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我国早在公元前四到五世纪就有古代化学的萌芽出现,但是在近代,化学学?

作者&投稿:秦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化学没有形成严密简洁的理论体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解释实验现象而存在的,而实验现象又是千变万化,不可复制的。
而不是推理其他的东西。
化学也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他的发展历史很短。
“化学”一词,若单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之意。化学如同物理皆为自然科学之基础科学。很多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的萌芽 古时候,原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火。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如发现在翠绿色的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这样,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人类逐步学会了制陶、冶炼;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有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古人曾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企图追溯其本原及其变化规律。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中国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而五行则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说法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此说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之一。 公元前4世纪,希腊也提出了与五行学说类似的火、风、土、水四元素说和古代原子论。这些朴素的元素思想,即为物质结构及其变化理论的萌芽。后来在中国出现了炼丹术,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代,炼丹术以颇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炼丹术,阿拉伯炼丹术于中世纪传入欧洲,形成欧洲炼金术,后逐步演进为近代的化学。 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深信物质能转化,试图在炼丹炉中人工合成金银或修炼长生不老之药。他们有目的的将各类物质搭配烧炼,进行实验。为此涉及了研究物质变化用的各类器皿,如升华器、蒸馏器、研钵等,也创造了各种实验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洁净、灼烧、熔融、升华、密封等。 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进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制成了某些合金,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

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应用,继而更加注意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学概念建立后,通过对燃烧现象的精密实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氧化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随后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为化学进一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建立了近代原子论,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与古代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近代原子论使当时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分子假说提出了,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为物质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后,不仅初步形成了无机化学的体系,并且与原子分子学说一起形成化学理论体系。

通过对矿物的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加上对原子分子学说的实验验证,经典性的化学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体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价概念的产生、苯的六环结构和碳价键四面体等学说的创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异构体,以及分子的不对称性等等的发现,导致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分子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19世纪下半叶,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以入化学之后,不仅澄清了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相继建立了溶液理论、电离理论、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的诞生,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综上,应该是在19世纪。

