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中,对一个人物进行评论

作者&投稿:法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红楼梦》或《三国演义》中任选一个人物,写一篇评论~

诸葛亮读后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以待时机;经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国;后又继续辅佐刘禅治蜀,南争北伐,七擒孟获,五出祁山,最终病逝五仗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堪为后世楷模。
刘备冒着严寒,三次从新野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才会见了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并著成著名的《隆中对》。此年诸葛亮二十七岁,结束了他十年的隐居生活,辅佐刘备兴复汉室。人们似乎预知了诸葛亮才华出众。
在曹操进攻荆州的时候,刘备孙权两家结成了抗曹联盟。孙权大将周瑜十分嫉妒刘备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想把他置于死地。他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若误期造不出便以军法从事。诸葛亮巧妙地利用长江的大雾,在夜里用数十只绑满稻草人的船只在曹营前击鼓呐喊。曹军用箭射击,结果全都射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得箭十多万支。诸葛亮果然是才比大高。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他树给后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他以独特的见解,以及对时事的深刻认识,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综观历史长河,君臣之间似乎总是存在微妙的权势关系,多少忠臣将士,不得善终,君怕,功高盖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超越君臣,肝胆相照。刘备病重时,召唤诸葛亮到白帝城,曾对他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顶可以安定国家,成就北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若是他不争气,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谈他的儿子“你与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亲一样。”看到此处,读者都眼中含泪。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几人?诸葛亮亦是十分感动,流着泪说“臣将竭尽全力辅佐幼主,贡献忠贞之节。”诸葛亮没有枉费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他权利辅佐刘禅,而刘禅也恪守父训,视诸葛亮如父,蜀国-军政大小事务,咸决于亮。于是诸葛亮“约官职,修法制”。励精图治,建设蜀权,休养民力,以培国本。如果说刘备爱才,不忍心将亲手打下的江山葬送掉,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由诸葛亮,已经让我们后人感动不已,而幼主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更是让我惊叹和感动。可以说,诸葛亮对刘禅的全力辅佐,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君臣之间的任用诸葛亮对刘禅是对已故朋友的一分责任和报答,这分责任感和完全信任留为美谈。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为国操劳不断。后人为了纪念他,与成都修建武侯祠,年年祭祀。唐朝大诗人杜甫流落于武侯祠时高吟“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求采纳

