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候,德国在东线为什么输的那么彻底?

作者&投稿:逯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战时候,德国在东线为什么输的那么彻底?~

第一,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国的主要损失在于打破了南俄战场的战线连贯性;乌克兰方向德军被切分成几块:深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位于哈尔科夫区域的顿河集团军群;位于克里米亚区域的守备部队。由于联系被切割开,战线形成多个突出部,为了防御,部队的机动性受到消弱。你不妨看一下曼帅的回忆录,当时A集团军群的大部队是渡过海峡转移到克里米亚的,造成他这边的兵力不足
第二,第六集团军当时得到了第四坦克集团军的其他部队的支援,兵力不止20万,而且当时第六集团军是乌克兰战线最大的一支机动兵力,他完蛋以后,直到哈尔科夫会战之前,德国的机动兵力始终不足
第三,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国的战斗力影响并非之前吹的那么大。德国总参谋部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是:回到原点的一次旅行。德国的战斗力衰竭是库尔斯克战役,此战之后,苏联人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可以自主地发动攻击,消耗德国武装力量,到了10次打击的时候,德国人的精兵逐步被消耗,局势变得无法挽回
第四,德国的确掌握了欧洲的资源,但缺少统筹,你可以去看一下相关数据,知道施佩尔担任生产部长之后一年,德国国内还没有实现满负荷生产,相当一部分设备在生产奢侈品。对欧洲各国工业设备的运用也很不充分,浪费和效率低下现象很严重。后期美国人有意加强了对油田、炼油厂、轴承加工厂的攻击。影响了德国人的生产
第五,德国的兵器生产过于强调精密化,生产工时太多,难度太大,自然不善于暴兵
第六,关于后勤问题,东线战场双方都缺乏足够的汽车,战场主要围绕铁路等枢纽进行。部队的机动性不足,而德国的汽车工业能力不足。毛子是靠老美输血
第六,43、44年,德国人作战时处于一种摇摆状态,小胡子过于强调死守,使部队失去机动力,而毛子可以自由选择攻击方向,适当绕过围而不打。结果就是德国的老兵不断损失,失去骨干的部队战斗力一落千丈
第七,请不要忽视毛子的战斗力提升,以春醒行动为例分析,最精锐的党卫队装甲师居然不能突破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的防御线。毛子在后期摸索出了大纵深进攻和防御坦克进攻的有效方式。而德国人的步兵损失太大,到了后期,协同攻击的强度不足

东线和西线的空战模式差别很大,这也是决定了为什么西线德军很少有王牌出现的根本原因。东线因为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的空军,其作用都是负责由对地攻击机或俯冲轰炸机为地面部队提供近接空中支援,因此主要的活动区域集中在战场一线的中低空域。这就使得双方的交锋集中,猎杀者往往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搜索就可以轻易找到猎杀的目标。加上早期苏联空军的飞机性能落后,这就更加使得东线的德军飞行员更容易取得战果。

