兵代谋”、“兵以诈立”、“运兵计谋”。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觉得一场战争的胜败不是由鬼神决定的,而是由政治经济甚至自然等...

孙武的思想主张
答:总的来说,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军、注重纪律、赏罚分明、善于运用谋略和策略来克敌制胜。这些思想主张对后世军事思想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孙武主张加强法治建设,严格赏罚制度,罚不避贵,赏不遗贱,他坚决站在改革的一边,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完善。相关内容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

孙武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孙武(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著有兵书《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军事典籍之一。孙武的思想主张涉及军事、政治、道德等诸多领域,其主要思想主张如下。孙武主张“胜不过敌同”,强调重视对敌情的分析和认识。他认为,在战争中,对敌情...

孙武的思想主张
答: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答:1.慎战备战思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孙子兵法》在第一篇《计篇》开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深知战争的危害,因而在《火攻篇》中告诫统治者:“亡国不可以复生,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表现在哪五个方面
答:第一, 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第二, 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第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武的军事思想有哪些?
答:孙武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灵活应变:孙武认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是灵活应变,善于变化的一方将占据优势。他强调战争的变幻莫测,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改变战术、组织和兵力的运用,从而取得战争胜利。战争目的: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不是为了破坏敌方的军事力量。因此,...

《孙子兵法》主要有哪些思想?
答: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