  知道诸葛亮、刘备的人,就没有不知道曹操的。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各半,贬之者说曹操是白脸奸臣,褒之者称之为历史上一个大英雄。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生于乱世,自小就有大志,长大后更是雄才大略,在战火的洗礼下成长。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曹操因镇压有功,才被慢慢提拔起来。后来他成为了董卓的亲信,但他却不满董卓的暴政,就曾以献刀为名刺杀董卓,事情败露后,他逃回老家意图东山再起,途中,他干了一件“遗臭万年”的坏事——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一家,这说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平定了北方和中原,挟天子而令诸侯,为天下统一打下基础;最大一次败仗是赤壁之战,以二三十万的兵力惨败于孙刘联军不到五万的人马,自己差点小命不保,从中也引出了一个典故——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在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五单元的学习中,通过对《三国志》、《汉书》等史书和《三国演义》的研究,我认为可以大致归纳出曹操的性格特点如下:
  善于把握时机,谋略过人: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曾对刘备分析到曹操占有天时,这里的天时指的就是时机。当初献帝出逃,曹操马上不顾老家的安危,带领所有的军队去迎接他;在官渡之战中,在获得有利情报下马上亲自带兵潜入袁绍后方,一举烧光敌军粮草,从而获得了胜利。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曹操的确是一个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平常行军打仗时,曹操常与将军们一起冲锋在前;时时和谋士们讨论得难分难解。“官渡之战”、“望梅止渴”、“割发代首”等故事也足以证明曹操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惟才是举,爱惜人才:这一点是曹操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年关羽投降,曹操为了留住关羽的心,对关羽封官进爵,关羽人还没进许昌,早以有大宅美女珍奇玩物在等着他,还许下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三天一小宴,十天一大宴的重赏,还送给他一匹“赤兔马”,可见曹操爱才之心。这一点也是曹操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知道张辽有大将之才,能独当一面,于是就让他驻守战略重地合肥,结果孙权每每进攻合肥,都被张辽打退,使曹操没有后顾之忧。
  识英雄,重英雄:曹操为人极尊敬英雄好汉。当年曹操攻打孙权,看见孙权的威武与他的军队的雄壮,竟然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这种称赞敌人之心实在难得。又如关羽在得知大哥刘备的下落后,就把曹操赏的宝物全部存一样不拿把官印高挂在梁上,留下一封书信,就带上旧部保护嫂嫂上路了。曹操得知后没有生气也没有派人追赶,而是对其忠义大为感动,马上带上几个将领,空手追上关羽,向他道别赠袍,才依依不舍地返回。事后,他还一直以此为例,勉励将领们向他学习,可谓尊敬之至。
  曹操才华横溢,是一个大诗人,也是一个工于心计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很多的优点,但也有一些不足效法的缺点。比如“多疑”,从课文《杨修之死》中曹操的行为和错杀吕伯奢、华佗、杨修等许多例了可以说明这一点。再就是“奸诈”,对于恃才放旷的杨修,曹操虽然不喜欢他,却不急于杀他,背上一个“乱杀贤才”的臭名,而是等杨修自己无心误犯军纪时再杀死他,其奸诈可见一斑。
  曹操的性格特点呈现两面性、复杂性,其实还远不止这些的。这里,我只粗略介绍了他的一些特点。与诸葛亮、孙权和刘备不同的是,他的身上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有时让人难以捉摸:既有英雄盖世,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奸诈恶毒的一面。他没有诸葛亮的智慧绝伦,忠贞不二;没有刘备那样精于巴结人心;也没有像孙权那样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本事。但曹操的综合实力是最强的,因此他成功了,他建立了“魏、蜀、吴”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魏”,他的优点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一,曹操
  1,人生信条:后人家上的句子,增添情节,真实性50%。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负我。(否定曹操形象根本原因,与传问对人的肯定方面相背离,是为他人的文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他人与为己的关系
  (1)放弃自我,为他人无意义80年代讨论问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西方认为这是两个问题,中方不要求对方为我,然而我为人。
  (2)每个人要按自己的欲望,要求别人,放弃自我。
  2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清 毛宗刚 的评语
  曹操 古今奸雄第一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 古今贤相第一人
  关羽 古今猛将第一人
  以赤壁为鉴,退守中原
  前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不能支撑大局),直到死也未称帝,历史上曹是矛盾,为人臣不忠,主动让出三县还给朝廷
  十八路军侯讨董卓,出现诸侯自私,无一人为江山设计,为天下安危,亲自刺杀董卓,胸怀大志,黄巾军平定后,与刘备相会,两个不得知的人在一起,曹操地位提高,青梅煮酒论英雄,曹与刘性格的不同,曹的大气\放肆,刘的过分小心,此一时彼一时,当刘有荆州之时,不必与曹过分小心
  体现曹雄心壮志刘备几千人马,江东弹丸之地,曹的英雄形象显出与刘备理想相同,个人的名望太多,希望自我载入史册,刘备为理想、为天下,两者目的不同。
  后期:比例减弱,官渡之战,伐吕布、张绣的英雄气概全无,派出以司马懿代表的智者出现,对曹操坏话多于好话,诸葛亮舌战群儒时说曹建铜雀锁二乔,激怒孙权、周瑜,反对了投降派的观点,曹借仓官的头稳军心,除曹植死党杨修稳曹丕的位置,杨修几次猜透曹操,郭嘉看出不说,不到乱,为己的思想,留关羽的目的是自私,刘备留赵云的目的是为天下,一暴一仁,一窄一宽,百姓宁要奸雄,也不要无能之悲,一生碌碌无为。
  3 主公形象:
  在诸侯混战之时,有各种各样主公形象,刘、曹二者的成功。
  特典:
  (1)除去他的的性,给自己的下属设立一个成功的平台
  对待关羽让自己的手下放行,过无关斩六将,表现关于的忠烈
  (2)对待人才,出杨修自己不争气捣乱军心
  (3)曹操不会刚愎自用,如果刚愎自用,不会有强大的智囊团,赤壁之后,放弃了自己的指挥权,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偶然性
  4在历史与文学之间:
  令行禁止,以身作责,征讨刘锈,士兵有种破坏欲,他的马受惊跑到麦田,做出姿态要杀自己的头,各位劝曹操,曹操剥发为罪,发受之于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不成功在于自私,因为自私违背中国传统中的大忌,不相信别人,怎样使得别人相信自己,三足鼎立中力量最强大。
  小说中与历史中的曹操,小说中使曹操英雄形象尽失

