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琴,笙,瑟,磬,分别是什么

作者&投稿:夏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琴、瑟分别指的是什么乐器?尽量详细点!~

1、琴
琴,最早指瑶琴(古琴),近代以来被很多人当做一个类称,即表示一类乐器。(注意,“琴”字作为类称,只是在现代汉语中,在一切古文献,以及清代以前的中文文献中,琴类别非常广泛(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既包括管弦乐器,如提琴,笛子;键盘乐器,如钢琴、风琴等;敲击乐器,如钢片琴,这些乐器都可以在现代汉语的不同的语境中简称为“琴”。
琴的构造——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2、瑟
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弹拨弦乐器,外形类似筝但略宽。按五声调式定弦,常作为琴的伴奏乐器,常与古琴并称琴瑟。瑟最早的使用记载于《诗经》,唐朝以后为宫廷雅乐乐器。虽然瑟到现代开始衰微,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有很重要的地位。
瑟的构造——
瑟形体平卧的中空长方形,面微隆起。琴箱一般为整木制做,下有底板。有的时候琴箱侧面和底面有出音孔。在琴箱表面,首段有一个较长的“岳山”(用以架弦的硬木),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和四个枘,用来固定琴弦。一般的瑟有25根丝制的弦,平行琴体排列。每弦下有一可移动的柱(又称码子、雁柱),用来调音。
瑟长120~170厘米(47~67英寸)不等,有雅、颂、大、小之别。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大瑟二十七弦、小瑟有十五弦。相传古代的瑟有50弦,《汉书·郊祀记》载:“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20世纪30年代,郑觐文创立的大同乐会又对瑟进行了改良,制作了50弦的庖牺瑟和100弦的大瑟。
瑟的音质饱满,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浑厚。其音域五声调式可覆盖五个八度。可以独奏或合奏,或者用来伴奏歌唱。古代常与古琴或笙合奏。演奏者一般将瑟横放于膝前,左右手交替配合弹奏。

扩展资料:
瑟的起源——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 。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乐” 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缫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个推测,象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瑟

古代乐器

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东周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五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笙:

乐器类属:自由簧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匏”。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尚书》、《诗经》已有相关记载。

《尚书·益稷》:“笙镛以间。”

《诗·小雅·鹿鸣》:“吹笙鼓簧。”

相传笙为随所造。

汉·应劭《风俗通·声音》:“谨按《世本》:‘随奏笙,长四寸,十三簧像凤之身’。”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连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构成。

一般宫音管(也称“上筩”或“修挝”)居于中央最高一根管。笙管的长短排列外观如凤翼,其腰部箍一“竹箍”(也称“孤筿”),每根笙管上端的一定部位都有一长方形音窗(也称“内开穴”)从簧片至音窗的实际距离为耦合振动的有效管长。簧片的音高依据簧舌尖上点粘蜡珠的大小来调节。先秦以来,笙的形制变化很大,汉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芦竹或紫竹制作,簧片用竹制作,笙斗用瓠制作,汉以后,簧片渐改用铜制。隋唐时期的笙斗改用木制,笙斗周围髹漆绘花纹。近现代产于苏州的苏笙和河南的方笙用木斗,产于山东的笙开始用金属笙斗。先秦时期的笙管数为12~18根,至唐宋时期,笙管增加到17~19根。

发音原理:

笙的基本结构是把簧片用蜡封粘于笙管(也称“苗管”或“笙苗”)下端笙脚上,并插于笙斗中。

《尔雅·释天》:“大笙谓之巢。”晋·郭璞注:“列管瓠中,施簧管端。”

每根笙管下端近斗处都有一个指孔。吹奏时,根据取音需要,按住这根管下端的指孔,并通过吹嘴(也称“咮”)吹气或吸气来策动簧片与笙管内空气柱产生耦合振动而发音。

笙管上镶嵌银丝来标识音高。

《新唐书·礼乐志二十二》:“银字制笙,以银作字,饰其音节。”

使用材质:笙簧:古代用竹制,现代多用响铜;笙苗:多用紫竹制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制笙脚以装簧片;

乐器特色:古老的中国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瑟:

