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打赌,急求古琴起源的知识。

作者&投稿:矣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七弦琴的历史介绍~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识特点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古琴断纹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鉴藏要领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这是鉴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古琴名曲

  《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捣衣》《阳关三叠》《流水》《酒狂》等。古琴的一大优点就是自我心情的表达展现,夜深人静的时候,为抒发自我心情,最好的选择就是弹奏一曲古琴曲。

  古琴考级曲目

  一级: 古琴吟 湘妃怨 凤求凰 慨古吟 陋室铭 兰花花 小白茶
  二级: 双鹤听泉 良宵引 清夜吟 极乐吟 秋风词 拉纤歌
  三级: 玉楼春晓 精忠词 泣颜回 风雷引 秋江夜泊 飞鸣吟 阳关三叠 春晓吟 满江红 映山红 小草
  四级: 石上流泉 神人畅 酒狂 韦编三绝 孔子读易 归去来辞 秋夜长 渴 望 信天游
  五级: 鸥鹭忘机 楚歌 关山月 高山 洞庭秋思 释谈章(普庵咒) 文王操 碧涧流泉 岳阳三醉 采茶调 浏阳河 茉莉花
  六级: 梧叶舞秋风 庄周梦蝶 长清 沧海龙吟 平沙落雁 获麟操 山居吟 黄云秋塞 醉渔唱晚 双乙反调
  七级: 忆故人 长门怨 龙朔操 佩 兰 天风环佩 白 雪 列子御风 风云际会 春江花月夜 山水情
  八级: 流水 渔樵问答 梅花三弄 埃 乃 雉朝飞 渔 歌 汉宫秋月 孤馆遇神 瑶族舞曲
  九级: 离骚 捣衣 龙翔操 乌夜啼 秋塞吟 水仙操 墨子悲丝 阳 春 大胡笳 楼兰散
  十级: 潇湘水云 樵 歌 广陵散 秋 胡笳十八拍 幽兰 梅园吟 三峡船歌 江雪


  传世名琴
  唐 代

  春雷琴·连珠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
  九宵环佩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
  独幽琴·灵机式
  太古遗音琴·师旷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龙吟琴·响泉式
  一池波琴·神农式
  飞泉琴·连珠式

  宋 代

  玉壶冰琴·神农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万壑松琴·仲尼式
  铁客琴·凤势式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明 代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叶式
  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


  古琴流派
  一、关于琴派的概念

  (一)什么是琴派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文化领域,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二)琴派是怎么形成的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

  二、名派简介

  (一)浙派
  派 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三)广陵派
  派 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 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合修(孔山) 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七)诸城派
  派 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九)岭南派
  派 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古琴美学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秦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现简单的将十六法的提纲和内涵分析如下:
  (1)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
  (2)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
  (3)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
  (4)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
  (5)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
  (6)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
  (7)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
  (8)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
  (9)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
  (10)奇—— 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
  (11)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风格论);
  (12)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
  (13)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
  (14)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本质论);
  (15)疾——中论指法徐疾之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
  (16)除——论指法舒徐之变化(本质论)。
  综合此十六个提纲,可将其内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组合。总的来说,还是著重于风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几方面。属于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虚等;论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轻、滑等;论琴品与人品者有洁、清、虚、幽等;论琴的风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组成四组: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组为外在演奏风格的描述,第二、三组均为演奏时内在意境与曲韵表达的描述,第四组则为演奏时对乐曲整体节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组之轻松脆滑除在此处言技巧外,亦为论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内容。奇所包含的特质为轻松脆滑,轻谓材轻,松谓声透,脆谓声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谓声之泽润,近木材也。总的来说,十六法的提纲和内容以抽象性、文学性和形象化的描述为多,实际配合技巧实践的理论少,故容易导致偏向唯美形式主义。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坛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徐上瀛,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其《溪山琴况》见于《大还阁琴谱》。其中二十四况的提纲和内涵简析如下:
  (1)和——论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论本质与技巧);
  (2)静——论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兼论品格修养与风格之配合);
  (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论木质与技巧);
  (4)远——论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
  (5)古——论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论);
  (6)澹——论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
  (7)恬——论恬之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
  (8)逸——论琴音之超逸实来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
  (9)雅——论琴之雅得于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
  (10)丽——论琴音丽与媚之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
  (11)亮——论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
  (12)采——论琴音之采得之于几经锻炼后指下之神气(音色论);
  (13)洁——论琴音之意趣实得之于修指之严净(境界论);
  (14)润——论琴音之中和温润(音色论);
  (15)圆——论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
  (16)坚——论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
  (17)宏--- 论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
  (18)细——论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之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
  (19)溜——论技巧之熟练无滞得于指之坚实灵活(技巧论);
  (20)健一一论指之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
  (21)轻——论音之轻重变化皆不离中和之旨(音量与趣味论);
  (22)重——论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
  (23)迟——论希声与迟趣之关系(趣味与意境论);
  (24)速——论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二十四况虽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二十四况内容中亦有部分与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洁、轻项,二十四况之静与十六法之虚;二十四况之雅与十六法之中;二十四况之圆与十六法之松;二十四况之健与十六法之脆;二十四况之迟与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况之速与十六法之疾。
  概括地说,二十四况主要为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标准之要求,为古琴艺术所提出的审美准则。此内容和形式总合的特征即为整个古琴风格的体