  二、刘备
  1、“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辩
  显示长者之后,做得太过,赵云七出七擒好不容易救出阿斗,体现出刘备对待兄弟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好“状诸葛非人而胜妖”,刘备用人格征服人,人可收买一时,不能收买一世,临死江山托付给孔明,对待自己的兄弟,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蜀吴之战使得三国鼎立失衡,历史上的刘备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蜀吴之战,诸葛未参加,后六出祁山为隐盖
  2明君形象“古今来明君第一奇人”,刘备与战士们之间,明为君臣,实为兄弟,视百姓为孩子,真心爱民如子,老百姓拥护,刘备打败仗之时带着老百姓一起跑,百姓弃城与我走,是对刘备的信任,为信,忠义而活。
  3,正统思想帮刘备的忙
  刘备,汉景帝中山靖王之后《三国志》,正统是曹操,东晋时期是刘备正统《资治通鉴》是曹操 陈寿是西晋政权,司马氏政权,东晋的江南政权为正统,司马光是北宋,赵匡胤篡位,南宋朱熹被赶到江南,对江南的热爱,作者害怕少数民族争正统
  4君弱臣强,无武无智,只剩下道德,他的才华与武功无用武之地,无军事外交才能,五虎大将收之毫下,厚德载物,有德,战无不胜,得民心者的天下,真英雄选择有德之君
  5,枭雄并不符合刘备形象
  枭是一种大鸟,与刘备形象挂不上钩,刘备与关、张,桃园三结义,有枭雄气概,孔明出山
  之后,刘备枭雄形象殆尽,在于塑造明君的形象
  四。小说与历史、戏剧、影视的关系
  1、小说与历史的关系
  三分事实、七分虚构
  2、小说与戏剧的关系
  1、来源于戏
  2、戏剧源头
  (1)元代的杂剧,关汉卿《单刀赴会》,元代之前也有
  (2)小说成书之后,在地方剧中有了扩展,白脸曹操,红脸关羽
  3,“三国”影视剧
  (1)央视版《三国演义》的得与失
  得:忠实于原著,人物符合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形象。
  失:太注重人物的形象
  (2)为新版《三国》进一言
  考虑当代人的心里程度,打斗场面粗糙,表现出战争里的千军万马的情景。

曹操,是三国时期地主阶级中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五十年代末,史学界对曹操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同志同意为曹操翻案。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一、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黄巾起义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东汉政权。而曹操则代表着东汉统治阶级的利益,全力镇压黄巾,致使黄河南北的黄巾军主力很大部分都葬送在他的手里。他还利用阴谋手段把投降的黄巾余众三十余万变成维护东汉王朝的地主武装。他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是镇压人民的刽子手。他就是以此而登上当时的历史舞台的。周桓《再论曹操》(《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也认为,曹操不仅镇压黄巾,而且对黄巾起义的余波——屯田民起义也不手软,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高光复在《曹操评价中的两个问题》(《北方论丛》1984年第6期)一文中则认为,就曹操一生来说,他的主要活动不是打黄巾,而是消灭群雄,统一北方。他崛起之时,黄巾起义的主流早已扑灭。他虽接受青州黄巾军降众,但不是消灭他们,而是加以改编,使他们为自己的统一事业服务。以后他讨伐的对象已不是农民军,而是那些分裂割据势力。

二、曹操与曹魏屯田制

刘知渐认为,“曹操的屯田是倒退的,因为曹操的屯田和西周封建主的井田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曹操在其《度关山》诗中公开歌颂井田制,司马朗也曾向他建议恢复井田制。他屯田的做法,是镇压黄巾起义中夺占的“资业”,强迫失败的起义战士耕种;同时又借“招募”为名,强征自由民作屯田客。在当时“客”、“奴”同义。屯田客实质上就是曹魏政权的官有农奴,毫无人身自由,故客多逃亡。由上可见。曹操的屯田是历史的倒退,不值得赞扬。

高光复则认为,曹操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军粮,兼并群雄,克平天下。他把失败的起义农民与土地重新结合起来,解决了汉末以来严重存在的流民问题,使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兴修,对汉末经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他不同意刘知渐对曹魏屯田制的看法。指出“井田制偏重于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曹操的屯田偏重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二者不能相混。而且,屯田制之外还有大量的自耕农经济,它并不能确定一个朝代生产方式的性质。韩国磬《曹魏的屯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强调不能忽视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完全否定曹魏的屯田制。曹操实行屯田。制,其目的固然在于把劳动力束缚在农业生产上,以利于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但其作用是巨大的(作用同前)。