瑟,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古代的瑟,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而清代所制之瑟,已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成长方形的共鸣箱。琴弦用丝弦,架子琴首岳山(首岳)和尾端岳山(尾岳)上,每弦都支有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雁柱,用以调节弦长,确定音高。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长沙、信阳和江陵等楚汉墓中出上了近20张瑟,其中绝大多数的形制相同,与先秦和汉代文献记载相符(极少数为23或24弦)。琴弦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七弦,内外两组各九弦。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的瑟可以看出,弦的粗细配置分为两组,外九弦为一组(自外而内弦径从1.2递减至0.6毫米),中七弦与内九弦为另一组(自内而外弦径由1.9递减至0.5毫米),内外九弦的柱位较规则,呈阶梯形的序列,这张瑟现珍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瑟一般按五声音阶定音,用按弦升高半音的方法得到七声音阶。

1979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一张古瑟,它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国的诸侯曾国制作的,尾端有龙的形象雕塑,共鸣箱侧面有彩绘的凤凰图案。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瑟,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现在所见的瑟,通常按其长度和弦数分为大小两种。大瑟长18O~19o厘米,25弦;小瑟长120厘米左右,16弦。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珍藏着一张清代早期(17世纪)制作的精致大瑟,竟长209厘米。

磬:

磬是一种中国古代词条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

磬,最早用于中国古代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古代的磬分为:编磬、云磬、特磬



古代乐器有八音一说,你知道都是哪些吗?
答:古人又常把“丝”和“竹”合用,成为我国民间乐器的一种,流行全国。它是以笛、笙、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等为主,辅之以板鼓而不用锣鼓。传统名曲有《云庆》、《四合》、《三六》等。四柱合称,又是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总称。“石”是用石或玉石制成的磬一类乐器,因大小厚薄不一,敲击时发出...

中国古典乐器名称及图片都是什么?
答:其他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三弦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现代三弦是在传统三弦基础上改进而来,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别于1960年和1980年研制成功,故而得名。

我国古代打击乐器“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答:我国在商周时期乐器的发展已十分可观。据说当时已经使用的乐器有六、七十种之多,《诗经》里提到的就有二十九种乐器名称。其中属于打击乐器的,如钟、磬、鼓、缶、铃、簧等等,有二十一种,吹奏乐器(箫、管、籥、埙、篪、笙)六种,弹弦乐器(琴、瑟)两种。就制作材料而言,包括土、匏、皮、竹、丝...

中国古代有哪些乐器?
答:古排琴和古箜篌见图【自藏品】古缅甸乐器钢排琴,长68厘米,宽13.5厘米,高17.5厘米,采用20块长短不同的钢板,用线穿在一起,挂在船形的共鸣体上,演奏时可用小木槌敲击。排琴音高稳定、音色柔美,排琴的共鸣体是用木制成的船形体,在它的表面常常精雕细刻,并用宝石、水晶镶嵌,十分华美。古...

丝有哪六种乐器
答:2. 瑟,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3. 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击弦乐器,形似琴,有13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里琵琶、玉笛、萧属于八音中的哪一类?
答:1、琵琶属于八音中的丝。2、玉笛、萧属于八音中的竹。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古代有哪些乐器?
答:仅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即有29种,打击乐器有鼓、钟、钲、磬、缶、铃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埙、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种。由于乐器品种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时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作“八音”分类法。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大墓的地下...

古代的乐器是谁发明的?出自那个朝代?
答:据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长笛赋》中记载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六大乐器琴、瑟、簧、埙、钟、磬的最先发明者。“昔疱羲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倕之和钟,叔之离磬。”意思说琴是由伏羲最先发明的,瑟是由神农发明的,簧是由女娲发明的,埙是由暴辛发明的,倕发明了钟,叔发明了...

《诗经》和乐器
答:《君子阳阳》中也提到了由竹子做成的乐器“笙”:“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何人斯》中写到了“埙”和“篪”两种乐器,而《鼓钟》一诗中则写到了“编钟”,同样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鼓钟》中还写到了“笙”“磬”“瑟”“琴”“排箫”等多种乐器,从这首诗众多的...

中国都有什么乐器?比较经典的。
答:夏商之后直到周代,现有记载存留的乐器即已达七十多种,因而产生了主要以乐器材质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将乐器分为金(如钟、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①)、匏②(如笙、竽)、土(如埙、缶)、革(如鼗③、建鼓)、木(如梆子、木鱼)八类。由此可见早在周代,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