好像是快手吧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琴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诗经》中记述“琴”的诗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等。《乐记》里也记有:“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舜作五弦之琴。”及《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这些记述除了说明“琴”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了相当范围的影响和应用。公元前433年战国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体的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方法,这些基本结构都与今天还能见到的唐、宋以来的传统古琴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琴身较短,仅有67厘米,缚琴弦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圆形线条浅槽①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古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琴著称。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弹琴写下了不朽的诗句。

宋徽宗赵佶热爱琴艺,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古琴制作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制琴名家辈出。唐代、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余人。还有张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给后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远、严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等。

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 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
,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 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和古筝的区别,首先在外形上,很简单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筝的通用筝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随意,但是一般情况下各个院校主要运用的古筝和演出团体用的都是21根弦。我小的时候学过的筝13弦也有过,钢丝质。但是一般没有少于这个数的,在近代。进现代的古筝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弦琴的这种特点,古琴因此也叫7弦琴,这是它的特点。还有一个古筝有雁柱,像大雁长的形状,而古琴没有。古筝演奏过程中,由于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种辅调和支撑(复调与和声)演奏成为可能,而且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洪亮,而且它琴体比较宽大,表现力更丰富一些。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古琴表现力不丰富,古琴也非常优秀,我们在学习中国音乐过程中,任何人必须了解一点古琴文化,作为保留最完整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但是它们的这种区别又是显而易见,有共同点,看起来也是横放的,首先这点看起来很像,一般人不了解右手在这拨弄,左手在这来回推拉,但是区别非常大,我们左手按压,他们左右的推和滑,以滑奏,左手在琴板上左右的滑奏来进行音高的这种区别和变化的,而我们古筝不是这样,古筝基本上一弦一音,而古琴是一弦多音。古筝当然也可以做到一弦多音,但基本上是一弦一音,很有区别。

先秦既有的乐器,直到清宫乐队仍在使用。这件乐器约100至165厘米长,以25弦为制,每弦以一枚弦柱支撑,弦柱可根据需要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由于瑟的弦以蚕丝为材料制成,其张力的变化随时都会影响音高的变化,在演奏前和演奏中的间隙有随时调整弦柱的必要,以保证音高的准确性。因此,瑟的弦柱不能用胶固定,否则其音准是难以保证的。瑟以“胶柱”的方式调音、演奏,都是行不通的;而以“胶柱鼓瑟”的方式做事,也往往适得相反。瑟既是古代宫廷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也是士大夫所听之乐中的特色乐器,如士大夫所听的是“竽瑟之乐”(《墨子·三辩》),即以竽和瑟为主要乐器演奏的音乐。瑟多为正式礼节场合应用!古琴它是7根弦!

