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参禅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作者&投稿:漕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参禅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所参的是出生宇宙万法的实相--自性心---即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若得参透,便是明心。然此参禅又外延至见性和过牢关。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编辑本段]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在今天的末法时期,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圆通法门尤为契合众生心性,适合参禅。
  参禅不一定是坐禅,就是在行、做、坐、卧中也能参。参禅靠的是有正知见,知道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不是真心;要有福德,去聆听善知识法语;要有定力,必须具备未到地定及其以上的定力,才能一一现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才能现观真心无形无相而出生十八界法;要有因缘,得佛菩萨善知识摄受而明心见性。
  从《五灯会元》等禅宗古籍的记载,占大多数的真悟祖师是在动中开悟的。比如洞山良价禅师,还有近代的虚云法师也是在动中开悟的。所以,培养动中的定力是参禅的一个可靠手段。
  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著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著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著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著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参禅需要先起要有看话头的能力,看得住话头后,就可以起疑情,这就是“见山不是山”,在疑情生起后而不退失,待因缘巧合时,便黑漆桶底脱落,亲见真心实相如影如幻。坐禅不要陷入马祖大师说的“磨砖做镜”的巢窟里了,否则,永远不能明心开悟。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见到自家的“本性”。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这个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这个道理,即使佛也变成了普通人。佛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
  明心见性是佛教修持者梦寐追求之事。何谓“明心见性”?
  “明心”就是了知在人类世界所应有的作为,由自己的灵性来明悉与体证。“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明白体证天地演绎对一切有情众生皆一体如是。 要知道在凡尘,不论在任何地点、环境、时间、空间,皆可见到自己的本性。
  见性的体证,必须要将自己的心灯来点燃。否则,任有再大的功德,仍无法跳脱三度空间的束缚,仅是在未来与下世有再修持的因缘而已。
  明心见性是要在觉性中来成就。而觉性必须要在人类世间来达成,让自己体证生存的辛酸过程,在酸甜苦辣中去印证自己生存的一切取向,更让自己在生存中不会脱离人世间的群居社会。觉性是了知天地万物的根本源。生活的过程就是让自己明了「觉性的根本源」。若脱离生存的取向过程,摈弃了生活的润生过程,就难有真实的生存经验去作内心世界的滋润资粮。
  生存的过程,皆在“无常”中造就。无常是对自己在生存过程的取向中,去作自我成长的历练。在人生的每一日当中,一切生存取向,有时是一种经验的累积,有时是一种学习的成长,有时是一种过程的穿流。每一个动作皆关系着自己的灵性是上升还是下坠,这由每个人思想意识所导致的生存取向来决定,就看自己怎样来筛选了。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如何在参禅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答:参禅不一定是坐禅,就是在行、做、坐、卧中也能参。参禅靠的是有正知见,知道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不是真心;要有福德,去聆听善知识法语;要有定力,必须具备未到地定及其以上的定力,才能一一现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才能现观真心无形无相而出生十八界法;要有因缘,得佛菩萨善知识摄受而明心见...

心如莲花:2:感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目录
答:第一篇:禅,超越世俗的境地,禅师与皇帝的交流,体现禅的至高境界。禅者的心,如净土,清扫心灵污垢,领悟生活中的苦与乐,明白真正的修行与生活态度。贫贱亦能带来内心的富足,宽容的佛心,使日常平凡充满佛性真意。第二篇:禅,自我解脱之道,修行需正知正见,慈悲与放下执著。百丈大师的故事教导我...

参禅是什么意思
答:其次,参禅有助于提升个人修为。参禅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并解决内心的弱点与不足。通过持续的修炼,参禅者的心境会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最后,参禅也是一种对佛教教义的体悟和实践。参禅者通过修行,逐渐领悟佛法真谛,将这些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内心的转化和...

禅语故事
答:五祖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钵传给了慧能,后来慧能变成了禅宗六祖。他参透了佛的三法印,明白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到”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真境。 11、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路上走着,突然...

禅与人生有何关系?
答:禅宗在修行中表现出格外放旷自然的洒脱态度,把对宇宙人生的体悟就放在生命本身之中。所以禅尤其注重在日用生活之中求得启示,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取超悟,而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浑然天成的闲适情调。《五灯会元》卷四有这样的记载:“雪峰因入山采得一枝木,其形似蛇,于背上题曰:‘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寄与师...

参禅悟道是什么意思?
答:“参禅悟道”,是佛教禅宗的修习方法,学习“禅”的人向老师们请教,通过学习领悟佛祖的思想。“禅”,佛教名称,梵文音译是“禅”、“禅那”;意译是“思维修”、“弃恶”、“静虑”。就是“专心致志地、安静地把自己的心专注于某一个境地,排除、止息一切杂念,认真正确地思虑;保持这种状态,久而...

《谈佛说道悟人生》读后感
答:人生,只要适合自己就好。是这样的一段文字,吸引我通读了全书,又对此书爱不释手。它委婉的道出了很多人生的真谛,让我的身心处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澈中去反思自己的过去,畅想自己的未来。如果想要得到,就必须先学会付出有一个出家人在沙漠里行走了两天。途中遇到暴风沙。一阵狂沙吹过之后,他己认...

交易与参禅: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忠实表达自我!
答:期货与参禅,本身就是两个个专业的话题,笔者在这里把这两个话题放在一起来讨论。是想将笔者自己对交易,对人生非常有限的一点感悟写出来与有机缘的朋友一起交流,共同提高。交易本身就应该摒弃任何花哨不实用的技巧,挖寻在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当中蕴藏的精神修炼之道。心灵修炼、精神修炼是成熟的交易中永恒的话题。把...

所谓的参禅悟道是思考问题吗,还是寻找一种感觉?如果是感觉,那又该怎么...
答:那些师傅一般都能坐四个小时以上,而且有些师傅也学习瑜伽。悟道虽然也想,但是跟想也有所区别,悟一般就是根据一个现象,一件事,从中领悟领会到一个道理,而不是凭空想,或者说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思维推理出来。建议经常打坐,要是你能静坐半个小时内什么都不想,一切皆空的话,算你牛!

禅与人生有何关系?
答:”(《青源惟信禅师语录》)未参禅,山水是外在于人的;既参禅后,山水与万物化合,山水便不再是山水;待禅悟后,把生命意识融入山水之中,把山水化在自己生命里面,山才真正是山,水才真正是水。一旦领悟了自然为自然,它便成为生活之一部分,自然不再是与我们人生漠不相关的陌生者。禅借助艺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