中国数学起源于上古至西汉末期,中国数学的全盛时期是隋中叶至元后期。接下来在元后期至清中期,中国数学的发展缓慢。
十七个成就
纵观中国数学发展史,中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其实也算足以开一座陈列馆,这里就我认为最瞩目的17个成就列举如下:
(1)十进位制记数法和零的采用。
十进位制记数法在我国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完成于奴隶社会初期的商代,到商代已发展为完整的十进制系统,并且有了“十”、“百”、“千”、“万”等专用的大数名称。1899年从河南安阳发掘出来的象形文字,说明我国在公元前1600年,已经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早于第二发明者印度1000多年。0是极为重要的数字,0的发现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
“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0在我国古代叫做金元数字,(意即极为珍贵的数字),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使用也较广泛。
(2)二进位制思想起源。源于《周易》中的八卦法,早于第二发明者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公元1646—1716)2000多年。
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了对现代计算机系统有着重要意义的二进制,不过他认为在此之前,中国的《易经》中已经提到了有关二进制的初步思想。从《易经》可以看到二进制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二进制运用与现代电子计算机中的运用相同。我国上古的伏羲时代就有了《周易》,《周易》是研究日月之间的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卦爻来说明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就借助了二进制手段。
(3)几何思想起源。源于战国时期墨翟的《墨经》,早于第二发明者欧几里德(公元前330—前275)100多年。
著名的《墨经》中给出了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 平,同高也”等等。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
《墨经》中有8条论述了几何光学知识,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275)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在力学方面的论说也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而且这些论述大都来自实践。《墨经》光学八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4)勾股定理(商高定理)。发明者商高(西周人),早于第二发明者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550多年。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而且在高等数学和其他学科中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正因为这样,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已发现并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因此有许多名称。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或毕氏定理(英文:Pythagorean
theorem或Pythagoras's
theorem)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相传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首先证明。据说毕达哥拉斯证明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因此又称“百牛定理”。
法国和比利时称为驴桥定理,埃及称为埃及三角形。
我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称为勾股弦定理。在中国,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称之为商高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目前初中数学教材的证明方法采用赵爽弦图,证明使用青朱出入图。
赵爽弦图
青朱出入图
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它是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
(5)幻方。我国最早记载幻方法的是春秋时代的《论语》和《书经》,而在国外,幻方的出现在公元2世纪,我国早于国外600多年。
幻方又称为魔方,方阵或厅平方,它最早起源于我国,宋代数学家杨辉称之为纵横图。幻方的幻在于:无论取哪一条路线,最后得到的和或积都是完全相同的,即在一个由若干个排列整齐的数组成的正方形中,图中任意一横行、一纵列及对角线的几个数之和或积都相等,具有这种性质的图表,称为“幻方”。我国古代称为“河图”、“洛书”,
中国汉朝的数术记遗中,称之为九宫算,又叫九宫图。又叫“纵横图”。
在中国古典文献《易经》中记载了洛书的传说:公元前23世纪大禹治水之时,一只巨大的神龟出现于黄河支流洛水中,龟甲上有9种花点的图案,分别代表1,2,3,4,5,,6,7,8,9这9个数,而3行、3列以及两对角线上各自的数之和均为15,世人称之为洛书。
南宋数学家杨辉著《续古摘奇算法》把类似于九宫图的图形命名为纵横图,书中列举3、4、5、6、7、8、9、10阶幻方。其中所述三阶幻方构造法:
“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挺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比法国数学家Claude Gaspar
Bachet提出的方法早三百余年。
三阶幻方。射雕英雄传里黄蓉也背过这段三阶幻方的口诀。
幻方最早记载于我国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大戴礼》中,这说明我国人民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幻方的排列规律。而在国外,公元130年,希腊人塞翁才第一次提起幻方。
我国不仅拥用幻方的发明权,而且是对幻方进行深入研究的国家。公元13世纪的数学家杨辉已经编制出3-10阶幻方,记载在他1275年写的《续古摘厅算法》一书中。在欧洲,直到1514年,德国著名画家丢勒才绘制出了完整的四阶幻方。
(6)分数运算法则和小数。中国完整的分数运算法则出现在《九章算术》中,它的传本至迟在公元1世纪已经出现。印度在公元7世纪才出现了同样的法则,并被认为是此法的“鼻祖”。我国早于印度500多年。
中国运用最小公倍数的时间则早于西方1200年。运用小数的时间,早于西方1100多年。
(7)负数的发现。这个发现最早见于《九章算术》,这一发现早于印度600多年,早于西方1600多年。
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正负数的概念,掌握了正负数的运算法则。我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在建立负数的概念上有重大贡献。刘徽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意思是说,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它们。刘徽第一次给出了区分正负数的方法。他说:“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
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正负数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
除《九章算术》定义有关正负运算方法外,东汉末年刘烘(公元206年)、宋代扬辉(1261年)也论及了正负数加减法则,都与九章算术所说的完全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朱世杰除了明确给出了正负数同号异号的加减法则外,还给出了关于正负数的乘除法则。负数在国外得到认识和被承认,较之中国要晚得多。在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于公元628年才认识负数。直到十七世纪荷兰人日拉尔(1629年)才首先认识和使用负数解决几何问题。
(8)盈不足术。又名双假位法。最早见于《九章算术》中的第七章。在世界上,直到13世纪,才在欧洲出现了同样的方法,比中国晚了1200多年。
盈不足术是我国古代计算盈亏类问题的一种算术方法,借有余、不足以求隐含之数,为《周礼》九数之一。《九章算术·盈不足》:“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答曰:七人,物价五十三。”。在11—13世纪一些阿拉伯数学家的著作中,也出现了盈不足术,并称之为天秤术或契丹算法。当时阿拉伯人所说的“契丹”,即指中国,这也说明古代中国的盈不足术处于世界前沿。
