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僵持了两个月

作者&投稿:方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僵持了两个月,曹操为什么就撤兵了

典上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大多没有详细记载双方的战术布置,尤其是曹操的突然撤军,显然曹操率部亲征前是没打算放弃汉中的,不然他就可以在长安从容布置,自己没必要深入汉中,和刘备展开对峙。

首先要说的是,刘备和曹操对于汉中的依赖度不同。刘备集团刚刚拿下益州,人心不定,可以说刘备集团任何一次军事失败都可能导致益州易主,所以说汉中必须在自己手里。

宕渠即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乡渠江南岸城坝古城,可以说在刘备集结大军和孙权对峙的时候,后方出事了啊,张郃率部打到了宕渠,一旦张郃在宕渠扎稳脚跟,那么无论是向哪个方向攻击,都可以给予刘备集团很大麻烦

量然张邰被张飞击退了,但是曹操集团在汉中的局势威胁仍然在,所以刘备只能和孙权瓜分了荆州后赶快回到益州,刘备是血亏的。所以说汉中他势必要夺下来,不然其无法安心发展。

而曹操集团则不同,毕竟在战略抉择上,曹氏集团的主要兵力在于东线,除了汉中之战外,而且曹操夺取汉中,是为了进攻益州做准备,如果论防守的话,立足关中也足够了,可以参考后来诸葛亮的北伐,关中防线也是足够坚挺。所以说对待汉中,刘备是打的头破血流也要拿下,而曹操则有得和弃两种选择。

果在汉中之战前,法正建议刘备趁曹操在灭张鲁回撤之时,发动争夺汉中的战争。《三国志法正传》正说先主日: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邻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法正说曹操集团内部有隐患,而且法正的预判很准确,可以说在整个汉中之战中,影响曹操集团的事情还真比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件。许都发生反叛事件,北部边境不稳,宛城部将反叛,虽说这三件事最后都被平定了,但是曹操集团要面临的问题,不是那么稳定的。

内部反对曹操的势力仍然在寻机扳倒曹操,边疆部落也不希望曹操集团壮大,会选择趁机出兵,袭扰边境。最主要的是第三件,候音的反叛主要原因是过户繁重的徭役,可以说自从赤壁之战战败后,曹操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去支撑接下来的大规模军事战争,所以只能增加百姓的赋税徭役。

曹操自己也承认了,他说过“军兴於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打仗需要征调民丁,也会快速消耗记载的钱粮,而耕地的劳力去打仗了,地也就无法达到正常的产量,所以说不能通过战争扩张,实现掠夺资源,曹操出征的线粮人力消耗只能内部消化,其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说他无法在汉中和刘备保持长时间的相持作战,刘备则不然,之前就说了,他就算把自己打残了,也要拿下汉中,他是不会退的。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抵达汉中,此时刘备大军已经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了夏侯渊,曹军抵达后,在阳平关和刘备军相持,但是五月曹操就主动撤军了。

《三国志.先主传》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刘备是有底气打持久战,后方的杨洪更是提出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也就是没有保留,全力打这一仗,而刘备大军也没有深入汉中腹地,扼守阳平关。

就是吊着曹操,你撤军我就夺取汉中,你不撤军,我就坚守不战。所以说曹操只能强行进攻,部队损失是颇大的,当然曹操也是有计划地在迁走汉中百姓的,为最不利的局面做准备。

《三国忐.赵云传》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在汉水之战中,就是大家熟知的,赵云大开营门示弱,曹军认为有伏兵就撤军了,在撤军途中,赵云趁势出击,记载中此战曹军死伤甚众。

《三国志.赵云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同时赵云黄忠曾经有偷袭曹军粮草大营的军事行动。

虽然被曹军击退了,但是曹操是心有忌惮的,他是怎么打赢袁绍的,不就是在官渡之战对峙阶段,而刘备的处境要比当初的曹操好得多,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要是自己粮草大营真的被偷袭了怎么办,汉中丢了是小,曹操带入汉中的部队损失是大。

再者刘备坚守不战,而曹操则是急于结束战事,他等不了,可是曹军的尝试性进攻,只是给自己徒增消耗损失罢了。所以对于曹操来说,汉中真的成为鸡肋了,因为此地不值得曹操投入大量兵力去争夺和刘备长期相持于汉中。

也不利于曹操内部稳定,毕竟大军在外,内部那些反曹势力,时间一长,谁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情,长痛不如短痛,曹操果断舍弃了汉中,撤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