与之相反,西线的空战模式主要是作为进攻方的英美空军战略轰炸部队与负责拦截的德国空军截击机之间的较量。英美由于在发动机增压技术上有优势,因此无论是轰炸机部队还是负责护航的战斗机部队,普遍都选择从高空以高速突入的方式进攻。而且因为战略轰炸的目标多为德国的军事或工业设施,又或者是二线的转车场、交通要道,目标相对东线更加分散,这就大大增加了“发现·猎杀”的难度。何况高空高速的特性决定了空战的形式往往以预先占据有利高度,在发现目标后利用俯冲加速突入,并完成击杀后迅速脱离的模式,一旦完成这样一次的攻击,猎杀者就需要重新花费时间爬升,与此同时,残余的目标可能已经及时逃走了,所以西线的德军往往一次出击能取得1个战果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何况,在44年开始,随着美军P47、P51等远程战斗机的服役,盟军的空军进攻部队获得全程护航(之前只能进行半程护航、甚至只能确保海峡上空的护航)。而杜立特上任后,更是调整空军战术,将原本负责护航的战斗机从编队中解放出来,允许甚至鼓励英美的战斗机进行更加自由、且具备毁灭性的游猎行动。P46、P51的超长滞空时间,甚至容许飞行员驾驶飞机埋伏在德军机场附近,专门猎杀刚刚起飞、或即将降落的德军战斗机。而这一战术的实施还带来一个非常深远的影响,由于安全领空的丢失,德军飞行员的培养工作几乎陷入彻底的停滞状态,缺少经验的新手飞行员甚至还来不及完成基本的飞行训练,就已经被入侵的敌机击落。而德军的王牌们也难以完成新型战机的换乘训练,并在不断的消耗战中损失夷尽。英伦空战中,皇家空军之所以能免于崩溃,并且扭转翻盘,靠的就是源源不断地获得英伦三岛北部训练基地的兵员补充。而德军正是缺少这样的能力,因此毁灭也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我需要反驳某人的观点,英美早期认为战略轰炸部队不需要护航的观点固然是不正确,但在战争的初期其实并不显著。要知道每架中/重型轰炸机上机枪的数量和火力(10挺左右的包括口径在内的机枪)对于早期德军战斗机来说简直就是压倒性的优势,而紧密的作战编队更是使得仅装备有2挺机枪的德军战斗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般的存在。当然,德军很迅速地开始采用装备有机炮的战斗机,并且在战术上也进行了改进,使得英美的战略轰炸行动很快就不得不从白天转入到夜间,但依旧不能认为战斗机猎杀轰炸机就是件轻松容易的事!

德国没有考虑到打仗,尤其是打大仗是拼综合国力,是拼国家战争储备,是拼国家战争动员能力。
德国开始很厉害,是德国有很强大的资源和准备,主要是准备充分,攻击突然。
这一点和日本打美国也一样,美国多强大,比苏联强大多了,开始被日军打得多惨,而且人家日军事同时打美军,英军(含印度,缅甸,加拿大,澳大利亚军队),荷兰军队等。几个月横扫世界几份之一的地方,占领了现在看十几个国家(整个东盟十几个国家都被占领了)。美国英国等损失一百万以上的军队。而日军投入多少兵力?30多万。盟军光俘虏就一百万左右。占领了从北极圈附近(美国阿拉斯加州几个岛屿)到过了赤道南半球的大片地区,算上海洋,世界的五分之一地区都被日军控制或威胁了。
充分的战争准备和突然的袭击,是主要原因。
继续说苏德,如果苏联人能准确的判断出德国人的袭击并加以防范,德国人不可能那么舒服,甚至攻击就停止到里国境线不远的地方了,当然个人感觉可能性不大,当时德国确实很强。但是到了斯大林格勒,就基本上是强弩之末了。
当时1943年,德军人数最多时550万人,而苏联1300万人以上。德国人消耗不起,德国人战死10万人,后方只能补充5万人,而苏联人战死10万人,后方能补充20万人。具体数字可能不准确,只做个比喻。就这个补充量,德国人一个人平均打死5个10个苏联人,有啥用呢。
军队人数上还是次要的,武器上,德国武器确实很强,工艺好,精良,但是产量也真低,最后虽然出了很多为提高产量的简化版,生产起来也比人家苏联人差远了。一场战争,德国人损失1000辆坦克,击毁了苏联5000辆坦克,但是德国在下次大战前只能补充300辆,人家苏联人可以补充6000辆甚至更多。
还有资源,德国确实占了欧洲很多国家,抢到了好多资源,但是欧洲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地区,主要原因还是人类很早就开发欧洲,大量资源已经耗尽。尤其是能源。而苏联那个资源广阔啊,最主要的还不是这个,是同盟国的支持,美国的飞机,汽车,英国的物资等等,源源不断,欧洲能源能和其他几大洲加起来比么,当时英美控制中东,那个石油,比不了。