(9)方程术。与现今不同,线性方程组在古代称为方程,其解法称为方程术。最早出现于《九章算术》中,其中解联立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早于印度600多年,早于欧洲1500多年。在用矩阵排列法解线性方程组方面,我国要比世界其他国家早1800多年。
(10)最精确的圆周率“祖率”。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公元263年)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其中有求极限的思想。南北朝时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割圆术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公元466年),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其中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的最佳值,欧洲直到十六世纪德国人鄂图(valentinus
otto)和荷兰人安托尼兹(a.anthonisz)才得出同样结果;这一纪录在世界上保持了一千年之久。为纪念祖冲之对中国圆周率发展的贡献,将这一推算值用他的名字被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11)等积原理。又名“祖暅”原理。保持世界纪录1100多年。
等积原理是由我国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暅(数学家、天文学家)首先提出来的。他同其父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现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纪,是祖暅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祖暅总结了刘徽的有关工作,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的两立体,若其任意高处的水平截面积相等,则这两立体体积相等”,这就是著名的祖暅公理(或刘祖原理)。祖暅应用这个原理,解决了刘徽尚未解决的球体积公式。该原理在西方直到十七世纪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Bonavent
uraCavalieri﹞发现,比祖暅晚一千一百多年。
(12)二次内插法。隋朝天文学家刘焯最早发明,早于“世界亚军”牛顿(公元1642—1727)1000多年。
我国古代早就发明了内插法(内插法是用一组已知的未知函数的自变量的值和与它对应的函数值来求一种未知函数其它值的近似计算方法,是一种数值逼近求法,天文学上和农历计算中经常用的是白塞尔内插法。内插法当时称为招差术,如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九章算术)中的“盈不足术”即相当于一次差内插(线性内插);公元600年,隋代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抛物线内插);这在数学史上是一项杰出的创造,唐代僧一行在其《大衍历》中将其发展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元朝作《授时历》的郭守敬进一步发明了三次差内插法。在刘焯1000年后,郭守敬400年后,英国牛顿才提出内插法的一般公式。
(13)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为中国古代数学中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一般方法,在现代数学中又名“霍纳法”。
我国宋代数学家贾宪最早发明于11世纪,比19世纪英国数学家霍纳提出的时间早800年左右。它由11世纪的贾宪首创,中经12世纪的刘益,到13世纪秦九韶最后完成,19欧洲出现的霍纳法的步骤以及现代数学中综合除法的原理与它相同。该方法由《九章算术》的开方术衍生而来,经过贾宪、刘益、杨辉等人的推广和传播,到13世纪被发展成为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系统方法,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的著作中都有记载,其中以秦九韶的《数书九章》论述最为详细。霍纳在1819年发表的《解所有次方程》论文中的算例,其算法程序和数字处理都远不及五百多年前的秦九韶有条理;秦九韶算法不仅在时间上早于霍纳,也比较成熟。增乘开平方法是北宋数学家贾宪发明的开方法,原收《释锁算书》一书。贾宪原作已佚,但他对数学的重要贡献,被南宋数学家杨辉引用,被抄入《永乐大典》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四,幸得以保存下来,现存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14)杨辉三角。杨辉三角形,又称贾宪三角形,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实际上是一个二项展开式系数表。它本是贾宪创造的,见于他著作《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后此书流失,南宋人杨辉在他的《详解九章算法》中又编此表,故名“杨辉三角”。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杨辉三角形所蕴含的数字排列规律,让我们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也体会到它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世界上除了中国的贾宪、杨辉,第二个发明者是法国的数学家帕斯卡(公元1623—1662),他的发明时间是1653年,比贾宪晚了近600年。
(15)中国剩余定理。又称孙子定理,是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的方法。中国剩余定理,实际上就是解联立一次同余式的方法。这个方法最早见于《孙子算经》,1801年德国数学家高斯(公元1777—1855)在《算术探究》中提出这一解法,西方人以为这个方法是世界第一,称之为“高斯定理”,但后来发现,它比中国晚1500多年,因此为其正名为“中国剩余定理”,
它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
(16)数字高次方程方法,又名“天元术”。 中国古代求解高次方程的方法。13世纪,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是数学难题之一。
天元术是中国古代的代数学方法之一种,是中国古代建立高次方程的方法。1248年,金代数学家李冶在其著作《测圆海镜》、《益古演段》中,系统地介绍了用天元术建立二次方程,并巧妙地把它表达在筹算中。元代数学家王恂广泛使用天元术解高次方程。这个方法早于世界其他国家300年以上,为以后出现的多元高次方程解法打下很好的基础。
(17)招差术。招差术即高次内插法,是现代计算数学中一种常用的插值方法,也就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方法。从北宋起中国就有不少数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到了元代,朱世杰首先发明了招差术,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在世界上,比朱世杰晚近400年之后,牛顿才获得了同样的公式。中国古代关于高阶等差数列和的差分能否相分于求内插公式的方法。朱世杰的《四元玉鉴》(1303)卷中“如像招数”中的问题都是讨论招差问题的。
其中朱世杰给出了一个四次招差公式:
这与牛顿插值公式一致,但牛顿提出这一公式晚于朱世杰三百多年。
招差术的创立、发展和应用是中国数学史和天文学史上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缺乏公理化体系。而这恰恰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发展的瓶颈。中国数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向公理化发展的倾向,更多的是对某类具体问题的解法或者对某类规律的归纳。而西方数学家的代表人物欧几里得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可以说就是几何学的公理化。《几何原本》就是以数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为基础的公理化体系的著作。这种方式建立的所谓数学的和谐之美、简洁之美。这位古希腊数学家对整个欧洲科学都影响深远。牛顿最重要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沿用的这种公理化体系的过程。对现象的描述,再把这类有规律的现象整理为最基本的数个公理、定律,再运用这些定律解释更复杂的现象。其最更根本的便是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三大运动定律。以当时的水平来讲,这样就足以“预言万物的运动”了。
另外,中国古代数学水平的落后是和整个科技水平的落后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共进共退的。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衰落那就是另一个大问题了。
参考文献:
1.《探究勾股定理》同济大学出版社
2.《 神奇的纵横图》 王前卫
3.《九章算术》张苍 耿寿昌
4.《杨辉三角与棋盘形街道走法》 琚国起有

