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作者&投稿:众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

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吗?

《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作“兵经”,誉为“百代谈兵之祖”。它精邃的思想、奇妙的谋略、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成长。公元8世纪当我国唐朝时,它传入日本,立刻受到日一本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注释、讲解、运用者层出不穷。近几个世纪以来,它又传到欧美各国,翻译成十几种文字,除了军事领域外,它还被运用到外交活动、企业管理、市场竞争、体育竞赛等方面,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可是,《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疑惑不解的问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孙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中,也著录有 《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唐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然而、孙膑的兵法书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失传了。这样,两个“孙子”只有一部《孙子兵法》。于是,自宋代以来,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和猜测。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许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就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有人则干脆主张,它是孙膑所作。
由于“孙子”有两个,而《孙子兵法》只有一部,不少人更怀疑起孙武其人的有无。宋人叶适根据《左传》中毫不提及孙武,而《史记·孙子传》叙孙武用兵“试以妇人”,其事“奇险不足信”,因而指出:“故凡谓穰苴、孙武者,皆辩土妄相标指,非事实”。(《习学记言》)清人全祖望完全赞同上述观点,认为:“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事其书皆纵横家所伪为”。(《鲍崎亭集·孙武子论》)现代学者齐思和撰《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也主张:“孙武实未必有其人,十三篇乃战国之书”。(《燕京学报》第26期)还有人认为,孙武就是孙膑。如日本学者斋藤拙堂作《孙子辨》一文论道:“孙武与孙膑,毕竟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见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中册)现代学者钱穆也指出:孙子在吴、齐两国都呆过,太史公莫能辨,遂“误分以为二人”(《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可见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说法之纷纭离奇。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墓葬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这个发现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证实了《史记·孙子传》和《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确实的。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它还不能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因为这部兵法阐述的大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
(一)《孙子兵法》的许多用语都是战国时代流行而春秋时所未见的。如《势篇》说“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九地篇》说“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这里的“形名”和“霸王”,都是战国时常用的词语。
(二)《孙子》言用兵数动辄就是十万。如《作战篇》曰:“带甲十万”;《用间篇》又云:“兴师十万”。而春秋大国用兵不过数百乘,约二三万人。到战国中期,才有带甲十万至数十万者。
(三)春秋时的大战一般都在数日内解决,即使围城亦不过数月,而《孙子兵法》所谈战争往往旷日持久。如《作战篇》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用间篇》又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这分明是战国时代的状况。
(四)《孙子兵法》所谈的战术多为运动战,主张深入敌后,长距离的调遣。如它说:“凡为客之道,深则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九地篇》);“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篇》)。这些都是战国时代的打法。
(五)《孙子》特别好用“五”数,如《势篇》曰:“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五色之变,不可胜现也”;“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虚实篇》又云:“五行无常胜”。这些都应是在战国时代“五行”学说流行后的说法。
(六)《孙子》的体裁类似于《墨子》的《尚贤》、《兼爱》等篇。它每篇定名都总括全篇的大意,篇前都冠以“某子曰”。这种体裁,大致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荀子》、《韩非子》,约出现于战国中后期。
(七)春秋时的战争一般都由国君亲自统率军队出征,或者由中军元帅统御上下军。而《孙子》言兵,由“将”独当一面。如它说:“将受命于君”(《九变篇》);“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篇》)。战国时才有如此格局。
(八)春秋时作战之军队,一般都自带粮食,所谓“裹粮坐甲”(《左传·文公十二年》),粮食吃尽而返归,未有指敌以为食者。而《孙子》却一再强调:“因粮于敌”,“智将务食于敌”(《作战篇》)。这又是战国时之策略。
(九)春秋时对卿大夫称“主”,而称国君为“主”乃是三家分晋以后的事。《孙子》每每称国君为“主”,此又为出于战国之证。此外,《用间篇》说的“谒者”、“门者”、“舍人”,也都是战国三时之用语。
(十)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用间》篇,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一语。苏秦活动的时代当战国中后期,在孙武之后约200年。这更足以说明《孙子》成书之晚。因为此句与孙武之时代不合过于明显,后被人删去。

上述十条关于《孙子兵法》出自战国时代的论据,都有一定道理。当然,历来也有不少学者,如明代的宋濂(作《诸子辨》)、清代的孙星衍(作《孙子十家注序》)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等,都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认为《孙子兵法》是春秋时孙武所自著。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读者当审慎鉴别之。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 ,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 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辩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本电子版《孙子兵法》根据袁闾琨、张文才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中国兵书十大名典·孙子》扫校(辽版社《孙子》选用的是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孙子兵法十三篇目录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形篇》第四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

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

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

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

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

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

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

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而非孙膑。
△孙武:春秋末人,是齐国田氏之后。到吴国受阖闾重用,破楚。
△孙武著孙子兵法13篇。其中名言:
「知己知彼」、
「致人而不致於人」、
「我专而敌分」(击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敌人)、
「因敌致胜」(因敌情变化而采灵活战术)、
「主孰有道」(民众与君上若同心,最能打胜战,这是胜败之首要因素。)
孙策(175一200),字伯符,孙坚长子。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少居江淮间,颇有声望。坚死,依附袁术,不得志。兴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余人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孙策善用兵,军纪严明,得周瑜等地方豪族支持,先后攻占吴、会稽等郡,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孙氏政权。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策奉汉帝诏讨之。拜“讨逆将军”,封吴侯。四年(199年)术死,策攻败庐江太守刘勋,得术、勋兵两万余,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建安五年(200年),曹袁相拒官渡,孙策密谋欲袭许昌,迎献帝。兵未发,遇刺死,临终嘱弟权继承其事业。公元229年,弟孙权称帝,尊父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兄策为长沙桓王。孙策,卒时仅二十六岁。先从袁术,以兵千余起家,旋霸江南。曹操曰:狮儿难于争锋。
==
孙膑又是谁?
△孙膑和庞涓是师兄弟,同时拜鬼谷子为师,是战国人。
△孙膑在齐,庞涓在魏,马陵之战,孙膑胜庞涓,庞涓死。
△上战,孙膑假败(「减灶诱敌」),於马陵(河南范县)险要之处,扒树皮刻上「庞涓死於此处之下」,夜晚,庞点火把观看,万箭齐发,魏军败亡。

《孙子兵法》作者是谁呀?
答:《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谋略家,是中国军事谋略的奠基人。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答:《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兵圣或孙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所著兵法《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为后世兵家所极力推崇,甚至被翻译为多...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答:《孙子兵法》作者是孙武。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

《孙子兵法》作者是谁?
答:《孙子兵法》作者是孙武。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 ),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兴平...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答:人物简介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号为《孙子兵法》,共计五千余字。除此之外...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答:《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有13篇,共6100余字,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兵书。它总结...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答:《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中国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五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被重用为将。吴、...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答:《孙子兵法》介绍: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答:孙子,名武,字长卿。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人。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孙武的祖先叫妫...

孙子兵法作者是谁呀
答: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