在莫斯科保卫战以后,英美的援助开始陆续到达,以后越来越多。大概是几万辆汽车(苏联好把大部分汽车厂转产坦克或者其他军用车辆),几千台火车机车,数万火车车厢,大量粮食(苏联大量男性农民可以参军,妇女在家里生产,苏联大妈能力相当强悍的),几百万吨钢材,以及大量金属,汽油航空用油等,这些行业都需要大量男性劳动力,而苏联当时真没有。美国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床等设备,发动机等,使得苏军武器很快超越德军。美国还支援了上千万双军靴等装备,一万多辆坦克,几千架飞机给苏联。美军坦克确实不如斯大林坦克,甚至比不上T34早期型号,可以有这么多,十辆还是能干掉一辆德国坦克的。
=
还有一点,1943年以后,英美开始用远程战略轰炸机轰炸德国本土,大量工厂和矿山被炸毁,最先关照的就是矿山,而且欧洲被占领区人民的反抗,很多矿山工厂消极怠工,出产产品多数不合格。抵抗组织也比较活跃,记得当时法国一条主要铁路,一周被炸坏四次,1944年一年才通车不到两个月。个人感觉对德国和占领区的轰炸破坏等方式,对德国的放血,要比苏联战场上更快。
德国很多工厂转入地下,但是65%的工厂已经被炸为平地。大部分军工生产和研发收到限制。产量急剧减少,质量更是下降很快。
-------------------------
看看1944年底,战场上的德国士兵可怜的样子吧,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到1945年初,平均年龄到了十七岁一下。个别新组建的师,都是十四岁十五岁的孩子,男人已经消耗殆尽。
这些士兵的装备很差,步枪都配不齐,子弹都不够,炮弹更别说,好不容易弄到点,一半多不响或者哑火。军装更是严重缺乏,最缺乏的是燃料和食品。坦克没油,汽车没油,取暖都得靠抖,德国的冬天尤其是东线,零下三十度啊,穿的单薄的军服,十五六岁的孩子们,一起发抖取暖,战斗力从哪里来。1943年德国咖啡就没法供应士兵了,只能配少量可可粉,也只维持了半年吧,到最后一年,肉都没有了,蔬菜也缺乏,粮食都不够,靠什么打仗。投入个别几个十几个新武器,对战争的进程影响不大,宣传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1945年的苏军呢,一千多万军队,装备优良,吃美国的面包黄油猪肉罐头,英国的牛肉,美国的。吃完了,还能分几支美国香烟,喝点带美国糖的红茶。巴西空运过来的咖啡,古巴空运的雪茄,美国产的军装防寒服,英国的军靴,从一个帐篷到另一个帐篷几十米都开美国吉普车过去,这是啥生活。
而且那时候苏军不论整体还是单个士兵素质都远远高于德军,指挥水品也比德军高。
--------------------
苏德战场,只看战场不看国家实力对比肯定是不对的,只看两个国家,不看全世界两个大集团更是不对的, 苏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后面有几十个同盟国的支持,主要是英美。甚至中国当时也象征性的支援了一下,具体还真不知道支持的啥,好像看资料说是矿产。