高敏在《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魏屯田制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应过高估计。他指出,在屯田制度下,农民阶级除纳高额地租外,还得服役甚而纳税。他们并没有因为屯田而得到任何好处。他们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无人身自由,因而“民不乐,多逃亡”;同时,屯田民还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曹操的屯田制。黎虎在《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一文中也同样指出,不应该过高评价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他认为,屯田对支援战争,安置流民,保证曹魏政权的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支持曹操克服群雄并最后统一北方的,更重要的还是州郡编户。真正解决流民归农问题也有赖于州郡编户。

三、曹操政权的性质及其阶级基础

过去一般认为,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唯才是举,打击豪强,抑制兼并,诛杀世族名士,是庶族或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中小地主。

柯友根在《世族地主是曹操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曹操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是世族地主,而不是中小地主。世族地主势力自东汉以来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经黄巾起义的打击,但已根深蒂固,到东汉末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了能够在群雄逐鹿的战争中夺取胜利,统一北方,曹操对世家大族采取了争取、依靠的方针和策略。他笼络、擢用了一批世家地主,充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治机构,有效地稳定了统治秩序。在他属下,名士儒者是他的谋略智囊,豪强地主是其集团的军事骨干因此,曹操集团是以世族地主为主、包括庶族豪强在内的大地主的政治代表。其政权主要是维护这些大地主的利益。杨德炳《试论曹操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史论丛》1985年第二辑)也持类似看法。他指出,曹操虽选用寒人,但其政权的核心是高门,代表的是世家的利益。

漆泽邦《驳“四人帮”在评价曹操问题上的几个谬论》(《西南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认为,曹操的统治集团既不只是中小地主,也不只是豪强地主,而是一切地主,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曹操提倡“唯才是举”,是针对整个地主阶级,并未有中小地主与豪强地主之分。曹操集团中,担任各种官职的有中小地主,有豪强世族地主,曹操对他们全部加以利用。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只是迫于农民反抗而作的一点让步,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封建秩序。

四、曹操与“唯才是举”

成新文、王怀中在《略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晋阳学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在割据混战中扫除群雄,冲破了东汉以来“以位命贤”的察举、征辟制的束缚,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大量提拔地主阶级中一切有才之士,对他们加以笼络利用,使曹操集团中出现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曹操依靠这些人最终统一了北方。

李则纲在其遗作《曹操的翻案与定案》(《江淮论坛》1981年第2期)中认为,曹操并没有真正唯才是举,破格用人。在曹操手下的人,顺他则生,逆他则死。曹操本人就曾杀死了许多有才之士。特别是他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也因持有不同意见而被逼死。许多号称才智之士,有功于他,也因一言见疑而被他所残杀。他还设立“校事”特务组织,刺探吏民情事,任情诬陷、杀害士人。

五、曹操是否为杰出的军事家

钟文在《军事家曹操》(《文史知识》1981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曹操是“亡国时第一流的军事家”。曹操一生戎马生涯,东征西讨,荡平天下,克成洪业,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北方,而且在军事上也取得了赫赫战绩,他曾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韩遂、袁绍等军阀割据势力。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发挥或补充了其中的一些作战指挥原则。他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很多胜利。赤壁之战的失败主要在于他的骄傲自满。他在军事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应给予肯定。

吴荣政《关于曹操军事才能的评价问题》(《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认为,曹操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但并没有杰出的军事天才,称不上是一个大军事家。曹操在一般战争中,不仅有投降、逃跑的打算,而且有多次冒险的表现。由曹操指挥的对统一全局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等,只有官渡之战获得胜利,其余二役都以失败告终。官渡之战中,曹操表现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获胜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他的军事天才,而是袁绍内部产生了致命的弱点。他注释《孙子兵法》虽有贡献,却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李则纲也认为,曹操只能称得上一般的军事家,而不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固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也吃了不少败仗。他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并非完全是由于他的军事上的胜利,给他有利的重要条件,还和迁主刘协,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关。