瑟、筝、琴都是从先秦就广泛使用的“丝”类乐器,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组弹弦乐器。

把古筝与瑟的区顺便也说一下!区别是瑟多为二十三弦、二十五弦;而古代筝的雏形为五弦(战国),以后发展为十二弦(秦、汉)、十三弦(唐、宋),元、明时期发展为十四弦、十五弦,清代才有十六弦等。筝、瑟由于弦数不同,它们的音位排列法亦不相同。历史上瑟较多地用于宫廷雅乐活动;而筝则主要流传于民间,是雅俗共赏的古老民间乐器。

古琴的琴派由来,是因汉唐以来文学艺术发展极为繁荣,促进了琴乐流传。很多有志琴道者深入钻研古曲谱将文字谱改进为减字谱,并立论著说,阐扬乐理,更对演奏技巧予以提升,形成了独特风格。由於各自组织琴社,传授弟子,又编印曲谱,卓然自成一家。当时人尊称为[某琴派],大抵这些琴派都以琴社名称,或迳以地区为名。

自宋代开始就有清楚的师承渊源,北宋有琴僧系统,南宋有浙派系统。明代有虞山派、绍兴派、江派等。清代又有广陵派,到近代,各地琴家纷纷树立当地的琴派。

在北方派别中有:中州派(河南)、陕派(陕西)、晋派(山西)、燕派(河北)、鲁派又称诸城派(山东)、九嶷派(北京)等。南方派别则有:琴川派又称虞山派(江苏常熟)、广陵派(江苏扬州)、金陵派(南京)、松江派(江南)、梅庵派(江北)、皖派(安徽)、赣派(江西)、浙派(浙江)、闽派(浦城)(福建)、岭南派(广东)、蜀派(四川)。

关於琴派的不同风格,历代琴家都有很详尽的阐述。总体而言,北派较刚实、雄健。南派较婉转、柔和。清代琴家陈幼慈,在琴论中从演奏风格和琴曲构成方面,指出南北派别的区别说:[南调数句后,必加收束另起,如掐撮三声、五声,皆收束之声也。另起以达未尽之意,使情致缠绵婉转,恒多幽闲适怨之音。北曲慷慨悲歌,声多激烈,故一气呵成,无结束另起之意,恒多愤发感叹之音]。

九嶷派是北方琴派中很有代表性的。由於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在此地出现的琴家很多,像清代的黄勉之就是最有影响的琴家。他的学生众多,有不少是靠教琴为业的专业琴人,这也是九嶷琴派的一大特点,因当时其他琴派的琴家多是以其他行业为生。

黄勉之(1853-1919)江苏人。清末在北京以[金陵琴社]的招牌招揽弟子,著名的弟子是杨宗稷。杨宗稷(1865-1923),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湖南人。在家乡时曾学过琴,到北京后又继续师从黄勉之学琴数年。陆续编著了《琴学丛书》四十三卷,约七十万字。在京设[九嶷琴社],传授古琴,因此他的学生即称为[九嶷派]。当时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就师从於杨宗稷,其子杨葆元也是一位琴家,曾著《今虞琴刊》。

管平湖(1897-1967),是苏州人。其父管念慈是清宫[如意舘]画师,颇受光绪皇帝的称赞。管平湖从小随父学琴、学画,十三岁丧父后又从杨宗稷学琴数年。之后他除在燕京艺专教课外,还收私人学生,如沈幼、郭榕、袁荃猷、王迪、郑珉中等。同时还修琴、修整古漆木器等维持生活。1952年受聘於音乐研究所,发掘整理了许多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离骚》等。他所弹奏的《广陵散》、《流水》气势磅礴,以指法坚劲见长,在海内外琴界久负盛名。

管平湖先生之嫡传女弟子王迪自幼受业於门下。九嶷正宗,一脉相传,独树一帜。王迪女士五十年代毕业於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一直在中国音乐研究院从事古琴研究工作。数十年来,无论在古琴演奏、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都有很多贡献。她整理了管平湖先生的全部遗作,发掘出大量被淹没失传的琴歌,使绝唱数年的古曲,又在艺坛上重放光彩。

乔珊随王迪女士学琴多年,得其真传,使九嶷派朴素深沉而雄健潇洒、婉转含蓄而情趣幽远的风格流传下去。她深入钻研琴歌的演唱,积累了大量古琴的创新曲目,她曾先后赴多个国家演奏及演唱,还在海内外教授很多古琴学生,九嶷派可谓后继有人。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琴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诗经》中记述“琴”的诗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等。《乐记》里也记有:“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舜作五弦之琴。”及《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这些记述除了说明“琴”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了相当范围的影响和应用。公元前433年战国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体的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方法,这些基本结构都与今天还能见到的唐、宋以来的传统古琴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琴身较短,仅有67厘米,缚琴弦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圆形线条浅槽①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古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在中