德国没有考虑到打仗,尤其是打大仗是拼综合国力,是拼国家战争储备,是拼国家战争动员能力。
德国开始很厉害,是德国有很强大的资源和准备,主要是准备充分,攻击突然。
这一点和日本打美国也一样,美国多强大,比苏联强大多了,开始被日军打得多惨,而且人家日军事同时打美军,英军(含印度,缅甸,加拿大,澳大利亚军队),荷兰军队等。几个月横扫世界几份之一的地方,占领了现在看十几个国家(整个东盟十几个国家都被占领了)。美国英国等损失一百万以上的军队。而日军投入多少兵力?30多万。盟军光俘虏就一百万左右。占领了从北极圈附近(美国阿拉斯加州几个岛屿)到过了赤道南半球的大片地区,算上海洋,世界的五分之一地区都被日军控制或威胁了。
充分的战争准备和突然的袭击,是主要原因。
继续说苏德,如果苏联人能准确的判断出德国人的袭击并加以防范,德国人不可能那么舒服,甚至攻击就停止到里国境线不远的地方了,当然个人感觉可能性不大,当时德国确实很强。但是到了斯大林格勒,就基本上是强弩之末了。
当时1943年,德军人数最多时550万人,而苏联1300万人以上。德国人消耗不起,德国人战死10万人,后方只能补充5万人,而苏联人战死10万人,后方能补充20万人。具体数字可能不准确,只做个比喻。就这个补充量,德国人一个人平均打死5个10个苏联人,有啥用呢。
军队人数上还是次要的,武器上,德国武器确实很强,工艺好,精良,但是产量也真低,最后虽然出了很多为提高产量的简化版,生产起来也比人家苏联人差远了。一场战争,德国人损失1000辆坦克,击毁了苏联5000辆坦克,但是德国在下次大战前只能补充300辆,人家苏联人可以补充6000辆甚至更多。
还有资源,德国确实占了欧洲很多国家,抢到了好多资源,但是欧洲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地区,主要原因还是人类很早就开发欧洲,大量资源已经耗尽。尤其是能源。而苏联那个资源广阔啊,最主要的还不是这个,是同盟国的支持,美国的飞机,汽车,英国的物资等等,源源不断,欧洲能源能和其他几大洲加起来比么,当时英美控制中东,那个石油,比不了。

在莫斯科保卫战以后,英美的援助开始陆续到达,以后越来越多。大概是几万辆汽车(苏联好把大部分汽车厂转产坦克或者其他军用车辆),几千台火车机车,数万火车车厢,大量粮食(苏联大量男性农民可以参军,妇女在家里生产,苏联大妈能力相当强悍的),几百万吨钢材,以及大量金属,汽油航空用油等,这些行业都需要大量男性劳动力,而苏联当时真没有。美国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床等设备,发动机等,使得苏军武器很快超越德军。美国还支援了上千万双军靴等装备,一万多辆坦克,几千架飞机给苏联。美军坦克确实不如斯大林坦克,甚至比不上T34早期型号,可以有这么多,十辆还是能干掉一辆德国坦克的。
=
还有一点,1943年以后,英美开始用远程战略轰炸机轰炸德国本土,大量工厂和矿山被炸毁,最先关照的就是矿山,而且欧洲被占领区人民的反抗,很多矿山工厂消极怠工,出产产品多数不合格。抵抗组织也比较活跃,记得当时法国一条主要铁路,一周被炸坏四次,1944年一年才通车不到两个月。个人感觉对德国和占领区的轰炸破坏等方式,对德国的放血,要比苏联战场上更快。
德国很多工厂转入地下,但是65%的工厂已经被炸为平地。大部分军工生产和研发收到限制。产量急剧减少,质量更是下降很快。
-------------------------
看看1944年底,战场上的德国士兵可怜的样子吧,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到1945年初,平均年龄到了十七岁一下。个别新组建的师,都是十四岁十五岁的孩子,男人已经消耗殆尽。
这些士兵的装备很差,步枪都配不齐,子弹都不够,炮弹更别说,好不容易弄到点,一半多不响或者哑火。军装更是严重缺乏,最缺乏的是燃料和食品。坦克没油,汽车没油,取暖都得靠抖,德国的冬天尤其是东线,零下三十度啊,穿的单薄的军服,十五六岁的孩子们,一起发抖取暖,战斗力从哪里来。1943年德国咖啡就没法供应士兵了,只能配少量可可粉,也只维持了半年吧,到最后一年,肉都没有了,蔬菜也缺乏,粮食都不够,靠什么打仗。投入个别几个十几个新武器,对战争的进程影响不大,宣传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1945年的苏军呢,一千多万军队,装备优良,吃美国的面包黄油猪肉罐头,英国的牛肉,美国的。吃完了,还能分几支美国香烟,喝点带美国糖的红茶。巴西空运过来的咖啡,古巴空运的雪茄,美国产的军装防寒服,英国的军靴,从一个帐篷到另一个帐篷几十米都开美国吉普车过去,这是啥生活。
而且那时候苏军不论整体还是单个士兵素质都远远高于德军,指挥水品也比德军高。
--------------------
苏德战场,只看战场不看国家实力对比肯定是不对的,只看两个国家,不看全世界两个大集团更是不对的, 苏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后面有几十个同盟国的支持,主要是英美。甚至中国当时也象征性的支援了一下,具体还真不知道支持的啥,好像看资料说是矿产。