六、曹操与建安文学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以及后来发表的《建安文学编年史》(《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二文中认为,曹操的作品“糟粕多于精华”,“曹操对建安文学的消极作用是多于积极作用的”。他指出,建安七子早在没有依附曹操以前,就已成名,并非曹操培养了他们。相反,曹操对文人的网罗,使得建安七子培养和影响了曹丕、曹植的写作;同时也给他们的写作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使他们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只能写出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了。李则纲也认为,不应该把曹操对建安文学的作用估计过高。当时的建安文学集团对民生疾苦等并未有多大补益。曹操虽然在他的诗中描绘了一些人民的痛苦,但他本身就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他对他所笼络的文人也多有残杀,如孔融就因讥讽他而被杀。

胡世厚等在《曹操与建安文学——兼与刘知渐同志商榷》(《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一文中不同意刘知渐的观点。他们认为,曹操是个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积极发展。曹操注重真才实学,轻视儒家仁孝道德,提倡活跃思想,使文学脱离经学而得到发展。他十分重视文学,延揽和招集了大批文人团结在他周周,并鼓励他们创作。他自己的诗风和文风对“建安风骨”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他对乐府诗歌的改造也作出了贡献。

七、曹操的思想

漆泽邦认为,曹操的思想是懦法杂用,二者结合。他采用法家思想,一是为了消灭割据,统一全国;二是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镇压以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他十分推崇儒术。北方统一后,他下令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儒法并用思想是两汉以来封建统治者采用的传统手段。

柳轩《从曹操的诗文看他的政治思想》(《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认为曹操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他为父报仇,屠杀徐州人民,是他尽“孝”的表现。他不是法家,因为他不可能象法家那样废除宗法制度,反对儒家的“亲亲”观点。不管在教育思想上,还是人才问题上,他都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吴其昌在《曹操思想浅谈》(《北方论丛》198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曹操思想中包括儒、法、道、兵、名等各家思想,他是杂家的代表人物。曹操在运用这些思想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变化,把它们区分为主次两个方面。在他的思想中,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刻矛盾。这应该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中去解释。(刘安志)

从《三国演义》中,对一个人物进行评论
答:(1)央视版《三国演义》的得与失 得:忠实于原著,人物符合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形象。失:太注重人物的形象 (2)为新版《三国》进一言 考虑当代人的心里程度,打斗场面粗糙,表现出战争里的千军万马的情景。

《三国演义》中单个人物分析及评价 50字左右 跪求
答: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3、吕布还是一个有...

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做介绍不少于150字...
答:三国演义的人物介绍:1、司马懿: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

《三国演义》。对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写读后感一篇。
答:《三国演义》这本书,刚刚看到他就对他情有独钟。已经看了他几遍了,可还是百读不厌。《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故事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体验,每一页就是另一个世界。《三国演义》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奇妙的体验。这也许就是我这么爱读三国演义的原因所在吧。当我每看见一个又一个人物时,我都会兴...

求三国演义其中一个人物的简介,评价(200)字左右,在线等
答: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

对一本书的一其中一篇的一个人物写读后感
答:《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看曹操 近来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非常火热,我尤其喜欢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讲的“品三国”,就将《三国演义》在翻看了一下,两者结合让我对曹操有了新认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书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无可厚非,因曹操有...

举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并评说人物特点,500字以上!!!
答: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关键词: 曹操 《三国演义》 奸 ...

急需!!!在<<三国演义>>中选择一个人物写一篇评论,文体为议论文 800...
答:1.关羽:真正历史上关羽并不是像《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那么传奇。民间的关羽的发展:平民-兵-小将-大将-寿亭候-五虎上将之首-王-关帝.这不是很传奇吗?现在关羽还受黑白两道人敬拜.最可笑的是关羽成为财神爷.关于关羽的资料在网上可以找到好多.2.孔明:真正孔明也不像《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那么神奇 已赞过...

从三国演义中挑选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写下来,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大...
答:诸葛亮,字孔明,他是我的偶像。诸葛亮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料事如神,在刘备三顾草庐时,按当时的局势就能布出三分天下战略目标,是古代中凤毛麟角的顶尖智者之一,虽然他并没有能帮蜀统一全国,但这丝毫不能动摇我对他的崇敬。在文学方面他更为出色,一个《前出师表》陆游就赞不绝口说:“凛然...

评价三国人物(一个人)的作文,800字
答:《三国演义》,人物很多,诸葛亮神机妙算,张飞勇猛无比,曹操奸诈多谋,这些人物各个让人不能忘记。书中描写的人物大约有四百多位,其中生动的人物让人过目不忘。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还有武将,如: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一个个栩栩如生。其中,我认为称的上大智的有:诸葛亮、周瑜、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