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军事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作者&投稿:都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在军事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孙子兵法》在军事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
1 从揭示战争指导中的“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入手,确立了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
2 从揭示战争指导中“全”和“破”的矛盾运动规律入手,确立了全胜的战略观
3从揭示战争指导中“奇”和“正”的矛盾运动规律入手,确立了“文武并重”的诡道制胜观
4从揭示军队建设中“文”和“武”的矛盾运动规律入手,确立了“文武并重”的治军
孙子兵法内容归纳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篇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以上三篇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以上三篇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以上两篇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以上二篇是特殊战法。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基础,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理论的确立。

那是战略思想啊,是精神的脊梁!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②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孙子兵法·计篇》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宁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两国交兵,以决胜负,应该想方设法,不惜以爵禄和金钱,从敌方搞到情报,以了解敌情。如果不能这样,而爱惜爵位和金钱,就是下仁到极点了。这就给了"仁"以新的解释,更具有齐文化的特色。

孙子兵法最大的亮点是:不战则屈兵之外。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在大一统还是在对外(民族融合战争)中常用的政治手法。不战不是逃避战争而是避战,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各种物资和争取人心,以获得支持,通常情况下达到意想中的效果-----敌方自家反,来降者多。
在现代对待国际问题上:孙子兵法也同样用这种手法进行着,只不过更多的是在经济领域而已。
孙子兵法的珍藏版一般是用玉锦来进行包装,意喻:化干戈为玉帛。如果老兄诚心,我们可以抛开一切再次合作,如果老兄你不实趣,不好意思,下面就是兵。这也是先礼后兵来源。

孙子兵法把战争的理论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是最大的贡献。
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哲学著作,而不像其它兵书只是介绍战争实践,因而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建立了军事理论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中国战略理论主要思想,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基本确立。

说明“兵者诡道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

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基础,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理论的确立.

孙子兵法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答:孙子兵法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如下:1、战争思想:孙子兵法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思想,强调了战争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策略、战术和组织的理论。2、兵法思想: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强调了对敌人和自己的了解和认识的重...

《孙子兵法》在军事上有何突出贡献?
答:一, 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战争是一种极端手段,不发动则以,一旦发动就要集中动用全部的力量,以求或者战争的胜利。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慎战是在重战的延伸,要求领导者明确战争目的,不进行盲目的战争。二, 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二是经济方...

孙子兵法在军事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

孙子兵法的贡献
答:中国自古是兵学昌盛之邦,素有“兵学之邦”的美称。在中华文化浩瀚而丰富的文献典籍中,兵法与谋略始终是一只闪耀着我们民族伟大智慧的灿烂奇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孙子兵法》作为一本兵书,具有非常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它从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

《孙子兵法》所阐述的主要军事思想观点及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意义?
答:我认为《孙子兵法》主要的思想在于仁、谋、将,仁,孙子兵法许多次提到为将者应当与士卒同甘苦,视卒为子;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孙子是一个很重谋的将军,无论是在行军中还是在利用非军事方法以获得军事胜利上都很重谋;再者,孙子在书中明确提出为将者...

孙子兵法的军事学术价值
答:2.文武治军理论。军队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败,而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治军精密相连。孙武在《行军篇》中指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齐文令武作为《孙子兵法》中主要治军理论,一直影响至今。其治军理论主要包括严明责罚,严格训练,慎重选将,将权贵一,善待士卒等方面。《计篇...

孙子兵法有哪些军事思想
答:1、《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有五个:(1)战略运筹。(2)作战指挥。(3)战场机变。(4)军事地理。(5)特殊战法。2、《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3、《三略》明确了战争与政治、国家的密切关系...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答: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能保全自己而后破敌,不战而令敌人屈服,才是最高的用兵境界。这是精髓。《孙子兵法》从政治、经济、外交,从指挥、地形、间谍等等全面的论述了用兵作战方法和利害。是中国后来各朝各代进行军事斗争和军事理论研究的指导灵魂、理论基础。中国自战国后二千几...

《孙子兵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五个: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和特殊战法。当然整个孙子兵法的思想是非常多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