二战期间,德军除了初期闪电战打过几次大胜仗,迅速推进到莫斯科城下,但是在随后的战争进程中一败再败,先后经历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和柏林保卫战等四个重大战役失败,最终也为纳粹政权敲响丧钟。为什么在东线会输的这么多这么惨,我么可以分析如下:
一、战略上,不应当在西线战事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贸然东进,这是一个战略错误,英国到来海狮计划的后期,剩下只有丘吉尔的嘴和皇家空军的勇气,应该再坚持一下,或者,适当冒险登陆作战。结果,你看到了,有了美国的援助,英伦三岛就像不沉的航空母舰,成为第三帝国的掘墓人之一。
二、战争准备不足,苏联地广人稀,国土面积巨大,气候恶劣,前有拿破仑东征血的教训,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认为依靠德国的装甲部队一样可以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常言道,打仗是未料胜先料败,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和血的教训面前,如此轻率,怎能不败,这是在战争初期苏联毫无防备,指挥一片混乱。如果稍有防备,德军必然败得更惨。所以上看似雄兵六百万,实际是准备不足。
三、苏联有钢铁意志的领导人和天才的军事指挥家,我说的就是斯大林和朱可夫。斯大林功过是非不过多评论,但是他有杰出的领导才能和钢铁般的意志,在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是他以大无畏的精神领导苏联军民抗击侵略者,红场阅兵直赴前线就是在他领导下的杰作,内部调兵遣将、外部纵横捭阖。有了斯大林的领导,才有苏联军民的众志成城。以朱可夫为代表的苏军杰出军事家得了指挥也是德军惨败的原因,朱可夫人称“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哪里搬,从诺门坎到列宁格勒再到莫斯科再到斯大林格勒再到柏林,凡是危难之时,必有朱大将军,他是法西斯的克星,他是二战最耀眼的将星,没有他的杰出指挥,就没有苏联的伟大胜利。
四、希特勒的盲目指挥和近乎疯狂的蛮干,也是失败和败得那么惨的原因,战略失误就不说了,攻取斯大林格勒这个决策,应该是最初是对的,这是苏联南部的粮仓和交通枢纽,又是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打他是对的,但是当苏联已经众志成城,大军合围之时继续打就不对了,就失去了德军装甲部队运动战闪击战的优势,反而陷入对方主场作战背靠后方的劣势之中,巷战不是德军的优势,一栋房子真的那么重要吗?只是为了斯大林这三个字,希特勒杠上了。再说一下第六集团军的事,第六集团军被为以后,保卢斯多次电请撤退,后来是突围,但是希特勒为了面子严令坚守,给保卢斯加官进爵,但是这改变不了被围歼的命运,能走不走实为不智,拿几十万子弟兵的明做炮灰实为不仁,后来第六集团军一再重建,更 现实出希特勒的偏执。
德军在东线战场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以上几条,管窥之见,望采纳!