中国古代化学大多数是炼丹用的,西方古代化学则是炼金术的,中国古代不重视这些东西,直到近代西方在化学取得重大突破,带来巨大社会生产以后,全世界才重视起来,将其设为基础学科广泛学习。

为什么在我国早在公元前四到五世纪就有古代化学的萌芽出现,但是在近 ...
答:中国古代化学大多数是炼丹用的,西方古代化学则是炼金术的,中国古代不重视这些东西,直到近代西方在化学取得重大突破,带来巨大社会生产以后,全世界才重视起来,将其设为基础学科广泛学习。

为什么中国的纪年是公元纪年而不是公元前?
答:中国分公元前和公元后是因为公元以耶稣的生年为时间原点,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在此以后的时间称公元后。公元,又称公历纪年,是源自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也称为基督纪年。最初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

为什么中国分公元前和公元后 什么时候开始划分的
答: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而公元后的历史则是从公元1年开始的,因此将历史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公元前的历史通常被称为“古代史”,而公元后的历史则被称为“近代史”。中国分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通常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并用,天...

为什么中国的历史分公元前和公元后?
答: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即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所谓耶酥诞生在古罗马的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且主张以耶酥诞生之年作为起算点的纪元,这个主...

为什么中国分公元前和公元后
答:公元前的历史通常被称为“古代史”,而公元后的历史则被称为“近代史”。公元是一种纪年方法,又称基督纪年。在这里一定要看清楚是公历。而我国的纪年通常都是指的阴历。接着往下看,为何又叫基督纪年,因为据说是根据耶稣诞生之日开始算的。当然这个纪年方法在刚开始的时候也并不被看好,一直到了14...

中国历史上分为公元前,公元,为什么会这么分?
答:在古代社会,我国古人都是根据天干地支来划分时辰,而年份也是用某个皇帝年号来称呼。这个公元和公元前是从外国耶稣基督出生开始作为西元元年,从西元六世纪开始大家才开启使用元年纪年。所以在我国古代社会没有公元前和公元后。我们一直使用日晷来计算时辰。古人很聪明,用日晷来判断太阳照射角度,投放到日晷...

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
答:公元前5世纪 是战国的开始 公元前3世纪 是战国的结束 社会性质 由奴隶社会转入了封建社会 在政治上反映为战国的结束和秦朝的建立 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过程 秦朝的建立更加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从此中国开始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各族人民开始共同生活在大一统的国家里,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为什么有“公元前”和“公元后”之分?
答: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

公元前后如何划分的?公元一年,属于我国哪个朝代?
答: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大帝修改了儒略历,按照其中的规定,每四年一个闰年,闰年共366天。而四年中的其他三年,分别为365天,在公元纪年中,每能被4整除的年份就是闰年。公元1582年,这种纪年方法,正式开始在欧洲实行。这种纪年方式,以耶稣的诞生日期,当做纪年的开始。用耶稣的生日,划分开公元前和...

为什么一定要公元前和公元后进行区分
答:但是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theCommonEra,缩写为B.C.E.)的说法。西方人认为,这一天是耶稣出生的日子,在耶稣没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处于没有神关爱的蛮荒状态,而耶稣出世之后,这个世界就拥有了上帝与神。原本这一...