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

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

蔡邕、嵇康都以弹琴著称。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弹琴写下了不朽的诗句。

&nbsbsp; 宋徽宗赵佶热爱琴艺,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

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

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古琴制作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制琴名家辈出。唐代、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

余人。还有张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给后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

远、严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等。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

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

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

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

,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

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

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

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

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

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

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

、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明代杨慎《升庵外集》曰:“今之三弦始于元时”。可见早在13、14世纪时已流行。其起源,有人认为三弦是由秦代的“先鼓”发展而来的。,清代毛其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日本学者林廉三先生在《论三弦的起源》一文中也作了“真正的三弦似乎起始在元代”的论述。...并在保持了三弦固有的...使用三弦的弹奏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极大的发挥了三弦的音乐表现力,一改其原来多被作为伴奏乐器的偏向
三弦是古琴的后裔。这一说法是在三弦的弦鼗起源说的基础上加进了弦鼗的古琴起源说,归结为“古琴—弦鼗—三弦”的发展脉序

关于古筝,古琴的典故
答:古琴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

古琴艺术知识200问的目录
答:41、古琴曲《梅花三弄》的解题是什么?42、古琴曲《平沙落雁》的解题是什么?43、古琴曲《阳关三叠》的解题是什么?44、古琴曲《酒狂》的解题是什么?45、古琴曲《大胡笳》的解题是什么?46、古琴曲《关山月》的解题是什么?47、早期的古琴有几根弦?何时定型为七根弦?48、古代古琴的形制与今天的古琴有什么不同?49...

古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答:随后,在2006年,古琴又被列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的起源有着诸多传说,如伏羲、神农、黄帝等古代圣王都与古琴的创造有关。相传舜帝确定了五弦的琴,而周文王增加了一弦,至周武王时,为七弦琴。这些传说反映了古琴文化的深厚历史和丰富内涵。古琴琴谱中,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文字谱为唐代初期的...

古筝和古琴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附:古筝起源: ; Y *!o( [n@C Vh "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

...仲尼式古琴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 和孔子有什么关系?
答:仲尼式是古琴中最常见的一款样式,它是属于圣人造琴的一类,由于它的名字叫“仲尼”,所以会让人马上联想到孔子,谁也说不清这种式样是否是孔子设计的,但是以“仲尼”命名的确很恰当,因为它是在所有琴里最简捷的一种,只在琴体的腰部和头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通体没有任何其他的修饰,外型朴实简洁。

古琴有大小之分么
答:古琴有大小之分,小古琴叫膝琴。古琴造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

关于古琴的古诗句
答:古琴宋方岳 《题董一之花木杪》25、只把古琴藏石匣宋顾逢 《寄邓山房高士》26、赖有古琴知宋黄庚 《王琴所话别》27、独抱古琴携竹杖宋寇准 《庐山》28、俸买古琴归宋刘克庄 《挽赵漕简叔二首》29、古琴绝弦宋释善珍 《祭愚谷》30、古琴留挂壁宋舒岳祥 《送潘少白赴连山馆》31、清风楼古琴三尺宋王珪 《和...

想深入了解古琴文化,应该看哪些书籍?
答:《琴史新编》以时代为经,依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之序,纵论古琴之起源、发展与流变;以琴人、琴曲、琴论为纬,广涉琴学诸多领域,探幽索微,钩玄提要,是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古琴艺术发展史的佳作。《古琴丛谈》有人这样说这本书的作者,郭平君是难得的爱琴...

关于古琴的古诗句
答:古琴宋方岳 《题董一之花木杪》25、只把古琴藏石匣宋顾逢 《寄邓山房高士》26、赖有古琴知宋黄庚 《王琴所话别》27、独抱古琴携竹杖宋寇准 《庐山》28、俸买古琴归宋刘克庄 《挽赵漕简叔二首》29、古琴绝弦宋释善珍 《祭愚谷》30、古琴留挂壁宋舒岳祥 《送潘少白赴连山馆》31、清风楼古琴三尺宋王珪 《和...

我与古琴的关系
答:经历了多次的爱恨情仇,当然都是我内心作祟,才发现古琴一直如如不动,做好自己。这样的“恋人”,是多么的难得与珍贵啊!发誓日后,用真心对待,感觉家里的古琴就“下嫁”给我了,一个无德无能的穷人,只能跟着我餐风饮露、饿腹中空,但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古琴是我永远珍而重之的法器,是心灵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