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情况

作者&投稿:崔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主要表现有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
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主要表现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3、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
本阶段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
(主要表现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二)第二阶段
1、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表现有国民大革命)

2、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前期主要表现有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围剿和反围剿,后期表现为九·一八事变)

3、在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主要表现有八年抗日战争)

4、在第四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表现有解放战争) 社会性质 当然大家都知道我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概括。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课本的表述,就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这一矛盾包括哪些方面?它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土地制度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终占统治地位,农民依然受着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且有时还很突出。而教材中却不把国内矛盾表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的时期。
总之,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两大矛盾地位的变化则影响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1、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2、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2017年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产生原因
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剥削阶级已经消灭,虽然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较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矛盾是中华民国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有充分的现实依据。

报告指出:“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着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段精辟论述,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原来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这种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理所当然需要作出新的概括。

扩展资料: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主要是反侵略与反封建。

袁世凯去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帝国主义分而治之,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锄军阀、统一全中国。

1927年,蒋介石国民政府同中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任务是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日寇驱逐出中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成。

1945年,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人民任务是推翻反动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有充分的现实依据。

报告指出:“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旧民族主义革命

百度百科-新民主主义



一、旧民主主义时期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两对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是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矛盾的具体表现不同。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是:反侵略与反封建。具体表现如下: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主要社会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朝反动统治。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强占胶洲湾,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激化。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国主义瓜分,爆发义和团运动。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的走狗,两条主要矛盾合流,以阶级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袁世凯加紧独裁、复辟。中国人民的任务是反对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
1916~1927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帝国主义分而治之,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锄军阀、统一全中国。(当时共产党制订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和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歌》都体现了这一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地主大资本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同中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任务是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日寇驱逐出中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成
1945年,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人民任务是推翻反动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人民的任务是继续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1956年后为现代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建成,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人民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别以为现在富裕点了就不是了,如今依然是这样。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思考

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例如,笔者来到深圳短短几天,就接触到了一个光听来就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的名词----------砍手党。而不久前亲身经历的事情更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悲悯。
那晚在白石洲,笔者口渴,买了一瓶矿泉水。行走间,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摸索。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抢劫。等到回头看时,不由得自我解嘲地笑了。那只是一个捡垃圾的男孩子。大概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浑身邋遢,还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手里提着一个装满各类瓶罐,比他自己还要高的麻袋。我将水喝完,把瓶子给了他。然后带着一种助人为乐的快意转身离去。可刚走了几步,又听到身后有了更大的动静,接着,笔者看到了震撼心灵的一幕--------男孩子正在和一个干瘦的老妇人扭打着,仅仅是为了刚才施舍的瓶子。笔者一时无语,事后却思考了很多。待至今日,心中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相信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解答。其中,有一种最为通行的说法就是--------历史的轮回。具体地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天下创世 2。矛盾丛生3。总崩溃 个别王朝由于在中晚期实行了一些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延长了统治时间。这是中国历史所特有的周期性振荡。综观国史,史实让笔者也不得不承认上述说法的合理性。那么,目前的中国是否在重新陷入这个历史的轮回怪圈呢?这倒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周期性振荡产生的原因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振荡现象,早在建国以前,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鲁迅就曾经把中国历史归纳为“一治一乱”,“破坏---建设---再破坏”的打摆子模式。而最有名的就是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黄炎培曾问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此外,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角度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很明显,毛泽东是把周期性振荡归因于腐败,而应对之策就是民主。窃以为,毛泽东的自信回答恐未必也。所谓的腐败,是由于权力缺乏有力监督与制约造成的,并非中国的特产,而周期性振荡在其他国家却未之有也。由此可见,腐败并非是根本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正造成了这种奇特的局面。
社会财富一经创造,大致有两个去向:1。进行扩大再生产2。留作消费基金。那么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了。
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那一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再发展,无可厚非。但是,消费基金就关系到了每一个人的生计问题了。人活着不是为了消费,但没有消费就不能活着。去除再生产的部分,剩下的就要做个分配,那么分配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信条就是公正性。分配不公正,将伤害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还在社会各个群体间种下不和的金苹果。但是人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能者多劳多得,庸者少劳少得,这样看来,贫富差距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关键在于,你怎样把握好度的问题?
大凡只要还是正常人,只要其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以身犯险,挑战社会秩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过来讲,一个平常人(请注意,不是职业犯罪者)开始为了生存来反抗现行秩序,这就说明他的生存状况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的境地了。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揭竿而起,反抗现行秩序的每次都是农民,准确地说,是饥寒交迫的流民。他们不是因为懒惰而挨饿受冻,相反,他们很勤劳,肯干,能吃苦,但他们仍旧要遭受不体面的命运。那么,既然不是他们本身的过错,又是谁的过错?
在农业时代,社会财富基本上是以土地作为衡量标准的,你的财富多少,社会地位多高,取决于你占有的土地以及依附人口的数量与质量。所以社会上层集团只会是地主,而不会是农民。农民也是分作三六九等的,从生产方式上划分,有农奴,佃农,自耕农;从土地占有量而言,又分贫下中富农。可以说,土地的分配就是封建时代的社会财富分配。笔者综合了国史与世界史,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凡国家稳定繁荣之时,小农经济占优势;而国家衰败,接近崩溃灭亡之时,全国的土地往往高度集中于少数的大地主,大官僚手中。那么这就值得探讨了,这一切根源在哪里呢??说到土地高度集中,往往是因为这些大官僚,大地主搞土地兼并造成的,其实土地兼并本身的危害性并不是很大,因为中国的地主与欧洲的领主不同,没有免税免役的特权。但是问题在于,理论与现实并不等同。地主的土地兼并很多都并不合法,而且往往会把兼并的土地和人口隐匿不上报,以此来逃避纳税。而另一方面,被兼并土地的农民却要纳税,换句话说,地主把原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负担转嫁到了农民身上,有地的不要纳税,没地的反倒要交钱。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沦为了流民。大地主大官僚运用手段将原本属于国家的资产收入囊中,客观上削弱了国家的力量,而因他们产生的流民又成为了国家的负担。一方面国家越来越虚弱,一方面负担与日俱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终究把国家拖垮。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改革,从均田法到王安石变法,再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其中都往往会有一项措施,那就是遏制土地兼并,这恐怕也从反面说明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二。我国目前的社会财富分配