第一,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国的主要损失在于打破了南俄战场的战线连贯性;乌克兰方向德军被切分成几块:深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位于哈尔科夫区域的顿河集团军群;位于克里米亚区域的守备部队。由于联系被切割开,战线形成多个突出部,为了防御,部队的机动性受到消弱。你不妨看一下曼帅的回忆录,当时A集团军群的大部队是渡过海峡转移到克里米亚的,造成他这边的兵力不足
第二,第六集团军当时得到了第四坦克集团军的其他部队的支援,兵力不止20万,而且当时第六集团军是乌克兰战线最大的一支机动兵力,他完蛋以后,直到哈尔科夫会战之前,德国的机动兵力始终不足
第三,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国的战斗力影响并非之前吹的那么大。德国总参谋部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是:回到原点的一次旅行。德国的战斗力衰竭是库尔斯克战役,此战之后,苏联人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可以自主地发动攻击,消耗德国武装力量,到了10次打击的时候,德国人的精兵逐步被消耗,局势变得无法挽回
第四,德国的确掌握了欧洲的资源,但缺少统筹,你可以去看一下相关数据,知道施佩尔担任生产部长之后一年,德国国内还没有实现满负荷生产,相当一部分设备在生产奢侈品。对欧洲各国工业设备的运用也很不充分,浪费和效率低下现象很严重。后期美国人有意加强了对油田、炼油厂、轴承加工厂的攻击。影响了德国人的生产
第五,德国的兵器生产过于强调精密化,生产工时太多,难度太大,自然不善于暴兵
第六,关于后勤问题,东线战场双方都缺乏足够的汽车,战场主要围绕铁路等枢纽进行。部队的机动性不足,而德国的汽车工业能力不足。毛子是靠老美输血
第六,43、44年,德国人作战时处于一种摇摆状态,小胡子过于强调死守,使部队失去机动力,而毛子可以自由选择攻击方向,适当绕过围而不打。结果就是德国的老兵不断损失,失去骨干的部队战斗力一落千丈
第七,请不要忽视毛子的战斗力提升,以春醒行动为例分析,最精锐的党卫队装甲师居然不能突破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的防御线。毛子在后期摸索出了大纵深进攻和防御坦克进攻的有效方式。而德国人的步兵损失太大,到了后期,协同攻击的强度不足

前期主要就是因为苏联寒冷,所造成的冻伤和后勤巨大压力。再加上苏联的游击战术。苏联在敌后方也搞了很多游击战的,和我们的共军一样。。。而且在41年时,德军没有一鼓作气打下苏联,使德军士气下降,不如之前那逢敌必克的士气。再加上异地作战和天气问题。士气一直都不如41年那时候。

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德军一直是占据优势的。这场战役使德国和苏联差距缩小。。。但德国确实还有固守阵地和反扑的实力。于是就有了43年的 库尔斯克战役。。。但是因为盟军在西西里登录,使得德国不得不派兵去守卫意大利。于是东线的兵力一部分被派到了南线。。。这样双方士气就出现了变化。接连大战役的胜利,使得苏联士气越来越高昂。

1943年!这年很关键、、、因为意大利投降了。这使得德国必须要派部分的兵力去防御在意大利登陆的盟军。而且失去了意大利军的帮助。。。这在战略上是很致命的。

另外一方面。德国与苏联的观念,有挺大差别。德国喜欢精,德国坦克造起来麻烦,学也有点麻烦,实力也强劲。苏联坦克,造起来快,小工厂就能造,工人拿本小册子看完后就能开,实力虽差,但数量多。德国曾缴获过苏联最多的T-34坦克,并且仔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太粗糙,简略的。。。但事实上,就是这种制作简单粗糙的坦克,使苏联在战场上能与德国较量。。。苏联在二战时,总共造了5万量T-34系列坦克。这数量远远超过了德国所有系列坦克加起来的总和。德国在二战,总共就造了3万量左右坦克,而且其中有1万量是轻型的。

虎式坦克,在战场上最多能发挥以一敌十的效果。但虎式总共就一千多量。就算再加上虎王,也不到2000量。。。苏联在二战,总共被毁了10万辆坦克。。。

苏联不和德国玩1打1,大战略方向,和一堆盟军国家打一个德国。坦克方面,用2辆,3辆,甚至5辆坦克打一辆德国坦克。士兵,同样用2个,3个去打一个德国士兵。。。1944年的苏联攻势,无论哪场战役人数,坦克数目,飞机数目,都是德军一倍以上。

