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明明是逃跑的计策,为何却是“上策”

作者&投稿:无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三十六计》最早的出处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故事当中。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对其有过修订或记载。它与《孙子兵法》一道,堪称兵家圣经,既讲兵家韬略,又大讲诡道。其三十六之数,与《易经》原理相合。

三十六计共分六套计策,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分别在不同的局势下使用。而最后一计“走为上”是败战计中的计策,败战计是在战败或者处于绝对劣势情况下所使用的计策。

走为上:

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强大的敌人,这种有秩序的撤退没有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原则。这是《周易·师》中“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所说的道理。

“走为上”虽然是撤退逃跑的计策,但绝非是消极地逃跑。而是在想好后招的情况下主动撤退,为将来的进攻寻找或制造机会,是以退为进。

食之无味的“鸡肋”

公元215年,曹操在击败马超、韩遂后,又轻松拿下汉中。217年,取得蜀地的刘备北进汉中,219年的定军山一战,曹操的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汉中失守。

盛怒之下的曹操亲率大军欲夺回汉中,不料在阳平关受到刘备的阻击,军队被死死缠住,前进不得。一夜,曹操坐在营帐中正为此事发愁时,厨师送来一碗鸡汤,看见碗中有块鸡肋,曹操沉吟道:“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时夏侯惇刚好进帐中禀请军中夜间的口号,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很快,口号就传遍军中。

得知口号的主簿杨修立马吩咐随从收拾行装,见此情形的夏侯惇问其缘由。杨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听闻此事的军中将士纷纷收拾行装,准备好撤退。后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处死了杨修。虽然处死了杨修,但杨修所说正是曹操心中所想。不日曹操便下令撤军。

在粮草不济的不利局势下,曹操撤军绝对是明智之举。不仅不会使自己陷于被动,也不会导致最后的全面溃败。不失为保存实力的上策。

兔死狗烹复国臣,急流勇退陶朱公

“走为上”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逃跑,使用者必须要知道如何跑,什么时机跑,这极大考验着计策使用者的智慧。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率军攻打吴国,导致惨败亡国,自己则被囚禁在吴国。最后,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王夫差复兴了越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在复国的过程中,功勋最大的就是文种和范蠡。跟随勾践多年的范蠡深知其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同安乐。在复国后立马选择了隐退,与西施一起泛游齐国,因经商有道,成为世人所知的巨富,自号陶朱公。

而文种的命运则与范蠡截然不同。范蠡在隐退的时候致信劝文种离开越王:“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但他并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不久,听信谗言的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名叫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9条对付吴国的策略,如今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6条还在你那里并未使用,现在你用这6条计策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便挥剑自尽。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看准时机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机会,以退为进。此计可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再不济也可安身保命。在谋略中绝对是上策。

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明明是逃跑的计策,为何却是“上策”
答:三十六计共分六套计策,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分别在不同的局势下使用。而最后一计“走为上”是败战计中的计策,败战计是在战败或者处于绝对劣势情况下所使用的计策。走为上: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译文:全军退却避开强大的敌人,这种有秩序的...

我国古代"三十六计"中第36计是
答:我国古代"三十六计"中第36计是走为上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指的是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也谓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走为上策是36计中的哪一计
答:第三十六计。解释:指遇到强敌或者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出处: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译文:檀公的第三十六策,是走为上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不及敌人的时候,为了保住自己的力量而主动撤退。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注释
答:总的来说,三十六计中的"左次无咎"强调在面对不确定的局势时,灵活调整策略,保持常规但不拘泥,确保行动的安全和有效。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军事,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决策中找到应用。"走为上计"并非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寻找更有力的反击机会。"左次无咎"就是其中的智慧体现。"全师避敌"...

36计走为上策是什么意思?
答: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意思是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现多用于生活中,工作中,社交中,如果形势对自己不利时,敌强...

36计为什么走为上策
答:三十六计的走为上计,常常被理解成“回避、逃跑是最好的策略”,甚至理解成“逃跑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计策”。 这是一个误会。误会的原因与这个词的结构不明确有关。从词组结构的角度讲,“走为上计”可以有两种结构:“走/为/上计”与“走为上/计”。“走/为/上计”,是个陈述式的词组...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是第几计
答: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是第三十六计。这句话源于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其中的“走为上策”是最后一计,也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却或撤退是最好的策略。在中国古代兵法中,《三十六计》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它总结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策略和智慧。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战争,也可以...

三十六计中走为上策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答: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来源 本计为三十六计第六套第36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计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

解读三十六计中为何走为上计
答:在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中的“走”并非逃跑的意思,而是撤退的意思。逃跑是指不战而败的胆怯,这里的“走”是指面对比自己还强大的敌人时选择忍让的一种明智之举。为什么说“走为上计呢”?在双方对战的情况中有其结果有:1投降,2求和,3死拼。在这些情况中我看出不管是投降还是求和必然都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