跨越了封建时代,进入了产业社会。社会财富的概念没有变,只是衡量标准变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的作用开始凸显,并最终成为了社会财富的象征。你有多少财富,主要是看你的财产兑换成货币后尾数上带了几个零。
那么,我国目前的社会财富分配的现状如何呢?建国以后几十年,我们实行的是平均主义路线,许多因为改革开放而富起来的人对此深恶痛绝。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国家对于以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一种矫枉过正,它忽略了个体人的能力差异,大搞一刀切。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基本屏弃了这种方式,开始了“按劳分配”的时代。这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大洗牌,许多人的境遇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变化,所讲究的就是能者多劳多得,庸者少劳少得。那么这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上,你要把贫富差距控制在怎样的一条底线上才算合适呢?
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邓小平曾经构想: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其他的人富起来。但先富起来的这部分所谓的“新贵族”似乎并无此意,而是更加变本加厉地扩大贫富差距。而相应的,许多问题也由此滋生了出来。目前的社会财富分配,姑且不论合理与否,已经使得绝大部分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这样一来,大多数人所控制的财富就很少,财富相对减少,购买力必然降低,那么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也就随之降低,最终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出现的产业总体萧条化现象,笔者认为就是由此产生的恶果之一。试问,没有了消费需求有力拉动,谁还会去生产呢?生产得越多,赔得也就越多。所以,目前只有那些垄断了某种资源的行业还能够维持利润,不过,普通大众消费不起,所以只能从少数富人身上动脑筋了,以至于出现了某银行宣布,取款额低于多少不予办理;某中学只对党政机关子弟开放的怪现象。原本有限的社会资源又向这些“新贵族”倾斜。而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多数派而言,则是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有城市户口却住不起房,有病却上不起医院,有孩子却上不起学。
那么不妨再把目光放回到社会财富分配本身来看,在改革初期,我们的“新贵族”们真的是严格按照党中央制定的“按劳分配”原则行事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果要对他们来个刨根究底,大多数人的案底不会清白。有句老话叫做“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正是在这个信条的指引下,有人曾经乘火打劫,低价压购国家资产;有人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有人违反劳动法,导致劳工利益受损;甚至还有人铤而走险,干些诸如走私之类的违法买卖。他们正是通过这样赤裸裸的,近乎于劫掠的方式,积累了巨大财富,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看来,“新贵族”们自我吹嘘的“个人奋斗”很大程度上实在让人难以认同。他们的积累是建立在对个人财产的“抢劫”(如中国股市最大的受益者是大股东,而不是广大股民)以及国家资产的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这与前文当中提及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非法土地兼并可谓是“师出同门”。目前,政府一方面总是苦于国家财政不足,另一方面又抱怨负担日益加重。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而我们的国家很有可能在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当中被拖垮,国家与普通大众会为牺牲品,数千年来反复演绎的故事很有可能将在21世纪上演。

三。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正所谓众口难调,在处理内部社会矛盾上的确有着他国没有的难度。正是因为如此,解决内部矛盾才变得非常迫切。中国历代王朝或者当断不断,或者碍于集团利益,或者改革失当,以致没能解决矛盾,反倒滋生新的矛盾,问题长久积压,最后往往导致大动乱的爆发,葬送了整个国家。

2。社会财富不能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财富代表了社会能量,谁掌握的财富越多,谁的能量就越大。而社会创造的财富总量是一定的,如果甲得到的多,乙得到的就少,甲对于乙就是强势的,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3。民主政治的作用。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很类似于19世纪前期的英国,都是处于经济飞速上升时期,国家法制相对还不完善,社会矛盾比较尖锐。但是英国人逐渐建立起了非常完善的民主制度,来协调制衡各个集团的利益矛盾,以保障社会稳步向前发展,最终造就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至于某些人希望用道德来感化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想法,笔者倒还没有在历史上找到过成功的范例。

4。建立起合理的社会结构。笔者认为,最合理最稳固的结构模式就是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非常富裕的与非常贫困的都只占社会的很小一部分,而以中产阶层为社会主体。至于贫困的小部分人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来保证他们的生存。这个模式将效率与公平统筹兼顾,应该可以成为中国未来二十年社会发展的目标。
参考资料:http://www.zhmz.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492

1840—1949,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1949—1952,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1952—1956,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956—1978,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8,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8,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我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分别是哪三个?_百...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我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分别是:1、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

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2、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矛盾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过去的主要矛盾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而现在则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收入差距、社会服务不均等问题。3、教育与就业的矛盾转变 过去主要矛盾是教育资源有限与青年就业压力的矛盾,而现在则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

中国近代史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
答: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于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在新...

我国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要解决不同群体间的不均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实现共同富裕。从工业化为主体,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再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三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也稳步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情况
答: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矛盾是中华民国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中国发展...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如下: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初中思想政治有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政治学...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哪几次变化?
答:以及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与当前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之道是积极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三次变化时间
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三次变化时间如下:1、1956年党的八大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2017年党的...

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哪些变化
答:1、新表述和先前的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10-18十九大报告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06-27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