额、、、话说回来,好像一下打太多了。

二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
答:一个是战略上的,一个是战术上的。战术上当德国侵犯法国,将几十万英法联军驱赶至法国东北部的一个港口敦刻尔克附近后,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导致30多万英法联军越过海峡撤退至英国,为以后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战,反攻欧洲大陆保存了有生力量。战略上德国在没有解决英国问题后就制定并执行”巴巴罗莎...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会失败呢?
答:人在国际上,甚至在我们国内受关注呢?这是另一个话题,今天不谈。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从开始就是一场豪赌。因为数据告诉我们,德国最缺的不是石油,也不是钢铁,而是一种更致命的东西,那就是嘴上的问题。·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为何说德国是输在了嘴上,因为没饭吃啥也干不了。战争真正打的是...

二战德国为什么会失败
答:其实早在德军闪击法国时,德国犯下的战略败笔和失误已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祸根.我们让时间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时德军的坦克集团军已推进到了布伦和加来,并将英法军队逐渐包围在敦刻尔克.此时英法军队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

请问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苏德战场上莫斯科战役失败的原因及其带来...
答:意义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此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的国家美,英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转折点,是因为...

二战时候中东国家都在干什么?好像没喘气?难道是殖民地?加拿大在干什么...
答:中东是德国和日本曾经约定的地点,征服世界在中东会师。二战末期德国开始在东线败,隆美尔劝希特勒放弃北非但是希特勒就是死也不愿放弃才使德国东线越败越快。这个就是希特勒的目的,所以当时中东国家都在战争,,,而加拿大也是如此他和美国一样派兵对德军开战,加拿大还参加过大型战役,比如诺曼底大登陆,袋鼠...

二战德国为什么战败?
答:事实证明,如果提前一个月入侵苏联,苏联的欧洲部分十有八九将落入德国手中。这也是日后数个东线错误的导火索,4.在中央集团军势如破竹之时,将霍特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南北分兵支持南北集群进攻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导致台风计划至十月底才重新开启,此时已是隆隆寒冬,德军强弩之末。莫斯科不能拿下,苏联...

德国人太少是不是二战输掉的原因。
答:德国并不是人口大国,也不是经济实力异常雄厚的大国,而且经历了一战的破坏,虽然在纳粹的经营下国力得到复苏,武装力量大大增强,但是全国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还不能称为跃居世界领先,换句话说,就是勒紧**穷兵黩武。当时的一句流行语:要大炮不要黄油。这就是二战前德国的大背景。这样的国力必定...

二战中,美军与德军首次在非洲较量为什么损失惨重?
答:这就是二战期间,臭名远扬的维希法国政府。当然,德国人这么做的用意还是很长远的。一是,法国太大,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去管理;二是,由法国人自己管理国家比他们去统治更加有效率和简单。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成立傀儡政府,其在非洲的法属殖民地都在德国的控制之下。要知道,这可是1097万平方公里的大片...

二战东线有多残酷?战斗后期的德军战斗力如何?(下)
答:同一资料还证实:1939—1944年,德国全军共有3571516人死亡(不含战俘)。其中2742909人殒命于东线。占总数的77%。那么,德军在东线的作战总损失(死、伤、失踪)有多少呢?按照数字偏低的老统计,到1945年初就超过了585万人。同一来源还记录,自1939年9月二战爆发以来,连同其他战区和后备部队在内,德国武装部队的总损失达...

二战时期德国那么强大,为何会败给苏联?
答:二战德国以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术快速拿下欧洲大半领土,闪电模式充分利用坦克,飞机的速度优势,通过快速突进,突然袭击。不给防守方时间准备,快速解决战斗。这个战术应用于其他国家尚可成功,但对于苏联,却失效了,原因在于苏联地势宽广,且气候寒冷,德国军队到达莫斯科需要穿过西伯利亚草原,天气寒冷,德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